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得降嫡为庶,那皇后被废,其所生的皇子还能算是嫡子吗?

澹奕


单纯讨论宗法制的话,有个原则“子不以母变”…

简单来说就是,你出生那一瞬间的情况,就决定了你在宗法制度下的地位。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母亲地位提高,二是母亲地位下降(或者失去),理论上对应孩子的身份,却不会因为生母的地位发生改变而跟着变。

比如某人,有一妻一妾,而正室早亡,后扶妾室为正妻…

同时,亡妻留有嫡长子甲,妾室则有乙和丙二子,乙比甲年长,丙则出生于母亲扶正之后。则三子的继承顺位为:1甲,2丙,3乙…因为甲是嫡长子,丙是嫡次子,而乙,永远都只能是庶子…哪怕他是三子中年龄最大的,甚至他的母亲后来也成为了正妻,但他在出生时就是庶子(因为此时甲的母亲还没死,自然乙的母亲就是妾室),这个身份就是不可改变的了…而丙在出生时,他的母亲就是正妻,因此他也是嫡子,只不过因为年龄问题,所以是嫡次子…

再说废后或者说休妻的情况。

废后和休妻,其实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改变儿子的地位…(除非是皇后犯了什么大罪,且儿子参与其中的)并且最常见的理由,其实就是无子(毕竟这个最实锤,且最冠冕堂皇)…

你之所以觉得废后之后,儿子也要受影响,那是因为,历朝历代,基本上就没几个是真正严格按宗法制度来的…皇帝按照自己的喜好,既然都是废后了,那肯定会连累到对儿子的感官…

最后顺便说一句,皇帝是有把废后降级的情况的:比较著名的有刘秀废后郭圣通,废后以后改封中山王太后(中山王为郭圣通次子,刘辅当时的爵位,之所以不封给长子刘疆就是因为刘疆此时依然是太子,直到两年后主动请辞),从皇后变成王太后,这算是降级了…

还有个更骚的操作,顺治帝福临,就把自己的首任皇后,孝庄太后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从皇后撸成了侧妃…


不知道叫啥子3


首先更正一点,历史上有废后为妃的例子:宋仁宗废郭皇后为净妃;顺治废博尔济吉特氏为静妃。

言归正传,回到题主的问题,皇后被废,那她的儿子还是嫡子吗?

答案是肯定的,还是嫡子。

我们看一则史料:建武二年,汉光武帝刘秀立郭氏为皇后,立郭后之子刘疆为太子。建武十七年,郭后被废,“疆数辞太子之位而帝不许”,直到建武十九年,光武帝终于同意了刘疆的请求,封为东海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皇后被废,但是皇后儿子的嫡子身份不会自动废除,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还有,公元前71年,汉宣帝刘询的原配皇后许平君病逝,前70年,汉宣帝立霍光之女霍成君为皇后,前67年,汉宣帝立原配皇后许平君之子刘奭为太子。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皇后死了,就算有新的皇后,原配皇后的儿子也是嫡子,优先享有继承权。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皇后被废,还是死亡,皇后之子的嫡子身份都不会改变。

至于为什么刘疆执意请辞,并且纵观历史,没有任何一位皇后被废,皇后的儿子得以继位的案例,这只是一个皇权斗争的问题,而不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嫡子身份。

以上,欢迎斧正。




宋在唐后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确,算!只要是正室所生的儿子,无论是原配、继妻,所生的儿子都算嫡子,与妻在不在了、是否被休(皇家为废后)没有必然的联系。以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莽古尔泰为例,莽古尔泰的生母富察氏是清太祖原配佟佳氏之后的第一任继妻,后来富察氏因为与清太祖原配佟佳氏所生嫡次子代善(就这货!跟另一位继母、也就是多尔衮的老妈传出绯闻的也是他,真怀疑这家伙是不是有“恋母情节”)不清不楚,被清太祖给休了。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莽古尔泰与其胞弟德格类的嫡子的身份。后来的所谓“四大贝勒”,实际上就是清太祖三位年长的嫡子与一位侄子形成的权力组合,庶出的儿子是没有份儿掺和的。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在生母被废之后,莽古尔泰的嫡子身份仍然是获得了清太祖认可的。



