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了枪托的毛瑟驳壳枪盒子炮到底性能能提升多少?

战历浩


毛瑟C-96军用手枪,口径7.63毫米,是把百年老枪了,本文作者对其非常熟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在驻地派出所民警那里把握过此枪,是10发弹仓压弹的那种,民间称其为“驳壳枪”,木质枪盒油漆斑驳,早已破旧,但依然可以抵肩射击。

由于已没有了原厂生产的7.63毫米子弹,派出所民警配发的是国产51式7.62×25毫米手枪子弹,尽管口径相差了0.01毫米,但照样能正常从10发弹仓的毛瑟C-96军用手枪中发射,与当时已配发民警的54式7.62毫米手枪子弹可以通用,非常巧妙地解决了老旧驳壳枪的子弹来源问题。

驳壳枪的有效射程,据搜狗百科介绍是50米,枪长0.29米,枪重1.16公斤,握在手中,不仅感到沉重,而且也很大,与同期装备民警的国产54式手枪相比,不但体积大,而且也要重许多,只是子弹比弹匣供弹的54式手枪多了2发而已,因此驳壳枪事实上并不好使,死沉死沉的,全然没有影视剧中使用者的那般潇洒自如。

由于驳壳枪的木质枪盒的枪口处,可以和驳壳枪枪柄部位相接驳,因此可以实施抵肩射击,除了缓解后坐力、提高射击精度以外,能大幅提高驳壳枪的有效射程,有效射程150米,相当于冲锋枪的射程了。

至于驳壳枪手持射击有效射程50米,与木质枪盒接驳抵肩射击时,有效射程就立马提高到了150米,具体原因不是十分清晰;如同MG-42通用机枪,两脚架轻机枪状态时,有效射程800米;三脚架重机枪状态时,有效射程就是1000米的区别相仿。

上世纪30年代初期,毛瑟公司推出了C-96军用手枪的改进版,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由驳壳枪的弹仓压弹,改称了机匣下方的20发弹匣供弹,在增加了火力持续性的同时,供弹也方便快捷了许多。

一把20发弹匣供弹的毛瑟C-96军用手枪,民间称“20响”、“盒子炮”、“快慢机”、“大肚匣子”等,当抵肩射击时,20发子弹输出的强大火力,貌似一把微型冲锋枪了。

因此,盒子炮就深受缺乏冲锋枪等步兵自动枪械的国内军人的欢迎,成了抗战时期与捷克ZB-26轻机枪齐名的枪械,也是令侵华日军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把枪械,因为有许多侵华日军死于捷克ZB-26轻机枪和驳壳枪、盒子炮手中。


国平军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加枪托,就是手枪。

加了枪托,就勉强可以当做卡宾枪了。

其实,毛瑟军用手枪或者说盒子炮有一个版本就是这种卡宾枪,无法是有了枪托,加长枪管而已。

手枪是用于50米内近战的利器,但只是自卫而已。除了城镇战以外,很少有人敢用手枪去进攻的。

这主要是手枪射程太近,而军事作战很多都是在100米外,手枪射程不足。

抗战初期,国军一些将军的警卫连大量装备盒子炮。

然而,实战中,警卫连往往会吃大亏。因为日军步兵班都是长枪,可以在100米外彻底压制盒子炮!



毛瑟军用手枪或者说盒子炮最大的特点在于,射程比普通手枪远的多。

这主要在于它的枪管要长很多,普通型号也在132毫米以上。

而我军的64式手枪,整个枪长才不过155毫米。

普通的手枪,一般在25米内精度还是不错,50米距离精度就有所下降。

但毛瑟军用手枪有效射程可以在150米,还能保证一定的精度。

同时,毛瑟手枪基本型装弹10发,用弹匣的装弹20发,这就是一杆卡宾枪了。


什么是卡宾枪呢?其实就是是枪管比普通步枪短,子弹初速略低,射程略近的较轻便的步枪。

再说细一点就是短步枪!

二战卡宾枪是缩小的步枪,甚至可以全自动射击。手枪用于自卫,卡宾枪是可以用来进攻的。

至于为什么盒子炮要装枪托?就是装卡宾枪啊!

