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干政能强国,武则天干政能建国,为何慈禧干政却是亡国?

剑花烟雨风情


中国古代三个揽着政权的女人,武则天、吕雉和慈禧,一样有过垂帘听政,但却被后人评述前者能建国、中者强国、后者亡国,真正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我们就从当时她们所处女人社会地位、干政时大环境及自身能力方面分析分析。

首先,女性的社会地位不一样。

武则天所处的唐朝,那时的唐朝胡汉融合,社会风气与文化是相对比较开放。尤其是女性,甚至可以穿袒胸露臂装。而且唐朝女性的地位相对于中国各个朝代是比较高的,哪怕出嫁之后,成为家庭主妇也拥有较高的地位与发言权,而且社会各阶层的妇女在夫死之后改嫁也是家常便饭,二嫁、三嫁都不稀奇,甚至可以主动跟丈夫离婚,连唐朝公主改嫁的也不少,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给武则天执政提供当然是非常公平,甚至是有利的条件。

吕雉所处的秦末汉初,汉代女性相对还是比较开放的。因为儒家礼教的对女性的禁锢教条尚在初级阶段,汉代女人可以协议离婚,寡妇可以再嫁、情侣可以私奔。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什么的,算是给女性崛起提供了不错的初始条件。

慈禧所处的清代,自然是女性地位低下,这毋庸置疑的。慈禧所处的中国的女性群体,自宋朝以来就生活在三从四德的压迫之下,成为了大多家庭的附属品,甚至历史记录中都很少有记录女子的全名,由此可见女性的地位低下,不同前面二位一样自由和富有进取空间。

其次,两者干政时的大环境不一样。

说到干涉政权,这三位都有自己的一套,也就是同样具有野心,但她们面对的大环境又是不一样的。

武则天算是机会给到面前,自己也乐意接受,同时也不缺助力自己的人。对于武则天来说,唐高宗可是直接把锻炼机会送到她面前,在唐高宗在世期间,她对政治的能力,高宗本人欣赏不已,甚至直接让武则天掺一脚,武则天在某方面而言简直是高宗的参谋。

高宗后期,体弱不管事,政务就直接交给武则天直接打理,这个直接的机会让武则天从高宗的皇后,由幕后走到台前,机会是给得足足的,直接与高宗并称二圣,哪怕是高宗上朝时,武则天也直接在大殿上垂帘听政。

吕雉算不上拥有特别好机会,但还是有尝到权力的甜头,还是有一些可以把握的便利条件在手中。汉朝创建之后,吕后是原配妻子,虽然刘邦此时对吕雉已经忘了爱,有了戚夫人,可是对于刘邦手下的一帮文臣武将来说,吕雉的主母身份,还是给了吕雉很大的便利,能够真正和这些文臣武将打成一片。

也正是这段时期,让吕雉体会到权力的滋味,虽然失去了爱,但她却找到了另一件东西权力来替代,换成这样,其实也还不错,起码当时给了她极大的安全感。

慈禧却没什么先天条件,得到权力也是算是她给自己一步步争取来的,并没有前面两位那么顺。慈禧在的的清代,满清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地位很低,她如果过早称帝的话,很多人都会反对她。所以她也只能垂帘听政控制她的儿子,借她的儿子之手发号施令,至少是靠这样掌权。但连她的儿子也不甘心受她摆布,想谋求自己发展,慈禧也只能靠囚禁自己的亲儿子,才算把权力一步步慢慢拿到手。

最后,是彼此的掌权能力不一样。

武则天有能力有手段,她就像个有女性外表的男人。武则天之所以能够登位成为女皇帝,靠的可是日积月累的长年树立威信和锻炼管理能力,在她还是皇后的时候,就已经让朝臣集天下人见识到她的政治手腕与能力。

高宗之后登基的两个皇帝(中宗和睿宗),其实不过是活在武则天的光环下,相比之下,两个皇帝体现的就是能力不足,大臣们其实一直愿意信任武则天能更好治理国事,所以后来称帝也就水到渠成了,要说创建自己时代,建国的能力当然是杠杠的。

