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榆次修文村,有四千年的历史,据说名字来源于山东一对兄弟

山西榆次有个修文村,据说有4000年的历史,有据可查的历史也有一千多年,那么这个人口刚满一千人的村落是如何得名的呢?

山西榆次修文村,有四千年的历史,据说名字来源于山东一对兄弟

修文景致

要说修文村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大禹治水时期。当时山西榆次这边是一片汪洋,大禹疏通河道,才露出陆地来。当时大禹治水时驻扎在一个高高的土丘上,据说就现在的修文村。当地人民为了表示对大禹的感激,便将他驻扎的地方定名为禹丘,这是修文村最早的名字。

由于这里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又有上古先贤的圣迹,所以来此定居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便形成了一个村落名叫禹丘村。

战国时期,禹丘村属于魏国的领土。魏国一代明君魏文侯在位期间,禹丘村搬来了一户山东人,据说他们是因为家乡遭灾才逃到这里来的。这户人家的男人名叫王来渊,两个儿子的名字倒也有趣,大儿子名叫春华,二儿子名叫秋实。

这家逃到禹丘村,靠为当地的富户放羊为生。春华和秋实虽然是一对亲兄弟,但脾气性格完全不同,春华喜文喜欢安静,没事的时候就到富户家的墙根底下,听私塾先生教富户的儿子读书。春华的学问因此大有长进。

秋实和哥哥恰好相反,性格活泼,敢想敢干,喜欢舞枪弄棒,好为人打抱不平。经过几年辛苦的劳作,王来渊总算在这里扎下了根。两个儿子也很有出息,长成了大小伙子。

这年,王春华被魏文侯选中,做了魏国的大官。春华衣锦还乡,设宴邀请相邻,感谢他们多年来的帮忙。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弟弟秋实却有些不自在。从小他就看不起文弱的哥哥,没想到哥哥现在比他有出息,因此心里有些腻歪。也不知为什么所有人都安排入席了,唯独秋实没有位置,这可把秋实惹恼了。

山西榆次修文村,有四千年的历史,据说名字来源于山东一对兄弟

魏文侯

他一怒之下,离开了禹丘村,搬到了与禹丘村隔河相望的一个村,而且从此之后再不和哥哥来往。他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为此整日刻苦习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也被魏文侯看中,做了一名武将。

那一年恰逢王来渊七十岁寿诞,秋实还记着当年之仇,回家寻衅挑事。这时,王来渊才说出了当年哥哥秋实故意激他,想让他有所成就的一番苦心。秋实恍然大悟,和哥哥春华重归于好。

后来,魏文侯知道了这件事事情,他非常赞同春华的做法,便将春华居住的禹丘村改名为了修文村,寓意修明文教;将秋实居住的村子取名为偃武村(今张庆乡演武村),意思是停止武备。

这便是修文村的来历。

山西榆次修文村,有四千年的历史,据说名字来源于山东一对兄弟

太焦线上的修文站

据当地人说这个故事并非后人编造,而是出自一块布帛上所记的故事。那块布帛原来藏于修文村隆福寺弥勒佛神像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