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一本書後,我們如何快速判斷它是否值得一讀?

常盼飛


判斷一件事情的價值,我們通常會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評估。於是有很多專業人士,給出了評估指標、評估方法。

對於一本書來說,我們同樣可以按照這個思路來判斷。比方說一級指標分為外觀、類型、內容、文筆等等。又可以進一步給出二級指標:字體的大小,書籍的裝裱,流行的程度,內容的豐富,文筆的流暢還等等。甚至還有很多外圍的東西,比方說是不是受青少年喜愛。

如果按照這個方式評下去,恐怕一輩子也看不了幾本書,都在評價了。其實對於書籍這種帶有主觀感受的東西,判斷它是否可讀,方法非常簡單。

打開扉頁,看那一句話能不能讓你心動。然後讀第1章第1頁,有沒有被自然的吸引。如果這兩條都不成立,那還是合上書本吧。基本可以判斷這本書並不適合你。

當然還有更簡單的方法,基本上特別流行的書籍,比方說亞馬遜的排行榜,都非常值得一看。還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作品,魯迅文學獎作家作品。這些經過權威機構評選的作品,經過很多專業人士的評價,的確值得花時間去讀。

如同奧斯卡獲獎電影一樣,隨便打開一個都值得一看。


Fandy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中,作者將閱讀分為了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低層次的閱讀包括在高層次的閱讀裡邊。其中第二層次的閱讀——檢視閱讀,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快速瞭解一本書的主要內容,判斷是否需要進行分析閱讀。這跟題主的要求不謀而合。

下來我說一說檢視閱讀如何去做。

檢視閱讀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第二個層次是粗淺的閱讀。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一讀,只需做到第一個層次就可以了,甚至是前幾個步驟就可以,所以說相當簡單。下來我就詳細說說這第一個層次。

所謂“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是指快速瀏覽,但這種快速瀏覽並不想我們想象的是隨意的,毫無章法的,而是有步驟,有條理的,能讓我們以最快的速度得到主要信息。這種快速瀏覽有以下幾個步驟:

一、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很快地看,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相關說明。看完後,稍微暫停一下,給這本書歸一個類,想想相關的類型之下還有哪些你已經看過的書,或許能幫助你理解你手中正在讀的書。

二、研究目錄頁

通過研究目錄,可以很快了解整本書的結構,幫你理清整本書的邏輯思路。有些書的目錄頁是相當充實的,讀目錄就能讓你瞭解這本書最主要的內容。

三、書中如果附有索引,也要檢索一下。

索引一般附在正文之後,快速瀏覽一下,看哪些詞語是書中的關鍵詞,把出現頻率最高的那幾個詞標識一下,再翻到相關的幾頁正文,看一下作者是如何論述這幾個關鍵詞的,能幫我們快速瞭解書的主要內容,以便我們來判斷自己是否要認真閱讀。

四、讀作者簡介,如果包有書衣,不妨把上面的廣告詞也看一看。

雖然這裡面很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吹牛皮的成分,但總有重要的東西他們會透露一下。況且文字也不多,看看也耽誤不多少時間。


完成這四個步驟,你對一本書已經掌握了足夠的內容,可以判斷它是否值得一讀。值得一讀,往下走,完成所有步驟;不值得一讀,至此打住,重新選書。

檢視閱讀的第一層次至此還沒有完成,如果有興趣可以繼續往下看。下面我將繼續講述檢視閱讀的第一層次,還有第二層次。


五、挑幾個跟主題息息相關的重要篇章來讀。

如果這些篇章在開頭或結尾有摘要性的說明,一定仔細看。

六、把書打開,隨意翻翻,這讀一下,那讀一下。

隨意讀讀,一段兩段也行,一頁兩頁也行,隨性而為,但不要過多。在讀的過程中隨時注意把握作者的思路和主要觀點。


至此檢視閱讀的第一層次就完成了。下面是檢視閱讀的第二層次:粗淺的閱讀。


這個層次有一個很重要的規則,首先明示如下:


