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培养出了爱因斯坦,可院校为何始终不被世界排名“认可”?你怎么看?

邬晴霜


德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有目共睹,但是在全球性的排名中却一直无法与英美著名高校所抗衡。这个跟德国的教育体制有关。德国联邦政府的教育预算一直都是本着均衡发展的策略,希望培养出整体高质量的教育系统。所以德国大学没有官方排名,也没有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之分,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专业设置上都有自己的强项。

为了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德国联邦及各州在 2005 年通过了精英计划,该计划由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和科学委员会 (Wissenschaftsrat)共同执行。“精英计划“不是为了简单地推选德国最佳大学,而是有三 个不同的促进领域:研究生院(Graduiertenschulen)、精英集群(Exzellenzcluster)和打造 精英大学的未来构想(Zukunftskonzepte)。研究生院主要针对学术后备人才,例如让博士 生获得最佳科研条件;精英小组是为了让德国大学与大学外的研究所、应用科学大学以及经 济界合作,建立起国际性的研究与培训机构。在第三个领域的资助旨在扩大大学顶尖科研的 未来构想,来进一步增强精英大学的科研特色。打造这一“未来构想”的前提是至少拥有一 个研究生院和一个精英集群。以其“未来构想”为特色的大学被称为“精英大学”。

近日,人们期待已久的2019年“德国精英大学”评比终于出炉了,11所“幸运高校”将会从11月1日开始,在未来7年的时间里,每年获得政府1000万-2800万欧元的资助。

本次精英大学的评选荣获殊荣的11所高校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

- 亚琛工业大学(Rheinisch-Westfälische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Aachen)

- 柏林大学联盟:柏林自由大学(Freier Universität)、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ät)和柏林工业大学(Technischer Universität)

- 波恩大学(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

-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

- 汉堡大学(Universität Hamburg)

- 海德堡大学(Universität Heidelberg)

-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

- 康斯坦茨大学(Universität Konstanz)

- 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 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

- 图宾根大学(Eberhard Karls Universität Tübingen)





席勒德语学院


我在德国生活多年,目前孩子也在德国读大学。我对这个问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如果单单从爱因斯坦讲,可能并不能很好地说明德国的大学教育。德国大学教育最强势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这点从那些年诺奖得住的比例就可以看得出来。但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新兴科技的发展,德国大学的整体实力是走在下行的轨道的(或者说是英美走的更快)。但这是指整体实力,不等于说德国大学的所有专业都没有了优势,就目前看,在新兴的微电子,计算机,金融,经济等领域,德国大学确实不占优势,但在一些传统专业领域,比如自动化,机械制造,光学,物理,生物,化工,医学,建筑,环保,艺术,法律,哲学等学科,德国大学的水平在全世界还是可圈可点的。

正如一些条友讲的,德国大学和英美大学的教育体系不同,英美更强调的是精英教育,严进宽出(也是相对的宽),学费比较昂贵,也讲究排名。而德国大学强调的是全民教育,宽进严出(是真的严),基本是免费教育,学校注重的是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不重视排名,但不等于说没有排名。德国大学的排名很少讲究综合性的排名,但还是比较强调学校的专业排名,而且对于学生来讲,很多学校对每个学期的学生成绩的高低也会有所体现,比如亚琛工业大学,对于每个学期的总成绩在前5%的学生都会给一个书面的证明,这对于学生在今后找工作时会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因为这毕竟代表了这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另外,德国大学(尤其是比较有名的大学)的考试难度绝不比英美的学校容易。我的孩子去过英国帝国理工交换了一个学年,给他的感觉就是,帝国理工大学的考试要比他在德国就读的亚琛大学简单很多。而且对于学习工科的学生,德国大学也特别强调实际能力的培养,可以有很多实践实习的机会。

世界大学排名主要有很多指标,其中有一个是外国学生的比例。德国大学虽然学生数量不少,但其“宽进”的体制使得外国学生的比例一直上不去。而英美学校相当这个比例就比较高。另外德国公司用人机制的不同(德国的HR们更注重毕业学校的专业情况以及学生本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经验),以及新兴专业领域的相对薄弱也影响了德国学校的排名。





西海拾翠


首先,个人觉得爱因斯坦并不能完全算是德国培养出来的,最起码他的求学时光不是德国。

爱因斯坦15岁就搬去意大利,是靠自学成才的。从自学中培养了他对数学的兴趣,开发了他的超级天赋。他曾经希望就读瑞士理工学院的工程系,但是没通过入学考(天才也有失手的时候)。后来是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以及在苏黎世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因此,德国其实没怎么培养到爱因斯坦,他是在瑞士完成学业的。相反的,他学成过后回到过德国,曾担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的所长,以及柏林洪堡大学的教授,着实为德国的科技和教育出了一把力。只可惜后来因为被纳粹迫害而被迫离开,加入美国国籍,再没能回到德国。

当然,在他呆在德国的这段时间里,德国本地的科研资源及学术氛围,为他之后的一跃冲天提供了绝对的支持。以至于在这里,爱因斯坦获得了他绝大多数的理论成就。

再来说说德国院校不被世界排名认可。这个其实是德国的国家教育体制所决定。德国不是英美那种精英教育模式,把最顶级的师资力量和资金投入集中在一部分院校之上,打造名牌大学。德国的教育倾向于平均,教育资源及财政支出都尽量合理分配到每一所大学,使每个人都能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虽然后来也逐渐有了诸如:精英大学联盟、TU9之类的大学划分,不过也是遭到诸多批评,主要是担心会让原本分配的资源产生倾斜。