吕雉有想法有谋略,叫女中豪杰也不为过。她以女性的身份登上高位,游走于文臣武将之间,不上战场,但大后方的一切都被她管在手中。

“临朝称制”这可是由太后吕雉而来的,指女性掌控朝政,吕雉虽未称帝,可手中掌握权力已与帝王无二。掌权后的吕雉,处理事情起来果断残忍老练。

任用亲族稳权力,吕雉为了巩固权力还大肆清算刘氏子弟,不断扩大自己权力任用自己的亲族,这也是历史上外戚的由来。

拉拢人心搞联姻,拉拢刘邦身边大将,吕雉想到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邦的贴身爱将樊哙,看重樊哙如日中天的地位和影响力;杀人立威严斩韩信,她趁刘邦在外征战之际,与萧何用计杀掉了韩信,从而成功震慑了其他功臣;不择手段清门户,吕后命人将戚夫人斩去手脚,薰聋双耳,挖掉双目,又以哑药将她毒哑,这才抛入茅厕之中成为“人彘”,这样残忍的手段就是通过雷霆方式让人人心惊,从此让吕雉彻底掌握大权,强巩固自身国家政权,自然不在话下。

而慈禧,总体来说还是能力不足,成天也就知道东躲西藏的。面对清朝当时的内忧外患,咸丰皇帝没有能力解决,慈禧本人同样没有,而且清朝国力不振,人民对于政府的信任度很低,加上洋人入侵这些外忧内患都夹杂在一起,但反观慈禧本人不仅找不出出良策来改善政局跟人民的生活,遇事也只能赔偿或各种逃跑,这样不亡国才怪。



这些历史要读


假如死后有灵,吕雉敢见刘邦吗?武则天有脸面对李治吗?慈禧死后见着咸丰,可以傲娇地拍着胸脯说:“老娘对得起爱新觉罗家,老娘给爱新觉罗氏的满清,硬生生续命50年。”

其实,人们误解了慈禧。对于维护统治阶级家族,和维护朝代稳定方面,慈禧做的要比吕后和武则天都好。

有人说吕后强国、武则天建国、慈禧亡国。恰恰相反,吕后对于刘氏的汉朝是祸国;武则天对于李氏的唐朝是灭国;而慈禧对于爱新觉罗的满清则是救过——续命50年。

【吕后】

刘邦死后,吕后专政,大肆扶植吕家外戚势力,打压刘氏皇族势力,对于刘氏皇族来说,差点因为吕后而遭遇灭顶之灾。

人们只记得吕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以为她只是后宫争斗。人们津津乐道,吕后大肆诛杀功勋大佬,以为她只是为了巩固汉朝政治。却没看到她的飞扬跋扈,让儿子刘盈郁郁终生、英年早逝。

先是残害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再是毒酒谋杀齐哀王刘肥,刘肥献出封地才得以保全。之后又杀害赵王刘友、梁王刘恢,这还不算完,又将前少帝刘恭先立后杀,立了一个来路不明的刘弘为后少帝。

明知道“非刘氏称王者,天下人共诛之”,却为了巩固吕家外戚势力。大肆分封吕家十几王侯,临死却不忘记让吕家人掌管南北禁军、让侄子吕产做相国掌朝政、让侄子吕禄的女儿做皇后掌后宫。

幸亏刘邦的儿子多,不然就让她杀绝了。她让汉朝政局出现严重分裂和对立,为后面的流血厮杀埋下伏笔。果不其然,吕后一死,刘、吕两大集团就开始火拼。

假如吕家不幸胜利,汉朝估计会过早陷入分裂,有没有后世强汉还说不准。我们所熟知的汉朝,他的皇族会不会改姓吕?刘氏子孙是不是很后怕?吕后算不算祸国?

【武则天】

对于武则天来说,则在吕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她不但杀害李唐宗室,最后直接取而代之。武周的建立,本质上唐朝是被灭国了。幸亏武家家族没有大能耐的人;也幸亏武则天是个女人;还幸亏没有把武三思立为太子;更幸亏武则天称帝时期已经人到暮年,没多长时间可活了。

不然,让武周再传上一代,就没唐朝什么事了。后世的记录将会是:唐朝是一个短命王朝,只传了两代半。

【慈禧】

现在再看看慈禧的所作所为。她的垂帘听政,给民族带来耻辱,给国家带来灾难。她的愚昧、疯狂、贪婪都是我们唾弃的对象。但是,她对得起老公,对得起爱新觉罗氏。

在维护爱新觉罗氏的皇族统治这方面,慈禧无疑做的很不错。太平天国爆起,横扫半壁江山。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京师沦陷。堂堂大清,在咸丰手上已经剩下一口气。慈禧用阴谋也好,诡计也罢,降服了满汉众臣,灭了太平天国,整出个“同治中兴”,让大清回光返照,吊命半个世纪。


