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你認為太極拳存在哪三大誤區?

生活無處不太極


從我學習太極拳的十年經歷,講講我走過的彎路。

98年我上大學二年級時開始學拳,進過半年左右的時間,學會了楊氏太極長套路,由於是隨著團隊鬆散學習,流水式學習,當時的教法是來了就跟著學,師兄弟們相互學,沒有明確的教學大綱和指定的書籍學習。因此連續四年都是在拳架基礎上,沒有相應的功法練習,但在當時的想法,以為是會武術了,而且又是當代楊氏太極傳承體系里老師比傳授,非常有自豪感。

大多數練習太極拳的朋友都會有個誤區,就是學了套拳,就是學會了武術,老師也講到了用法,但是沒有功法和兩個人對抗的練習,只是套路和四正推手,在體用上遠遠不夠的。

因此太極拳的第一誤區是,大部分拳友存在一個誤區裡,因為是傳承體系裡,拳和體用還不分,技擊和散手的訓練那就更少涉及了,問題是很多教練還不明白這個道理,沒有自知自明,還以為自己功夫挺好。結果跟練過搏擊和散打的格鬥人士來講,一打自個準,根本毫無招架之力。雷雷的故事就是這種典型。

第二個誤區,太極拳由於歷史的原因,技藝上有斷代,太極拳的傳統精華散落在各家,楊氏的嫡傳有一些,吳氏的楊班侯系列精華,吳圖南,楊禹庭等老師傳承下來的,武氏傳承人郝少如等傳下來的,孫氏傳承人孫劍雲老師等傳承下來的。楊氏弟子杭州牛春明,北京汪永泉,四川李雅軒。上海田兆麟,褚桂亭等八門傳承下來的精華,還有董英傑等楊氏四代精英弟子傳承下來的,這些傳承弟子裡有的功夫精華,在後輩中沒有系統的去整理和挖掘過,由於囿於門派之見和一定的利益衝突,各派之間的弟子相互學習的途徑和機制幾乎沒有。

這裡可見太極拳的第二個誤區是,只有我學習拜師的師門是最正宗的,沒有一個很開闊的視野去學太極拳,結果必定是功夫有限,不會是高手,視野決定不了他成為頂尖高手。

第三個誤區是,很多人學簡化太極拳,但重大的誤區是,忘記太極拳是有內有外,內外相合之拳。我們不否認簡化太極拳的推廣對傳播太極拳的重大促進作用,但太極拳的軟件部分,功法部分也要學,這才是太極拳的整體,形和拳架推廣了,功法和軟件美跟上,導致很多人對太極拳的缺失認識。

您怎麼看這幾個問題呢?

歡迎留言探討,為太極拳的發展獻計獻策。










生活無處不太極


我學武斷斷續續二十幾年,最後太極拳習練七、八年不間斷,從我個人現階段的體會,太極拳應該分四個方面:一、心法,心態意境,有清靜之心、道德之境,意境通德行,修為最難練。二、功法,迴歸身體自然功能的恢復鍛鍊方法。因現今社會的原因人為了適應環境而不科學的改變了一些行動方式,比如骨骼和肌肉的運動方式(多數人的八字腳走路)。和一些放棄的功能,比如髖的靈活性、腰的中軸旋轉(多數人提臀腰後翹中軸是彎的轉起來不靈活同時有損傷)。換新一些少用的功能,比如一此機肉日常少用就不發達了(人體力學要達到杆竿最佳效果必須練的),迴歸後如何轉換練就內家拳的髖腰轉換的勁。三、拳法,多數人注重拳法的修練,其實如果不技擊,正確的拳法加上清靜放鬆的心境常練是很養身的。太極拳要點:手的動作以圓孤走向行拳,腿以支、撐主次變換、髖換腰轉、立身中正、開合運氣招式連貫不斷勁。太極拳的特點:下巴內收、頭頂平行、目光平視、松肩墜肘、含胸拔背、匯陰內提、松髖內合、膝不過腳尖、力沉腳底、周身放鬆、中指領勁(就是嬰兒在母親胎盤內的姿勢),這個運動過程就是用行體尋找自然的自我。四、打法,一般只有教拳拳師才會去重視,以丹田運氣帶動髖的變化旋轉勁使腰付力而到發力處(全身都可以是發力處)用邊弧則打、借力用力、避重就輕、順勢而為。在練到最後打法時應以實戰為主,實戰現場的心態和狀態決定一切。但練打法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技擊是傷身術而非養身術。綜上所述以這些太極拳的要領好像不是一種拳能體現。我個人觀點太極不應該被少數人把持來作為掙錢的工具,不應該把太極拳只當作某一拳種的錯誤觀念,武術界政府應該各方參與研究改革,太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結晶!任何一種拳種以太極的理想、理論、心境都可以練成太極拳,太極不應該是一個拳種,應該是所有中國傳統武術拳種都可研練的練功方式!即是全民的運動又何以不興⋯







