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晉王羲之至今一代又一代的書法人為啥不能超越王羲之?求資深解答?

青翁文化


每個書體風格演變到一定程度上都會有一個或者少數幾個代表人物出現,這是歷史的必然!而王羲之父子的出現正是證明了這點。他們是順應書法史的潮流而出現的高手,也就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準!為什麼後人怎麼努力也超越不了他們父子?因為每一種書風的流行必然受當時社會的文化的民俗的思想的物質的種種各個方面的影響或者是制約!古人每個朝代有不同的變化人們有不同的人生境界,我們今人很難達到那種境界,所以就寫不來!即使有人苦苦臨摹也只不過勉勉強強得到古人的少許皮毛而已!因為我們的精神世界達不到與古人同步,所以只能做“無病呻吟”之態了,說實在的,這很不好看的。不僅僅王羲之父子的藝術高度我們達不到,就是後來各朝各代的大書法家們的境界我們仍然望塵莫及!所以,當代書法家們應該努力學習古人,不僅僅在外在形式的皮毛的臨摹上,更重要的是心境的修煉!筆墨當隨時代,那個時代的巔峰已經過去了,後人只能走攀爬的份兒!我們當努力掌握古人的藝術脈絡自然而然的區別古人,創造另一個藝術高度!


布翁布頭哥


書法沒人能超越王羲之,正如古詩沒人超越李白,也正如寫詞沒人寫得過蘇軾,也有點像NBA沒人超越喬丹。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天時、地利、人和,從而達到一個巔峰狀態,此後就成了一座豐碑,後人再難超越。

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為什麼沒有一個完美答案,並不是說今人越來越笨了,我的解答是如下幾點:

1、時勢造英雄

特定的歷史條件,人的聰明才智能夠激發到一個巔峰,各方面相互作用,使之誕生一個特定的英雄出來。魏晉時代,書法達到了一個空前的氛圍,書法在東晉時期成為世家大族爭能鬥勝的方式之一,書法是進升上層空間的法寶。朝廷設立書博士,書法受到當時社會的最崇高的禮遇。

2、書法的進程決定

從甲骨文到大小篆,到隸書、草書、行書、楷書都已經出現了,到晉朝的時候,實際上現行的各種書體已經都具備了,後人要超越已經很難再創新,書法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峰,而且魏晉文人那種風骨,後世也鮮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拋物線,如果從文字出現開始算起,到晉朝就到了一個高點,曲線就開始往下走了。

3、每個時代重要的東西不同

這個時代書法當然落後了,因為人類發明了電腦,人類不再需要用紙筆寫字,手機電腦都開始智能化到語音翻譯文字,代表你只需要會說話就可以交流。

晉朝出了王羲之,唐代出了李白,兩宋出了蘇東坡,已經代表了中華文化的極致代表。其實就在我們這個時代,也產生了一些後人再難超越的巔峰,武俠小說的金庸、商業上的馬雲、香港電影史上的周星馳、華語樂壇的周杰倫,這些人也將寫入歷史。

以上,我是設計師清華,一個書法愛好者,廣交天下朋友。


設計師清華


600字告訴你後世無法超越李白、王羲之和蘇軾,真是無可奈何之事

說明:有讀者君問我為什麼現在書法家無法超越王羲之,以現在的科學技術加上書家的勤學苦練,有沒有可能超過王羲之及其《蘭亭序》?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前一陣子飽受爭議的另一個話題:為何民國出大師,現在我們為什麼沒有大師了?

聲明:今天只談書法、古詩和宋詞,不涉及其他。

王羲之的《蘭亭序》是中國第一行書,號稱“矯若驚龍”,其神韻至今未有人能超越。究其因,有如下三個重要因素。

首先,王羲之所處的時代具備書法家產生和生存以及茁壯成長的土壤和大環境。

晉武帝時期,荀勖領秘書監,於監中立書博士,設弟子員,教習書法,以鍾繇、胡昭為標準。隋開皇初,於國子寺設書學,有書博士二人,助教二人,書學生四十人。唐貞觀二年(628)於國子監設書學,有博士二人,助教一人,典學二人,書學生三十人。