尔朱少帅


一直以来对于慈禧的评价,民间一直不是很高,有人认为慈禧是导致大清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事实上,在诸多史学家眼中,慈禧的评价有很多,虽然她的确要为清政府的灭亡负担一定的责任,但也做出了不少的努力。
慈禧所主政的大清帝国,遭遇的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清政府宛若一支轻舟,飘忽不定,如果不是因为有慈禧这个掌舵人,这艘小舟很有可能会提前几十年就翻覆。
历史上类似手段的诸如吕后、武则天等人,未必有慈禧做的好。我们对比三人执政期间的一些举动就能看出来。
她们相似的地方有很多,比如都是女性,上位的过程中手段都很酷烈,尤其是在对待政敌方面。但纵观三人执政期间,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
吕后和武则天上台以后,都曾有过大规模的任用亲眷。
吕后自不必说,上台以后,打破了非皇族不能封王的界限,将诸吕封王。
武则天同样也是如此,除了大肆剪除李唐皇室成员(当然也有李唐皇室反对的缘故),还大肆分封了武氏,包括当时太子李旦,为了保命,都请求赐姓武氏,武三思等人影响李唐政权达十数年时间,直到唐睿宗上台以后,才彻底铲除了武氏在朝廷的影响力。
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更多的是延续了前代的政策,毕竟汉唐时期,他们两人掌权的时候,国家才初步建立,国力也一度蒸蒸日上,吕后倡导无为而治,延续政策,武则天扶持庶族登堂入室。进一步加强了对国家的统治。

慈禧则不同,她并未大规模的任用亲眷,反而提拔了不少有用的人才,如曾国藩、左宗棠等等。

有一个最大的麻烦,就是西方列强的侵略,而更为深远的影响就是,西方思想的彻底灌输。汉唐时期虽然北方也有夷狄,但基本上这些夷狄文化并不能影响中原,相反这些夷狄反而在与中原不断交战的过程中,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慈禧主政期间,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使得国家早已经千疮百孔,而思想入侵危害更甚于汉唐时期,如太平天国运动,其实也是西方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和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有一定的区别。
历史评价中,慈禧晚年对清政府的改革十分高明,虽然其中有诸多封建王朝时期遗留的弊端,但不得不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慈禧的所作所为无疑是恰当并且合适的,而且加上身边有诸多晚清时期著名大臣辅佐,若慈禧能多活几年,未必不能延续清王朝寿命。

漫步史书


题主把这三个人从历史背景中摘出来做对比,完全就是在耍流氓啊。

抛开了现实背景,一个人的作为就无从谈起,比如把如今一个理工科科学家放到理学思想主导的明清时代,你觉得他又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吕雉、武则天、慈禧这三个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忽略了她们原本的历史时空背景,客观现实的推动,来讨论她们的自身能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吕雉是开国皇后,所处的社会背景是秦末大乱,汉兴的一段社会秩序刚刚恢复的时间段,在历史的推动下,那个时代最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已经形成,政治制度也趋于构建这种生产关系。

汉朝刚刚草创,一切制度是在不秦乱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其难度要小得很多,因为天下乱了很久,民心思定,继续恢复社会秩序,这是大势所然,吕雉的干政成果正是建立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

当时汉朝,虽然有强敌匈奴,但匈奴的社会组织形式远远落后于汉王朝,对汉朝的掠夺方式还处于野蛮的武力入侵,也就是抢劫,但受制于本身综合国力不强,他们掠夺的利益远远不能动摇汉王朝恶统治,所以这种外部威胁并不足以使帝国进入动乱之中。

而在反观吕雉的临朝称制,站在汉室刘性的角度,吕雉当然是要被定死在耻辱柱上的人,但从整个汉朝的稳固上而言,吕雉对政局的把控,以及后来“文景之治”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汉初政治思想的延续,也就是所谓的“黄老之学”,秉承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社会生产,发展经济。而这样的政策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因为大乱之后必有大治,战祸对社会产生的巨大破坏,使得国家经济跌入了谷底,当社会秩序恢复以后,生产就能够很快地追赶上来,从而形成一种“强国”的效果。

