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歷經滄桑":從《殖民地時期拉丁美洲藝術》看拉美文化融合


歷史上拉美文化星光閃耀。

瑪雅文化、薩波特克文化、托爾特克文化、米斯特克文化、印加文化……這一串串閃光 的名字,就宛如文明史上熠熠閃亮的明珠。

也難怪哥倫布在1942年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陸時,發出這樣的感嘆:"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眼睛看到的最美麗的畫面。"

拉丁美洲這片土地飽受風霜,曾經璀璨奪目的拉美土著文明再也無法展現其昔日的風采。不過幸運的是,在土著民的努力下,保留下了部分文明的遺蹟,使得人們可以去追憶,去感嘆。

更重要的是,這部分拉美文明的碎片,相當於是點點火種,在與歐洲文明、亞洲文明、非洲文明融合後,誕生了一個全新的拉美文明,也讓拉美的文化藝術走向了一個新的時代。


1、神秘璀璨的美洲大陸,殖民主義對它藝術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在世人眼中,美洲是一個神奇的大陸,是一個極富浪漫氣息的地方,同時也是土著民的世外桃源。

在歷史上,拉丁美洲有千百萬的印第安人在此繁衍生息,創造出了無數讓人歎為觀止的古代文明。

瑪雅文化、薩波特克文化、托爾特克文化、米斯特克文化、印加文化……這一串串閃光 的名字,就宛如文明史上熠熠閃亮的明珠。

也難怪哥倫布在1942年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陸時,發出這樣的感嘆:"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眼睛看到的最美麗的畫面。"

但是也正是從這一刻開始,拉丁美洲開始進入殖民地的階段,時間長達數個世紀,給拉美人民的生活和美洲文明、文化進程都帶來極大的影響。

就像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到的,這片神奇的大陸有雄偉的山川大河,有神秘古老的印第安文明,有遼闊的草原樹林,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但是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經濟的壟斷,軍事的強硬,統治的獨裁,給這片古老的土地帶來巨震。

是的,宗主國通過殖民主義路線,給殖民地帶來了新的政治制度,帶來了新的經濟路線,帶來了新的宗教信仰。整個拉美社會無論是從價值觀念,從風俗習慣,從文化發展,從科學技術上來看,傳統的拉美文明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

但拉美文明是堅韌的,雖然在殖民者入侵後,土著文明被降低到從屬者的地位,但是從內心深處,拉美人民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文化根源。拉美傳統文化依然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拉美文明的進程,並與外來文化碰撞,最終融合,形成了拉丁美洲自己特有的集歐洲基督教文明、土著印第安文明、非洲黑人文明,甚至是亞洲文明於一身的混合文明。

如何正確地看待在殖民地時期外來文化對拉丁美洲文化的影響呢?加拿大的高文·亞歷山大·貝利所著的《殖民地時期的拉丁美洲藝術》一書中,採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對殖民地時期的拉丁美洲藝術進行了介紹,儘可能真實地還原殖民地330年曆史當中拉美混合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這個過程就像是往一杯清水中加入不同色彩的顏料,五彩的顏色在水中分解,擴散,融合,最後匯入每一粒的分子當中。殖民地期間所形成的意識形態和藝術風格作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繼續影響著拉美當今的文化發展與藝術形態。

2、利劍與十字架:拉美土著文化與西方藝術的相遇與融合

世界歷史上很少有哪一段能夠像歐洲與美洲的相遇這般同時激起敬畏、感嘆和悲傷。

在美洲地理上被發現之前,美洲印第安人通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已經在美洲各地創造出多樣的、差異極大的文化藝術形式。由於印第安部落的分散性以及獨立性,在殖民文化入侵前,美洲的文化藝術呈現出單質演變及原始性的特點。

從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開始,歐洲的殖民者開始實行對拉美地區的掠奪及擴張,將拉美當成了自家的後花園。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拉美地區的傳統文化與歐洲的文化相碰撞,相融合,混合文化開始初見端倪。

但是這種交會與融合並不是平和發展的,其中伴隨著鮮血與戰爭。殖民地時期的西班牙是政教合一的政權,西班牙殖民者當年的戰略是劍與十字架,也就是用劍來征服美洲的印第安人,用十字架來征服印第安人的靈魂。

在這個征服的過程中,天主教會採用各種或是溫和,或是激進的手段來推進文化藝術的入侵活動。殖民者在他們建立的城市中建立學院和大學,教授拉丁語、神學、哲學等各種學科,這樣,以宗教傳播為起點,歐洲的殖民者潛移默化地控制了拉美的教育,進而影響著拉美文化藝術的各個方面。

