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一生玩弄权术,活了81岁,为何在56岁时坚决要求退位?


九五之尊是很多人毕生所求,甚至不少人为此父子相杀兄弟搏命。一旦站在权力之巅,帝王也会迟迟不愿退位。康熙就做了六十余年的帝王,由于新帝继位遥遥无期,衍生出九子夺嫡之乱。

事有例外,宋高宗赵构活到八十余岁高龄,却在不足六十之时就要退位,这是何故呢?

赵构此人本是声名不显的皇子,靖康之乱使得大宋两代帝王被金俘虏以后,形势所逼,众臣子便将赵构扶上了皇位。赵构新建南宋政权,新朝廷还面临金的威胁,但是由于偏居一隅,又对金屈辱求和,南宋也就得以安宁片刻。赵构五十六岁时坚决要求退位,按理说虽然他年事已高,但是也还能再掌控几年朝廷,他这般行事让人大惑不解。

赵构退位之时,曾以倦勤为由,希望自己多加修养。赵构此言不虚,帝王乃是极为劳心劳力的职业,除了明朝的体制让帝王能较为悠闲外,其他朝代的想有所作为的帝王几乎都是宵衣旰食。清朝帝王就是勤政的典型,宋朝帝王虽然不至于如此操劳,但也不逞多让。赵构既要建设新朝廷,又要对抗虎视眈眈的金军,工作强度同样不低。如此看来,赵构的倦勤也情有可原。

当然也有人揣测,赵构的退位也是因为金的步步紧逼,他本人又缺乏对抗金的决心,不得不一次次议和。赵构退位的前一年,金世宗继位,面对新的金朝统领,赵构再次准备议和。一次次退让,不仅让出土地,还给予敌手大额钱财,赵构也怕自己成为亡国之君,背负千古骂名,因而提前退位。

很多帝王不愿退位,一是觉得继任者能力不足,二是担心人走茶凉。赵构则全然没有这些担忧,首先赵构的继任者乃是赵昚。赵昚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整治吏治,抗击金朝,重视农业,在如此困境中创造了乾淳之治。如此有为的帝王,足以让赵构放心。除此之外,赵构退位后并没有生活凄惨。赵昚对他极为敬重,赵构仍然能够干预政事。赵构在去灵隐寺游玩时,遇一行者言谈举止不凡,一问之下,才知此人原是郡守,被贬到此地。赵构回去后便让赵昚将他官复原职,经过查看,此人原来确实贪赃枉法,而且已经被宽大处理了。赵构却并不管这些,坚持让他官复原职,赵昚无奈,只得照办。由此可见,赵构退位后的话语权还是极有保障的。

赵构坚持退位,还与他的个性有关。赵构兴趣爱好广泛,对于书画诗词都有涉猎,并且还极有建树。他学过黄庭坚书法,中年时又学米芾,他曾将大量临摹的作品赠送给朝中大臣。退位之后,赵构的空闲时间更多,可以更自在地进行创作。对于一个热爱艺术的帝王,因此退位也是极有可能的。

赵构作为南宋的建立者,在经济方面贡献较大,但在军事方面作为较小。他能及时退位,让赵昚能重振朝纲,也算是一件好事。不知你们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邓海春


赵构主动退位,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他对太子赵昚比较放心,认为即便自己退位了,太子也不会对他不孝,他依然可以掌握部分权力。

第二,皇帝这个位置他算是坐够了,累的半死不说,还整天担惊受怕,他想过几年不用操心的舒服日子。

第三,退位之后,太子赵昚就是宋朝的首席负责人,金军再打来,由赵昚在前面顶,他只是太上皇,跑路更方便。

以上三点原因中,第三点是直接原因。



说到宋高宗退位,就一定要提到1161年的金海陵王攻宋战争。

公元1161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四路伐宋。开战之初,金军势如破竹,宋军全线溃败,仅短短数月时间,宋朝在长江以北的领土便全部沦丧于金军之手。

当时的南宋王朝,除了老将吴璘外,一个能打的将领都没有。别说是岳飞、吴玠、韩世忠这些大将都不在了,就连秦桧、张俊、刘光世那帮奸臣、长腿将军也都死了。偌大的南宋,硬是找不到一个能主持大局的人。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的皇帝陛下宋高宗赵构是如何应对的呢?

说出来很搞笑——他先是一通痛哭,接着就打算收拾细软跑路。(很符合宋高宗一贯的抗金思路)

听说皇帝又要跑,比高宗年纪略大几岁的宰相陈康伯当时就晕菜了。赵构啊赵构,你从靖康之耻就开始跑,当时你才18岁,现在你都是个55岁的老头子了,怎么还是那副遇事就逃跑的尿性呢?



