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是永恒的话题,浅析古代东西方诗教文艺观念的异同性

前言我国的孔子及柏拉图针对古代的诗教文艺方面的理论,应该说各自对中西方都发挥过十分重大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无疑都是后世诸多思想的滥觞

。在诗教文艺观方面,我们如果要对其进行对比,那么从以下几个部份进行:第一部分为,两人处于不同地域中,却为何会形成较为相似的强调文艺教化的观点;第二部分为,根据柏拉图和孔子看待文艺的角度与方法、态度等方面比较其诗教文艺观的异同及出现差异的原因;第三部分则对柏拉图和孔子诗教文艺观的后世发展状况进行观察。

自古就是永恒的话题,浅析古代东西方诗教文艺观念的异同性

古希腊哲学家和思想家.柏拉图

对于文化的发展过程,"轴心时代"盛行一时,这是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提出的。此说法的核心内容是,在公元前800到公元前这200年时间内,中国、印度及希腊等几大主要文明区域,几乎同时出现了自己的文化先知,这些先知们奠定了人类精神存在的基础,以及所谓的真正的人类历史。这其中,期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中国的孔子出生时间相距不足一百年,他们都对伦理学与政治极其兴趣,在一系列问题上有着相似或相近的观点。同时,二者皆为有名的教育家,他们见解都很精到,而且都注意到文艺对人的感化作用,由此形成的诗教文艺观也有不少类同的地方

自古就是永恒的话题,浅析古代东西方诗教文艺观念的异同性

孔子

一、什么原因让柏拉图和孔子都重视诗教?

1、在历史背景上,他们都身处于乱世,具备强烈的救世观念,同时对文艺对人的感化作用极为重视

雅典历史上的阴暗时期,从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到公元前429年白里克里斯逝世开始。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8年,正好是生逢其时。历时二十多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最终以雅典的失败而结束,这一战争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而之后则是是"三十僭主"横出,民主制被取消,暴政恢复,但此过程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就被民众推翻,之后吵吵闹闹的激进民主又把雅典推入风风雨雨的多事之秋。柏拉图对此情况,他坚信哲学应最终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并应效力于良好的政治体制,同时文艺也应当是这样。

自古就是永恒的话题,浅析古代东西方诗教文艺观念的异同性

柏拉图深信哲学的最终服务于人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那个时代的古代中国也是处在社会秩序变动最为激烈的时期。对于社会,他提出到两种类型的统治,一种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另一种则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前一种用刑法来治国,而后面的则用道德来治国。而"德"的表现,就是礼乐制度。孔子也坚信少数贤明的君子注定要具有才能和治世的责任感,这点和柏拉图的"哲人王"相似。君子们使得战争和社会冲突被置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而他们的这种能力是由后天的训练和教育造就的。这里,文学艺术自然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了。

自古就是永恒的话题,浅析古代东西方诗教文艺观念的异同性

孔子讲德

2、从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上看,文学艺术同时都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希腊文化由文艺高峰转到哲学高峰这一时期,是柏拉图主要活动的时间。当时希腊文艺的鼎盛时代已过去,民主势力兴起并开展,此时兴起了一个新的学派,即智者学派,同时,那些并无衡量标准的诡辩之风也随之兴盛起来。

史诗与戏剧是柏拉图对文艺的主要研究对象。而孔子在此方面最为关注的则主要是诗歌。西周时期,诗歌特别是颂诗和二雅的一部分原本是在各种祭祀仪式中用来"告于神明"的乐舞歌辞,负载着强化既定社会秩序,因此这让贵族等级制度获得合法性的重要使命,故此,它拥有重要的地位。

自古就是永恒的话题,浅析古代东西方诗教文艺观念的异同性

柏拉图重视艺术

当时,此一功跟随贵族制的没落逐步消失,然而它却保留了一个独特的"赋诗明志"的作用。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写道:"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此外,《左传》等书的记载来看,《诗经》对于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体现出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赋诗来实现。由此,赋诗的是否恰当很多时候成为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自古就是永恒的话题,浅析古代东西方诗教文艺观念的异同性

孔子重视诗歌

3、二人都喜好文艺,并能理了解文艺对人们产生的巨大影响

诗和优美动听的讲诵几乎是柏拉图不可抗拒的诱惑,他对他们讲过"从小就对于荷马养成了一种热爱","荷马的确是悲剧诗人的领袖"。在他看来,诗人从缪斯那里得到像磁石一样的灵感,经过诵诗人,传到听众那里,听众的面孔都表现出哀怜、惊奇、严厉等种种不同的神情,深深地沉浸于诗歌的情节之中。孔子也很喜爱音乐,优美的乐曲(《韶》乐)使他"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详见《论语·述而》)正是基于这种切身体验,两人都认识到文学艺术对世道人心具有深刻的影响,而在理想政制的建构里则可能起到消极的作用,所以他们认为对文艺要导之以正道,发挥文艺在人们心中所应起到的教化的作用。

自古就是永恒的话题,浅析古代东西方诗教文艺观念的异同性

孔子好诗歌

二、在诗教文艺观方面,两人有何异同?