它主要可以保障持续射击的精度。

卡宾枪是需要连续单发高速射击的,持续射击如果用手枪,枪跳动的厉害,快速射击根本办不到。

采用枪托以后,连续瞄准射击会容易很多,大大提高了射击精度。

所以,原则上作为手枪使用,毛瑟军用手枪是不需要枪托的。

只有作为卡宾枪时,它才会装上枪托。


萨沙


兔哥回答;驳壳枪我们并不陌生,所有的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都有它的身影。在我们抗战时期驳壳枪可谓是神一样的存在,并被赋予众多的名称,驳壳枪是其中的一个名称,二十响、快慢机、大镜面、盒子炮等等。这款手机只所以我们用的多是由历史原因的,当时自动武器的购买受到限制,但自动手枪不在其列。这款手枪是德国毛瑟军用手枪,它的发明人并不是毛瑟,而是毛瑟兵工厂的费德勒兄弟。毛瑟手枪本来是参加德军手枪竞标的,但德军并没有选中,原因一个是德国并不缺少自动步枪,二是毛瑟手枪体型大,射击时枪口上跳严重,第三就是价格。对于德军而言,射程,精度,都不如冲锋枪,个头并不小,自然没必要采购它,因此,它却被我们打出了威名,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毛瑟手枪的长度达到了288毫米,它有三种枪管长度,一个是警用的短枪管,一个是标准枪管,一个是长枪管,口径7.63毫米,这是标准口径,仿制品中口径有其它的,重1.24千克,弹匣采用10发、20发弹两种弹匣供弹,初速每秒425米,采用两个机头,这也是快慢机的由来,即可单发射击,也可以点射(连发)射击。毛瑟军用手枪的自动原理为枪管后坐式,有效射程50~150米,标尺射程达1000米,当然这个没有多大意义。驳壳枪的射击时枪口上跳的很严重,正常握枪射击时都讲究枪面要正,但这样射击时的精度并不好,弹着电点普遍偏高,而且点射基本就是浪费子弹。德军测试中这是一个不能被接受的缺陷,而到了我们手里就发生了改变,由于缺乏武器,特别是自动武器,一款手枪竟然能点射,太神奇了。正是由于珍惜它,依赖它,也就用心琢磨它,于是通过将枪平射,其实只是把枪面(枪面是指枪的正上面•军事术语)斜放就克服了枪口上跳的问题。这还不算,德军眼里根本不能用的点射通过这样的方式正好能一扫一片。

毛瑟驳壳枪有一个特别人性化的设计,就是枪套的利用,驳壳枪有两种枪套,一个是皮套,这个比较轻,同时也方便携带,挎肩上就行了。还有一个就是木质枪套,这个枪套的底部有一个倾斜放置的卡笋,而驳壳枪的握把下后方也有一个凹槽,这样就能够结合到一起,木质枪套也就成了枪托,可以通过抵肩瞄准射击。驳壳枪抵肩射击时并不需要斜置枪面,枪面放正就可以,这是因为有枪托承受后坐力,并且是需要双手握持,这样就能很好的控制枪的上跳问题。单手只所以不好掌握,主要是该枪的重量和长度问题,枪支的后坐力从枪机击针撞击子弹底火,发射药燃烧产生气体压力迫使弹头脱离弹壳开始,到弹头沿膛线加速旋转前进并脱离枪口止,这一个时间段都会产生后坐力,并且弹头脱离枪口的瞬间大量火药气体压力从枪口喷射而出,这时的后坐力最大,这也是导致枪口上跳的原因,因为驳壳枪是枪管后坐式的。

驳壳枪安装上枪套就等于是有了一个固定的枪托,这样驳壳枪就变成了一直能够单发核点射的微型冲锋枪,所以,利用枪托和双手握持就能够抵消枪口上跳的气体压力,精度也就上去了。抗战时期驳壳枪的使用中只要有木质枪套的基本都是安装木质枪套射击,和单手射击比,利用枪套射击时的精准度要好很多。第二就是射程,驳壳枪的理论射程50米就是单手射击时的精度,通过枪面斜置这个距离要远于这个数据。但单手射击时的距离并不能太远,否则精度无法保障,如果安装枪套则能够实现150米的射程精度要求。其实当时150这个距离是比较远的,通常都在100米以内,甚至更近。游击战中基本都是以绝对的兵力袭击或是伏击敌人,这时安装木质枪套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实战中并不像演电影那样抬手就能打中,1.24公斤的重要单手控枪并不容易,而且如果是木质枪套,背在身枪也不舒服,跑起来它会乱动,而且有很大的声响,不如组合起来挎肩上用手握持方便。总体来说驳壳枪安装木质枪套后射击精度要远比单手射击精度要高。当然,很多神枪手即便不使用木质枪套照样甩手命中。


兔哥42928


C96未上枪盒时的射击状态,由于子弹口径比较大、发射药量较多,射击时枪口向上跳的幅度也较大,这样会严重的影响射击精度,所以“盒子炮”在我国有把手腕偏转90°射击的方式,这样在射击时虽然枪口也上跳,但由于枪是偏转横向射击子弹仍然有较高的命中概率。