于是,陈康伯便恨铁不成钢的摁住赵构,劝他不要跑。说你要是跑了,那咱大宋就真的没救了。(没岳飞、吴玠、韩世忠那种能力挽狂澜的大将了)

(陈康伯)闻有劝陛下幸越及闽者,诚用其言,大事去矣。

高宗听完这话,觉得言之有理,就勉强答应先不跑,先看看再说。但到了当天晚上,高宗又后悔了,他还是想跑。于是他就给陈康伯下了一道谕旨,说如果再等一天,还没有金军退军的消息,咱就赶紧跑。(“如更一日虏骑未退,且令放散百官”)

陈康伯收到这份谕旨后,心里那个恨铁不成钢的心态简直要炸了,他在没告诉任何人的前提下,直接烧了高宗的谕旨。

到了第二天,金军退兵的消息没来,宋朝各级衙署也没有遣散的意向,高宗纳闷,就找来陈康伯问情况,到底怎么回事。

陈康伯说,是我烧了你的谕旨,把你的旨意压了下来。高宗一听,他居然还怒了,大骂陈康伯凭什么烧他的谕旨。骂完后,高宗派人把当时的太尉杨沂中叫来,让他负责征集百艘航海大船,保护自己向海上跑路。

杨沂中一开始不知道高宗要跑的消息,因此他听到高宗的口谕后,也是晕菜了。于是杨沂中就跟陈康伯一起劝高宗,两个人苦口婆心的劝了半天,才算是再次勉强止住了高宗逃跑的想法这个念头。并且,杨沂中还学当年寇准逼宋真宗一样,督促高宗亲赴前线鼓舞宋军士气。

高宗怕啊,一开始不想去,但经不住满朝文武的劝,最后还是去了。他到了前线后,由于宋军取得采石矶大捷,再加上金军内部火拼,海陵王完颜亮被杀。因此,金朝的这次灭宋之战才最终不了了之。高宗的皇位算是保住了。

但是由于高宗在这整个事件当中被金人吓破了胆子。所以他在事件后,便决定退位,把皇位交给太子赵眘。

宋高宗意欲退位的消息一出,满朝文武对此议论纷纷。很多人猜测,是不是高宗的身体不行了?毕竟他也56岁了。此前的大宋皇帝除了高宗的哥哥钦宗外,没有一个能活到他这个岁数的。

但后来高宗用事实告诉大家,他退位跟身体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他只是单纯的不想再当这个皇帝了。

那么,高宗为什么不想当这个皇帝呢?后来高宗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他退位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太子赵眘是个很孝顺的孩子,高宗主动退位,他依然掌握部分权力,他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会被降低。

第二,海陵王灭宋之战,高宗是真的被吓破了胆,三番四次的想出海逃命。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他过够了。

第三,这点最重要。如果他是皇帝,他就不能随便跑路。陈康伯不让他跑路,杨沂中不让他跑路,满朝文武也不让他跑路。都让他君王死社稷,让他去前线督战。虽然这次他又侥幸赢了金国,但是下一次呢?下次会不会又是同样的情况呢?

而如果他退位了,那情况就变了。太子赵眘变成了皇帝,下次宋金大战就该赵眘去前线督战了。而他这个太上皇则毛事没有,该跑路就跑路,没人管得着。(仿效他父皇宋徽宗把皇位传给哥哥钦宗,带着妃嫔和心腹重要官员跑到江南避难的案例)

所以,当时在高宗看来,他退位是百利而无一害。虽然这会让他损失一部分权力,但权力相比于他的生命来说,他觉得还是自己的老命更重要一些。



高宗退位两年后,事态的发展果然就如高宗先前的预料。

金军再次来袭扰,并且还派人来骂孝宗。高宗听说后,心里暗自窃喜,心想如果我还在位的话,想必挨骂的就是我了吧?(金国和南宋是君臣关系,金国使臣是上国来使,可以代表金国皇帝斥责宋朝皇帝,每次骂的还贼难听,这也是高宗不想继续当皇帝的原因之一)

随后孝宗气不过,主导隆兴北伐。高宗听说了这事后,立即卷铺盖决定跑路。而这一次由于他是太上皇了,所以压根没人再劝他留下来主持战争。

虽然这很丢君王的身份,但在高宗看来,这应该就是他最向往的自由生活了吧——生活待遇不能差,还不用负责任。

再之后,高宗借孝宗兵败一事,重新夺回了部分权力,并不停的给孝宗洗脑,告诫孝宗不要痴心妄想的恢复中原,让孝宗去给金国皇帝赔礼道歉。

孝宗整天被高宗洗脑式说教,再加上权力也被高宗夺去了不少。最终,原本英气勃发的孝宗也就渐渐接受了现实——不再妄想什么北伐中原,老老实实的给高宗背锅。

至于高宗,他除了没有皇帝的名号外,什么都没有变。他继续手握大权,住在秦桧当年的府衙(高宗居住的德寿宫就是拿秦桧的旧宅改造的)里面花天酒地玩美女,潇潇洒洒的又活了二十多年。

一直活到他八十岁才咽气,结束了他搞笑又很让后人替他可悲的一生。



所以说,高宗主动退位,并非是他一时兴起才决定的,有可能他早就想退位了。南宋皇帝只是金国的臣子,他又打不赢金国,这种儿皇帝当的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找个孝顺儿子替他背锅,他百事顺心。

值得一提的是,高宗遇事就跑的毛病并非是他一个人毛病,他的父皇徽宗和皇兄钦宗也一样有这毛病。徽宗不用多说了,金军离开封还远着呢,他就退位跑路;钦宗眼瞅着自己要被金军围了,也是想南逃襄阳,只不过大将李纲以钦宗是皇帝为由,坚决不让钦宗学徽宗一样跑路,钦宗这才没跑。

