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集上的吃食,五线小城钱实诚,东西好吃又便宜,过年舍得买


东北冬天的新鲜水果有限,近几年物流发达了,虽然鲜果啥都有,但是东北人最爱的还是冻梨、冻柿子、冻草莓、冻黄桃、冻红果这些传统的冻果,因为在当地人的观念里,冬天就该吃这些凉哇哇的,屋子里供暖都不差,饭后来个冻果打心里凉快、通透,如同给烧心的身体来个胃肠马杀鸡。

比巴掌大的盘柿子只是卖相好,但买不好就涩口,所以还是小不点儿的冻柿子更好卖,吃着口感甜糯无籽,缓软了的小柿子,只需咬一个口,稍一用力,整个果瓤就全部投降进嘴了,甜得让人想闭眼。

大集上别管多冷,总有一些现场制作冒着白哈气的吃食,这是发面锅贴,在饼铛的高温下,底部迅速变得焦黄可口,上面白色部分则在蒸汽的爱抚下煊软筋道,一块钱一个,拎回家变幻下主食的花样也挺好。

还有大米做的发糕,微甜,很有弹性,吃着像弹力放大五倍的麦芬,海绵质感的小孔里,被大米的清甜滋味儿充斥着,既是主食,也是零嘴儿。

熟食大棚,韩剧里那些路边美食大棚也是这样的,塑料布做的小房子,既挡风又保暖,东北大集上一些怕冻的摊位都是这造型,只不过一面不封,熟食摊里头的品类也是当地人最爱吃的品类:牛头肉、牛脸、猪尾巴、猪肝、香肠、烧鸡、酱鸡骨架、熏酱各种旮旯部位,比如嗓头子啥的……

我买了块猪肝,回家后不用刀切,直接用手掰成小块,蘸蒜酱吃,特别有嚼头,带着内脏特有的臭香。

捂得严严实实只剩眼睛还在转的家乡人,辨认来者何人全靠看皮囊和走道姿势,也是,冬天的外套就那一两件,捂成球也不耽误相认和唠嗑。一般开场白都是这样的:“二哥,嘎哈去啊?”“没啥事儿,瞎溜达呗,你嘎哈去?”“我也转悠转悠,革家憋得五脊六兽嘚……”

老式糕点在俺们这儿都还能找到,而且味道也没咋变,家乡这个老煤城,如今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孩子,老人们口味专一,味儿变得太邪乎,他们吃不惯,所以我们一小前儿吃的那些舌头饼、桃酥、光头、矿山面包、老式硬蛋糕、发面大饼干啥的都能买着。

新出炉的酥饼买的人不少,咋看是新出炉的呢,这玩意儿放久了没这么鼓溜儿,皮就塌了,当地的酥饼是糖酥馅儿的,外皮酥软不脆,芯儿是绵密的糖面混合物,不过分甜,适合老年人吃,旁边是月饼,五仁的、豆沙的、芝麻的卖得最好。


认识这个不?炉果,嘎嘎酥脆,吃的时候最好一口全高嘴里,闭严了再开嚼,不然渣渣到处迸溅,在口水的助力下将炉果软化并搅拌成泥。东北人爱说话,见熟人一定唠几句,摊主:“刘婶,溜达?给你装点槽子糕呗?你家我叔爱吃。”“哎呀别拿,你再给我我走了嗷,上回给的,俺家你叔都说我了,这孩子,心领了,谢谢嗷!”

发面大饼干是东北人的心头好,就算在新式点心花样百出的今天,依然如此,优秀的大饼干得有几点条件:不能太甜,必须有碱味儿,口感新鲜,煊乎,底部带不面……“二嫂,你退了没捏?”“这不十月份刚退,一个月才给开2000,哎呀,给开就行啊,咱也知足……”“嗯呢,慢慢害能涨呢!”

咸鸭蛋煎饼摊儿,清晨在家煮好的茶叶鹌鹑蛋这会儿小炉子的火灭了,没多大会儿,它的汤就变成了冰沙,开始犯浑,这货带着冰碴拎回家,进屋缓一会儿就能吃了,下酒不赖。

过年其实就是一个吃的盛会,人情往来也一样是靠送吃的和一块吃饭来维系和增进感情,有钱没钱,都得过个肥年,穷也好富也罢,辛苦了一整年,春节咋地都得好好张罗一把,在百姓心里,年过好了,预示着来年有个崭新的开端,谁都想越过越好,这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