这里要先说明,我们所说的"文艺",无论在古希腊或中国,同时都包括诗歌和音乐。其中的原因在于,对于文学,古代社会里主要指的是诗歌,这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在《理想国》一书里,柏拉图对此指出,诗歌都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语言、音调和节奏。在中国上古时代的文艺实践中,诗、乐、舞三者也是紧密结合而不可分割的。周代盛行礼乐制,其"乐"亦包括诗歌和音乐。对于诗乐并举的思想,孔子曾提过,他在《论语》里,诗、礼、乐是相提并论的词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详见《论语·泰伯》)。此情形其实显示出希腊与先秦论乐的内容实际也就是论诗的内容

自古就是永恒的话题,浅析古代东西方诗教文艺观念的异同性

《论语》


自古就是永恒的话题,浅析古代东西方诗教文艺观念的异同性

《理想国》剧照

1、柏拉图与孔子是如何看待文艺及其方法的

二者相同的地方是,他们都立足伦理道德,都承认许多诗歌是大有邪处的

诗人应该被逐出理想国,柏拉图提出了这样的想法,对此他讲道:"你心里要有把握,......而并非法律和古今公认的最好的道理了。"对他有研究的学者认为,柏拉图提到艺术的时候,很少涉及美。他更多地是在下道德判断。孔子说过:"诗三百,......思无邪。"(详见《论语·为政》)从一个侧面亦可看出,孔子认为不少诗歌是有邪性的。针对诗的正负功效,两人都认为诗人必须拥有强烈的道德心及责任感。柏拉图表示诗人生活于城邦之中,则应服务于培养合格的公民这一目标。

自古就是永恒的话题,浅析古代东西方诗教文艺观念的异同性

论语立足伦理道德

如此一来,"柏拉图其实是在强迫悲剧诗人和他们的祖师爷荷马为哲学这一新兴力量腾出位置。诗和诗人必须交出教育领导权。"《论语》一书对此也说"骥不称力,称其德也"(详见《论语·宪问》),针对于"有德无才"或是"有才无德",孔子和柏拉图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自古就是永恒的话题,浅析古代东西方诗教文艺观念的异同性

柏拉图巨著《理想国》

二人对此是有的,根本差异点在于,柏拉图用的是审美感动的眼光去待诗作的,他认为诗能够眩惑、摇荡人心;但孔子用的是理性演绎的方法去对待的,他认为诗有益于修身柏拉图在抓住"实用",表现出对浪漫的向往,同时强调诗人要为政治教化服务。

用以表达哲学观点和宇宙观的重要手法,"诗化"是柏拉图一直在用的主要方式。柏拉图的全部哲学著作(除《申辩篇》)有一个共同点,即就是都用对话体写成,结合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说理生动透彻,素有"哲学戏剧"之称,因此,柏拉图算是一个文学家,对文艺也应该更有深刻切近的理解。从文学创作论的角度揭示了诗人们在诗兴大发时文思泉涌,如痴如醉,如有神附的创作心理状态。某种程度上,这为诗人的灵感提供了神的担保,对诗歌表现真理的有效性予以了肯定。

因为有上述原因,诗人们的创作既谈不上表现主体的情感,更谈不上表现真理,其中不能去完成"理想国"中的重大任务,即教育"保卫者"或统治者,而且还可能放纵和滋养人性中的低劣部分

。诗人们凭借自己的"天才",用想象力和追求快乐的欲望,打破哀歌与颂歌等敬天事神的诗歌规范,任意变乱诗乐的秩序,扰乱灵魂的秩序,迎合"邪恶"的听众的趣味。

对于层次感,孔子的诗教文论远不如柏拉图那样系统且层次分明。柏拉图在一系列论证的基础上,否定了绝大多数文艺,但孔子却是从多方面肯定了文艺的现实功能。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古就是永恒的话题,浅析古代东西方诗教文艺观念的异同性

孔子重诗.诗经三百首

第1, 文艺的实践功能。"诵《诗》三百,......虽多,亦奚以为?"(详见《论语·子路》)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普遍现象,因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中的作用给予了很高评价。