鋒利的劍讓印第安人沉默,但是在靈魂上,印第安人始終沒有屈服,歐洲的十字架始終無法在印第安人的靈魂上屹立。

在西方文明與拉美文明的融合過程中,趨同與抗拒一直都存在著,兩種文明的形式與含義的不同,讓印第安人在某些方面通過自己的聰明與巧手,巧妙地將拉美文化藝術加入到西方宗教藝術中,從而保留了拉美文明的印記。拉美殖民地中的土著民,很多人表面上完全按照天主教的要求進行各種宗教活動,然而最終他們發現,這些"虔誠的土著天主教徒"實際上是披著天主教徒的外衣,供奉自己的神靈。

《馬拉加勝利聖母》

這種巧妙的手法在著名的《馬拉加勝利聖母》畫像中體現得非常明顯。這副畫像是波託西畫家路易斯.尼尼奧繪製,整幅畫像初看上去很正常,可是仔細觀看的時候就會發現,聖母華麗的燙金花紋下方有一個新月的標誌,當把這個新月的圖形與上方兩條豎線連起來看的話,就會發現其中隱含的印加祭刀以及印加公主佩戴的別針的形狀,而且腳邊散落的花瓣與花朵或許與安第斯獻祭的儀式有著某種關聯。

拉美土著文化,歐洲文化藝術再加上後來的非洲、亞洲文化藝術,一起構成了拉丁美洲的混合文化,自始至終,美洲文明都被有意無意地呈現出開放性與接受性,從最開始的被動接受西方文明,到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主動去吸收與接納,拉美文化表現得極為豐富與多樣。

3、瓷器、傳教站:東方文明在拉美的文化傳播

在拉丁美洲文化藝術的傳播過程中,令人很驚奇地看到了亞洲文化的身影,尤其是中國文化的影子。

這也得益於新航線的發展與世界海洋貿易的發展,拉美各國先後淪為西班牙與葡萄牙的殖民地之後,中國文化與中國特色商品隨著歐洲殖民者一起走入了拉美各國。

尤其是拉美的土著居民自古就有燒製陶器的傳統,在日常生活與宗教祭祀中使用著大量的陶瓷製品。歐美殖民者的入侵打斷了印第安土著民陶器發展的進程,但是精美的瓷器讓拉美居民眼界大開,並深深地影響到他們日常的生活。

在1565年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航線建立之後,中國的青花瓷湧入市場,到了17世紀後期,拉美人開始在燒製瓷器的過程中大量使用中國元素,在白底上加入藍色的花紋設計。

不僅僅是在日常器具上,還有瓷磚,後來發展到房屋的裝飾,修女院的牆壁等都開始大量使用包含中國元素的瓷製品。

在現存的最精美的兩件塔拉韋拉陶器上,展現出了17世紀到18世紀初期之間殖民地藝術的風格變化。

塔拉韋拉陶器與明朝萬曆青花瓷

中國風的河流、橋樑,帶有巴洛克式穹頂的寺廟,墨西哥教堂的鐘樓,各國元素交織在一起,卻顯得那麼和諧;

田野中的獵人和小鳥,分成一個個方格的拱廊,邊沿處帶有穹頂的建築,在藍色的青花映襯下,顯得是那麼的迷人。

與明萬曆年間的一個青花瓷盤子來對比,可以明顯發現明青花對於拉丁美洲藝術的影響。

大航海時代的發展,不僅僅是讓中國的商品能夠在美洲傳播,同時將中國的文化思想在拉美開花結果。早期的拉美國家,建立了很多耶穌傳教站,亞洲的日本和中國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們傳播文化,進行藝術培訓,促進了東方文化與拉美土著文化的融合。

最典型的當屬明朝晚期的《聖路加聖母像》,雖然是一幅神蹟畫,這幅絹軸完全以飄逸的中式風格用當地的水彩繪製而成。

《聖路加聖母像》

這幅畫所參照的原型應該是半身像,來自中國的傳教士將半身拉長為全身,上半身完全遵照原型,下半身卻是以典型的中國方式來表現,外衣將蓬亂的袍子圍起來,露出精緻的裸足,這與中國傳統的佛教繪畫方法極為類似。