真勇57803893


我的家鄉,歷史上是太極拳窩,《太極拳使用法》一書中列入楊澄甫弟子的就有董英傑丶崔毅士丶王其和、姜廷選四人,另外還有李寶玉的傳人,著名標師劉贏州的後輩,可謂名人眾多,為鍛鍊身體我也斷斷續續練了三十餘年,有幸接觸了不少各門中人。更幸運的是父親的好友趙居士是一位江湖之外的高人,由於是父親好友,我沒行什麼拜師之禮,但和趙叔談的來,也多有機會學些東西,聽些拳行趣事,總結所學所見所聽,感覺現在太極拳誤區頗多,應題主題目列三大誤區:

一是松,現在練太極拳的口不離一個松字,不提松字你就是門外漢,可偏還一鬆字誤人匪淺。趙叔有幾好友,偶在一塊論拳,有一位總說趙叔:"練的不松,要是我這麼松就如何如何。"可一試手他還手的餘地也沒有。為些我也多次問些松的問題,老人卻從不說松,只講通。有一次胳膊一舉,不客氣的說:這是松還是他們那是松,那有什麼松,不通那來的松,那麼個一輩子也練不出來。"從老人的講法中,我體會現在所謂的松都懈了,筋骨皮一點沒練,那來的功夫。還有一次我提起一位大師用雨傘講過鬆的事,趙叔便問我:雨傘合起來是松還是撐開是松,怎麼才能用?怎麼才能用讓我對他平時講的加深了些理解。偶爾我也翻翻拳論,查了好久,在拳論中好像也未找到這個松字,松到底是什麼怎麼松,網上高人論述讀過不少,可我感覺多是人云亦云,沒有趙叔講的實在。

二是理論誤人。現代傳媒多信息多太極理論尤其多。我愛書也信書,趙叔卻給我潑了盆冷水,常說:別看那些沒用,我從來不看那些。起初我是反對這種說法的,時間久了也逐漸理解贊同了。金剛經雲: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謂佛法。功夫是有層次的,沒到那層次看山其實不是山,少看多練為妙,更何況現在半瓶子醋確實太多,他膽大寫了你看多了不偏才怪。趙叔還講:"太極是個整體,一提一放就有了,書上只能分開一點一點說,好端端的東西分開了,你又合不上,不偏才怪"。理論誤人,我書也買的少了,省下了不少錢,呵呵。

三是真東西丟的太多了。現在的大師編套路寫書都是高手,真東西拿不出來了。有次趙叔舉起小臂講,"這是兩把刀,現在他們沒這個了。"隨後說,有一回,王景芳先生講起在邢臺和日本人過手的事,便問你能看出那日本人不沾,王先生手一抬說:他沒這個。不經意間隨口一說道出了些真東西,我電腦裡存著不少推手視頻,有時讓趙叔看,這個缺啥,那個人走的太遠了往往一語中的,可惜現在除了空道理,真東西丟的太多了。古人講身教,講悟性,現在的大師身上的東西少了,架子套路卻多了,著書立說多了,開宗創派的多了,誤區豈能不多多。


閒時看花偶痴語


太極拳最近20年發展速度很快,主要原因在於從健康養生方面的推廣價值很高,然而隨著近幾年一些和自由搏擊交手,使得人們對太極拳的看法產生質疑。然而不少所謂的江湖大師過分誇大太極拳的實戰,確實令不少拳友誤入歧途。

太極拳的三大誤區:

1、專攻套路不練實戰

太極拳架非常嚴密,結構緊湊,對身法要求十分有講究,方向角度,拳腿的擺放位置,身法的調整等要求很高,比如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松腰松胯等,這些要求就是在給練習者打基礎,然而這種基礎需要長年累月,甚至三年五年才能真實體會到其中之一二,因此它的道路是很漫長的一個過程,正是因為這種嚴格的要求,才使得很多人認為只要練好拳架就能進入實戰,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2、看重推手

推手強調聽勁,走化,拿發等等,要求很複雜,由於推手的表現形式經常能夠發人於丈外,因此造成了認為能發人的推手功夫就是真正的實戰功夫,且不知和實戰還有很長的距離,其實推手是高級功夫,但也並非是實戰功夫,而是通向實戰的一個過程。

3、過分誇大

大師們總是輕輕鬆鬆把弟子打得騰空而起,甚至還有一些人玩起隔山打牛,這種顯然是違揹物理常識的,而正是因為大師高高在上,不敢輕易交手,因此導致了太極拳在發啊站過程中讓人產生不少的質疑,也就是說很難看到真實的太極拳功夫再擂臺上展現。

太極拳能實戰,但是要從基礎練習開始,而如今的太極拳傳承並沒有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應該從實戰中總結,來提升學者的興致。


小v聊武術


我今年五十七歲了,從十五歲開始學習武術斷斷續續練習八卦拳有十幾年,同時也練習格鬥對練習練,從我個人現階段的體會,每個拳種歸根結底都是一樣的,分為動靜結合,手和步張分陰陽才能符合太極原理。應該分四個方面:一、心法,心態意境,有清靜之心、道德之境,意境通德行,修為最難練。二、功法,迴歸身體自然功能的恢復鍛鍊方法。因現今社會的原因人為了適應環境而不科學的改變了一些行動方式,比如骨骼和肌肉的運動方式。和一些放棄的功能,比如髖的靈活性、腰的中軸旋轉。迴歸後如何轉換練就內家拳的髖腰轉換的勁。三、拳法,多數人注重拳法的修練,其實如果不技擊,正確的拳法加上清靜放鬆的心境常練是很養身的。太極拳要點:手的動作以圓孤走向行拳,腿以支、撐主次變換、髖換腰轉、立身中正、開合運氣招式連貫不斷勁。每個拳法基本都是一樣的特點:下巴內收、頭頂平行、目光平視、松肩墜肘、含胸拔背、匯陰內提、松髖內合、膝不過腳尖、力沉腳底、周身放鬆、虛靈頂頸,這個運動過程就是用行體尋找自然的自我。四、打法,一般只有教拳拳師才會去重視,以丹田運氣帶動髖的變化旋轉勁使腰部發力,帶動上肢,力而到發力處(全身都可以是發力處)用邊弧則打、借力用力、避重就輕、順勢而為。在練到最後打法時應以實戰為主,實戰現場的心態和狀態決定一切。綜上所述以這些所謂的的太極拳的要領好像不是一種拳能體現。我個人觀點太極不應該被少數人把持來作為掙錢的工具,更大為炫耀自己才是正宗的太極拳,不應該把太極拳只當作某一拳種的錯誤觀念,武術界政府應該各方參與研究改革,太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結晶!任何一種拳種以太極的理想、理論、心境都可以練成太極拳,太極不應該是一個拳種,只是一個拳名罷了何必去追求一個名字呢?應該是所有中國傳統武術拳種都可研練的練功方式!

據我所知,太極拳是楊露禪在陳家溝學習炮拳後才稱為太極拳名的,陳氏母拳是老架炮錘,那時根本沒稱太極拳的,什麼為太極?太極的顧名思義,是太是最高的意思,極是最為極點的意思,如果把我們易經看明白一點,我想稱為太極的人,真的是羞愧難當!