后来高宗遇事就跑,显然就是遗传了徽宗遇事就跑的基因。


Mer86


赵构活了81岁,56岁还应该年富力强,他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赵昚,也就是孝宗。

赵构传位给赵昚时,当时赵昚就懵了。也难怪,赵构正年富力强,在历史上盛年传位的皇帝很少见。赵昚以为是赵构忽悠他、试探他,赵昚坚辞不受。爷俩个你辞我让还真没完了。赵构见赵昚是铁了心不接受,最后说了句狠话:“儿不接受,就是不孝。”赵昚非常孝顺赵构,他见父皇真心让位,最后才答应接受了。
题主说赵构善于玩弄权术,此言非虚。赵构盛年让位赚得很多好处。1.孝宗感激涕零,对高宗更是言听计从。据史书载,高宗想让一个丢官的人官复原职,孝宗因为查清这个人是犯了大错,罢他的官是合法的而没有照办,高宗知道后大发雷霆。孝宗对有关官员说:这个人就是犯了杀人罪,也得给我官复原职,因为这是太上皇的意思。2.赵昚是太祖子孙,高宗自己虽然没了亲儿子,能提前让贤其行为可媲美尧舜,臣子民心都让高宗得了。3.本来完颜亮南侵,打脸高宗,高宗屈辱求和,杀害岳飞父子换来的一纸和约在完颜亮手里什么都不是。和约并不能保和平,高宗意识到这一点,一味地求和,自费武功等于自取灭亡。孝宗上任后起用主战派大臣,为岳飞平反何尝不是高宗太上皇幕后策划。可惜再没有像岳飞那样的良将供朝廷驱使。4. 高宗让位后,等金人打来,金国人再也不会搜山检海捉赵构了,天塌了有赵昚顶着。5.使政权顺利交接,平安过度 ……

赵构盛年让位,好处多多,何乐而不为。做一个有实权的太上皇,父子君臣皆大欢喜这就是赵构的高明之处。


今古大观


七十古来稀,而活到八十则更不容易了,自古至今,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能够活到七十岁的皇帝已经极少,而活到八十岁的更不用说,少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要说封建王朝活得最久的皇帝,那必定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但其实宋高宗赵构活得时间也不断,赵构足足活到了八十一岁,一般来说,活到六十来岁,古人就已经需要为自己身后事做打算了,而活到八十岁,基本也没几个人这么想。

宋高宗赵构,五十六岁的时候就将皇位传给了继子赵昚,五十六岁的赵构,尚且不算很老,比起来其八十一岁的寿命而言,绝对是太年轻了,为什么赵构会这么早就禅让皇位,自己做一个太上皇?

其实硬要问起来原因,不得不提的,赵构是为了保命。

虽说做皇帝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看起来没有需要操心的事情,但赵构却非如此,徽钦二帝被捕的阴影尚且笼罩着赵构,金人还曾经有计划的试图抓捕赵构,将赵构从一步步驱赶,据说赵构也是在被金人抓捕的路上丧失生育能力的,而赵构唯一的儿子,也是在被金人抓捕的路上被活活吓死的,一直到最后,赵构本人更是一路逃到了海上,在海上的时候,赵构才勉强逃过了金人的追杀。

除了金人的威胁,赵构还需要时刻担忧来自武将们的威胁,为何赵构宁可让天下人唾弃,也要杀掉岳飞?正是因为岳飞手里头有岳家军,岳家军的存在对赵构而言,绝对是一大威胁,赵构最怕的,是金人挥师南下,其次的就是岳飞等武将领兵叛变。

虽说赵构是一个皇帝,但赵构的皇位可坐的一点也不稳固,若非赵构善于玩弄权术,在各方势力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或许赵构根本做不了那么久的皇帝。

正是如此,赵构这个皇帝才当的格外的累。对于赵构来说,能够逃命继续享福才是最重要的,禅位做个太上皇,简直不要太滋润。

赵构选择在五十六岁的时候退位,也有信任太子赵昚的因素,虽然赵昚是赵构的继子,但赵昚却是个著名的孝子,若非赵构无后,怎么说也轮不到赵匡胤的后裔,赵昚当皇帝,因此,赵昚对赵构只可能是越发孝顺。

退位以后,赵构可以随时准备在金兵南下的时候逃命,将朝政扔给太子赵昚,事实也是如此,早在宋军前线失利的时候,赵构就已经做好了逃命的准备,只不过后来也没用得上。

赵构不会知道自己能活到八十多岁,因此,虽然提前做了太上皇,但赵构却仍旧过得很滋润,他本来就没打算放权,做太上皇,更多的也是想要不担责任,却能够享受权力。当然了,其中或许也掺杂了一些,想要帮助赵昚稳住大局,让赵昚皇位坐的更稳固的意思。


魏青衣


宋高宗赵构可以说是毁誉参半,争议颇多的一个历史人物。他在宋朝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保住了大宋的一半江山,让宋朝又续命达152年之久。可以说,赵构绝对是能够影响历史走向的少数几个历史人物之一。但是,赵构又因为坚持和金国议和,甚至不惜指使秦桧杀死了抗金名将岳飞,而饱受诟病。