原畫作的臉部是拜占庭式的長線條,在《聖路加聖母像》中被巧妙地改變成圓潤的風格,懷中的聖嬰沒有了常見的光環,頭頂上又剃著傳統的中國娃娃髮式,像極了東方的菩薩與善財童子形象,這也算是東方文化與拉美文化的完美融合了吧。

4、宣示王權的藝術:拉美城市規劃與建築藝術

在審視拉美藝術時,其建築藝術是非常有特色的一點。拉丁美洲城市那種標誌性的棋盤式城市結構,以及宏偉的市政建築,宮殿,教堂等,無不在向我們展示著這是一塊融合了各方面文化藝術的大陸。

自發現美洲殖民地開始,開拓疆域的過程中,西班牙征服者就已經開始按照歐洲皇家規範來規劃並建造現代城市網絡。

這些城市的簡述設計、佈局與風格,不但是為了滿足實用性或者是藝術性的需要,還有宣揚皇權的目的。即使在17世紀到18世紀,歐洲的趣味朝著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轉變之後,拉美的總督們仍然選擇文藝復興古典主義作為建築風格。這也是確保歐洲及美洲民眾承認其權威而進行的嘗試。

殖民地時期的美洲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是聖多明各。這個城市在16世紀50年代前都是西班牙帝國在美洲的中心,直到開發內陸時才讓出中心位置。

儘管受制於地理條件的某些限制,規劃上還是顯示出來帝國式拉美城市規劃的特點,即整個城市呈現出一種方格網格局,中心是一座開放的大廣場,4條主幹道從廣場各邊往外延伸。廣場是主金字塔或神廟的所在地,並且通常還包括主要的行政建築。

奧維耶多曾經說過:"這座城市的規劃比巴塞羅那好得多,因為街道更加平坦、更加寬闊,而且不用說,更加筆直;它屬於我們的時代,規範和羅盤用以規劃,加之其初創的機緣、計劃的部署、整飭的街道,它較之我曾訪問過的其他—些地方都絕對優越。"

在1573年,菲利普二世頒佈了《新大陸、新居民、印度群島和平法令》,進一步規範了西班牙式的"理想城市",意圖營造一個具有完美形式和秩序的城市。

法令總共有148條,其中有52條提到了諸如場地的選擇、佈局、廣場、主要建築物的選址等內容。

著名的墨西哥城就是依據《新大陸、新居民、印度群島和平法令》來修建的,按照規定,墨西哥城的主廣場上沒有私有建築,朝向廣場裡面的建築底層設置有拱廊,有兩條街道向外延伸,旁邊各種店鋪林立。

隨著時間的推移,墨西哥城快速進行了現代化進程,許多富裕的庭院按照古羅馬、古希臘、文藝復興風格為範本來進行修建,就像是華麗的宮殿,墨西哥城也被稱之為"宮殿之城"。

雖然歐洲殖民者在美洲的土地上竭力在宣揚自己的主權,通過不同的文化形式來入侵,用雄偉的建築來宣告自己的強權,但是這些最總都是徒勞的。

殖民者就像是一片古老土地的闖入者,或許有人能夠在原始叢林中蓋起一片文藝復興式的建築,然而就像是歷經時間的洗禮,建築終將破敗,叢林還是會回來的。

5、"我,歷經滄桑":拉美土著文化藝術與各文化藝術碰撞的悲喜劇

拉丁美洲殖民地時期名義上結束於1810年至1824年。

世界格局的變化,內憂外患的影響,使得西班牙、葡萄牙對於美洲殖民地的控制力弱化,拉美各國相繼獨立。

拉丁美洲這片土地飽受風霜,曾經璀璨奪目的拉美土著文明再也無法展現其昔日的風采。不過幸運的是,在土著民的努力下,保留下了部分文明的遺蹟,使得人們可以去追憶,去感嘆。

更重要的是,這部分拉美文明的碎片,相當於是點點火種,在與歐洲文明、亞洲文明、非洲文明融合後,誕生了一個全新的拉美文明,也讓拉美的文化藝術走向了一個新的時代。

就像是馬爾克斯在領取諾貝爾獎時所宣告的那樣

:"命中註定……百年處於孤獨的世家終將獲得並將永遠享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

拉丁美洲的藝術是在歷史上各種政治、經濟、文化共同激勵下的產物,也在號召著拉美的人民堅守本民族那盞永不熄滅的明燈。

智利偉大詩人巴勃羅·聶魯達說過:"我,歷經滄桑"。

如果用這句話來形容拉美殖民地時期的文化藝術發展歷程,再貼切不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