“盒子炮”上枪盒当枪托的方法和使用弹夹上子弹的方式。最早期的C96是半自动手枪,不能以自动方式射击,采用10发固定式弹仓,开始使用9×19毫米子弹,后来改为7.63×25毫米子弹。

有了枪托抵肩射击,控枪的性能好了很多,枪口上跳的问题得以较好的控制,上跳的高度也减少了很多,命中率会跟着提高不少。

C96这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在在1896年研制的一种“战斗手枪”,开始时口径是9毫米,貌似配备侦察兵一类部队使用,但是该枪重量较大空枪重量就达到了1.25千克,再加上发射9毫米子弹使得单手控枪能力变坏,最直接的坏处就是打不准,而“毛瑟兵工厂”在射击该枪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制造出来硬质枪盒可以当枪托使用,而非一般手枪那样的牛皮软枪套,但该枪并不被看好,因为设计距离太近了,虽然加了临时枪托它的有效距离最多也只有150米,与当时的老式步枪大威力子弹600米远相比差了很多(老式步枪的标尺距离都超过2200米)射击距离近在交战当中就会吃亏,未等进入到有效射程就被敌人撂了!更严重的是该枪结构较为复杂,制造用时多产量自然而然的就低,价格自然就相对的昂贵,产量低、价格贵、总体性能一般的武器不会被军队接受!所以C96在德国根本不被看好,也就是毛瑟家族与德国军方和统治阶级关系紧密,德军才订购了几万支。


射击时枪口上跳的这样厉害,30米距离外的距离不使用临时枪托根本打不准,好在C96枪管没有外套筒,枪的指向性比较好,单手控制20~30米近距离射击精度还是很高的。

一战期间德军近距离武器使用MP–18冲锋枪,总体性能大大好于半自动的C96,它在一战时期基本上是默默无闻,一战结束之后C96成了扎手的刺猬,花了大量的研制费用和投资了大量资金的生产线,制造出来的枪却很少有人问津,这让毛瑟厂很心塞...但是在一战结束后由于中国军阀混战,再加上有北伐军北伐,当时是主要武器生产国对中国实施了长达10年的武器禁运(1919~1929),但所谓禁运都是帝国主义心怀鬼胎,暗中却向中国各地的军阀输送装备...德国一战战败后为了打破在欧美国家的孤立,也开始于当时的中国合作,加强了包括经济和军事上往来,“毛瑟兵工厂”看准时机开始将大量库存的C96运到中国,由于当时的中国是农业国家,武器研制水平极低,加上所谓的“国际禁运”,整个国家的武器装备水平不但质量低劣数量也奇缺,甚至远远落后20世纪初的德国,而C96的到来也让当时的中国各种武装如获至宝,打哪开始C96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成为了一型传奇武器。


图片上是改进的M1931型C96,主要是改进了枪机,使之成为了自动武器,它采用20发弹匣供弹方式,既可以单发射击又能连发射击,也就是我国军民所说的“快慢机”。
“快慢机”载射击时最好的双手握持枪柄,否则更加难以控制,改进为连发射击的目的就是要在极短时间内将全部子弹打完,短时间提高压制对方的火力密度。


仍旧是安装临时枪托之后射击会稳定性有所提高,射击精度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可以有更好的使用效果,自动型射击完成后迅速拿出半自动型单发消灭残敌,如果是一个侦察小队10多个人在100米内都使用这种方法应敌,效果还是不错的,这才能体现出这种战斗手枪的真正价值。
M1931和鲁格P–08,它俩都是设计比较怪异的非主流枪械。

总之,C96在欧洲的地位是比较尴尬的,射击距离和精度远不及步枪和冲锋枪,在欧洲先进军队火力打击层次很细化的情况下它基本上没人使用,可是它到了中国则由于当时条件才造就它的20多年“伟业”,当进入到了解放战争期间我军装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之后,它由于总体性能不适宜大规模战争的需求也退居到了二、三线,再后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军轻武器武器装备统一制式化它也就从军队中永久性退役了。


皇家橡树1972


驳壳枪全称毛瑟C96。二战时期德国造的一款用于自卫的手枪,只不过它的外形比较奇特,而且定位很奇葩。主要是因为它的外形和其他的手枪不同,体积不适合随身携带,而且威力远超普通手枪,做为自卫手枪使用威力过剩。所以德国军队并不看好这一款手枪。本地看不上的枪,却在万里之外的中国火了起来。因为种种原因,驳壳枪在中国市场很受欢迎。中国人民也给了他很多外号,王八盒子、、二十响、镜面匣子这些枪虽然都是指的驳壳枪,但并不是同一型号,有机会的话量子会单独写一篇文章来介绍。