那为什么赵构在老当益壮之时,突然宣布禅位孝宗,去做太上皇了呢?这要从赵构最初的经历说起。

原本,赵构是一位文武双全,英勇无畏之人。赵构自幼勤于习文练武,学识渊博,善于谋略,身体也很强健,可以轻松拉开一石五斗(约150余斤)的硬弓。这也是赵构能够力挽狂澜,建立南宋基业,活到80多岁的重要原因。

靖康元年,金人南侵,赵构主动请缨,愿意前往金军大营去做人质。临行前,他还对钦宗说,如果宋金开战,不用顾虑他,尽管打。此时的赵构,面对强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英雄气概十足。

赵构到了金营,也不辱使命。他面对金兵,每天都是“意气闲暇”,没有丝毫的恐惧。金军元帅完颜宗望看后,怀疑这位赵构是假冒的亲王,坚持让宋朝换一个。赵构凭借他的无畏,竟然捡了一条命,被金兵放了回来。赵构这次的表现,不但让徽钦二帝刮目相看,满朝的文武大臣也无不敬佩之至。

那为什么赵构突然变成了贪生怕死,屈膝求和之辈呢?这和赵构经历的一些事情有关。

金军第一次进攻宋都开封,由于李纲的奋力抵抗,金军未能破城,这才将赵构送去为人质议和,金军退走。但没过几个月,金军再次兵分两路南侵,而赵构也再次被钦宗派去议和。

赵构走到磁州时,被驻扎磁州的宗泽拦住,说金军已经有亲王为人质,根本就无意议和。随同赵构一起出使的资政殿学士、兵部尚书王云也认同宗泽的说法,劝赵构回朝跟钦宗说明情况。结果,磁州的百姓听说又有大臣要去和金军议和,就包围了赵构、王云一行。州民大骂王云为奸贼,并在赵构面前,活活将王云打死了。磁州百姓的冲动之举,让赵构从此对普通百姓有了不同的看法。

赵构没有去金营议和,而是受命去募兵,躲过了靖康之难,成了唯一逃脱的皇室成年男性。在李纲、宗泽等人的拥护下,赵构登基称帝。金军得知消息,一路追击,把赵构给逼得在海上漂了一个多月,才算捡了一条命。从此,赵构得了严重的恐金症,还被吓得再也没法跟后妃生娃了。

赵构好不容易躲过金军追击,逃到了杭州,过上了“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日子。结果,因为没有好好听诸葛武侯,在千百年前就已经说过的“亲贤臣,而远小人”的忠告,开始宠信宦官和佞臣,导致苗刘兵变爆发。赵构被逼让位,并被软禁。

苗傅在兵变时,曾说过一句话:“帝不当即大位,渊圣来归,何以处也?”意思就是,你赵构本就不应该称帝,如果你不让出帝位,等徽钦二帝回来的时候,该怎么相处呢?正是这根刺,深深扎在了赵构的心里。从此,赵构不再容易信任领兵的将领,他同时还下定了决心,绝不会让徽钦二帝还朝。这也是岳飞、韩世忠最后不受信任,岳飞最终被处死的一个最大诱因。

还好,苗刘兵变没有得到其他将领的支持,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将领纷纷发兵勤王,很快平定了叛乱,赵构得以复位。在中兴四将、吴璘、刘锜等将领的辅佐下,赵构成功击退了金军的数次南侵,并通过秦桧与金军议和,稳固了南宋的江山。

好日子刚到,那为什么赵构突然要禅位孝宗赵昚呢?主要是因为金国撕毁了当年秦桧通过处死岳飞,才换来的《绍兴和议》,再次举兵攻打南宋导致的。

1161年,金朝皇帝完颜亮率领数十万大军,号称百万,渡过淮河,陈兵长江岸边。赵构早已经被金军吓破胆了,一听到数十万金军南下,立刻发布诏书,准备“散百官”,快跑快跑。宋高宗这逃跑皇帝,绝对不是吹出来的。

好在,宰相陈康伯力主抗金,烧毁了诏书,力促赵构亲征,驾临健康(南京),全面抗金。因为金国内乱,完颜亮仓促出战,采石矶一战,宋军以少胜多,击退了金兵。不久,完颜亮被部将所杀,金军于当年十二月全面撤退。

这次宋金大战,虽然宋军获胜,但是赵构又被惊吓了一次,还被大臣“胁迫”了。赵构在权衡了数月之后,最终决定禅位。赵构并不是一个昏庸之君,他退位后有几个好处。

第一、赵构再也不用被逼御驾亲征,面对金军担惊受怕了。

第二、禅位给赵昚之后,金军再次南侵时,赵构作为太上皇,就可以不再受人胁迫,毫无顾忌的一路向南,溜之大吉了。这是学徽宗,为逃跑提前做好了准备。

第三、赵构不信任武将,也不信任百姓,而唯一还能隐忍使用一下的主和派秦桧也死了,他已经无依无靠了。这应该是赵构禅位时“倦勤”的主要原因,严重缺乏安全感呀,太累。

第四、宋军击败完颜亮之后,士气大振,宋人的抗金热情大涨。高宗虽然从内心是主和的,但是,秦桧死后,没了议和的得力大臣。同时,他不愿再去打压此时占优势的抗战派大臣,而且他也觉得金人出尔反尔,实在可恶,应该教训教训。所以,赵构才决定禅位给赵昚,由孝宗去做与金军开战的事情。赵构也想打打看,这也是孝宗给岳飞平反时,他没有反对的主要原因。孝宗跟金国开战,实在打不过的时候,他赵构还是可以跑的。