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簡單說,就是你一口氣把它讀完,不要停,即使裡面有生字生詞,有不能理解的話語,不要查字典詞典,不要查相關文獻,不要停下來細細琢磨,只管把書讀完,理解你能理解的部分就行。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都要保持一種高速狀態。閱讀的速度要根據所讀的內容適當調整,可快可慢,但就是不要停。舉例、材料等內容就可以快一些;觀點、態度等內容就可以慢一些。一路往前,不要退回去重複讀,不要停下來讀不到前面去。

這就是檢視閱讀的第二層次。

這樣檢視閱讀就完成了,一本書的主要內容已經被我們掌握了。如果需要了解細節,徹底理解這本書,就需要分析閱讀,這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我是會說話的鍋,鍋有話說,歡迎吐槽討論。


會說話的鍋


我想提出這種問題的人,或者看見這個題目點開閱讀的人,會有一個共性,就是有一點想讀書,但是又怕讀了沒什麼用,讀了半天浪費時間,還不如干點別的,讀書有點下不了決心。

如果我說中了有以上想法的你,請關注一下只做優質原創的我,並閱讀下方的個人淺見。


純乾貨,建議收藏!

快速判斷一本書具體值不值得讀,按照一下方法判斷:

1.根據書的厚度判斷。

根據個人一天的閱讀量,推算出讀完一本書所用的時間,比如平均一天可讀書一小時,一個小時讀五到六頁,那麼讀完一本1000頁的書需要200天,這種讀書策略戰線拉的太長了,非常不適合讀書新手,對於新手來說,並沒有大量閱讀的經驗和讀書技巧,這麼厚的一本書,往往不能善始善終,中途放棄一點也不奇怪,就算堅持讀下去了,讀到後面的時候前面的內容也已經忘了,讀書就是為了消化它並轉換成自己的東西,新手讀書應杜絕眼高手低,可以找本內容不太多的書先讀一讀,切勿為了讀書而讀書。


2.根據書名判斷。

一本書的書名,對書籍本身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是作者整部書的精華,我們可以通過書名快速判斷出書籍的類型,然後按照書的類型進行篩選,比如:小說類的《水滸傳》、《紅樓夢》等,哲學思想類的《世界哲學史》、《中國哲學思想》等,學術類《高等數學》、《牛津詞典》等,自然科學類《物種起源》、《世界簡史》等,歷史類《四庫全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等,古典文學類的《唐詩三百首》、《詩經》等,還有一些名人傳記,如《岳飛傳》、《毛澤東傳》、《戴高樂傳》等等,都是可以根據書名,明顯的判斷出書的類型,不經常讀書的人,要首先選擇自己喜歡的類型去讀,這裡特別要強調興趣,因為興趣才是人類最好的老師,不喜歡的書就算再好,沒有興趣讀,也看不進去,剛開始讀書的人,培養讀書興趣是很關鍵的,如果對讀書產生了興趣,再慢慢多方面選擇書籍。


3.根據作者判斷。

儘量挑選知名作者,大家之作,文筆和思想都是非常不錯的,是值得讀一讀的,比如古代的《西遊記》吳承恩、《三國演義》羅貫中、《紅樓夢》曹雪芹、《水滸傳》施耐庵,四大名著國人必看。再比如近代的魯迅,代表作《吶喊》、《狂人日記》、《朝花夕拾》等;老舍,代表作《茶館》、《四世同堂》等;金庸,代表作《鹿鼎記》、《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徐志摩,代表作《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還有其他的知名小說作家如:張愛玲、沈從文、矛盾、賈平凹、路遙等等等等。碰上以上的名家名著的作品書籍,不用猶豫,肯定是好書,直接拿著讀就行了。


