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是永恆的話題,淺析古代東西方詩教文藝觀念的異同性

前言我國的孔子及柏拉圖針對古代的詩教文藝方面的理論,應該說各自對中西方都發揮過十分重大的影響,他們的思想無疑都是後世諸多思想的濫觴

。在詩教文藝觀方面,我們如果要對其進行對比,那麼從以下幾個部份進行:第一部分為,兩人處於不同地域中,卻為何會形成較為相似的強調文藝教化的觀點;第二部分為,根據柏拉圖和孔子看待文藝的角度與方法、態度等方面比較其詩教文藝觀的異同及出現差異的原因;第三部分則對柏拉圖和孔子詩教文藝觀的後世發展狀況進行觀察。

自古就是永恆的話題,淺析古代東西方詩教文藝觀念的異同性

古希臘哲學家和思想家.柏拉圖

對於文化的發展過程,"軸心時代"盛行一時,這是由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提出的。此說法的核心內容是,在公元前800到公元前這200年時間內,中國、印度及希臘等幾大主要文明區域,幾乎同時出現了自己的文化先知,這些先知們奠定了人類精神存在的基礎,以及所謂的真正的人類歷史。這其中,期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中國的孔子出生時間相距不足一百年,他們都對倫理學與政治極其興趣,在一系列問題上有著相似或相近的觀點。同時,二者皆為有名的教育家,他們見解都很精到,而且都注意到文藝對人的感化作用,由此形成的詩教文藝觀也有不少類同的地方

自古就是永恆的話題,淺析古代東西方詩教文藝觀念的異同性

孔子

一、什麼原因讓柏拉圖和孔子都重視詩教?

1、在歷史背景上,他們都身處於亂世,具備強烈的救世觀念,同時對文藝對人的感化作用極為重視

雅典歷史上的陰暗時期,從公元前431年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到公元前429年白裡克里斯逝世開始。柏拉圖生於公元前428年,正好是生逢其時。歷時二十多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最終以雅典的失敗而結束,這一戰爭極大地破壞了生產力。而之後則是是"三十僭主"橫出,民主制被取消,暴政恢復,但此過程在不到一年時間裡就被民眾推翻,之後吵吵鬧鬧的激進民主又把雅典推入風風雨雨的多事之秋。柏拉圖對此情況,他堅信哲學應最終為人們的生活服務,並應效力於良好的政治體制,同時文藝也應當是這樣。

自古就是永恆的話題,淺析古代東西方詩教文藝觀念的異同性

柏拉圖深信哲學的最終服務於人

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那個時代的古代中國也是處在社會秩序變動最為激烈的時期。對於社會,他提出到兩種類型的統治,一種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另一種則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前一種用刑法來治國,而後面的則用道德來治國。而"德"的表現,就是禮樂制度。孔子也堅信少數賢明的君子註定要具有才能和治世的責任感,這點和柏拉圖的"哲人王"相似。君子們使得戰爭和社會衝突被置於可控制的範圍之內,而他們的這種能力是由後天的訓練和教育造就的。這裡,文學藝術自然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具有重要的意義了。

自古就是永恆的話題,淺析古代東西方詩教文藝觀念的異同性

孔子講德

2、從他們所處時代的文化背景上看,文學藝術同時都起著十分重大的作用

希臘文化由文藝高峰轉到哲學高峰這一時期,是柏拉圖主要活動的時間。當時希臘文藝的鼎盛時代已過去,民主勢力興起並開展,此時興起了一個新的學派,即智者學派,同時,那些並無衡量標準的詭辯之風也隨之興盛起來。

史詩與戲劇是柏拉圖對文藝的主要研究對象。而孔子在此方面最為關注的則主要是詩歌。西周時期,詩歌特別是頌詩和二雅的一部分原本是在各種祭祀儀式中用來"告於神明"的樂舞歌辭,負載著強化既定社會秩序,因此這讓貴族等級制度獲得合法性的重要使命,故此,它擁有重要的地位。