第五、赵构唯一的儿子已经早早夭折,无子的赵构也要为自己的后事考虑,他也不想死后被清算。因此,他早早选好了太祖赵匡胤一脉的赵昚。赵构选择赵昚,一是,赵昚继位将面对压力,原本应该选血缘更近的太宗一脉,选了赵昚,会有人不满;二是,有人不满,赵构就不会被完全架空,赵昚要依赖他,他就可以做有实权的太上皇;三是,提前禅位,帮赵昚稳固皇位,可以让赵昚更感激他;四是,他还活着,还可以监督赵昚,如果赵昚有反对他的表现,还可以尽早将赵昚赶下皇位;第五,赵构还顺便得了一个还位太祖后裔的美名,好处全让赵构得了。

不能不说,赵构的心思很深沉。好在虽然孝宗北伐,进展也不顺利,但是金军也没能渡过长江。临安很安全,赵构也得享天年,活到了81岁的高龄。


奕天读历史


宋高宗在盛年的时候禅位于宋孝宗,主要是看中了他最大的品性,就是“孝”。宋高宗在位30余年,一心只为寻欢作乐,放松奸臣秦桧当朝擅权,冤杀岳飞父子,向金朝纳贡称臣。可以说是一位昏庸的帝王了,但他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传位给宋孝宗。

在中国古代儒家传统道德理论里,“孝”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百善孝为先的说法更是深入人心,历代帝王都强调以孝治天下,而宋孝宗正是将“孝”字发挥的淋漓尽致。

宋孝宗并非是宋高宗的亲生儿子。他继位后对选中自己的养父心存感激,总是顺从他的心愿。当宋孝宗的登基大典结束之后,就衣不解带的冒雨送太上皇赵构回德寿宫,一直到宫门口都不肯止步,在赵构再三推辞之后,宋孝宗才让侍从扶他回了寝宫,眼见此情此景令赵构万分感动,一再感叹说:“托付得人,再无憾矣”

与贪图安逸的宋高宗不同,宋孝宗年轻气盛,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可惜此时有北伐之君,却无北伐之臣,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已不在朝中,宋孝宗罢黜了秦桧一批党羽之后,表明自己主战的立场。而主和派却利用太上皇赵构为靠山。赵构虽然已经闲居德寿宫不理朝政,但他偏安一隅的思想一直没有改变,孝宗对他的孝顺也成为了主和派的砝码。

赵构一面牵制宋孝宗的北伐,另一面积极敦促宋孝宗与今朝达成议和,宋孝宗出于对赵构的孝心,只得一心处理内政。好在宋孝宗治国有方,他惩处贪官整顿吏治,更换当朝宰相,集中皇权,发展农业生产,使百姓衣食富足,出现了人民衣食无忧,社会太平安居乐业的“乾道之治”。

可是后来“孝”却变成了宋孝宗逃避现实的挡箭牌,他以为赵构守孝为名退避朝政,再也没有年轻时候整顿吏治,重塑皇权的豪情壮志,最终也仿造高宗退位禅让,终其一生也没有摆脱赵构的阴影。





赵公


赵构这个人很有意思,好不容易坐稳了皇位,却突然说要让位给赵昚,别人哭着求着让他别闹,他却说累了,不想当皇帝了。

不过,他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则不得不说说宋徽宗和宋钦宗。

宋徽宗赵佶一看金人打过来了,吓晕了过去,醒过来赶紧说,这皇帝咱不当了,让皇太子即位当皇帝吧!

于是,宋徽宗便这么将亡国的锅甩给了宋钦宗赵桓,没办法呀,他虽然是个才子,可是字写得再好看也应付不了金军。

赵桓也不想接手宋徽宗甩过来的烂摊子,可是也没办法,不接也得接,只可惜这个倒霉催的接不好,栽了。

赵构却是个幸运儿,金军打到了开封城外,却突然说要议和,让宋朝这边派亲王呀、重臣呀去谈,所以宋钦宗赵桓派了赵构过去。

赵构到了之后,没想到却被金人给扣了下来,王爷呀,你也别急着走了,在咱军中住上一段时间再说。

赵构没办法,心想住就住吧,既来之则安之,所以他是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

金人这边看了赵构这模样,心里也打鼓了,宋人怕不是送了个冒牌货过来吧?不行不行,宋朝,你们得换个亲王过来!不许拿冒牌货忽悠我们!

这么一来,赵构顺利逃过了一劫,不用给人当人质了,不用担惊受怕了。

可是没过几个月,金军又打过来了,此前出使金国的给事中王云回来对钦宗说,金人那边点名让康王赵构过去议和。

让谁去,钦宗无所谓,不过金人既然点名赵构了,那也只能让赵构去了。

赵构也很无奈呀,怎么又是我?不论他怎么想,皇帝既然下命令了,他只能去,谁让他不是皇帝呢?