4.根據緒論部分判斷。

緒論,是一本書的門面,能夠介紹一本書籍的大致內容,以及創作背景,比如美國作家羅斯特里爾編寫的《毛澤東傳》,在書的前言部分就介紹了創作背景,作者是以記者的身份走訪全國各地收集資料,也就是以實地考察的形式完成了這本書,也間接的告訴了讀者這本書的一些客觀性,我們讀名人傳記,就要遵從歷史,並以史為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書的緒論部分即可判斷本書的真實性;再比如作家路遙的《平凡之路》,在書的最前面作者介紹部分,詳細介紹了作者路遙,並說明這部小說的背景,即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從緒論即可看出,本書描寫的是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期的故事,如果想了解這個時候的歷史當然可以讀一讀。


5.根據目錄判斷。

目錄也就是書籍的提綱,也是章節小結,按照時間排列的章節,比如:《二十四史》、《史記》、《資治通鑑》基本每個章節都是按照年份排版的,讀者可以快速的按照時間順序,瞭解各個章節所講述的大致內容,思路比較清晰,而且讀的時候不會亂;有的是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排列的,這樣的書也是很容易讀的,比如《魯濱遜漂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再比如《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等,是按照人物的出場順序描寫的,章節流暢分明,都是拆開的小故事,方便理解記憶,目錄結構清晰的書籍基本都是好書。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讀書體會吧:

1. 書中橫臥著整個過去的靈魂——卡萊爾

讀書這件事,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

2. 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 ——弗·培根

讀書是豐富精神世界最有效的方法。

3.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

讀書是最直接有效的知識儲備。

4.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是最簡單粗暴提高自己的方法。

5.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曾國藩

建立自己健全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如果沒有一套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容易誤入歧途。




我是九關童生,以後會發文章,望與大家互相交流學習讀書的故事。(以上圖片來自網絡)


九關童生


我們經常逛書店都知道,有的書是你翻過就想買下來的,有的書你會猶豫,有的書乾脆不買。但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如何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一讀?

1、掃讀法

我們拿到一本新書,要先粗略看一下封面、腰封、作者、封底、推薦序、目錄,出版社,用時大概5分鐘。通過這個動作,我們大體可以知道這本書講述的主題是什麼?出版社是一般的出版社還是有名氣的出版社?有哪些名人背書?大體瞭解一下這本書的結構框架,但也不要單純迷信名人推薦,不乏有一些書寫的內容很一般,但營銷做的很好。

2、通過豆瓣評分和網友的評價

如果怕自己對一本書的評價不客觀,可以參考豆瓣讀書上對這本書的評分,一般8分以上的書籍還是值得一讀的。另外,也可以參考噹噹、京東、亞馬遜等讀書銷售網站上讀者的評價和書本身的銷量,也可以通過讀書達人寫的書評去判斷這本書是不是自己需要讀的。


夢歸秦淮


判斷書的閱讀價值,要與自身閱讀的目的和期望相結合。

一是看書名。一般來說書名是最有概括性的,大多數書都會用書名來標識本書要表達的內容和思想;但也有許多書書名較為隱晦,難以從書名看出內容,或是有些商業書籍為了引起注意故意誇大、空話,沒有什麼價值。因此有價值的書書名肯定也不會隨意或者誇大,應具備概括性或文學性。

二是看目錄。目錄的章節名稱是對本書各個部分的簡介和小結,從目錄中可以初步瞭解作者寫作架構,從而大體瞭解作者的思維和邏輯水平。

三是看文字。有些書從書名看不出主題,目錄也沒有章節名,一般以小說類居多,此時需要翻閱其中的數個文段,評判作者文字運用能力,以及寫作風格是否符合自己的品味。

現在網絡發達,如果確實想全面迅速的瞭解書籍的價值的話,可以直接上網看簡介、讀後感之類的文章,但“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他人認為有價值的書不一定自己認同,最好是通讀全書後再做評論,不然也容易走入以偏概全的誤區。


浩讀書


拿到一本書,首先看看書的外表是不是完好無損,有沒有缺角掉稜。更重要的是看看是不是少頁?要不然讀著讀著就會斷片,一斷片就會著急,一著急就不知道後果有多嚴重,這樣的書是不可讀的。

書沒問題,要看書裡面是什麼內容,對自己有什麼啟發個幫助。自己有沒有興趣,打比方說,有的書一看就願意看,吃飯的時候都想在看兩眼。相反,有的書不適合某類人看,可能他一看就覺得瞌睡,不想看。那麼這書看不看都行,建議別浪費時間了,有那閒功夫還是去打瓶醬油去吧!