自古就是永恆的話題,淺析古代東西方詩教文藝觀念的異同性

柏拉圖重視藝術

當時,此一功跟隨貴族制的沒落逐步消失,然而它卻保留了一個獨特的"賦詩明志"的作用。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寫道:"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此外,《左傳》等書的記載來看,《詩經》對於政治、外交活動中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為了表達自己的意思,當時人們在政治、外交活動中,為體現出一定的禮節,都需要藉助賦詩來實現。由此,賦詩的是否恰當很多時候成為活動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自古就是永恆的話題,淺析古代東西方詩教文藝觀念的異同性

孔子重視詩歌

3、二人都喜好文藝,並能理了解文藝對人們產生的巨大影響

詩和優美動聽的講誦幾乎是柏拉圖不可抗拒的誘惑,他對他們講過"從小就對於荷馬養成了一種熱愛","荷馬的確是悲劇詩人的領袖"。在他看來,詩人從繆斯那裡得到像磁石一樣的靈感,經過誦詩人,傳到聽眾那裡,聽眾的面孔都表現出哀憐、驚奇、嚴厲等種種不同的神情,深深地沉浸於詩歌的情節之中。孔子也很喜愛音樂,優美的樂曲(《韶》樂)使他"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詳見《論語·述而》)正是基於這種切身體驗,兩人都認識到文學藝術對世道人心具有深刻的影響,而在理想政制的建構裡則可能起到消極的作用,所以他們認為對文藝要導之以正道,發揮文藝在人們心中所應起到的教化的作用。

自古就是永恆的話題,淺析古代東西方詩教文藝觀念的異同性

孔子好詩歌

二、在詩教文藝觀方面,兩人有何異同?

這裡要先說明,我們所說的"文藝",無論在古希臘或中國,同時都包括詩歌和音樂。其中的原因在於,對於文學,古代社會里主要指的是詩歌,這和音樂是分不開的。在《理想國》一書裡,柏拉圖對此指出,詩歌都包含三個主要組成部分:語言、音調和節奏。在中國上古時代的文藝實踐中,詩、樂、舞三者也是緊密結合而不可分割的。周代盛行禮樂制,其"樂"亦包括詩歌和音樂。對於詩樂並舉的思想,孔子曾提過,他在《論語》裡,詩、禮、樂是相提並論的詞彙,"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詳見《論語·泰伯》)。此情形其實顯示出希臘與先秦論樂的內容實際也就是論詩的內容

自古就是永恆的話題,淺析古代東西方詩教文藝觀念的異同性

《論語》


自古就是永恆的話題,淺析古代東西方詩教文藝觀念的異同性

《理想國》劇照

1、柏拉圖與孔子是如何看待文藝及其方法的

二者相同的地方是,他們都立足倫理道德,都承認許多詩歌是大有邪處的

詩人應該被逐出理想國,柏拉圖提出了這樣的想法,對此他講道:"你心裡要有把握,......而並非法律和古今公認的最好的道理了。"對他有研究的學者認為,柏拉圖提到藝術的時候,很少涉及美。他更多地是在下道德判斷。孔子說過:"詩三百,......思無邪。"(詳見《論語·為政》)從一個側面亦可看出,孔子認為不少詩歌是有邪性的。針對詩的正負功效,兩人都認為詩人必須擁有強烈的道德心及責任感。柏拉圖表示詩人生活於城邦之中,則應服務於培養合格的公民這一目標。

自古就是永恆的話題,淺析古代東西方詩教文藝觀念的異同性

論語立足倫理道德

如此一來,"柏拉圖其實是在強迫悲劇詩人和他們的祖師爺荷馬為哲學這一新興力量騰出位置。詩和詩人必須交出教育領導權。"《論語》一書對此也說"驥不稱力,稱其德也"(詳見《論語·憲問》),針對於"有德無才"或是"有才無德",孔子和柏拉圖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

自古就是永恆的話題,淺析古代東西方詩教文藝觀念的異同性

柏拉圖鉅著《理想國》

二人對此是有的,根本差異點在於,柏拉圖用的是審美感動的眼光去待詩作的,他認為詩能夠眩惑、搖盪人心;但孔子用的是理性演繹的方法去對待的,他認為詩有益於修身柏拉圖在抓住"實用",表現出對浪漫的嚮往,同時強調詩人要為政治教化服務。

