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把電腦上的系統軟件封存在芯片裡,省去安裝的麻煩?

建設大街8號7188


最早出現的計算機和你思想差不多,中國第一臺計算機內存只有1kb。而且以前計算機的操作系統概念不是太清晰,一個指尖操作系統軟盤的1.44mb可能就差不多了。但是現在的操作系統佔用空間越來越大,硬盤存儲安裝這樣用戶權限更多。想一下智能手機使用太被動反感的系統自帶軟件不能卸載刪除,但是計算機的操作系統也可以刪除,所以說這個世界上沒有比 麻煩 更享受的事嗎?因為我安裝操作系統上癮,對於其他人認為的受罪我認為是享受。玩手機太被動如果應用程序不設置好,剛剛安裝完成太多騷擾就想摔手機了,電腦上微軟搗鼓的窗口系統,我使用的大部分是綠色軟件不需要安裝就可以使用。而且不需要的東西可以刪除,比方喜歡什麼皮膚添加上還有更多自定義功能。操作系統安裝到硬盤,曾經一個40GB硬盤我安裝了兩個XP,又從這個分區複製到另一個分區一個這樣就是三個winxp操作系統了。


理解明白


電腦上的系統軟件不可以直接封存在芯片中,主要有以下五個原因。

一、系統軟件太龐大,會佔據大量的存儲空間

現在日常電腦用的linux系統軟件至少也在幾個GB以上,而微軟Windows系統達到十幾個GB以上。芯片級的存儲空間成本比硬盤等外部儲存設備要貴的多,存在芯片上很不划算。

二、系統軟件龐大、太複雜,必定存在很多bug、漏洞,需要經常升級

一旦系統寫死在芯片中,無法解決發現的bug和漏洞了。微軟Windows的每一個版本都有無數的bug和漏洞出現。根據安全公司Secunia的統計,在2015年微軟IE瀏覽器有197個,Win7系統有144個漏洞被發現,要知道IE是綁定在WIndows系統的,IE有bug也就是需要修復系統了。

而Windows10比Win7的bug更多。有專業人士曾經做過統計,windows10的代碼行數已經超過了千萬。這些代碼都是程序員一行一行寫出來的,既然是人寫的,就一定會有犯錯的時候。這樣一個系統成千上萬的bug和漏洞不斷被發現,也不斷在修補,而且永遠也不會修補完的。

這種情況下,系統軟件一年下來就要打補丁幾十次以上,怎麼可能直接直接存到芯片中固化起來呢?

三、硬件可能會變化,需要添加、升級系統軟件

電腦硬件系統自身可能會發生變化,比如添加新的硬件甚至更換硬盤等,系統軟件需要隨時添加、更換驅動程序及更新配置文件等。

四、軟件可能會頻繁變化,也需要添加、升級系統軟件

系統軟件本身只是支撐用戶日常工作的基礎平臺,用戶還需要在系統軟件基礎上安裝大量的各種應用軟件,這些應用軟件也可能需要在系統軟件上再安裝很多支持庫等。

應用軟件場景太複雜,無法預測到底可能需要安裝哪些支持庫,而一旦系統軟件封存在不可修改的芯片中,這臺電腦將失去靈活性,只能專用了。

五、安裝過程有用處,安裝這個小“麻煩”還是必要的

系統軟件是通用的,比如微軟Windows等可以安裝到全球大部分的電腦上去。但是實際上全世界那麼多電腦及硬件設備,還是有很大差別的。Windows系統不可能把全世界所有的硬件驅動都安裝到一臺電腦上去,而這主要靠的就是在安裝過程中識別這臺電腦的設備,而選擇性安裝驅動和支持的底層系統文件。系統軟件的安裝過程,實際上就是搭建一個適合這臺電腦硬件系統的定製化軟件環境,還是有必要的。就算是Windows 10版本一樣,安裝到不同配置的電腦上系統配置文件其實也是不一樣的,除非是一個型號的完全相同的兩臺電腦。

所以安裝過程本身也是有意義的,電腦上的系統軟件不能封存在芯片裡,有時候這個“麻煩”還是必要的。


科技動力


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這樣不好。

比如:電腦的BIOS就是封存在芯片裡的系統軟件,它是一組固化到計算機內主板上一個ROM芯片上的程序,它保存著計算機最重要的基本輸入輸出的程序、開機後自檢程序和系統自啟動程序。

比如:CPU其實內置了很多的指令集,這也是預封裝的程序。CPU指令集是對CPU運算進行指導和優化的硬程序,擁有這些指令集,CPU就可以更高效的工作。

在這裡,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問題,程序也講究模塊化的分工合作。程序有面向機器硬件的,有面向用戶的。

面向機器硬件的程序要求集成程度高,響應速度快,不能更改,這就要求這些程序指令固化在每個模塊的硬件上,這些程序指令還需要簡單不復雜。

面向用戶的程序要求能用滿足不同用戶的各種需求,這就要求程序及文件是可移動可更改的。這就意味著面向用戶的程序是比面向機器硬件的程序複雜的多得多。程序開發者可以隨時的修復使用過程中的各種Bug,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及時程序的更新。