在一個要看書適合那一類人看,你比方說你給幼兒園小朋友一本《史記》讓他看,你覺得他會把這書怎麼樣了?顯然不合適,沒有小貓釣魚符合要求。


佳佳相會520


這個很容易,一般來說寫作者,如果對自己的作品有很深刻認識的話,那麼,作品的標題應該就該反映的出來,如果以後的內容和作品的標題相差太遠,那麼,讀完以後,基本可以確定作者的作品算不上好作品,因此,古今中外凡是能稱得上經典的作品,他們的標題也是作者精心選出來的。另外,作品的開頭也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在第一段落就能寫出非常精彩的文筆,那麼,後面誰還會看呢?因此,作品的開頭也非常重要,至少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覺,可以說真實是藝術的最高境界,而對於真實的理解不能侷限於作品的每一段每一章節,都是事情的真實記錄。因為,任何人身上發生的故事,都不可能正好就象作品所寫的那樣,沒有原原本本的故事等著作者去照搬照抄,但故事的發展都必須符合生活邏輯。


易不忘


隨機翻到中間看一頁,最清楚了。


偶得趣知錄


這是個非常考驗閱讀者“功力”的問題。

當今社會,信息化時代。信息大爆炸、書籍漫天飛。如果說從前是想法設法找書讀,那麼現在就是千方百計找好書讀。

然並卵,作為一個閱讀者,不管你看過多少書,知識多淵博,仍然無法避免遭遇垃圾書。尤其是作者名氣不大(或者你沒聽說過)、非經典作品,確實很難都能迅速準確做出判斷。老馬會失蹄,老司機照樣會翻車。當然,閱讀者也不是完全被動接受,依靠經驗,還是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判斷某本書是否值得一讀。

一看出版社。雖然,現在花錢就能出書,但有的出版社還是保持自己的“逼格”,基本不出垃圾。比如,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譯林出版社、三聯書店……

二看前言和目錄。尤其是學術著作,作者的主要思想和觀點,多半會粗略地體現在前言裡,而他的思路,從目錄中可得知一二。如果是文學作品,可以從頭翻幾頁。好的作品,你看個十來頁、最多二三十頁就會有感覺。

三看作者身份。專業人做專業事。如果一本書是非專業人員撰寫,就得多留幾個心眼。尤其是土豪、明星、主持人等所謂“成功人士”的自傳、回憶錄、勵志書,99.9%都是垃圾。

四看書籍內容。凡是所謂的國學通俗化解讀的,99%是垃圾,其中涉及易經、道德經的,100%是垃圾。凡是育兒、教育的,圍繞曾國藩、王陽明做文章的“人生智慧”類書籍,100%是垃圾。

五看銷量。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出版的,印數超10萬的學術著作,印數超50萬的小說、詩集,95%以上是垃圾。凡是暢銷書,不管什麼內容、誰寫的,90%以上是垃圾。我對中國人民閱讀能力的信心,幾乎等同於對中國男足的信心。



江南俗士1972


閱讀的第一步是評測和預判,目的是選擇“對”的書,評測也是為閱讀蓄力。

快速預判一本書值不值得讀,包含兩個層面,第一個是這本書本身是否有價值,第二個是這本書是否適合你。

具體可以從四個方面去判斷:

1.主題.可以從書名、封面介紹、序言部分獲得基本信息。

2.看文案。出版社的宣傳文案可能會把書中主要問題列出,會包含作者信息,可以瞭解作者是否靠譜。

3.看目錄。目錄可以直觀看到作者要討論的內容和結構。

4.看評論。上網搜一搜關於這本書的相關信息和別人的評價,可以對書有個大致的預先判斷,還能激發問題和好奇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