用以表達哲學觀點和宇宙觀的重要手法,"詩化"是柏拉圖一直在用的主要方式。柏拉圖的全部哲學著作(除《申辯篇》)有一個共同點,即就是都用對話體寫成,結合蘇格拉底式的辯證法,說理生動透徹,素有"哲學戲劇"之稱,因此,柏拉圖算是一個文學家,對文藝也應該更有深刻切近的理解。從文學創作論的角度揭示了詩人們在詩興大發時文思泉湧,如痴如醉,如有神附的創作心理狀態。某種程度上,這為詩人的靈感提供了神的擔保,對詩歌表現真理的有效性予以了肯定。

因為有上述原因,詩人們的創作既談不上表現主體的情感,更談不上表現真理,其中不能去完成"理想國"中的重大任務,即教育"保衛者"或統治者,而且還可能放縱和滋養人性中的低劣部分

。詩人們憑藉自己的"天才",用想象力和追求快樂的慾望,打破哀歌與頌歌等敬天事神的詩歌規範,任意變亂詩樂的秩序,擾亂靈魂的秩序,迎合"邪惡"的聽眾的趣味。

對於層次感,孔子的詩教文論遠不如柏拉圖那樣系統且層次分明。柏拉圖在一系列論證的基礎上,否定了絕大多數文藝,但孔子卻是從多方面肯定了文藝的現實功能。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自古就是永恆的話題,淺析古代東西方詩教文藝觀念的異同性

孔子重詩.詩經三百首

第1, 文藝的實踐功能。"誦《詩》三百,......雖多,亦奚以為?"(詳見《論語·子路》)這反映了春秋時期"賦詩言志"的普遍現象,因此孔子對文藝在政治外交中的作用給予了很高評價。

第2, 文藝擁有的認識功能"多識在鳥獸草木的名。"(詳見《論語·陽貨》)此處時又具備了兒童識字課本的意義。《詩經》中有不少篇章關聯到動植物名稱,比如《秦風·蒹葭》《曹風·蜉蝣》,可以幫助讀者認識自然界。

第3, 文藝具備修身功能。"興於詩,......成於樂"(詳見《論語·泰伯》),詩是人們加強道德修養的第一階段。"人而不為......立也與?"(詳見《論語·陽貨》)也是說如果不利用詩來提高自己的修養,就會寸步難行。

第4,

文藝又具有政治功能"詩可以興,......遠之事君。"(詳見《論語·陽貨》)詩歌可以激發人的思想情感,舉一反三,即"興";對於執政者,可以從詩歌中觀察民風民俗和人們對時政的態度,即"觀";對於人民,可以通過詩歌干預現實,批評社會,即"怨"。正因為這些,詩可以調節人際關係,加強社會的和睦、團結。

從上面的幾點,我們可以發現孔子主要從現實功用出發,把文藝當成人們修身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作為藝術的審美特徵具有所忽視。

自古就是永恆的話題,淺析古代東西方詩教文藝觀念的異同性

柏拉圖

③對比二人的看法,孔子更現實地對詩,而柏拉圖對此有所忽略

出現這一現象有幾個幾個原因。

首先,這同二人所表現出來的人氣質相關聯。孔子致力於救世,是這個類型的哲學家,而柏拉圖是具有抒寫性情特點的文學家。這一方面顯示,柏拉圖更應作為文藝的知己,原因在於他親自參與到文學創作中,對文藝表現的魅力也有更深的體會。

其次,文藝在兩人所處的社會里具有不同的地位。先秦時期用詩,不管是外事場上的賦詩言志,官學、私學中的教詩修身,或者是言論、著作中引詩明理,完全都足於實用。在此影響下,孔子自然地很認同詩歌與音樂之所以具有存在價值就在於它們對社會具有重要的影響。