武则天的称帝,是偶然的,但其实也有迹可循,唐王朝自玄武门之变以后,一直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那就是帝国继承人受到这种“非法夺位”行为的鼓励,导致了唐廷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动辄政变,所以整个唐朝都处于一种无法正常完成政权过渡的状态。

同时,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社会风气最开放的一个时代,女性地位相对提高,女性参与政治在那个时期,也并不会受到舆论的攻击,这些都是武则天能够称帝成功的潜在原因。

接下来再分析一下,为什么武则天主导下的唐王朝继续走向强盛。贞观之治为唐王朝打造了前所未有的尊严和自信,在这种强势文化背景下,唐王朝走向了一条霸气不已的扩张强盛之路。

但贞观的二十三年并没有将唐王朝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帝国依然在蓬勃发展,只需要延续贞观的政治理念,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豪门大族,完善科举制度,帝国的强盛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里面有武则天个人的政治能力,当然也有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在种种社会现象的推动下的结果,这个舞台,属于武则天,是历史选择了她,当然也可能不选择她唐王朝依然可走向强盛。

最后来说一说慈禧。慈禧垂帘听政的时代,清王朝被太平天国打得只剩下半条命,首充满洲制度趋于崩溃,汉人地主精英逐渐在地方上掌握实权,与清廷满洲集团形成中央地方的既联合,却又防备的二元政治。

而外部环境也相当恶劣,殖民贸易的兴起,使得欧洲列强走向了新的的时代,而还处于农业社会的清王朝,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进入了一个进退失据的局面。进一步走向西方体制的怀抱,那么满洲集团的利益就会损失殆尽,也是极大一部分汉族地主所不愿意见到的,而退的话,只能步步挨打,最后落得灭亡的局面。

慈禧执掌清王朝最后的这五十年里,帝国风雨飘摇,变与不变,都宣告者一个时代的终结,处于旧的社会结构下的王朝体制,必然走向崩溃,这是民族国家兴起之后的必然结果,人性解放思想的蓬勃发展,不断冲击着旧制度的统治根基,继续维护旧制度,帝国大厦崩塌得更快,如果在旧根基之下,搭建新大厦,那么也会倒塌。

清朝灭亡时历史使然,不是个人意志,个人能力所能扭转的,将这个锅完全甩给慈禧,不仅忽略了历史规律,而且也有失公允。


江畔初见月


这个问题也许会让地下的慈禧蹦出来破口大骂

慈禧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女性掌权者,作为道光帝的儿媳,慈禧在咸丰帝时期就有干政的迹象,当时咸丰帝体弱多病,很多时候都把政务交给慈禧处理,后来咸丰帝去世,同治帝登基,这是个少年皇帝,慈禧联合慈安诛杀了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大臣后迅速掌握了政权,自此开始了自己的时代

慈禧掌权对于中国不是好事,但对于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起到很大作用的

慈禧是典型的耗子扛枪窝里横,于内,慈禧在在扼杀资本主义萌芽,剿灭农民起义有着很深的造诣,其政治手腕足以让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这些男人中的精英都拜倒在石榴裙下,这一点慈禧并不输给武则天和吕雉。

然而慈禧不谙世事,顽固守旧不懂变通,因此无法在新世纪来临时分拯救中国于列强的侵略中,这是她固有的政治思想和格局限制造成的,坦率说就算是换成武则天也不一定就能挽救中国。当然,慈禧好大喜功,不懂民情,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这是肯定不对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从程度上说,吕雉、武则天的干政程度上比慈禧要厉害得多。但吕雉和武则天比慈禧占据四个有利位置。其一:当时的儒家思想是否占据统治地位;其二:国内朝廷和地方权力对比分配;其三:外敌强大与否,也就是中国所处的位置是先进还是落后。最根本地说,还是吕雉和武则天都比慈禧有才干、有眼光、有魄力。慈禧过于自私。

(1)西汉、中唐都是思想并未僵化时期,慈禧则处于儒家思想僵化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难以真正让“男阳女阴”的社会舆论向自己方向转移,无法控制朝廷的绝对权力