中醫非遺傳承人


這是被神話了的拳種,什麼百病全治,什麼天下第一的功夫!太極拳就是拳,說白了就是殺人的功夫。從本質上和洪拳,少林拳,八極拳等等本質上沒有區別!有區別的也就是拳理。再說了,難道形意拳的拳理不對?八卦掌的拳理不對?不可能吧!只是側重點不同罷了!沒有對錯之分!什麼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也可以說文有洪拳安天下,武有形意定乾坤!只是練者自己抬高身價罷了!有的人認為太極拳慢悠悠怎麼會有那麼大的殺傷力,其實太極也有發力,看著也很剛猛。只是平時很少有人看到罷了。太極拳也是清代後期才興起的,是光緒老師翁同龢叫起來的,看到楊露禪師祖表演有感而發。後邊又有孫祿堂先生創孫氏太極,孫先生號稱武聖人。基本是天下第一,人們自然認為太極拳天下第一了。但是孫先生形意八卦也是頂尖的功夫。國家大力推廣太極拳是因為動作舒緩,易於健身不容易出現運動損傷。要說誤區什麼的,就是過於抬高自己門派的地位了。練兩天就想試試招!沒用,業餘的永遠打不過專業的和職業的!客觀的對待事物才行!本人也練習太極拳,確切的說是太極操。以上就是不成熟的觀點!有不同意見請指出!但是噴子們請繞道!別沒事瞎噴!


滄海一笑6103


如今練太極拳的第一誤區就是不懂太極二字,所以練太極拳的人中,90%的人根本不入門,就是你不論練多久,都是不入太極門的,這些人只是在做太極操,一旦實戰,你連我這個門外漢都敵不過一式,因為我主重的是太極內修,太極拳是內外雙修,力道出自內而不是外,我站樁好,你用你的招式連我的胳膊都不會推動。不然怎會有人說太極拳就是文化拳呢?太極拳的每一式都是在不自覺的發招,而不是有意在做連慣動作的,太極拳是內外雙修,有形變無形,無形變有形,形中帶善念。文化裡就包含修養,不自覺,善惡之分。第二個誤區是文化,沒文化的可怕,也就是說你不懂在裝懂,沒善念的人只為了個實戰比拼,會傷害人的。第三個誤區是把現在的太極拳當成了養生,養生是靜中才會養生的,這個靜中就是太極的初始混沌歸一,你做到了嗎,沒做到就不叫養生,只是一種太極操。

太極拳的幾式只是太極拳的初步練習。不懂八卦的人也只是這初級水平了,現在太極拳不論幾種招式,只是太極拳的底功,為什麼這樣說呢?《易傳》太極是無極,無極生兩議,(兩儀指陰陽)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拳一招一式要在無形變化中,以不變應萬變,一招變化多少式樣的,一對一實戰,與一對二,三,四,又會變化多少式呢?這變化不是機械式的,是太極拳的不自覺下變化出招式的。是內在感應出,而不自覺的出招,並不是有意地去出招的。

這只是自己一點感慨,希望交流經驗。


初心盟動199


農民答問:

誤區1、太極拳的本身是健身養生的一項體育運動,被以收徒謀利的所謂大師們歪曲為實戰拳種;

誤區2、太極拳的運動規律講究身正腰直,襠胯腰勁協調,全身放鬆,以意帶形,勻速安舒,保持自然呼吸,行拳走架前,保持韌帶拉伸,貓行法練腿部力量和重心平衡,踢腿等基本功法練習,以保持良好的太極狀態。其實,上述要領都是淺而易懂易學的運動項目。卻被以收徒謀利的所謂大師們,別有用心地渲染得高深莫測,神乎其神。

誤區3、太極拳本來就是一項普通的體育項目,完全可以平平常常的形式教與學,涉及到某些技術層面,在雙方自願情的況下,適當收取合理的報酬是可以的。可是所謂的大師們動不動獅子大開口,有的高達10萬入門費,甚至設置香案行跪拜禮進師門,人為搞亂徒弟的神經,再乘勢搞徒弟的現金。