古希臘則不是這樣,他們戲劇和史詩是要用來在公共場合表演和朗誦的,其作用更多地被用來審美,而不是對人的教化作用,因而柏拉圖才會在審美的眼光下,對詩歌的教化功能認識不足。

再次,《詩經》產生並影響之後,中國進入了先秦諸子百家興盛的時期。此種自商周巫史文化中解放出來的理性,走向了執著的人世間的實用追求,往往將有用性作為真理的標準,認定真理在於其功用。這也正是李澤厚所謂的"實用理性",孔子亦不免把詩歌同社會實際問題的解決聯繫起來。而柏拉圖的時代,依前所述,是一個由文藝高峰向哲學高峰過渡的時代,詩與哲學的官司已經打了很久了。

最後,雅典是一個擁有較為民主氣氛的商業城市,其海洋文明十分發達,促使它擁有一種熱烈開放的氣氛。在柏拉圖的身上,則表現出開拓思維、馳騁想象的浪漫氣質。而先秦時的中國,完全是個農業文明的國度,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耕作方式使得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哲人在思想上表現得更為恪守傳統,崇尚實際。

自古就是永恆的話題,淺析古代東西方詩教文藝觀念的異同性

2、對文學的態度上,二人觀點的對比

孔子曾經修刪過《詩經》,柏拉圖也曾經主張剔除傳統文學裡的"糟粕",他們對文藝都持有批判地繼承的態度

對於批評詩和詩人,柏拉圖和孔子通常並非直接指向詩文本身。詩或音樂本身的含義都是中性的,具有被添加表示道德傾向的內容的功用。正史上記錄著孔子曾經刪詩,對此後人對孔子是否刪詩曾有懷疑,但孔子對詩作過正樂工作以及對詩的內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應是可信的。對於刪詩,柏拉圖主張刪除《伊里亞特》和《奧德賽》裡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描寫。這樣才能讓柏拉圖與詩人達成真正的諒解。

對於音樂,他們兩人亦有相似的做法。孔子的觀點是"放鄭聲,......佞人殆"(詳見《論語·衛靈公》)。而柏拉圖在其理想國裡,呂底亞和伊俄尼亞式的音樂是被禁止的,前者是因為它表現了悲哀,後者則因為它是靡靡之音。只有多利斯(因為它勇敢)和佛律癸亞式(因為它有節制)的音樂才可以允許。這裡面的節奏必須是簡單的,並且必須是能夠表現勇敢而又和諧的生活的。

二人觀點上不同的地方在於,柏拉圖在態度上極端而激烈,孔子則平和、中庸

對文藝大清洗的決心,柏拉圖的態度更為決絕,這讓他在審查完之,發現理想國裡已不會再有什麼文藝了,哲學最終取得勝利,這才讓書本行之於世。對此孔子要寬容得多,他認為:"詩三百,......思無邪。"(詳見《論語·為政》)因此,在孔子這裡,文學藝術依然有自己的自足性。究其原因,主要是二人的思想根源不同。柏拉圖首先是一個哲學家,構思了一個由"哲人王"統治的理想國,在這裡,文藝不能上升到理念的高度,代表不了真理,必須讓位於哲學。

孔夫子本來就是位立足於實際的思想家,更多地希望用"克己復禮"來達到天下大治。對於文藝,認為是"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代時期本來就有重視詩樂與政治關係的傳統,人們認為禮樂的紊亂是邦國政治失序的現行,"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乖"(詳見《禮記·樂記》)即是此義。這是孔子觀察、研究、評價一切事物的基本態度和方法,對於文藝,自然也不會採取太過激烈和極端的態度。

自古就是永恆的話題,淺析古代東西方詩教文藝觀念的異同性

柏拉圖偏向極端激烈

③二人產生了兩種相對獨立又有相似之處的詩教文藝觀,在後世有何發展

為達到理想邦國的建構,柏拉圖極力規範文藝。對此,孔子則一心利用文藝去輔助聖賢人格的形成。二人從道德感和責任心出發,都立足於政治,並於文藝上寄託了太多的重負,由於當時社會背景動盪,他們的藝觀念最終僅能停留于思想層面上。