中国古代的皇帝子嗣众多,虽然原配和继妻所生的儿子都算嫡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些一定区别的,通常原配所生嫡子的地位要高于继妻。以清宣宗(道光帝)为例,他是清仁宗(嘉庆帝)原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他最大的弟弟惇恪亲王绵恺是清仁宗继后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所生。嘉庆四年,清仁宗亲政时,实际上清宣宗的生母已经去世,孝和睿皇后彼时以皇贵妃身份摄六宫事,两年后正式被册立为皇后。但是,清仁宗仍然密立了时为皇子的清宣宗为储,而不是绵恺,这就是原配所生嫡子与继妻所生嫡子的区别!嘉庆二十五年,清仁宗去世时,因为秘密立储的诏书仓促间没有找到,谁来继承皇位全凭孝和睿皇后一句话,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孝和睿皇后也没敢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绵恺即位,制造既成事实!这也是相关区别的一个重要体现。



当然,清朝并没有像明朝那样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嫡子优先却是没有改变的,是大原则。以世袭罔替的铁帽子怡亲王为例,怡贤亲王胤祥去世后,承袭怡亲王爵位的是老七弘晓,而老四弘皎虽然年长,却只得了一个宁郡王爵位,这便是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因为彼时的弘皎才是事实嫡长子(嫡长子弘暾早逝)。但是,庶长子弘昌虽然年龄最长,却依然没有资格承袭爵位,甚至连宁郡王爵位也没份儿!原因很简单,弘皎和弘晓是嫡出,都是嫡福晋兆佳氏所生,而弘昌是庶出,这就是所谓嫡子优先。



再说皇帝家。虽然废后的儿子仍然算是嫡子,但是毕竟他母亲被废了,牵涉到方方面面,加之皇帝恨屋及乌,这位嫡子想要成为接班人,非常难,几乎不可能。以清高宗(乾隆帝)继后乌拉那拉氏(一说辉发那拉氏)的儿子永璂为例,这位皇十二子是顶着嫡子光环出生的,能够与其出身相较高下的只有清高宗原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端慧太子永琏、悼敏皇子(哲亲王)永琮和他的胞弟皇十三子永璟。在其他三位嫡子早殇、夭折之后,永璂成了清高宗唯一活着的嫡子,按理说是非常有希望继承皇位的。但是,乾隆三十年,继后乌拉那拉氏被不废而废之后,永璂的境遇彻底改变了,清高宗恨屋及乌,对永璂这唯一的嫡子也是非常不待见,直到乾隆四十一年永璂去世,也没能获得任何爵位,更别说是被密立为皇储了。嘉庆四年,清仁宗亲政之后才给这位嫡出的十二哥追封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贝勒爵位!可见,废后之子虽然名义上仍然是嫡子,其境遇某种意义上恐怕连庶出的儿子都不如!



当然,这也要看具体情况。虽然当接班人是没什么指望了,但是废后的儿子也未必就一定像永璂那般凄惨、悲凉!以汉光武帝刘秀废后郭圣通所生的嫡长子刘彊为例,在郭圣通被废之后,嫡长子刘彊主动辞去了皇太子之位,继后(实际上这位继后才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配)阴丽华的儿子汉明帝刘庄成为了皇太子。或许是刘秀觉得亏欠这个儿子了,刘彊非但没有因为废后之子、废太子的身份被冷落,反而被封为了东海王,并受到了刘秀和汉明帝刘庄的善待,以诸侯王之尊得以善终,谥“恭”。甚至连被废的郭圣通也被封为了中山王太后(是王太后而不是皇太后),由其次子中山王刘辅赡养(后刘辅改封沛王,郭圣通改封沛太后),得以善终。可见,皇帝本身是否薄情寡义对于废后所生嫡子的境遇是有着相当大影响的!