農民結語:太極拳已被品行惡劣的所謂大師們變成了斂財工具。那些所謂太極大師是影響太極拳健康發展的罪魁禍首。


萬縣農民


目前太極拳存在三大短板。第一短板,不懂理論。太極拳的基本理論叫《無極養生拳論》,這篇拳論主要是講什麼是無極,什麼是太極,怎樣實現無極生太極;什麼是後天,什麼是先天,如何實現後天返先天;什麼叫順,什麼叫逆,如何實現氣機的順逆循環等太極原理。這篇拳論武禹襄抄自舞陽鹽店後,沒有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沒有往下傳。後來,郝和將它傳給了孫祿堂,引起了孫祿堂的重視,孫祿堂學習了《無極養生拳論》,就成為當時武壇的皎皎者。第二個短板,就是太極拳特有的功法的失傳。這篇功法就是李春茂所創《十三勢行功歌》。這種功法是與道家,佛家功法不同的特有的功法。在老師指導下用一個多月即走通小周天的最簡捷有效的功法。但是,武禹襄在舞陽鹽店抄譜時,關鍵性字句抄錯了,致使缺失了十三勢功法的氣機轉換密訣,本是尾閭中止,抄為尾閭中正,把練功當打架(因故抄一成因敵),致使功不成功,理不成理,是是而非。第三個短板,不學習正經的太極拳功法,而去拿道家,佛家的支言片語當正功。太極拳的功法是集儒道佛三家的理論為一體而創造的功,是前賢取儒道佛的精華為一爐而創造的經典,丟了這個經典而又去反祖,這個途徑不可取。因為我們沒有前賢的學養,沒有前賢的功德,因此,越練距離目標越遠。《太極拳論》裡有一羽不能加云云,就是說你練好了功法,全身到處都是功,你才能達到那種功法狀態。


魏美智


山右王宗嶽傳河南蔣發,蔣發傳懷慶府陳長興。趙堡鎮邢喜槐在蔣發傳陳長興的時候,跟著學。這個時候的太極拳,是怎樣的?必然不是今天各位眼見到太極拳套路。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通過文獻、考古來發掘出太極拳原有的面目呢?古譜歌訣濃縮為“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慢打快;以小力降伏大力;以單丁對抗多人”。打手歌訣精煉為“牽動四兩撥千斤”。發力方式為“力根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手、指,是把法,是握法;“拳成兵器就,莫專學刀槍”。而用力發力之則“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有前即有後”。搭手或者叫揉手粘勁(也叫粘槍)稱為“二步半活勁打手”。使用的武器,歸類為刀劍合一,槍棒並一,彈弩一放,軟繩鏈錘。從楊祿禪、武禹襄、吳全佑、楊班侯、趙中道、宋書銘、鄭悟清以來,都是沾綿拳小架子。主於空手,以快摔跌撲為能,稍微假借擒拿反關節的技術。主於兵器,早期是腰刀、大槍、弓箭,這個是典型的清代鏢局武術;晚期是銃,匕首,彈弓。清末、民國時期是毛瑟、大肚匣子。從空手技術風格分析,是一搭手就把敵人摔倒,既非用跤絆贏人,也非用拳腳贏人,而是巧妙地借敵人重心不穩的非穩定狀態進行連續攻擊。外觀只有一下,實際已經連環進步不留痕跡。從粘槍技術風格看,是一對兵器就刺死敵人,典型的一捅一揭。

按照這個風格,與形意拳的前身心意拳相似。都是二步半搭手成跌。(盧嵩高一系,最早沒有套路,只有二步半;與郭雲深一系的形意拳“鑽裹踐”一致。臨敵只有外形的崩拳。)楊家父子沒有點穴、擒拿、摔跤,也沒有站樁。早期的武禹襄、李亦畬、王蘭亭都不練站樁。

但是,蹲牆、柔身導引、靜坐,抖大杆子,拉皮條繩子都有。每天雙人打手(二步半活勁攙手互跌、粘槍)都有。楊祿禪早期的靶子是李伯魁;晚期的靶子是王蘭亭。楊班侯早期的靶子是李亦畬,晚期的靶子是全佑。天天在對抗,所以不怕實戰。並且,先輩太極拳,早年都不練套路。套路是楊祿禪進北京,傳技旗營的時候開始的。真正最早的,就是二步半活勁,把八門五步匯合於一個動作。八門五步,就是根本。無論拳、杆,聽勁為第一。用知己知彼的功夫。一年成技,三年可以用,與不知者對,獨當全勝。與知者對,唯快不敗。

至今,宋氏太極拳三世七沒有套路。這也是原始的面貌。只有三十七式定式。所以,玩套路的,已經不是太極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