第2, 文艺拥有的认识功能"多识在鸟兽草木的名。"(详见《论语·阳货》)此处时又具备了儿童识字课本的意义。《诗经》中有不少篇章关联到动植物名称,比如《秦风·蒹葭》《曹风·蜉蝣》,可以帮助读者认识自然界。

第3, 文艺具备修身功能。"兴于诗,......成于乐"(详见《论语·泰伯》),诗是人们加强道德修养的第一阶段。"人而不为......立也与?"(详见《论语·阳货》)也是说如果不利用诗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就会寸步难行。

第4,

文艺又具有政治功能"诗可以兴,......远之事君。"(详见《论语·阳货》)诗歌可以激发人的思想情感,举一反三,即"兴";对于执政者,可以从诗歌中观察民风民俗和人们对时政的态度,即"观";对于人民,可以通过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即"怨"。正因为这些,诗可以调节人际关系,加强社会的和睦、团结。

从上面的几点,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主要从现实功用出发,把文艺当成人们修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作为艺术的审美特征具有所忽视。

自古就是永恒的话题,浅析古代东西方诗教文艺观念的异同性

柏拉图

③对比二人的看法,孔子更现实地对诗,而柏拉图对此有所忽略

出现这一现象有几个几个原因。

首先,这同二人所表现出来的人气质相关联。孔子致力于救世,是这个类型的哲学家,而柏拉图是具有抒写性情特点的文学家。这一方面显示,柏拉图更应作为文艺的知己,原因在于他亲自参与到文学创作中,对文艺表现的魅力也有更深的体会。

其次,文艺在两人所处的社会里具有不同的地位。先秦时期用诗,不管是外事场上的赋诗言志,官学、私学中的教诗修身,或者是言论、著作中引诗明理,完全都足于实用。在此影响下,孔子自然地很认同诗歌与音乐之所以具有存在价值就在于它们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则不是这样,他们戏剧和史诗是要用来在公共场合表演和朗诵的,其作用更多地被用来审美,而不是对人的教化作用,因而柏拉图才会在审美的眼光下,对诗歌的教化功能认识不足。

再次,《诗经》产生并影响之后,中国进入了先秦诸子百家兴盛的时期。此种自商周巫史文化中解放出来的理性,走向了执着的人世间的实用追求,往往将有用性作为真理的标准,认定真理在于其功用。这也正是李泽厚所谓的"实用理性",孔子亦不免把诗歌同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而柏拉图的时代,依前所述,是一个由文艺高峰向哲学高峰过渡的时代,诗与哲学的官司已经打了很久了。

最后,雅典是一个拥有较为民主气氛的商业城市,其海洋文明十分发达,促使它拥有一种热烈开放的气氛。在柏拉图的身上,则表现出开拓思维、驰骋想象的浪漫气质。而先秦时的中国,完全是个农业文明的国度,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耕作方式使得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哲人在思想上表现得更为恪守传统,崇尚实际。

自古就是永恒的话题,浅析古代东西方诗教文艺观念的异同性

2、对文学的态度上,二人观点的对比

孔子曾经修删过《诗经》,柏拉图也曾经主张剔除传统文学里的"糟粕",他们对文艺都持有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对于批评诗和诗人,柏拉图和孔子通常并非直接指向诗文本身。诗或音乐本身的含义都是中性的,具有被添加表示道德倾向的内容的功用。正史上记录着孔子曾经删诗,对此后人对孔子是否删诗曾有怀疑,但孔子对诗作过正乐工作以及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应是可信的。对于删诗,柏拉图主张删除《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里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描写。这样才能让柏拉图与诗人达成真正的谅解。

对于音乐,他们两人亦有相似的做法。孔子的观点是"放郑声,......佞人殆"(详见《论语·卫灵公》)。而柏拉图在其理想国里,吕底亚和伊俄尼亚式的音乐是被禁止的,前者是因为它表现了悲哀,后者则因为它是靡靡之音。只有多利斯(因为它勇敢)和佛律癸亚式(因为它有节制)的音乐才可以允许。这里面的节奏必须是简单的,并且必须是能够表现勇敢而又和谐的生活的。

二人观点上不同的地方在于,柏拉图在态度上极端而激烈,孔子则平和、中庸

对文艺大清洗的决心,柏拉图的态度更为决绝,这让他在审查完之,发现理想国里已不会再有什么文艺了,哲学最终取得胜利,这才让书本行之于世。对此孔子要宽容得多,他认为:"诗三百,......思无邪。"(详见《论语·为政》)因此,在孔子这里,文学艺术依然有自己的自足性。究其原因,主要是二人的思想根源不同。柏拉图首先是一个哲学家,构思了一个由"哲人王"统治的理想国,在这里,文艺不能上升到理念的高度,代表不了真理,必须让位于哲学。