匯聚魔杖


一套win10操作系統也是需要佔據幾十G容量的,儘管現在的閃存顆粒價格已經便宜了很多,但是CPU芯片面積還是非常緊張的,比如英特爾的酷睿CPU,裡面要有最多8個CPU核心,需要大容量緩存,還要有核芯顯卡,還要有內存控制器等配套設備,這些都需要佔據很大的芯片面積的,如果這時候再集成一顆128G的閃存用來裝系統,那這顆芯片的面積和成本就太高了。

我們平常使用的固態硬盤裡都是有數顆閃存顆粒組成的,如果用來裝系統的話至少需要128G的容量,這些容量放到CPU芯片裡就是天文數字,而且CPU緩存本來就屬於易失性存儲介質,而固態硬盤的閃存則不然,兩者從技術上很難集成到一起,當然,工程師可以在CPU芯片旁邊附帶一顆閃存顆粒,從而允許把系統等文件存儲在裡面,但是這完全是多此一舉的做法。

如果不是集成在CPU芯片內部,只是和CPU一同封裝在一個基板的話,對性能提升就沒有意義,還會增加額外的封裝成本,增大封裝面積,對CPU廠商來說沒有任何好處。而且最重要的是,安裝什麼系統是用戶說的算的,如果廠商強制集成操作系統的話也不符合用戶的想法,甚至如果你想更換系統還得更換芯片,這樣簡直就是倒退,比起現在的硬盤裝系統會帶來更多的麻煩。


嘟嘟聊數碼


為什麼不把電腦上的系統直接封存在芯片裡,那麼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你花了幾十萬買了一臺廢物回來,基本上就是個專用機,氣的什麼幹不了,想玩個遊戲?那是不可能的,想裝個軟件?那是不可能的。你說你要這樣的電腦幹嘛?

為什麼我會提出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從成本來考慮,我們知道CPU內部的緩存是多麼昂貴這個大家是知道的,即使不用高速緩存寄存器來設計,那麼想辦法用一般的存儲芯片集成到CPU內部,或者是芯片內部,但是這樣集成度也是非常高的。相比較而來其成本也是很高的。

還有就是一旦我們將系統寫到芯片內部,那我我們以後安裝的各種使用的軟件需要安裝該怎麼辦,因為很多軟件的安裝額時候都要在系統內部注入各種參數,你總不能不讓我安裝第三方軟件使用吧。不能每次都集成到系統中去然後一次性寫入吧。還有就是計算機設計的最初就是易用性,你將系統都寫死到芯片裡面,意思是我們以後升級個系統是不是直接得換個芯片?或者某一天系統因為不知道什麼原因出現問題的時候是不是需要重新換一塊芯片?這樣在以後的維護成本上也實在太高了。

因此這種設計也不符合計算機設計原則,除了製造成本高之外,維護方便也是設計的最主要原則。


程序小崔


固態硬盤不是芯片嗎



神筆碼農


因為沒有一個完美的系統。

芯片的數據是燒錄固化進去的,一旦寫成,再難改變,從安全角度上講,這倒是最徹底的防範方法。

但是事物總是發展的,系統應用日新月異,需要頻繁升級換代,而且因為系統的不完善,經常漏洞百出,需要經常打補丁,據歷史來看,一年要打好幾百個補丁,所以芯片固化系統無法實現。


心靈之匠


簡單來說就是不實用。


首先第一點就是成本提高,儲存芯片也是要錢的。存儲空間弄小了,過幾年裝不下新系統怎麼辦;弄太大了,大部分用戶用不上,價格太貴也買不起,到最後就是賣不出去。


第二就是閃存等存儲芯片也是需要佔位置的,CPU內部集成了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集成電路,要是再裝進去存儲芯片,CPU的大小肯定會變得很大,結果就是現在的所有主板、機箱、散熱器都需要重新改造。這幾年好不容易做薄的筆記本也會重新變厚。


第三點就是出了問題難搞,原來硬盤上的系統壞了,直接花一二百買塊新硬盤重裝一下系統就行了。現在存儲空間集成到芯片裡了,要是壞了還得直接換芯片,得不償失。


所以這一套操作下來,可能用戶為了方便,還是得自己額外買一塊硬盤,那這當初費了老大勁集成進去的存儲空間有毛用。現在這種情況就是最優解。


其實現在的電腦硬件結構已經是非常藝術的了,各個部件各司其職,出了問題也容易更換。而且我想題主問出這個問題應該是不會裝系統。現在很多硬件廠商也考慮到這一點,很多筆記本出廠就已經預裝了系統和一些必要軟件,開機直接用就行了。


而且其實安裝系統這個過程也並不難,仔細學習一下,你會發現原來安裝系統也是這麼簡單。


樂百川


1,軟件種類多,不容易挑選

2,每個人需要的軟件不一樣

3,軟件佔用空間大,芯片空間有限

4,芯片裡的程序一般不會經常被修改,而一般的軟件是經常會修改的

5,部分軟件是收費軟件,需要單獨購買

所以軟件不論是操作系統,還是常用的應用軟件,都是按個人需求自己選擇安裝


競價磚員


第一,軟件不斷更新,第二,系統是根據輸出硬件來匹配的,第三,硬件也在不斷換代更新,就這三點你就沒法提前做進去,不是一個Cpu固定用一個主板,也不是一樣主板就用一樣的外圍附件,裝系統,做boss就是根據硬件來匹配合適的軟件過程。軟件是根據硬件信息來匹配的,所以,你用一臺電腦做好系統,那種硬盤放到另一臺電腦未必能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