驳壳枪的威力比其他手枪要大,相应的后座力也会变得很大。机智的中国人民采用横扫的办法,减少巨大后座力对射击的影响。设计的时候设计师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将驳壳枪的枪套改装成可以和枪柄相连接,这样就相当于给驳壳枪增加了一个枪托,提高它的稳定性。向题主问的增加了枪托之后的驳壳枪性能提升了多少呢?增加了枪托之后的驳壳枪连发时候的稳定性能大大提升,更可以将它当做一款冲锋手枪来使用。但是相较于冲锋枪来说,即便是使用20发的弹匣,驳壳枪也是不够看的。


为驳壳枪增加枪托,这种使用办法在影视剧中有很多都能体现,比如《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龙文章所佩戴的驳壳枪和《雪豹》中的周卫国。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


量子聊军武


毛瑟是作为冲锋手枪来到中国的,这种武器避开了一段特殊时期关于自动武器不能向中国出口的限制,满足了军队对火力的要求,因此被大量进口大量仿制。他使用的这种手枪弹威力大,后坐力也相当突出,连发模式下凭单手确实很难控制,不过德国原厂的木质枪套,实际上是可以作为后托安装在枪上,通过抵肩来消减后坐力,提高精度,但是相比专业的冲锋枪自动步枪而言,精度还是很不够。

所以这种武器在欧洲,并不是很受欢迎,只有在西班牙内战时期游击队的手里散发出短促的光亮

但是这种武器意外的适应火力贫乏的中国战场,短兵相接的时候,谁火力猛谁就厉害,而中国军队此时普遍缺乏远程重火力,甚至自动机枪都很少,这种短时间近距离爆发力强的武器很符合中国人的胃口。所以尽管连发精度基本很难控制,但是这种武器在中国很流行


煮酒闲话


所说加了枪托应该是指木制枪盒,利用枪盒做枪托,而加了个枪托对枪支本身性能提升多少?我想玩过绝地求生·刺激战场的小伙伴们应该知道枪托对M416的重要性吧,没错,枪托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枪支射击的稳定性,这一点对驳壳枪的作用也是一样的。首先加了枪托后枪支本身变长了,体积也增加了,而为了拿稳枪支就必须由单手持枪变成双手持枪,而更重的重量对稳定射击就好比垂直握把的作用。
中间的就是7.63×25的毛瑟手枪弹,右边的是9×19贝拉姆手枪弹,


左边的就看不出是谁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是9mm的

作为世界第一款军用半自动手枪,它的定位就是冲锋手枪,而它使用的子弹也比较特殊,是使用7.63×25口径的子弹,相比后来的9×19口径的贝拉姆手枪弹他的威力更大,当然后坐力也更大。所以在单手射击时枪口上跳很严重,由于体积、重量、后作力大的问题,这一款手枪在欧洲并不怎么吃香,所以在升级换代比较快的欧洲,这款手枪很快就被各种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的手枪替换。

枪托带来的是枪支性能稳定性的提高,所以随之带来的就是射击精度的提高,不过加上枪托并不会让射程增加,因为决定射程的并不是枪托,而是子弹的发射药和枪管长度。只不过加装了枪托之后射击精度更高,本来25米都打不准的物体加装穿脱精度更高之后能打的中50米的目标,至于50外的物体,只有靠子弹的数量去堆积,手枪弹料想要命中超过50米外的目标几乎是玄学的一件事了,除非是稳定射击,不然射击难度非常大。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具体的技术数据这里就不说了,这里只是简单的做一个有托驳壳和无托驳壳的对比。

不加枪托的驳壳枪,由于重量大、枪管长,发射后坐力大,所以,实战效率低于54。因为54的子弹和驳壳枪差不多,但54比驳壳轻、短,好控制一些。

加装了枪托的驳壳枪,其作战效率要低于现在装备的79冲,因为79冲本来就是参考了驳壳而设计的,整个79冲就像放大了的驳壳枪。

这样简单对比,因该好理解一些了吧。


obayang159


我是雪松,我来告诉你:加托与不加托的毛瑟驳壳枪射程不一样,准确度也有差异,首先说射程,加托射击犹如起跑器,启动助力,后坐力强硬助推。其次加托有助于稳定性亦直接涉及准确度。


雪松127947852


不怎么样,这玩意最开始是准备当冲锋枪用的,但没一个国家愿意买,只有中国这个买不到冲锋枪的国家买了一堆。加上盒子当枪托你直接理解成一个性能很糟糕的冲锋枪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