西汉初期,“无为之治”思想受到了刘邦地重视,而儒家思想和儒士则成为刘邦的戏耍对象。

吕雉影视形象

那么,儒家思想无论是前秦时期,还是汉武帝时期,或是宋朝的儒家、明清的儒家,他们都是儒家。你不可能说前秦时期的儒家是真儒,宋明清儒家是假儒。他们有一惯的思想脉络,前秦也是“等级秩序”做基础,因为儒家是以周礼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

到了武则天时期,儒家同样没有成为绝对主体地位。因为自东汉宦官专权开始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儒家知识分子们不断地变节,哪有什么忠君思想。所以,武则天作为女性可以作为君主。但是,北宋以后,宋太祖、宋太宗时期,儒家就已经占据主体地位,所以,刘太后、曹太后、高太后等虽然有权力但不敢称帝,特别是刘太后都有人劝称帝了,她仍然不敢。

武则天影视形象

那么,慈禧就更不要说了。谁敢请她称帝?开玩笑。

(2)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

慈禧在1861年成为“两宫一王”取得权力后,慈禧地位并不稳固,直到1881年以后慈安亡故、奕䜣在1883年被打倒后才彻底掌握权力。而早在1861年前,清廷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咸丰在位期间连云南巡抚被稀里糊涂地杀掉,咸丰、肃顺、慈禧都在装糊涂不敢招惹云贵权贵人物。

吕雉、武则天则全面控制地方。

(3)西汉和唐朝都处于世界先进文化,晚清时期则处于世界落后文化,慈禧并没有代表先进落后主体上更代表落后文化,难以获得广泛认同,慈禧一心维持统治,并没有为了国家发展考虑

西汉初年和唐朝的中国毋庸置疑都比周边国家更先进,同时对比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来说也属于先进。

慈禧影视形象

同时,在军事上、经济上、科技上也比较先进。晚清则不同了,思想落后且慈禧完全是代表“保守文化”,对于西方学习、改革都是表面文章,以其主导的“新政”“假立宪”为例,完全是权力斗争且以满人贵族夺权为根本目的。

慈禧亡故前,地方督抚一级的满蒙贵族已经占据一半位置。然而,八旗子弟在那时只会提笼架鸟哪有什么战斗力。世界形势、国家形势早已经不是五十年前、更不是一百年前,靠老一套的“制衡”“蚕食”的权力斗争手段,已经不适合国情。然而,慈禧却仍然采用。

正如梁启超评价李鸿章“不学无术”,丝毫没有世界知识、先进知识一样,慈禧在“开眼看世界”方面还不如李鸿章。


坐古谈今


打个比方,一个人得了癌症但没有扩散尚可治疗乃至于康复,反之癌细胞都扩散了那就是药石不灵了,慈禧时代就是处于这种情况,只能是保守治疗拖延时日否则就可能死得更快。这个能力不是主要原因,而时代的不同才是根本。吕雉和武则天都是在古代,当时世界上的国家都没有实行工业革命,都是一样的愚昧无知,一样的贫穷落后,谁也不能威胁谁,没有外敌,只有内斗,所以只要消灭内敌,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啊!慈禧出现的太晚了啊!跟古人们已经彻底的无法相比较了啊!外国远远的比中国强大多了,内敌也越来越多,就只怪慈禧喜欢封建保守,不思进取,不思改革,封建制度已经彻底的不适合当时的中国了啊!所以清朝彻底的灭亡是必须的啊!慈禧永远都没有任何能力阻止的啊!一个既封建保守,又无德无能,无信无义的女流之辈,能够阻止清朝的彻底灭亡才怪了啊!

武则天是政治家慈禧是阴谋家,政治家即会整人又会治国而慈大妈她明知道清帝国必须改革不改就没出路,当时戊戌变法也是经过她的同意进行的结果变法失败,当武则天处理政务饭都来不及吃,而慈大妈正在欣赏一百多道菜。

时代不一样了,面对的问题也肯定不一样了,吕雉是封建社会初期,武则天属于封建社会鼎盛期,而慈禧太后则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吕雉,武则天面对慈禧太后一样的困局也未必能好到哪去。

要不是武则天他公公家三代人给大唐留了太厚的家底然后他孙子前期超神的发挥大唐的结果和满清差不到哪里去,可笑居然那么多人把武则天排成中国历史上的最强政治女强人。不论吕雉还是武则天都是因为有个好婆家不然比慈禧也好不了太多。慈禧黄金一段位,吕雉白金四武则天白金二,差不多应该是这个样子。因为慈禧压根就没把心思用到治国上!而是用到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铺张浪费上了!她自己的亲儿子的性命就是她亲手葬送的!光害她亲儿子还不够,也把她亲外甥光绪皇帝的性命葬送了!