理想國最終並不能能建立起來。"不幸的是機緣把柏拉圖帶到了敘拉古,......任何哲學家都不能有什麼成就的。"但詩人們仍然四處吟詠。對於理想,孔子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構建烏托邦。他認為,他的價值觀念不能被社會所認同,所以不能付諸實施。

對此,柏拉圖把詩人逐出理想國的想法,只能是存在於他哲學的論證和語言的建構之中,並沒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首先,此一思想過於極端,甚至是不近情理,因此並沒有成為實現的可能性

柏拉圖用純理智主義者的道德成見去對詩歌進行審查,這就給了詩歌一個它不可能負擔也不需要負擔的包袱。同時,此種詩教"

根本不是建立在一個理想組織基礎上的權威性教育,真正說來,它的生機只是在於懷疑和探索"

其次,基督教文化後來侵入了古希臘羅馬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被分流因此某種程度上是弱化了。對此,柏拉圖的整個思想體系尚且不能一統天下,何況是隻在他整個體系中僅佔一小部分的詩教文藝觀。

再次,西方文學進一步發展後,越來越脫離宗教神學、哲學而獲得自足性,此時審美變成其重要的功能,由此世人不再繼續去苛求其政治教化作用。正因如此,西方人認為柏拉圖是一個哲學家,然而從來都不是教師。

對於孔子則有別於此,他受到歷代統治者推崇取得在古希臘由詩人佔據的民眾之師的地位,並由此成為了千古師表。他的理論"興觀群怨"說成為中國數千年來評價文學的一個重要標準。其提倡的中和之美經由漢代大儒們演化,建立了以"溫柔敦厚"為基本內容的"詩教"觀念。究其原因:

首先,孔子的儒家思想演變成古時歷代主流的統治思想,各主要朝代里人才選拔的科舉考試也是以儒學為基準,儒學深深地影響到知識分子評詩作文的標準。

最後,在西方興盛敘事文學時中國在很長時間內並不受影響,而佔據主流的是以抒情為主的詩賦,此種文體與個人情感更加密切相關。中國封建社會對思想控制嚴密,抒情被要求發乎情,而止乎禮義,這一點類同於孔子的教導。

自古就是永恆的話題,淺析古代東西方詩教文藝觀念的異同性

孔廟

結語: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柏拉圖和孔子活動於大致相同的時期,他們的時代時代背景也十分相似,他們都提出了要重視文藝教化作用的詩教文藝觀。在瀰漫著濃厚的哲學優越意識的氛圍裡,柏拉圖的體系並未給詩歌一席體面的位置。對於孔子,他儘管尊詩,但其重視的也僅是詩歌中道德內涵及認知功能,也就是說詩歌需要有用。歸納起來,二人的文藝觀最終的走向都是政治訴求

二人都認為,政治與道德的要求必然要去高於藝術標準,如果有所差別則僅在程度的輕重。後世人們喊出來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如果能讓他們聽一,則他們只會認為是不可思議的奇談。由於中西文化自源頭至現代都存在著巨大差異,如政治體制、宗教神學背景、思維方式等,導致這種文藝觀在後世的發展大相徑庭。二人是各自文明傳統的代表人物,極大地影響著後世的文學思想。因此,人們對二人的詩教文藝觀進行廓清並比較,是可行且很有必要的。

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注向培良.魯迅全集

向培良.人類藝術學(提要及緒論)

郭景華.向培良與魯迅關係考論·附錄.新文學史料

陳太先.記三十年代活躍在長沙的青春文藝社.長沙文史資料

尹鴻.徘徊的幽靈———弗洛伊德主義與中國:雲南人民出版社

李心峰.20世紀中國藝術理論主題史:遼海出版社

張玉能.藝術學教程: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理想國.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朱光潛,譯:安徽教育出版社

法篇.柏拉圖全集:第3卷.王曉朝,譯:人民出版社

肖厚國.古希臘的思想與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德]H-G·伽達默爾.伽達默爾論柏拉圖.餘紀元,譯:光明日報出版社

錢穆.國史新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