小巷故事丨北柳巷:“龍背”之上,雙高之地

柳樹是揚州的市樹,它深得揚州人的青睞,在很多老揚州看來,柳葉還可以製作成青團、柳葉餅等美食……今天(12月21日)我們要帶大家去逛的巷子,就是以柳命名的。



北柳巷,寬約三米,長約一千米,是揚州老城區唯一一條入巷爬坡,出巷下坡的巷子。北柳巷曾經是揚州古城城內和城外的界線,向西跨過小秦淮河就是城外了。文化學者曹永森介紹,北柳巷和南柳巷實際上是一條巷子,這條巷子之所以起伏不平,是因為修建秦淮河的時候,把挖上來的土覆蓋在了地上。

入巷50米,是揚州畫家劉玉海先生的工作室。作為齊白石的再傳弟子,劉玉海在20年前把畫室搬到這裡,也是因為北柳巷獨特的地理位置。劉玉海說,北柳巷因地處老城區較高的地方,有個說法叫“龍背”,到了這個北柳巷能讓人往最高的藝術高峰去攀登。曹永森介紹,巷子北邊有個高高的地方,所以叫龍背,在它的南邊,還有個叫龍頭觀,整條巷子形成一個龍脈。


小巷故事丨北柳巷:“龍背”之上,雙高之地

北柳巷以柳命名,但在巷子裡溜達一圈,很難看到一棵柳樹。曹永森告訴記者,相傳當時太平軍賴文廣打進揚州,看到人都要抓起來,看到一個婦女帶著兩個小孩,其中大的孩子抱在手上,小的孩子反而是手拉著跑。賴文廣讓手下士兵把婦女圍住,問她為什麼抱著大的,拉著小的。婦女回答,大一點的孩子並非她親生,因為他的父母已經被太平軍殺了,所以自己要把他帶走。小一點的孩子是親生的,讓他在地上跑,受一點累沒有什麼。

賴文廣佩服婦女的胸懷,決定放她一條生路,結果卻被拒絕了。她說,即便賴文廣放她走,別的士兵也還是不會放過她。於是賴文廣讓這名婦女回去在家門口插一棵柳樹枝,並命令自己的手下,門上插柳樹枝的這戶人家,一定不準殺,因為這個婦女很善良。婦女回去之後不僅在自家門上插上了柳枝,還轉告左鄰右舍,結果這條巷子裡的所有人家都插上了柳枝,因此倖免於難。此後,這條沒有柳樹的巷子就被人稱為南柳巷和北柳巷了。


小巷故事丨北柳巷:“龍背”之上,雙高之地


潘師傅出生在北柳巷,已經在這裡生活了60餘年。他介紹,40年來,北柳巷經過多次改造,路越來越寬、越來越好走,但兒時的記憶仍歷歷在目。小的時候他常到周鳳書家裡玩耍。潘師傅所說的周鳳書,是揚州四大名醫之一,1931年創辦了中西醫結合的私立醫院“同仁醫院”,醫院就坐落在北柳巷60號。順著潘師傅的指引向裡走,可以看到一棟三層洋樓。紅色的波紋瓦屋頂,半圓形的花瓣玻璃窗戶,依稀可見“同仁醫院”當年的光彩。雖然洋樓已經被隔成多間屋子,但透過米白色的木質牆板,彷彿還能感受到幾十年前熙熙攘攘的就醫人群。


小巷故事丨北柳巷:“龍背”之上,雙高之地

把時間的指針再往前撥,清乾隆年間,北柳巷60號是保險公司的前身“務本堂”。曹永森說,鹽商在創業初期面臨的風險很大,特別是長途運輸,如果鹽遇到風浪沉沒了,就血本無歸了。於是這些鹽商想了一個辦法,當時的計量單位叫引,他們從每一引鹽裡面,抽取一定的份額放在一邊,一旦遭遇風險,可以拿這筆錢來賠付損失。甚至在鹽商遭遇不測時,這筆錢可以讓家人順利的生活下去。務本堂的設立,為揚州鹽商的發展提供了保障,把揚州的經濟推向了一個高峰。


在老揚州們的口中,北柳巷的傳說還有很多。在北柳巷有兩個高地,一個是地理上的高地,就是巷子的最高點,被稱為龍脊。另一個則是文化上的高地,那就是董子祠。“同仁醫院”舊址的對面就是董子祠,汶河小學北柳巷校區也坐落於此。相傳西漢大儒董仲舒任江都相時,住所就在這附近。曹永森說,宰相對於諸侯王來說叫輔佐,匡正輔佐也簡稱匡輔,匡正就是管束的意思。


小巷故事丨北柳巷:“龍背”之上,雙高之地

因為董仲舒的匡輔,囂張跋扈的江都王劉非至死都沒有起兵造反。後人為了紀念董仲舒,明代在舊宅附近的北柳巷建造了董子祠。董子祠進深九檁、前有捲棚、楠木柁梁、體量宏大。祠堂的正上方有“正誼明道”四字方匾,是康熙來揚州時專門為董子祠所題。兩側的柱子上,則是董仲舒任江都相時所提倡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曹永森說,揚州這一帶,深受董仲舒的影響,當時就成為一個文化上的高峰時期。


董仲舒重義輕利的思想影響著一代代的讀書人,正誼書院也應運而生。正誼書院所在後來變成了北柳巷小學,現在是汶河小學北柳巷校區,這裡的讀書聲從未停止過。


一條流傳著傳奇故事的小巷,一條處於地理和文化高地的小巷,值得您有空的時候去轉一轉,感受一下正誼明道的魅力。


來源丨揚州廣電“揚帆”手機頻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