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八大蓋可以打1000多米,而有些現代的突擊步槍只能打400米?

止水興波


其實光是比較槍支的最大射程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三八大蓋最遠能打3公里遠,但你肉眼能看見物體並瞄準的也就400米的距離內,而一般雙方的的交戰距離都在200米左右,且距離超過400米基本就沒啥精度可言了。而決定槍支射程的無非也就槍管長度和子彈的裝藥量,所以光是從兩者的步槍的長度和子彈的長度看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使用全威力步槍彈的三八大蓋的射程會比使用中間威力彈的突擊步槍打得遠了。



而正是因為全威力步槍彈在普通士兵手上存在威力過剩的問題,德國直接將98K使用的7.92X57子彈直接截短了將近一半搞出了7.92X33的中間威力彈,現代突擊步槍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的,所以現在的突擊步槍的使用的中間威力和射程就是處於手槍彈和全威力步槍彈的中間,所以也就有了“中間威力”這個說法。


根據二戰的單兵作戰過程中發現,在400米的交戰距離呢都是交給單兵攜帶的火炮,在200米的交戰距離上,日本所採用的戰術就是前100米臥倒匍匐前進,這時交由已方的炮兵進行火力壓制,等匍匐的步兵前進到距離敵方陣地100米的距離上資源的炮火也接近了尾聲,這時候在發動衝鋒,這樣的戰術在中國戰場以及在太平洋戰場上都卓有成效,特別是在重武器缺乏的中國戰場上更是屢試不爽。而這樣的鏡頭就出現過在中國拍攝的一些抗日劇當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過,那就是由王寶強和張國強主演的《我的兄弟叫順溜》。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遠距離射擊基本上是交給機槍進行火力壓制的,步兵攜帶的步槍其實對射程並沒有太遠的要求,畢竟遠了你也打不準,所以光說步槍的最大射程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三八大蓋可以打2000米遠,在1000米有效射程內可以打死人。有事實為證,抗日時期,我家鄉正好處於曰軍和國軍對抗的前線,我家鄉村莊後面有幾座小山,家鄉對面有一條小溪河和一片稻田,小溪河後邊又是幾座小山,日軍駐我村後山上並修建了四個炮樓,家鄉對面小溪河後面山上也駐有國軍一個保安團,兩軍相距大約五里路2500米左右。小時候聽爺爺輩份的人講,村裡有好幾個人和好幾只牛被曰軍在炮樓上用三八大蓋打死了,位置都是在靠近小溪河邊上的稻田中(都是在耕田時打死的)。距離離日軍炮樓有1500米遠以上。可見三八步槍的威力巨大。


強國先學習


“三八式歩兵銃”的標尺,最遠為2400米!

“三八式歩兵銃”研製年代久遠,它是在“明治三十年式步槍”(1897年)的基礎上安裝了防塵蓋後的改進型步槍,1907年裝備部隊參加過“日俄戰爭”...20世紀初的陸軍武器裝備非常單調,那時間“馬克沁”也才問世不久,並且價格昂貴、子彈消耗量太大也沒有多少國家裝備,所以那個年代步兵手裡的武器就是步槍,為了遠距離斃傷敵人,當時世界上所有的步槍射程都超過2000米,比如:裡·恩菲爾德步槍、莫辛納甘步槍、春田步槍...等等世界名槍,當時的步槍都使用7.62×54毫米R、7.92×57毫米(德軍)、7.7×56毫米R...大威力子彈,大威力子彈發射藥量多推力大,子彈才能打得遠,目的就是要在較遠的距離射殺敵人,而且那個年代步槍的槍管也很長,比如:“三八式歩兵銃”槍管長797毫米,槍管長會讓子彈多停留一點時間更能利用發射藥的推力,所以老式步槍的槍口初速都很大而且彈道平直、子彈飛行穩定。

“三八式歩兵銃”使用的是6.5×50毫米

尖頭子彈,在飛行時空氣阻力會更小,所以它才有了2400米的射程,但是2400米不是有效射程,“三八式歩兵銃”的有效射程在400米之內,有射擊經驗的老兵可以在500米之內射殺目標,800米外則是射擊技能優異的個別人,1500米外根本看不到目標了,2400米打擊單個目標就是在瞎胡鬧浪費彈藥!

