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的倖存者:在新國君上位之前就有預料,提前改姓逃過一死

選人用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大而複雜的問題。在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中,對選人用人問題給予了突出關注,高度總結了選人用人的智慧。


三家分晉的倖存者:在新國君上位之前就有預料,提前改姓逃過一死


選人:德才兼備,以德統才


  在《資治通鑑》第一卷,司馬光講述了春秋末年“三家分晉”的故事,其中以較大的篇幅記敘了智氏被滅的事件,由此總結了選人用人的原則與標準。
  春秋後期,晉國的實權由智家、趙家、韓家、魏家四個家族把持,其中智家的勢力最大。智家的家主智宣子想讓兒子智襄子(智伯瑤)做接班人,遭到家族軍師智果的強烈反對。智果指出,智襄子雖然有很多優點,但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他品德低劣,沒有仁愛之心,“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但智宣子沒有聽從智果的勸告,還是選擇了智襄子為家族繼承人。智果為免受牽連,改姓為輔。


三家分晉的倖存者:在新國君上位之前就有預料,提前改姓逃過一死


  智襄子上位後,邀請韓氏和魏氏兩大家族的首領韓康子、魏桓子做客。酒宴間,智襄子幾次出言戲弄韓康子,侮辱韓康子的策士段規。有人勸他說,“一宴而恥人之君相”,災禍很快就要降臨到頭上。智襄子聽了卻滿不在乎。此後,智襄子又索要韓、魏兩家的城池,韓、魏假裝順從,獻城池於智襄子。智襄子進而貪得無厭地向趙家索要土地,遭到斷然拒絕。智襄子大怒,率韓、魏兩家討伐趙氏,而對他積怨已深的韓、魏兩家臨陣倒戈,與趙家裡應外合打敗了智氏,殺死了智襄子。智氏家族因此覆滅,唯一的倖存者就是當初改姓的輔果。而韓、趙、魏三家由此強大起來,最終瓜分了晉國。


  司馬光指出,智氏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在選擇接班人時,過於看重才能而忽略了品德。司馬光按照“才”“德”有無將人分為四等:才德俱備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而在選人時,得不到聖賢,只有小人和愚人可供選擇的情況下,寧可選擇愚人,切莫選擇小人。因為愚人雖然無德,卻也無才,破壞力不強。小人固然有才,但沒有道德底線,很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和麻煩。司馬光的言論雖然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德才兼備、以德統才,一直是中國政治制度中選人用人的主流原則。


三家分晉的倖存者:在新國君上位之前就有預料,提前改姓逃過一死


用人: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關於“用人”,司馬光推崇唐太宗的“用人如器,各取所長”。據《資治通鑑》記述,唐太宗即位之初,要求擔任宰相的封德彝去考察和舉薦人才,但封德彝許久都沒有推薦出一人,還分辯說:“不是臣不盡心盡力推舉賢能,而是現在沒有奇才。”唐太宗生氣地駁斥道:“難道古代的君王都是從別的朝代找到的人才嗎?”


三家分晉的倖存者:在新國君上位之前就有預料,提前改姓逃過一死


  實踐證明,由於唐太宗高度重視人才選拔工作,各方面的人才都陸續提拔到了合適的崗位上,朝中集聚了歷史上難得一見的人才班底。在一次酒宴中,唐太宗命王珪點評眾臣,王珪回答說:“要論全面打理朝政且忠心耿耿,我不如房玄齡;要論隨時可以帶兵出征、才兼文武,我不如李靖;要論為皇帝上傳下達而能做到簡明扼要、準確無誤,我不如溫彥博;要論在繁雜的日常政務中分清輕重緩急、做到眾務必舉,我不如戴胄;要論通過自己的諫諍,使君主克服弱點,成為聖明的君主,我不如魏徵;但我在抨擊壞人壞事、褒揚好人好事方面,要比他們五人都強。”由王珪的評論可見,在唐太宗“用人如器,各取所長”的方針指導下,朝中呈現出了知人善用、人盡其才的良好局面。


三家分晉的倖存者:在新國君上位之前就有預料,提前改姓逃過一死


  在貞觀後期的紀事中,司馬光專門選取了唐太宗關於自己用人方面的五點總結,其中有一點就是“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著作中,有兩部書是最高成就的、不可替代的,一部是司馬遷的《史記》,一部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為什麼說《資治通鑑》具有不可替代性?主編《資治通鑑二十講》的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劉後濱認為,這部書的不可替代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三家分晉的倖存者:在新國君上位之前就有預料,提前改姓逃過一死


第一,《資治通鑑》的體例具有特殊性。中國的古書,正史當中有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紀傳體史書,記皇帝的叫本紀,記大臣的叫列傳,它是以人為中心的。而《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的史書,它完全是按照年月日記載下來。從戰國以後,一直到北宋建國以前的編年史,《資治通鑑》涵蓋了很長的時段,沒有一本書可以替代。


  第二,《資治通鑑》的史學成就最高。中國古代學術最高水平出現在宋代,代表宋代最高學術水準的書是《資治通鑑》,毫無疑問它是中國學術的一個頂峰。


  第三,《資治通鑑》的主編司馬光是一位嚴謹務實、有崇高學術理想的學者。司馬光編《資治通鑑》的時候,是中國學術史上最具有學術追求的時代,是一個最不追求某種功利的著書立說的時代。他的編纂宗旨,就是要寫給治國者看。


司馬遷編纂《史記》,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給我們一個提示,任何通過文字留下的記載,包括歷史記載,都不等於是歷史的原貌,只是一個文本。而《資治通鑑》就是一本可供各式各樣的人讀的通史書。


三家分晉的倖存者:在新國君上位之前就有預料,提前改姓逃過一死


但是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閱讀文言文還是比較吃力的。因此,陶陶向大家推薦一套好書——《白話資治通鑑》。


三家分晉的倖存者:在新國君上位之前就有預料,提前改姓逃過一死


這一套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而且是全本。做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全冊6本,96元,點擊下方就能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