他一路走到了磁州,这时候磁州知府宗泽跑了过来,对他说,别去了别去了,肃王去了那么久还没回来,金人又打过来了,你去了有屁用?留在磁州看看形势再说。

赵构心里纠结了,到底是去呢还是不去呢?不去,可是违抗圣旨呀,怎么办呢?办法总是有的,说金人点名让赵构去的是给事中王云,推翻王云的说法不就行了?史书上说“磁人以云将挟帝入金”,所以杀了王云,但此事背后恐怕是赵构在推动。

赵构留在了磁州,可是金军又渡过了黄河,眼看汴梁被围,赵构又觉得磁州不安全了,所以跑去了相州,然后在河北募军,后来又一路跑到了山东济州。

所以,当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去金国的时候,赵构再一次侥幸地逃过了一劫,这运气你说气人不?

徽、钦二帝被掳后,宋朝这边的人一个个坐不住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呀,所以得赶紧再立一帝,谁呢?众人一看,宋徽宗一脉只有一个赵构了,所以只能立赵构了。

赵构看到徽宗和钦宗的下场,也是心有戚戚呀,咱能不和金人打就不要和他们打了,万一把我也折进去了怎么办?

他曾经还因为对外软弱、对内宠信奸佞,在当皇帝的第三年被人发动兵变给赶下皇位去了,后来虽然又在众人的拥戴下复位,可是唯一一个儿子却因为一个宫女不小心碰翻一个炉子而被活活吓死了。

赵构,心里苦呀,当皇帝当到这份上,挺惨了。

更惨的是,虽然当时的赵构只有22岁,但是此后却再也没有妃嫔为他生下过一儿半女。

所以,赵构只能在皇室宗亲中选一个男丁过继给自己,至于为什么会选赵匡胤一脉,他自己也说出了原因:“咱们太祖皇帝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可他的后代却不能享受,过得也不好,这叫怎么回事?”

后来,选来选去,选中了赵昚。

那么,赵构这厮为何会在当了36年皇帝,自己也只有55岁的情况下,执意让位给赵昚呢?

赵构这个皇帝实际上一直当的那叫一个心惊胆颤,一直很不安。

宋徽宗和宋钦宗还活着的时候,他一直害怕“二圣还朝”,徽、钦还朝,他还能不能坐稳皇位?所以,他一直在有意无意地阻止军队北上收复中原,且不说能不能收复,至少他得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后来,徽、钦先后死在了金国,赵构不用担心“二圣还朝”,可是金人的威胁一直没有消除,所以他也一直很害怕自己会重蹈徽、钦的下场。

可是,即便到了赵构让位的绍兴三十二年,他也解决不了金人对南宋的威胁,金人又几次三番打到安徽和江苏,直逼浙江,赵构哪能睡得安稳?他想起了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刚刚打过来的时候,便已经有很多人建议他难逃了。

逃?或者说逃避,对于当时的赵构而言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所以,赵构干脆学起了宋徽宗,这烂摊子咱收拾不了那就不收拾了,让别人来吧!

此外,如果说唯一的儿子刚刚被吓死的时候,赵构心里还想着将来再生几个儿子的话,那么三十几年过去后,他已经没有期待了。

赵构没有儿子,即便他有心打理好江山,可将来又能传给谁?还是便宜了别人?

他为什么明明在绍兴二年的时候便已经选中赵昚,却到了绍兴三十年才将赵昚立为皇子,然后到了绍兴三十二年让位的时候才立赵昚为皇太子?不正是因为他始终期待后宫的女人能为他生下一个儿子?

可是,他生不出来,所以彻底失望了。

所以,赵构才会在众人劝他别急着让位的时候说,我累了。

所以,他才会坚持让位给赵昚。


宁糊涂


提起宋高宗也许我们的第一想法是偏安一隅,重用奸臣秦桧而残杀忠良岳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还是一个胆小迂腐之人。


但也有不少人为宋高宗正名,认为他在铁骑的强烈进攻下保住了中原文化的火种,用自己的智慧最大限度的减少着损失。今天我们撇开宋高宗的功过,把着重点放在他的主动退位和传位给一个五服以外人的原因。

皇位是古代最炙手可热的一块肥肉,争夺皇位上有很多类似于九子夺嫡的惨案,几乎没有太上皇和皇帝同台的时候,夏以前的禅让制成了一些老儒可望不可及的理想世界,为什么“禅让制”会在宋高宗的身上上演呢?我们先看一下宋高宗退位的官方说法。


《宋史·礼十三》中曾道:“朕在位三十六年,今老且病,久欲闲退,此事断自朕心,非由臣下开陈,卿等当悉力以辅嗣君。 ”


总结来说就是两点:第一是自己的身体原因不允许自己继续在位,第二是自己在位时间已经很久,想过闲云野鹤的生活。

我们先来剖析一下宋高宗的这段官方说辞。

  • 第一,身体原因不得不退位,这个完全是一个借口。宋高宗是古代少有的高龄,古代恐怕没有几个人敢想自己能够活到81岁,而且孝宗也曾描述道:“太上饮酒乐甚。 太上年近七十,而步履仗食如壮年时。”这身体素质没的说,宋高宗应该除了不能生孩子没有什么非得退位的硬性病。