《亮劍》

當中趙剛500米狙殺敵軍迫擊炮手,就連李雲龍這樣身經百戰的老兵都感到吃驚,這說明“三八槍”的通常射擊距離也就是300米之內,過來這個距離子彈初速下降,受橫風的影響子彈散佈誤差很大了,很難擊中目標。

二戰結束,1950年代之後突擊步槍

大規模裝備到了部隊,這個時候步兵連隊的武器裝備已經多樣化了,不但有輕重機槍,還有狙擊步槍、火箭筒、連屬迫擊炮...等射擊距離不等的裝備,步兵的火力打擊層次已經很細化了,不在需要普通步槍打擊400米之外的目標,因為400米之外有輕機槍,2000米外是60毫米迫擊炮的射擊距離!步槍守好200米內的距離就可以了,而且突擊步槍是自動武器,也不需要進行單發精準射擊,狙殺敵人有性能更好的狙擊步槍。

總之,步槍的射擊距離由遠到近,是因為武器裝備已經多樣化了,不再是一杆步槍打天下的時代。


皇家橡樹1972


三八大蓋, 是把歷史名槍,當年,侵華日軍陸軍步兵包括海軍陸戰隊,就是拿著這把口徑6.5毫米5發彈倉供彈的栓動步槍,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死在三八式步槍槍口之下的中國民眾包括抗戰軍人不計其數。

至於三八大蓋能打1000多米,當代的步槍也能打這個距離,只不過這個距離,遠遠超出了步槍的有效射程,當然,三八大蓋包括當代的步槍,彈丸在1000餘米距離內,依然是有殺傷力的。

其實,三八式步槍,有效射程也不超過500米,根據搜狗百科知識,三八大蓋的有效射程為460米,實際上與當下自動步槍的有效射程400米大致相仿,美軍大量裝備的M-4卡賓槍,其實就是一把短槍管的M-16步槍,但有效射程卻高達600米。

M-4卡賓槍的有效射程,多少有點出乎軍迷中一般自動步槍有效射程400米先入為主的觀念,因此,三八式步槍的射程和當代的自動步槍射程相差無幾,甚至遜色於當下的自動步槍。

81式自動步槍,口徑7.62毫米,採用30發彈匣供彈,有效射程400-500米,彈丸在2000米處,依然具有殺傷力,這點非常驚人,可見當下的自動步槍射程包括殺傷力其實不在三八大蓋之下。

之所以三八步槍給軍迷的感覺射程遠的原因,就是一把5發栓動步槍,一般觀念當中單發步槍射程遠超自動步槍,比如二戰時德軍裝備的著名步槍毛瑟98K有效射程就高達800米,裝上4倍觀瞄鏡時,由於射程遠、射擊精度高,自然就成了一把阻擊步槍。

綜上,抗戰時期的三八大蓋,是把5發彈容量的栓動步槍,有效射程460米,與當下的自動步槍在有效射程上相仿,短槍管的M-4卡賓槍以有效射程600米實現了對三八大蓋有效射程的反超。

至於說三八大蓋可以打1000餘米,是其最大的射程,當下的自動步槍也能打1000餘米,其中,81式自動步槍發射的彈丸在2000米處依然具備殺傷力,因此,當下的自動步槍在有效射程和最大射程上並不亞於甚至在三八大蓋之上。


國平軍史


不止是三八式步槍,二戰期間的所有步槍的射程都超過今天的步槍,但這並不意味著槍械發展出現了倒退,而是在現代戰爭中,軍方已經不再追求槍械的高射程和大威力了

二戰之前的步槍都非常強調射程,這個也很好理解,畢竟你手中的步槍射程越遠,你就可以越早地開槍,同時還可以讓自己處於敵人火力的射程之外,讓你在戰場上處於優勢地位。

到了一戰時,隨著機槍和遠程大炮的廣泛應用,進攻方很難突破敵人的火力封鎖,陣地戰,塹壕戰成為戰場的主流,交戰雙方士兵都待在塹壕中射擊,對步槍的射程的要求就更高了。(一戰時大家都是躲在塹壕戰打“黑槍”)

到了二戰初期,各國步槍仍舊時延續了遠射程、大威力的射擊理念,例如三八式栓動步槍的有效射程為460米,最大射程為2400米,這個數據實在是太恐怖了。

在抗戰時期由於步槍射程不及三八式步槍,國民黨軍隊在日軍面前吃了大虧。但是在歐洲戰場,槍械的設計理念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歐洲戰場主要是蘇德之間打仗,蘇德軍隊在二戰之初就已經完成了機械化,尤其是德軍,裝甲部隊成為德軍的進攻先鋒,傳統的塹壕根本無法阻擋坦克的衝擊,因為即便步槍子彈的威力再大,也打不透坦克的裝甲,而坦克火炮的射程又遠超步槍。