在中国古代,嫡就是嫡,庶就是庶,这是一出生就注定的!从来没有降嫡为庶之说。但是,废后所生嫡子虽然仍然保留了嫡子的名分,其真实境遇却又是另一回事了,这就要看皇帝老爹是什么样的人了。遇到薄情寡义的皇帝老爹,这所谓的嫡子恐怕连庶出的儿子都比不上……


农民工歪说历史


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古代虽然同样遵循一夫一妻制度。但是古代也同样允许,男子娶纳多名侍妾。这样也就导致了各个妻子之间出现了地位高低之差。所谓的嫡子就是妻子所生的孩子。而庶子就是指除妻子之外侍妾等所生的孩子。嫡庶的差别在唐宋以前比较重要,经元明清而逐代减弱。在古代家族中正妻的地位和丈夫等同。这一点不分地位等级差别。就比如古代的皇帝和皇后在地位上都是相同的。在服制,车制等礼仪制度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皇后的袆衣和皇帝的十二章衣,其裨、纽、约、佩、绶等配件便是完全相同的。皇帝有圣旨,皇后也有懿旨。但除此之外皇帝其他的妃子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古代不能降嫡为庶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儿子的地位是跟着母亲走的。在古代不论是平民还是皇帝,正妻不能降为妾,通常只在犯七出的情况下才能被休弃。而有的朝代则不允许任何理由修妻。除非妻子去世才可以再次娶妻。当然了皇权不受限制。但历朝历代的皇帝允许废除皇后,但从未有废后为妃的例子。一旦皇后被废,那么其所生的子女依旧是嫡系血脉,除非其所生的孩子主动放弃这一地位待遇。比如我下面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位皇帝。

刘疆是东汉创立者光武帝刘秀的长子。也是皇后郭圣通的儿子。但历史上郭圣通被刘秀废除后,重新册封阴丽华为皇后。此时刘秀虽然没有废除刘疆,但刘疆为了自保,请求刘秀废除自己改封自己为藩王。在刘疆的一再请求下,刘秀废了刘疆改封为东海王。至此刘疆的嫡系血脉变成了庶出血脉。而阴丽华所生皇子东海王刘阳,由庶转嫡,成为新一任太子。这就是“嫡转庶,庶转嫡”的例子。这就足以证明,在古代嫡出和庶出实际上并不是一尘不变的。

历史上曹操的长子曹昂同样不是嫡子。但由于曹昂年幼丧母,曹昂由曹操的第一任妻子丁夫人养大。所以曹昂自然也就成了曹操的嫡长子。后来曹昂战死,丁夫人和曹操离异,卞夫人被曹操重新立为第二任妻子。所以曹丕这个庶出子,也就摇身一变成为了嫡长子。可见古代的嫡庶关系并非一尘不变。他是根据关系远近来定义的。只要条件允许,嫡出和庶出是可以相互转变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当然不再是嫡子。

嫡子的身份全部系于母后。如果孩子的生母失去了嫡妻的礼法地位,这个孩子也很可能会被废黜为庶人,没有资格再妄想任何嫡子的待遇。

一般来讲,如果皇后被废,她的儿子也会失去相应的待遇。

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首先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郭圣通,生有皇太子刘疆。

建武十七年(41),皇后郭圣通被废。刘疆知道很快就会轮到自己被废了,所以他争取主动,“疆数辞太子之位而帝不许”。最终在建武十九年(43),做出两年慈父姿态的刘秀废黜了皇太子,将刘疆改封为东海王。

其次是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后,她抚养宫人子李忠,由此被封为皇太子。

王皇后被废后,武则天上台。很快,这位倒霉的皇太子李忠也直接被废为梁王,甚至在后来又被唐高宗和武则天赐死。

什么是嫡子?

古人说得很清楚:正室曰嫡,正室所生之子曰嫡子。

只有正室的儿子,才能被称为嫡子。

如今失去了正室的地位,你的儿子也就不可能再称为嫡子,享受嫡子的礼法待遇。

当然,如果在民间还好说,夫妻离异不改变孩子的法律地位,但是在宫廷则是另外一套规则。

特别是在宫廷,如果皇后被废,等待她儿子的命运就是一并跟着完蛋。


HuiNanHistory


都别抢,我来答。

皇后被废,她所生的儿子在礼制上已经降为庶子,虽然皇后被废,一般不会危及太子的地位,但是两者其实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皇后既然都被废了,那么原来的太子在礼制上就不该继承大统,因为新册立的皇后的儿子才享有优先继承权。

这一点并不不会因为“嫡长子”的身份而固定不变,因为新册立的皇后也需要巩固自己的地位,等将来自己年老色衰了, 他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的儿子。所以她肯定会扶持自己的儿子上位。