  • 第二,宋高宗不想继续当这个皇帝,想闲适一些。这个历史漫谈君是可以理解,盛世的皇帝还比较好当,但受欺压的小国则是步履维艰,两宋时期的皇帝每天朝九晚六不停息,宋高宗还时时都面临着奔波的逃跑生活,所以不敢继续当皇帝也情有可原。

但宋高宗退位必然没有那么简单,接下来笔者将会分析一些官方以外的原因。

1、高宗没有子嗣,没有奋斗的动力


父母心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的,皇帝也是如此。皇帝在皇位上疲于奔命不光是为了守住自己的江山,也是为了守住自己孩子的江山。宋高宗的唯一儿子已经夭折,而自己也因为在逃跑的路上惊吓过度失去了生育的能力,不可能再有自己的亲生孩子。

帝王享受荣华权利是一方面,但对于高宗来说时时面临危险,还要承受金使者的大声唾骂,然而这一切最后还要拱手让人,任谁想来可能也会觉得不值得,所以高宗选择自己退位。

2、高宗受到了太多惊吓,不想再面对国内外的局势


高宗退位时南宋的局势是见好的,完颜亮去世,金向南宋抛出了和平的橄榄枝。这看似南宋免去了奔波的危险,但南宋本国又开始作妖,他们以为自己打了一场胜仗就真的崛起无敌了国内的主战派又开始猖獗。

  • 其一,宋高宗给自己打出来的棋子是稳稳的妥协派,现在主战派就是对自己现在和过去错误的一种挑战。

  • 其二,宋高宗深知和金的战争只是险赢,金的实力任然远在南宋之上,如果追击只能是南宋的彻底灭亡,宋高宗已经不想再承受那一切,所以他选择退位,把这个摊子交给下一个人。

3、高宗已经有合适人选,为他铺路


宋高宗把自己的皇位留给了太祖一脉,太宗一脉本更加亲近且离朝政更加近,而太祖一脉已经大多沦为了平民。太宗一脉多为皇亲,很多人尤其是男子都被金掳走了,而太祖一脉由于默默无闻反而留下很多。而且这其中也可能有高宗的思量,高宗虽然想退位但并不想完全丧权,从他后面的做法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太祖一脉也就成为了更好的选择。

太祖一脉平民居多,本就离朝政较远,和武将更没有联系,所以初上位必然手足无措需要宋高宗的时时指导,这样宋高宗还可以把控朝政。他把皇位传给了赵昚,也因为赵昚是一个宽厚之人,十分孝顺,把宋高宗当作亲父亲来孝顺。所以宋高宗以太祖开国的缘由把皇位传给了赵昚,而且高宗为太上皇时朝廷确实对赵昚没有异议,高宗的提早退位也算稳固了国本。

宋高宗的退位实质上是把皇帝名号给了别人,把皇帝的实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以后金的矛头就不会放在自己这里,高宗也可以不担心挨骂随时逃跑,还可以拿着孝宗给的巨额工资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悠哉开心,这可能也是宋高宗无忧无虑活到81岁的重要原因吧。


我是历史漫谈君,欢迎大家留言,点赞与关注,谢谢!


历史漫谈君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皇帝,九五之尊,天子之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至上权威,荣华富贵,天下之主。

皇权诱惑十分迷人,无数帝位至死放权。

靖康之难后,赵构依靠残存势力建立南宋,顶住金朝疯狂打击,站稳东南一隅,可算为中兴之主。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时年56岁、在位三十五年的宋高宗将皇位让给太子赵昚(宋孝宗),退为太上皇,赵构到底因何退位?

时局已变,和战不定

公元1161年,完颜亮篡位自立领兵南下威胁南宋,惨败于采石矶被杀,形势大好,赵构是战是和十分困恼,他决定退位由赵昚处理这个问题。

赵构累了,打算退休养老

赵构擅长权谋,游走于权臣、武将、外敌之间,赵构经过多年努力已基本处理好相关问题,加之宋金关系稳定。

赵构精通诗词与音乐,擅长书法、绘画,其中的书法造诣极深,这个时候放权当太上位,必有足够时间全心做自己喜欢之事。

赵构以退为进,扶赵昚上位

赵构为赵昚养父,赵昚属于赵匡胤一系的子孙,在血缘关系上已经距离赵构很远了。赵构担心,一旦其去世赵昚继位,必然会因血统问题导致南宋朝廷陷入内乱,赵构认为自己以退为进扶赵昚上位,方能安稳南宋局势。

赵构未识错人,赵昚不负众望

赵昚作为南宋最有作为皇帝,整顿吏治、抗击金朝、重视生产、恢复经济,创造乾淳之治,十分有作为,赵构十分放心将权力交给赵昚。

个人认为赵构累了,不愿处理复杂朝政,也不愿意背负骂名,退出皇位安享晚年。


莫地方


1127年,金军攻陷了北宋都城开封,徽钦二帝以及三千多宗室、大臣北上,北宋灭亡。当时在外地的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同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重建宋朝,史称之为南宋,赵构也就是宋高宗。仅从“高宗”这个庙号来看,后世还算给了他一个公正的评价。高宗一般有功过参半和中衰起点的意思。宋高宗应该是功过参半的意思。

不少人认为宋高宗杀死岳飞的重要原因是:岳飞迎回徽钦二帝的口号触动了宋高宗的权力的奶酪。宋高宗为了自己的权力稳定,不惜让自己的父亲和哥哥留在北方受罪,可见宋高宗是一个对权力有极强欲望的男人。

这样一个对权力充满欲望的宋高宗,却在执政晚期做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绍兴三十二年,也就是1162年,年仅56岁的赵构却将自己一直牵挂的皇位传给了太子赵昚。宋高宗退位之后并没有很快去世,而是又潇洒地活了25年,一直活了81岁才去世。宋高宗堪称是中国古代最长寿的皇帝之一。为什么宋高宗会在精力、体力尚好的情况下将皇位传给太子呢!