即使是吕雉、武则天这样的人,放在19世纪经济制度、思想潮流、工业等领域都在发生巨大变革的世界局势下,依然无力扭转当时中国各方面落后的现状,慈禧放在西汉、盛唐的时代背景下或许能成为一个政治强人也未可知。

能力是一方面,环境是一方面,吕雉和武则天是在汉朝和唐朝最鼎盛的时候当政,慈禧是在清朝的末期当政,当时的清朝就算康熙在世也够呛,最多多撑几年。

要是把慈禧放在吕雉和武则天的时代。即便不会像她们一样厉害。也不至于亡国的。最多像一个无为只会自己享受的昏君。当年慈禧要是把权利完全交给光绪,只怕大清亡的更快。教育不一样,吕后,武则天都是比较教育都是比较正常的,那时候女孩子们的教育应该是和男孩子也没有区别的,因为一直都有女性参政,女人参政是有基础的,每个朝代都会有几个强悍的女政治家,干政治也是女人的常事。 慈禧参政的时候都是女性被限制参政的,她没有受过家庭对她的政治指导,跟咸丰那个脑子拎不清的皇帝丈夫也没有学到什么好的政治教育,她上手也只是维持现状,别出状况就已经不错了,什么励经图治,中兴国家她都不是很再意吧!

只想把儿子养好了,好交班,不幸的是她两儿子没有一个能顶用的,最后只能弄个小皇帝让自己至女看着接班了事了,。她的遗诏说明了一切。 女人不许参政,看样子她虽说干了一辈子政治,但是她还是没有做好当一个好政治家的准备,当一个政治家必备的素质她可能没有。吕雉和武则天都是在朝代的前期,而且她们都选择了前面皇帝的政策,吕雉执行的是休养生息,韬光养晦的策略,即使匈奴多次挑衅,吕雉依然不为所动。武则天也基本延续太宗和高宗的政策。慈禧太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她的腐化达到极点,甚至挪用海军军费修缮颐和园,穷奢极欲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历史深度揭秘


从程度上说,吕雉“临朝称制”,武则天称帝,慈禧“垂帘听政”,都是女主当国,掌握权力。但是三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的胸襟格局等主客观条件不同,导致了西汉逐渐走上强盛,唐代繁荣,而清代最终灭亡。

1、时势所致:西汉建立之初,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社会制度,唐代则处于上升期,而清末则远远被西方列强抛在历史的车轮之后。

2、能力所致:吕雉作为与刘邦打江山的女强人,具有非凡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威慑力,对于新建的西汉帝国而言,是一种需要,她在位时,坚持“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减免徭役、废除酷刑,提倡简朴之风等;武则天延续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持续发展生产,内修政治,外扩武备,承前启后,功莫大焉;慈禧虽然有权谋,但是只能驾驭连京城都不能妄出的权贵。学习西方、进行改革都是表面文章,目的是为了揽权,维护“腐朽”的统治,只能暂时保障摇摇欲坠的帝国大厦不致倾覆。

3、格局所致:吕雉知人自知,能忍受单于之辱,以和亲维护和平,励精图治,发展国力;武则天势如骑虎,不得不为。经历了人才辈出的初唐,眼界开阔,尚能敦修睦邻,以战促和;慈禧目光短浅,居然为了一己私欲,向西方多国同时宣战,真是不可理喻。


致远君说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我们可以叫上名字的人物,其中不乏有女人,但是有三个女人我们不得不提及,那就是吕雉、武则天和慈禧。为什么要提她们三个呢?想必大家都知道原因,她们三个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在我国古代那样一个男权社会,女人想要有点地位都是不容易的,更别提干预政治事务了。

但是她们三个却因干预政治在历史留名,尽管结局各有不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吕雉干政能强国,武则天干政能建国,为何慈禧干政却是亡国?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外部客观原因来看,她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先说吕雉,她所处的时代是西汉初建,大汉王朝政治百废俱兴之际,急需安定。刘邦在位仅八年,八年还不足以让一个国家政权稳定下来,之后是年仅十六岁的刘盈继位,将一个初建立的政权交给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显然是冒险的行为,所以此时吕雉的干政就显得理所当然。