因此古代那套礼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激烈的利益冲突下,很多规则都是可以改变的,所以皇帝想要废除皇后,往往会招来反对,就是因为会破坏伦理制度。

不过都说万事无绝对,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能够打包票的事情。

  1. 因母被废的太子

刘荣是汉景帝的庶长子,当时汉景帝的正妻薄皇后没有子嗣,所以刘荣就被册封为太子。他的母亲是栗姬,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栗姬多半会成为皇子。

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刘嫖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刘荣,以巩固自己将来的政治地位。但是栗姬瞧不上她的女儿,因此拒绝了这门婚事。刘嫖很生气,就把自己的女儿交给了刘彻(汉武帝),并且经常在汉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

薄皇后因为无子被废,毕竟要给太子挪位。本来板上钉钉应该当皇后的栗姬由于自身的不大度再加上刘嫖的唆使,当时汉景帝希望栗姬将来能够善待其它妃子和他们的儿子,但是栗姬因为心中有怨气,所以没有答应,这让汉景帝很失望。

景帝尝体不安,心不乐,属诸子为王者於栗姬,曰:“百岁後,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史记·外戚世家》

栗姬的态度让汉景帝感到和恼火,于是并没有把她册立为皇后,而是把汉武帝的母亲王夫人册立为皇后。这时候的太子刘荣也因为母亲的缘故被废为临江王,胶东王刘彻因此被册立为太子。

但是就身份上来说,他依然还是汉景帝的儿子,这个是没有变化的,不可能说因为把因为母亲的缘故,就把他废除为庶子。这样的案例是没有的。

  1. 主动退位的太子

汉光武帝早年先是娶了阴丽华为妻子,后来因为政治需要,为了寻求势力支持,刘秀又娶了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刘秀称帝这一年,郭圣通给刘秀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刘疆,而阴丽华直到三年后才生下他和刘秀的儿子。

所以郭圣通率先一步当上了皇后,刘疆也被册封为太子。但是后来因为真定王刘杨谋反,郭后渐渐失宠,后来光武帝就把郭皇后废除了,然后把她的次子刘辅封为中山王,转而把郭皇后尊为中山王太后。

但是刘疆被没有被废除,毕竟刘秀为了培养他耗费了十几年的心血,而且刘秀也不想废除刘疆。但是从礼制上来说,这时候的刘疆其实已经不具备“嫡子”的身份了,因为他的母亲已经不是正妻了。

正妻乃是阴丽华,因为她当了皇后,所以在礼制上郭皇后就不具备“嫡妻”的待遇和名分,所以刘疆在身份上自然也降为了庶子。但这些都是仅就礼制而言,所以古代皇帝也不是轻易就能废除皇后的。

像刘秀、朱瞻基就因为废除皇后饱受争议。

刘秀尽管并不打算废除刘疆,但刘疆的心里却始终觉得非常不安。确实,现在的母后阴丽华又不是他的亲生母亲,况且人家还有儿子,所以他的太子地位是极为危险的,因为在礼制上他已经没有资格继承大统了。

所以他最终强行请求刘秀废除自己的太子尊号,刘秀后来也只能同意,下了一道诏书说:

“《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彊,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彊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而刘疆也因为明哲保身,最终得以善终。

可见古代那些伦理制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很多东西都是可以改变的。但从礼制上来说,皇后废除,不再居于中宫,那么太子也就失去了嫡子的身份,在礼制上降为庶子。当然,这仅仅只是身份上发生了变化,庶子并不意味着是庶人,他们依然能够享有皇族的待遇。

除非像朱高煦那样谋反,后来被朱瞻基废为庶人,这才丧失了皇族的一切权利和待遇。

亲,如果认可这个答案,给个赞喲~


围炉谈史


古代自古以来立长不立嫡,儒家里面只要皇帝登基后,有了子嗣。朝臣们都会劝说皇帝皇帝立太子,巩固国本。以明朝嘉庆皇帝为例子。嘉庆因为前两个儿子的以为死亡,听信了道家的说法,二龙不得相看,迟迟不立太子。嘉庆很喜欢小儿子景王朱载圳,时常赏赐景王。而第三个儿子裕王朱载垕以次序当为太子。但是母亲杜康妃失宠,嘉庆就故意推脱,多次提出立景王为太子。但是朝野大臣极力反对。明朝中期已经不像是明朝初期皇权至上。所以皇帝也不能轻易打破儒家几千年的长幼有序。所以就算是皇后被废除,太子还是太子。