以虎式坦克為例,虎式坦克的有效殺傷射程就達到了2000米,最大射程則更恐怖。

並且虎式坦克的“有效射程”是針對敵人坦克的,對於敵人步兵而言,虎式坦克在三千米外就可以開炮了。

當然,位於塹壕內的步兵也可以通過佈置重型火炮去阻擊敵人坦克。但你有火炮,別人也有。在坦克發起進攻之前,火炮部隊會先跟對方陣地打個招呼的。再者,面對坦克的高速行進,射速和瞄準較慢的火炮也根本扛不住。

因此在二戰時期的歐洲,塹壕戰和陣地戰就被就算廢了,死守陣地就只能等著被敵人包抄團滅,所以在當時坦克是戰爭的主力,蘇德戰場上多次爆發坦克大戰。

(二戰時蘇軍乘坐坦克衝鋒)

由於裝甲部隊的參戰,步槍的射程就不需要很遠了。一般都是裝甲部隊在前面開道,步兵則伴隨在坦克旁邊進行保護,防止敵方步兵近距離襲擊。而等到步兵衝鋒時,兩軍距離已經很近了,尤其是在攻城戰中,步槍射程太遠完全沒有用,反而是步槍的射速和彈藥攜帶量更加重要。

到二戰末期,德軍直接跳過半自動步槍,開始列裝全自動步槍,德國研發的StG-44突擊步槍將槍管縮短,增加射速,在近戰中威力碾壓蘇軍的半自動步槍,但因為戰爭將近,德國的失敗已成定局,StG-44突擊步槍沒能幫上多少忙。

(StG-44突擊步槍)

二戰後美國研發了M14自動步槍,但這款步槍仍舊時延續著二戰前的步槍設計,在設計理念上是落後於StG-44突擊步槍的。

直到1957年,美軍開始研發全新的自動步槍M16,這款步槍槍管大為縮短,並且改用規格更小的5.56mm小口徑子彈,這寫改動都大大降低了M16的射程和威力。

但是這些改變都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槍管的縮短可以增加連續射擊時的穩定性,而使用小口徑子彈則增加了單兵載彈量,至於小口徑子彈的殺傷力,目前看來也是完全夠用了。因為小口徑子彈在射入人體後會失衡而產生空腔效應,對人體器官的破壞極大。所以現在的小口徑子彈打人是絕對沒問題,若是遇到裝甲坦克,直接上重型火力就可以了。

(M16自動步槍)

M16槍族發展至今已經演化出許多型號,在實戰中也得到了美軍官兵的肯定,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其他各個軍事強國的槍械設計也都紛紛跟進,高射程、大威力早已不是現在步槍所追求的性能了。


千佛山車神


對於日本從1907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三八式步槍,中國人民更喜歡稱之為三八大蓋,因為這種步槍在槍機處有一個跟隨槍機移動的防塵蓋而得名,作為抗日神劇的常客,三八大蓋肩負著關鍵時刻打不死主角和讓主角對敵人一槍斃命的艱鉅任務,人們對其的印象也傾向於威力小、精確度高、射程遠等特點,當然也有著“只要不被打中要害就是貫穿傷,很好養傷”“鬼子打中八路,隔天八路就出來打鬼子”等說法。

▲肩上扛著繳獲的三八大蓋的中國士兵(圖片來源:網絡)

  但是事實上,三八大蓋搭配日本的友坂彈的殺傷力其實非常大,在近距離作戰上面甚至不亞於中國軍隊裝備的7.92*57子彈。這和友坂彈的獨特設計有關係,首先友坂彈屬於銅鋅被甲的鉛芯彈,在子彈射入到人體制內後,鉛芯會迅速脫落穿透傷者,但是銅鋅被甲卻會在受傷者的體內翻滾碎裂,併發生劇烈的形變,甚至有些會彎成魚鉤一樣的形狀,給傷者造成極大的痛苦。

▲左側為M1加蘭德的子彈,右側為三八大蓋使用的友坂彈(圖片來源:網絡)

  根據《兵工史料》記載,中國方面對三八大蓋和友坂彈進行了一系列測試,在進行對定製泡沫板的設計測試中,三八大蓋在500米處和1000米處兩次測試的結果驚人的相似,都在泡沫板的內部挖出了一個巨大的空腔,因為這種100釐米*50釐米*30釐米的板子模擬的就是人體,所以三八大蓋對人體的傷害能力可想而知。而漢陽造的500米靶僅有一個並不大的空腔,1000米靶甚至沒有空腔存在。

▲友坂彈在進入人體之後會發生變形(圖片來源:網絡)

