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州旧有“三寺九庵十八庙”之说,请看历史上的“三寺”

古海州旧有“三寺九庵十八庙”之说,请看历史上的“三寺”

古城海州历史悠久,留下了许多寺庙宫观。虽屡经兵燹灾害,但屡圮屡建,旧有“三寺九庵十八庙”之说。

三寺是旧时海州城内有三座著名的寺庙建筑。它们分别是园林寺、大慈禅寺和洪门寺。

海州古刹园林寺曾是国内知名的佛教大丛林之一,是海州丛林中的翘楚,其形制规模和比丘之众,在海州庙观中都是屈指可数的。《隆庆海州志·卷之八·杂志·寺观》里有简短描述:“在马耳山下,旧废。正统三年,僧正融全重建。”

它位于锦屏山的北麓,地属海州区朐阳街道园林村,始建于明代,创建者为圆林和尚。他本是花果山三元宫兴建者、淮安和尚谢淳的高足,学成之后,到此建寺。明正统三年(1438年)僧正融全予以重修,清康熙年间,知州胡芳先复修。该寺建国初期尚存,是一明代寺庙建筑。寺前有银杏、古柏四株,均属千百年古树,一九五七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海县政府曾于此开办干部学校。一九五八年,修建园林水库,寺庙建筑基本被拆毁,仅存一座西配殿,孤苦伶仃。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库扩容,千年古刹遂全部被毁,荡然无存。一九三五年出版的《陇海铁路旅行指南》一书,对园林寺倍加推崇,还专门刊登园林寺的照片。

现园林寺遗址位于园林水库东边,面积约200平方米,附近地表曾采得唐宋瓦当、瓷片等遗物。

大慈禅寺旧址在现在的海州中大街上,十字街东首,海州人俗称大寺,是海州地区历史上规模宏伟的佛教庙宇。

古海州旧有“三寺九庵十八庙”之说,请看历史上的“三寺”

大慈禅寺始建于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由僧传善创建,名大悲教寺。元代至正十四年(1354年)毁于兵患。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僧德暇重修,海州僧正司设在寺内。至洪武二十四年,建有石佛寺、安和寺、国清寺、圣福寺等,归并于大悲教寺,是为丛林。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正德四年(1509年)皆重修。后大殿倾坏,正德九年(1514年),僧正道辕重修,明嘉靖(1522-1566年)间,知州王同改名为大慈禅寺。隆庆六年(1572年),知州郑复亨捐俸米10石首倡,军民之家出资重修,改名大慈寺。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毁于火灾,乾隆五十九年 (公元1794年)海州知州任兆炯主持重修,一复旧观。山门内供奉有四大金刚、弥勒佛、韦驮塑像,正殿三楹,供奉文殊、普提、如来三尊大佛,三尊大佛背面为三大侍塑像,两侧为十八罗汉,系南宋时作品,后院为禅房与方丈房。

正殿曰大雄宝殿,高约20余米,面积约八百多平方米。至建国前夕,大寺历经修葺,庙宇、佛像均保存完好。建国后,“大跃进”时期于寺内办起了工厂,“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红卫兵的严重破坏。一九七五年,连云港市文教局将其拆除建古楼中学(后为海州中学宿舍)和海州文化馆。现大慈禅寺已片瓦无存。

洪门寺位于海州洪门果园,地属海州区洪门街道洪门村。洪门寺建于唐代,到清代尚存,毁于清末。旧时民间有“火烧洪门寺”之传说。作恶多端的住持和尚被机智的州官讨得皇帝“罢了”的口谕,而将其“耙”了处死。现存遗址面积近五百平方米。遗址范围内尚存基址三处,曾出土过唐代陶器、石刻佛像、唐代莲花瓦当、石柱础等遗物,对研究唐代海州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有很重要的价值。

古海州旧有“三寺九庵十八庙”之说,请看历史上的“三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