时机成熟,并且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所以吕雉的干政能强国也是不无道理的。再看武则天,她所处的时代更是步入巅峰的唐朝盛世,她之前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社会相对富足安定,且社会风气已经算是比较开放的,这给武则天建国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李治是比较软弱的,她能干政也是意料之中的,能建国也并不意外。

最后再看慈禧,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她处于清末时期,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时期,内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外则是外国列强的侵略,对于中国内政外交事务的干预,这种情况若要放在吕雉和武则天身上,她俩未必会有比慈禧更好的结果。

其次,从她们的自身条件来分析,吕雉虽然比较善妒,但是自身的政治才能是比较强的,正因如此使诸多功臣对吕雉也很有畏惧感,也是吕雉拥有那么多凝聚力的原因之一。

一代史学大家司马迁也在《史记·吕太后本纪》对吕后的政治成绩给予了肯定,即:

“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而武则天的政治才能就更是令人叹服了,不看别的就只看她一路的身份变化,体现的不就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魄力吗?再看武则天的性格,是一个能拿得起放得下,且比较心狠手辣,充满政治野心的人,性格也使武则天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

再看慈禧,她太贪图权力,与武则天相比,她的政治才能就显得不是特别突出,再从她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来分析,就会令人觉得她目光短浅且胆小怕事,政治家身上该有的魄力在她身上并没有太明显的体现。

最后,我们从她们的支持力量来看一下,吕雉作为刘邦打天下身后的女人,自然会有很多元老来支持她,其次吕雉的干政给予了汉朝安定的社会,所以不免会有更多的人支持她。可能只有少数人反对,而这部分人估计也已经被吕雉处理了。

再看武则天,她打击门阀、推动科举,抬高寒门子弟的地位,身边有一批忠实的、积极支持武则天的大臣,这些人巴不得武则天称帝,同时她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政策,也赢得了百姓的心,在朝在野她都有自己的支持力量。反观慈禧,她似乎更多的是反对她的力量,晚清的中国几乎快被灭国,举国上下都希望变革,而慈禧死守旧制,成了全国人民的敌人,且她的卖国求荣行为也使国人唾弃。

综上所述,时代造就英雄,时代成就了吕雉和武则天,也打败了慈禧;或许慈禧更适合做盛世时期的女政治家。


无笔


嗯,确实有意思。

三个女人若是再划分一下,吕雉是开国阶段,武则天是朝代中期,慈禧处于朝代末。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吕雉的大汉天下可谓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她就如同丧夫之后的铁腕寡妇,为了守住白手起家创立的家业拼了一股子楞劲;

再说了,刘邦打天下,扫诸侯与反叛的功臣,抗击匈奴,事情做的差不多了,只要吕雉不要太乱来,顺顺当当的做好过度即可,所幸吕雉也只是兴趣在宫廷斗争,否则真的很难说强国,也幸好刘邦眼力劲好,立下非刘不得王,给了群臣抗衡吕雉的由头,拉锯当中消耗掉吕雉乱天下的精气神。

武则天就不一样了,内外忧患都被李世民扫干净了,又撞见短命的李治,只要把控政治中枢就能稳操胜卷,所以宫廷斗争胜出,再有李治铺路,自然而然步上朝堂,把控朝政,天下太平,把控群臣,建国很轻松;

只要看看历朝历代的那些权倾朝野的大臣和宦官,武则天怎么不可以权倾朝野,更何况她是皇帝的老婆,又是后来的太后,不仅权倾朝野,而且名正言顺,谁敢多个不字。

慈禧就倒霉了,世界格局变动,我国遭受外来力量冲击造成挤压,这不仅仅是宫廷斗争能够解决的。

咸丰既不可能像刘邦那样为她抵御强敌,又不能如同天可汗傲视列强,给慈禧留下的是大清的烂摊子。

虽然是烂摊子,可烂船也有三千钉啊,慈禧舍不得放手,也没有高深智慧与雅量励精图治,左摇右摆,进进退退,玩的全是宫斗权谋,祸害了政略,祸害了天下。

她应对百年耻辱背负最大责任,毋庸置疑,毕竟高位者的抉择,特别是封建皇朝高位者的抉择对全体国民影响巨大深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