  為了適應亞洲士兵的體型,中正式步槍縮短了槍托長度,而日本人則是直接減少了彈藥的裝藥量,雖然降低了槍彈的侵徹能力,但是卻大幅減小了步槍的後坐力,讓士兵可以更容易把控步槍,在二戰之中日本並不需要和中國軍隊一樣使用步槍彈攻擊裝甲目標,所以槍彈侵徹能力被降低的缺點是能夠讓日本接受的,而且減少的裝藥還可以製造更多的子彈。

▲友坂彈剖面圖(圖片來源:網絡)
▲友坂彈的彈夾(圖片來源:網絡)

  真正讓人津津樂道的其實並不是三八大蓋的威力,而是三八大蓋的精確度,三八大蓋是二戰中最長的步槍,日本人清楚地認知到中國戰場並不具備閃擊和突擊的條件無論是南北之間巨大的地理環境差距還是中國軍隊落後的裝備,都會讓這場戰爭打成塹壕戰,而三八大蓋正是為了塹壕戰而生的。三八大蓋槍長1.28米,標尺射程高達2400米,經過嚴格訓練的日本士兵可以在300米處擊殺單個目標,700米處擊殺集群目標,甚至有著“三槍日軍”之稱,意思是你打一槍日本人會發現有人攻擊,第二槍大致預判你的位置,第三槍就會找到你的位置,如果不加以機動就會被瞄準你的日軍擊殺。

▲拿著三八大蓋的日本兵(圖片來源:網絡)

  作為被武士道洗腦的軍隊,日本軍隊同樣注重士兵的拼刺能力,在使用30式刺刀之後三八大蓋的長度可以達到驚人的1.7米可謂是不折不扣的“三八式長矛”,而中國軍隊裝備的中正式步槍屬於卡賓槍的一種,長度僅有1米多一點,為了能和日本拼刺只能使用更長的刺刀,但是刺刀的製造工藝遠比大刀繁瑣,尤其是長度增加之後刺刀更容易發生斷裂,導致中國軍隊在進行拼刺的時候落於下風。

▲進行拼刺訓練的日本兵(圖片來源:網絡)

  ▲中正式刺刀的長度在51釐米左右,而日本的30刺刀僅有40釐米,但是步槍槍桿的長度相差還是太多了(圖片來源:網絡)

▲建國大業中,白崇禧使用的就是中正式(圖片來源:網絡)

  對於三八大蓋,我們的先輩們不是簡簡單單的談笑著“一槍倆眼”過來的,他們是在血與火之間摸爬滾打著,在死亡的邊緣徘徊著,在傷痛之中掙扎著,他們經受的危險遠遠不是如今的以訛傳訛的人可以理解的,也不是製作低廉的抗日神劇可以表現的,有人說看抗日劇第一眼就是看領子,一個領子乾乾淨淨的演員(劇組),根本不會想辦法去還原我們先輩們掙扎求,生死戰不退的歲月。(作者署名:軍武次位面 皮島總兵)


孫遠遠


一支槍可以打多少米,是由設計確定的;而槍支需要多大射程是由當時的作戰理念確定的。

設計三八大蓋的時候,認為射程要儘可能遠。而二戰的作戰實踐證明原先的設計都造成了火力過剩,於是戰後的槍械的射程普遍改短了。


ZBLiu


河道多寬,1000米可能嗎?你在哪面我在這面,三八大蓋就能打到你,你就不能。日本兵槍法準,射程遠。但他們懼怕東北抗聯,因為都在山裡打獵槍法準知道躲避。射程不遠鬼子怕。有人懷疑三八大蓋射程就去檔案館查吧!三名士兵換一個三八蓋兵的命


大理寺之清心閣


三八大蓋打不了1000米,僅僅是標尺有1000米的刻度。就好比有的汽車速度表有200刻度,有的人誤以為能跑那麼快。


馬家西


因為三八式用的是全尺寸步槍彈,現代突擊步槍用的都是中間威力彈。中間威力彈與全尺寸步槍彈在子彈長度、裝藥量等方面都有較大差距。

中間威力彈的出現源於二戰期間步兵作戰方式的變化,步兵之間遭遇與交火的距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集中在400米的距離之內,這時傳統步槍的威力大,射程遠的優勢便無從發揮,為了能有效壓制敵人, 武器的火力密度成了槍械的主要屬性。在這個距離上,傳統的全威力步槍彈因巨大的後坐力難以保持精準的持續射擊,而衝鋒槍使用的手槍彈對100米以外的目標很難進行有效殺傷,所以納粹德國率先研製出7.92X33中間威力彈並裝備了STG44。

中間威力彈可以看作在對有效射程的要求降低的前提下,犧牲全威力彈初速換取後座減小的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