另外,英美的大学排名有个重要审核指标,便是论文发表数。但都只统计英文论文。这一点德国比较吃亏,因为有很多优秀论文是德文表述的。

总之,德国虽然没有哈佛耶鲁这样的顶级全科大学,但绝不能因此说德国教育低下。德国大学普遍都是“小而精”,在特定领域有所长,并且独具特色。单纯拿英美的世界大学排名来定义德国大学教育是非常不靠谱的。


凯兰利雅留学游学


第1个原因是,二战造成的历史冲击。

德国高等教育最辉煌的时代是在19世纪末洪堡高等教育改革之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洪堡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主持了德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创立了一系列新的教育体制,奠定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规范。可以说现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受惠于他的改革。凭借着第2次工业革命当中积累下来的雄厚经济财力,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德国成为了当时世界科技的中心。当时世界科技的主要期刊和论文,都是使用德语的。实际上一直到第2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科技实力始终在世界上保持领先。

其实从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就开始有学者陆陆续续的向美国移民。到第2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这个过程一直在进行,但规模还不是很大,所以没有从根本上冲击德国的高等教育。第2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纳粹掌控的军国体系对于德国高等教育实施了全面的控制,从而使得德国的高等教育一落千丈。大批具有犹太血统的著名学者,要么被迫逃往美国,要么被投入集中营。这样一种自杀式的管理模式使得德国的人才资源迅速地向美国流失。美国顶级高校的普林斯顿大学,就是以这批流亡学者为基础创建了高等研究院。爱因斯坦就是其中的主要成员。二战结束初期,德国依然还有一批本土血统的优秀学者。这个时候美国直接将这批学者带回美国,此外苏联也在这个时期,强制的带走了一批德国学者。因此德国的人才储备,在经历过二战的冲击以后,可以说是荡然无存了。

如果去翻查德国一些著名大学的优秀学者的分布情况,比如海德堡大学,就不难发现,大部分优秀学者都是二战以前的,二战以后的世界顶级学者的数量就非常少了。

第2个原因是德国和英美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

英美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有两个特点,第1个特点是以私立大学承担精英大学的职责。这其实是因为英美两国比较特殊的地方。纵观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是以公立大学作为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尤其是精英人才的主要机构。但这两个国家都是用私立大学来承担这样一种责任。比如英国最著名的牛津和剑桥都是私立大学。美国顶级名校大部分都是私立大学。

第2个特点是采用类似市场竞争的层级发展模式。高校在发展过程当中通过教育市场的竞争模式,自行寻找定位,从而形成从顶级名校到最底层的社区大学的多层次分布。政府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进行人为干预。不寻求区域均衡。在优胜劣汰模式下,自然会形成优质资源,向少部分顶级名校集中的结果,也就会形成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部分地区的情况。

德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这两个国家不同。第一,始终坚持以公立高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高等教育实际上和义务教育一样,同样被视为政府的一种责任。这和英美两国将教育市场化视为对个人未来回报的一种投资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德国的大学收费非常低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收非常低的一个注册费用,最近几年的学费改革,才开始向留学生收取较高的费用。对于本国学生虽然也提高了收费,但总体来说还是非常低廉的。

第二,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福利,要保障各个区域的民众享有大致均等的教育机会。因此德国不允许少部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顶级高校和少部分地区。德国各个区域内的高校水平大都差不多,没有特别大的落差。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分配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照顾了大部分地区的民众的福利,但是反过来也就使得这些高校在和英美这样的集中了整个国家优质教育资源的少部分顶级名校竞争的过程当中很难取得优势。

以上两个方面是从比较现实的角度来谈德国高等教育。至于大学排行榜,就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

现在网上流传的大部分的大学排行榜都是美国和英国为主导的一些新闻传媒机构编制出来的。这些机构很明显的在编制排名的时候,是以本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作为正常范本来对待其他国家的。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本国的高校排名普遍偏高,对其他国家的高校其实是不公平的。而这两个国家因为教育体制相对类似,所以相互之间的认可度比较高,给对方的排名也比较好。大学排行榜的实际参考价值其实不是很大。因为脱离了实际情况,单纯的依靠一些并不靠谱的数据进行类比,并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果。


用户4325101516


第一、天才级的大师是不可复制的,不是你想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说大学培养是沽名钓誉,是为揽才作广告)。第二、你有无话语权。所谓的各种排行榜都有明显的倾向性(美国向着美国,英国向着英国)和利益关系(你要说“公证”,应该不在人世间)。德国还没得到话语权就被按了下去。


慕名莫名128


爱因斯坦说瑞士培养的还可以几分信,说德国培养就拜拜了


宁波乡下拧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爱因斯坦并没有在德国接受大学教育。事实上他非常厌恶德国的教育—-尤其是军事化教育。[呲牙][呲牙][呲牙][呲牙]。这就是爱因斯坦多次转学的原因。另外他应该是在瑞士读的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