孔夫子本来就是位立足于实际的思想家,更多地希望用"克己复礼"来达到天下大治。对于文艺,认为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时期本来就有重视诗乐与政治关系的传统,人们认为礼乐的紊乱是邦国政治失序的现行,"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乖"(详见《礼记·乐记》)即是此义。这是孔子观察、研究、评价一切事物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对于文艺,自然也不会采取太过激烈和极端的态度。

自古就是永恒的话题,浅析古代东西方诗教文艺观念的异同性

柏拉图偏向极端激烈

③二人产生了两种相对独立又有相似之处的诗教文艺观,在后世有何发展

为达到理想邦国的建构,柏拉图极力规范文艺。对此,孔子则一心利用文艺去辅助圣贤人格的形成。二人从道德感和责任心出发,都立足于政治,并于文艺上寄托了太多的重负,由于当时社会背景动荡,他们的艺观念最终仅能停留于思想层面上。

理想国最终并不能能建立起来。"不幸的是机缘把柏拉图带到了叙拉古,......任何哲学家都不能有什么成就的。"但诗人们仍然四处吟咏。对于理想,孔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构建乌托邦。他认为,他的价值观念不能被社会所认同,所以不能付诸实施。

对此,柏拉图把诗人逐出理想国的想法,只能是存在于他哲学的论证和语言的建构之中,并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此一思想过于极端,甚至是不近情理,因此并没有成为实现的可能性

柏拉图用纯理智主义者的道德成见去对诗歌进行审查,这就给了诗歌一个它不可能负担也不需要负担的包袱。同时,此种诗教"

根本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想组织基础上的权威性教育,真正说来,它的生机只是在于怀疑和探索"

其次,基督教文化后来侵入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被分流因此某种程度上是弱化了。对此,柏拉图的整个思想体系尚且不能一统天下,何况是只在他整个体系中仅占一小部分的诗教文艺观。

再次,西方文学进一步发展后,越来越脱离宗教神学、哲学而获得自足性,此时审美变成其重要的功能,由此世人不再继续去苛求其政治教化作用。正因如此,西方人认为柏拉图是一个哲学家,然而从来都不是教师。

对于孔子则有别于此,他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取得在古希腊由诗人占据的民众之师的地位,并由此成为了千古师表。他的理论"兴观群怨"说成为中国数千年来评价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其提倡的中和之美经由汉代大儒们演化,建立了以"温柔敦厚"为基本内容的"诗教"观念。究其原因:

首先,孔子的儒家思想演变成古时历代主流的统治思想,各主要朝代里人才选拔的科举考试也是以儒学为基准,儒学深深地影响到知识分子评诗作文的标准。

最后,在西方兴盛叙事文学时中国在很长时间内并不受影响,而占据主流的是以抒情为主的诗赋,此种文体与个人情感更加密切相关。中国封建社会对思想控制严密,抒情被要求发乎情,而止乎礼义,这一点类同于孔子的教导。

自古就是永恒的话题,浅析古代东西方诗教文艺观念的异同性

孔庙

结语: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柏拉图和孔子活动于大致相同的时期,他们的时代时代背景也十分相似,他们都提出了要重视文艺教化作用的诗教文艺观。在弥漫着浓厚的哲学优越意识的氛围里,柏拉图的体系并未给诗歌一席体面的位置。对于孔子,他尽管尊诗,但其重视的也仅是诗歌中道德内涵及认知功能,也就是说诗歌需要有用。归纳起来,二人的文艺观最终的走向都是政治诉求

二人都认为,政治与道德的要求必然要去高于艺术标准,如果有所差别则仅在程度的轻重。后世人们喊出来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如果能让他们听一,则他们只会认为是不可思议的奇谈。由于中西文化自源头至现代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政治体制、宗教神学背景、思维方式等,导致这种文艺观在后世的发展大相径庭。二人是各自文明传统的代表人物,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思想。因此,人们对二人的诗教文艺观进行廓清并比较,是可行且很有必要的。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注向培良.鲁迅全集

向培良.人类艺术学(提要及绪论)

郭景华.向培良与鲁迅关系考论·附录.新文学史料

陈太先.记三十年代活跃在长沙的青春文艺社.长沙文史资料

尹鸿.徘徊的幽灵———弗洛伊德主义与中国:云南人民出版社

李心峰.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辽海出版社

张玉能.艺术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理想国.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安徽教育出版社

法篇.柏拉图全集:第3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

肖厚国.古希腊的思想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德]H-G·伽达默尔.伽达默尔论柏拉图.余纪元,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钱穆.国史新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