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強自治 管好“區區小事”——會澤縣以禮街道探索實施社區治理新模式

隨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實施,會澤縣以禮街道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搬遷群眾由“農民”變為“市民”,社區逐漸成為各類社會群體的聚居點、利益訴求的交匯點和社會矛盾的爆發點。因此,如何發揮黨組織核心引領作用,直面問題、創新思路,加快推進社區綜合治理,科學有效管理好“區區小事”成為街道、社區當前的“必修課”。

築牢組織堡壘,推進社區黨建資源共享

一是強化組織建設。選好班長,配強班子,把黨建“軟任務”變成“硬指標”,靠責任制管責任人,以責任人帶一班人。街道黨工委緊扣“黨的組織全覆蓋、黨的領導全領域、黨的幹部培養全方位、黨的作用發揮全體現”的目標,嚴格按程序選優配強支部書記、黨小組長和樓棟長,提高工作效能,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細化黨員責任。探索開展社區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工作,嚴格規範“設崗、上崗、履崗、評崗”四個步驟,設立城市管理、政策宣傳、民情收集、衛生監督等11個崗位,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讓165名無職黨員聯合“發聲”“發力”,為社區治理工作注入新活力。

三是實現共建共用。做到哪裡有群眾,黨的組織就延伸到哪裡。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承載、整合和統籌功能,探索推行社區黨支部與幼兒園、物管公司、社區衛生所等單位開展黨建載體聯建,通過結對共建,發揮各自行業和資源優勢,逐步形成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開放式社區黨建工作新格局。

完善工作機制,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建設

一是建立多元共治機制。明確社區治理方向,建立健全街道領導保障、社區指導協調、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共治機制,積極整合社區內群團組織、物業組織和市場組織等,通過各治理主體平等協商,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共同制定一套具有公共約束力的《社區文明自治公約》,通過組織開展“同住一座城,共愛一個家”新時代文明實踐承諾活動,由社區居民簽字,並作出承諾,讓踐行社區公約逐漸成為居民的行為自覺,推進社區治理的社會化和協調化。針對小區事務治理,成立業委會,由業委會牽頭協調國土村建、城市治理、社會事務等單位(部門),建立由業委會、物業公司、相關職能部門為主的共治平臺。針對社區內佔道經營、亂停亂放、亂張貼塗畫等問題,街道以每月組織開展的“新城文明日”活動為契機,聯合城管、派出所、市場監管等部門齊抓共管,促使一些困擾城市環境面貌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遏制。

二是建立民主協商制度

。按照社區居民“大家的事情大家辦”的原則,將社區居民反映強烈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作為民主協商的主要內容,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促進各類問題的有效解決。針對小區環境、市場經營、文明出行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由街道、社區與黨員、樓棟長、居民代表及相關單位人員進行面對面交流探討,在民主協商的基礎上,採取分類實施、綜合治理的方式加以解決。針對小區樓道內亂堆亂放的問題,通過無職黨員或居民代表上門做思想引導工作、張貼公告讓住戶限期處理等方式進行有效整治。

三是建立監督評議制度。將居民的重大事項決策及執行過程、社區經費支出情況等納入社區黨務、政務、財務和服務“四務”公開內容,並通過居民代表大會進行民主評議,廣泛接受社區居民監督。

深化宣傳引導,推進社區治理理念建設

一是增強公共精神。充分利用宣傳欄、社區QQ、微信群、小區廣播等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通過思想大講堂組織開展符合不同群眾特點的知識講座、素質提升培訓;通過籃球場、感恩廣場、婦女兒童之家、老年活動中心等活動陣地開展貼近群眾生活的運動會、廣場舞、山歌對唱等活動,不斷增強居民的公共意識和社區歸屬感。

二是樹牢共治意識。以召開街道黨工委中心組學習、黨員活動日、社區群眾意見問答會為契機,樹立群眾主人翁意識、公共意識、協作意識,形成社區事務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鮮明導向。

三是強化自治認識。積極開展遷入社區和遷出村(社區)結對活動,通過隊伍共建、培訓共抓、活動共辦等方式,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逐步實現以城帶鄉,不斷增強搬遷群眾對社區自治的認識、理解和支持。

加強隊伍培育,推進社區治理能力建設

一是加強社區人才隊伍建設。合理利用現有政策,靈活設置公共服務崗位,逐步提高社區支部書記、樓棟長、綜治調解員、勞務經紀人等社區人員的工資待遇,確保社區幹部隊伍長期穩定。同時,依託技能培訓學校,經常性組織開展有關社區現代化管理、物業管理、政策法規等知識培訓教育活動,逐步提升社區工作人員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加強志願者隊伍建設。積極拓寬社會治理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投入,通過社區黨員、大學生、退伍軍人、土專家、沿街商戶以及中小學、物業公司等,建立有關政策宣傳、轉移就業、矛盾糾紛化解、文明創建等志願者隊伍,不斷創新管理模式,實現志願隊伍作用最大化。

三是加大社會組織發展。探索社會民間組織開展社區服務業務,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著力打造一批家政服務、環境保護、旅遊服務、公益慈善等特色服務“亮點”。積極推行街道、社區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針對社區治理中的宣傳小廣告、小區牆面“牛皮鮮”等難點工作以購買服務的形式,委託由社會組織進行有效治理。

聚焦精準服務,推行社區治理方式建設

一是信息化管理。探索推進“智慧黨建”和“智慧社區”同頻共振。整合社區黨建、公安戶籍、城市管理、志願者服務、物業管理等平臺信息,開發集信息採集、民情收集、訴求分析、問題處置、結果反饋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管理數據庫,建立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社區管理服務網絡平臺。

二是網格化辦事。推行好“社區+支部+物業+樓棟+服務幹部”的五級聯動模式構建“網格化”服務體系,將300餘名社區幹部、無職黨員和居民代表確定為網格員直接包到戶實行“零距離”服務社區居民。同時,強化網格員教育培訓,緊扣居民需求調查、矛盾糾紛調處、就業信息宣傳等實際,利用網格員地熟、人熟、情況熟“三熟”優勢,服務身邊人,化解身邊事,實現“小區入網,事在格中辦”。

三是個性化服務。針對社區內不同人群特點,大力開展社區個性化便民服務。面向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面向學齡前兒童提供託管看護服務;面向殘疾人提供康復治療服務;面向失業人員提供就業培訓服務等,著力構築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的社區服務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