数码小峥


皇后一旦被废,其所生的皇子会变成庶子,皇后去世,皇子的身份才依然是嫡子。

皇后被废 子成庶人

如果太子的母亲是皇后,那么太子会因为母亲被废而受到牵连吗?答案是肯定的,太子会因为皇后被废变成庶子,但是自古废后不废储,太子不会因为皇后被废而失去储君身份,但是继承大统之路会变得更加艰难。

太子能否继续当下去,取决于三个因素:自身的能力、皇帝的想法和背后的势力。

作为一国储君,如果自身没有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即使不废后,太子之位也不稳固。自古以来,皇帝一旦废后,多数是因为皇后做出一些影响极其恶劣的事情,恨乌及屋,难保皇帝不会对太子有意见。子以母为贵,不仅仅指的是皇后的身份,更因为皇后的母族势力。不管怎么说,皇后被废,太子十有八九都无法继承皇位。汉光武帝刘秀在废除郭圣通的皇后之位后,其子刘疆认清形势,主动辞位太子,退居藩王。

除了太子,皇后别的皇子境遇怎么样呢?我认为,生母被废,皇子们的境遇主要取决于是否有一个爱恨分明的父皇。如果皇帝比较不厚道,那么皇子们的待遇就可能是庶子中的庶子。

皇后殡天 子是嫡子

如果皇后因故离世,皇帝再立皇后,这种情况又不一样。众皇子的身份不会因为皇后的离世而发生变化,除非皇帝下旨将其贬为庶人。如果继后再生皇子,同样为嫡子,但是其地位次于先皇后的皇子。例如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殡天后,其儿子胤礽被立为皇太子,可惜长大后的胤礽犯下大错,康熙不得不废除其太子之位,但是依然让人好好照料。由此可见,康熙对胤礽的好是对赫舍里爱的补偿。


汤汤说历史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了

古代是封建帝制国家,也就是所谓的家长制,一个家里面只有家长的权威是最高的,其他人都得无条件服从家长的命令,但是这样也会使得家里的兄弟姐妹都会争夺家长的位置,历史上关于这种事的记录不再少数。

为了弥补家长制的不足同时防止兄弟残杀的悲剧,古人又创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即家长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不以贤愚为依据,依靠血脉,只要你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那么你就拥有天然的继承权,这样孩子一出生就知道自己的命运,也就不会争夺什么了

最是无情帝王家,和普通人相比帝王虽然有很大的权力,可以坐拥天下,但是他们更难以有一份爱情,帝王们的婚姻更多的只是出于政治的联姻罢了,因此历史上帝后不和,皇后被废的事情不再少数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皇后被废,其所生的皇子还能算是嫡子吗?

其实这个嫡子肯定还会受到影响,就如乾隆帝废后那拉氏的儿子永璂由于母后被废,一生也没有爵位,死后也只是弥封多罗贝勒。至于太子,一般的情况是废后不废储,一般废皇后,是皇后犯错跟太子无关。只会是太子无德才会废太子。就满清而言在没有废太子的情况下,新立皇后,那么太子会叫新立皇后为‘皇额娘’,叫废皇后‘母妃’。如果太子也被废除,这时候前太子过继给新立皇后,那么还是属于嫡子,如果没有过继就是庶子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虽然理论上皇后被废,儿子还是嫡子。但是从古至今,没有皇后被废黜,儿子还能正常继任皇帝的例子。

可能有人要说曹叡,可是这里面有特殊的原因:郭后无子,从小抚养曹叡。同时甄氏只是曹丕正妻,还没有封后就被处死,所以甄氏不是正规皇后身份。

通常,废黜皇后是极大的政治动荡,这表明皇帝从法律、礼法上与废后拉开距离,就是说,皇帝不再承认皇后是自己宗法地位上的正妻,她的儿子结局可想而知。如汉光武帝郭后被废,太子只好自请贬镝。

不过,大多数的情况下,皇后有子就很难废黜了,似卫子夫那样是极少的。

当然,皇后因病死亡,儿子身份不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