宋徽宗于1135年去世,宋钦宗也于1156年去世,两位皇帝先后去世之后。宋高宗皇帝地位在舆论上的威胁也最终解除。宋高宗紧绷的弦也彻底放松。宋高宗再也不怕他们两个来抢自己的皇帝之位。宋高宗将皇位传给太子,和被徽钦二帝夺回去完全不一样。相比较于来说,宋高宗愿意将皇位传给太子。如果皇位被夺回去的话,宋高宗的这段历史就非常尴尬,自己的地位也无法保证,甚至连自己的性命可能都无法保证。这恐怕也是宋高宗不愿意迎回徽钦二帝的最根本原因。宋高宗将皇位传给太子,自己则可以成为太上皇。当上太上皇之后,既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也可以保证自己的荣耀地位,自己还可以安享晚年。宋高宗禅让给太子的后顾之忧便消除。

宋高宗从登上皇位那一天就没有享受过安宁,宋高宗从应天府一直跑到了温州一带,甚至在大海上渡过一段时间。宋高宗的皇帝生涯可以归结为一字“漂”。宋高宗从当皇帝开始便四处逃亡,为了逃亡甚至失去了生育能力。宋高宗一直到了临安才逐渐稳定下来。南宋定都临安之后,金军还时不时南下。宋高宗定都临安的重要原因也是可以随时跑路。除了时常准备躲避金军之外,宋高宗还要应付来自国内的各种问题。苗刘兵变时,宋高宗曾经被囚禁,被迫禅让皇帝之位。南宋初年,还曾经爆发过农民起义,搞得宋高宗焦头烂额。南宋初年还需要面临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之间的斗争。各种因素放在一起,导致宋高宗的皇帝之旅变得非常劳累。当时的宋高宗已经当了35年皇帝,长时间的颠沛流离皇帝生涯使得他已经十分劳累。宋高宗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将皇位传给太子,自己过几天清闲日子也非常正常。

当时的皇子赵昚是一个非常靠谱的储君,宋高宗经过长期考察也非常赵昚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皇太子。在此之前,赵昚在政务方面,对金朝作战方面,以及对待宋高宗的态度,都让宋高宗非常满意。宋高宗认为将皇位传给赵昚既可以保证自己的荣华富贵和地位,也可以应对国内外压力,尤其是抵御来自于金朝的威胁。于是在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宋高宗立赵昚为皇太子。六月,宋高宗以“倦勤”想获得更多修养时间为由,将皇位禅让给赵昚。

1141年,宋高宗为了议和,联合秦桧害死了岳飞,同金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此份和议已经将宋高宗的底线突破,除了割地赔款不说,南宋还要向金称臣。即使是这样,宋高宗仍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和平。完颜亮掌权之后,时不时准备南下攻宋。1161年金主完颜亮发动60万大军,分4路进攻南宋。宋高宗被吓得又想逃跑。此时的赵昚却要率军抵抗金军入侵。虽然完颜亮的进攻被打退,但是宋高宗却心有余悸。当时宋高宗已经56岁,不再是当年说那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折腾。此时的宋高宗应该有了“甩锅”的想法。让赵昚解决这个烂摊子,同时他应该也认为赵昚是一个愿意抵抗的君主。宋高宗觉得将“锅”甩给赵昚,赵昚可以保全自己的安全。

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为了防止宰相妨碍皇权,大力分割相权。北宋一朝宰相的权力非常有限,而南宋建立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南宋时期相权非常大,以至于南宋权相辈出,更是奸相辈出。皇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相权的限制,秦桧害死岳飞也不全是替宋高宗受过,他自己手中也有极大的权力。皇权被相权牵制之后,也使得宋高宗对权力的欲望减弱,也愿意将皇位禅让给太子。

整个北宋一代都流传着太宗得位不正,宋朝皇位出现了偏移的流言。金军入侵之时,据说金太宗和宋太祖长得特别像。所以不少人认为宋太祖借助金人报复太宗之后。加上靖康之变中,北宋皇室、大臣等三千多人被金人俘虏。宋太宗一支几乎被一网打尽,宋太宗一支的势力也大大削弱。宋太祖一支和太祖势力则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而且太祖后裔集团在南方的势力非常强。如果宋高宗想要保住南方半壁江山,必须依靠太祖一支势力。当时孟太后还梦到要把皇位还给太祖一支的预言。宋高宗将皇位禅让给赵昚既是当时形势的需要,也是当时舆论的推动。

不管历史上宋高宗做了什么事,他在这件事做得确实值得点赞。宋高宗禅让之后,基本上把权力放手给宋孝宗。历史上也很少有皇帝像宋高宗那样主动真心实意、心甘情愿地将皇位禅让给远系亲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