我們知道,在中國曆朝歷代,如果想將一個項目做大,沒有中央政府的支持,是很難達成的,除非是五斗米教或太平天國、義和團。

魏晉時期,誕生了許多書法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時的許多皇帝都喜歡書法,也重視書法的研究和學習普及,例如晉武帝就專門設立書法培訓機構,也正是在這時候王羲之留下了《蘭亭序》、《何如帖》、《快雪時晴帖》等傳世之作。

晉朝時選拔官員將書法當作考核標準之一,這也督促了官員們勤懇練字。

後來的唐代也承襲了晉朝書法學校的傳統,在國子寺設書法學校,教授學生修習書法,由此也誕生了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

當今社會,不只是鍵盤鼠標等輸入設備的出現,甚至語音輸入法都已然普及,大家都提倡物質化辦公,所謂低碳環保又高效,國家大力提倡,儘管也有書法家呼籲“永葆書法魅力”,然而畢竟無法成為全民認同的剛需。

宋朝時大多數皇帝都喜歡寫詞,朝野上下都喜歡宋詞,例如那個窮的不名一文的柳永,無論到哪裡都有小姐姐管吃管喝管留宿,失足婦女尚且如此重視宋詞,宋詞的繁榮真是民意基礎爆表了。

這就好比唐朝時選拔官員常常一首詩就可以博得頭籌,如王維就是因為一首詩中了狀元,有此等鼓勵,普天之下的讀書人哪個不絞盡腦汁的寫詩嘞?

我們再回頭看看王羲之本人,其人出身於世家大族,對功名利祿不甚關注,卻矢志不移的思考書法,此等氣定神閒的修養功夫,即便是不提那些行為藝術的表演,今人書法家們又有哪個可以做到的呢?

好在當前的高考需要手寫答案,書法好也能派上用場。多年前有位考生英語太差,寫英語作文的時候用漢語拼音將李白的《將進酒》寫出來冒充英語作文,竟因此獲得英語作文滿分,更屌詭的是他最後居然考上了清華大學。

那個人就是我。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另類文史


  • 書法是一種實用性與精神性二者兼有的實用性藝術。文字是一種人們發明用於記錄交換信息的工具,書法的第一本質不可能超躍這一生命特徵。王羲文《蘭亭記》行書的確漂亮而有內涵,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這樣的名譽,為中華書法行書文化確定了一種事實上的行書風格參考標準,對行書的標準起到積極作用。

  • 王羲之的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

  • 後人對他的評價都很高:“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天質自然,丰神蓋代”。有關於他的成語有入木三分、東床快婿等,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共20張蘭亭序局部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有了這麼多大家名人的支持,王羲之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說,就像李白在唐詩界的地位一樣。

  • 那麼王羲之的書法為什麼不能被超越呢?我覺得有以下四個原因。
  • 第一,王羲之書法,尤其是他的行書,如蘭亭序、快雪時晴帖等,其筆觸的處理是最為細膩、最為精到的。

    第二,王羲之介於古今之間,其書法無論從筆法還是從造型看,其豐富性也是無可比擬的。

    第三,王羲之時代的書寫方式、書寫工具、作品形式都處於一個過渡性時期,這決定了他書法中很多特性是後人難以達到的。

    第四,王羲之書法是相當個性化的藝術,這種個人華藝術風格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其他的時代的人只能摹仿,不能得到其本質與氣息。


因此我認為王羲之的書法到今天為止沒有人能超越。也許以後會有人超越,那是後話了。


湯姆數據排行


我是新堂,我是一名熱愛書畫的書畫人,希望我的解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這個問題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也是一個很本質的問題。為什麼自王羲之之後,就沒有能再超越王羲之呢?對比,我也做過一番思考,切實到自身的感受和體會,我總算有點自己的答案。

首先,王羲之是一個裁判員。他是最初把運動場地限定的人,也就是說,我們只能在他的範圍內活動,出界就犯規了。或許有人會問,歷經少年,難道就不能變換場地?可以,除非我們拋棄了漢字,拋棄了華夏文化,那麼我們就可以不在這個場地上玩了。

第二,王羲之水平極高,不論是技法水平還是哲學思維,是千年書法的一座喜馬拉雅上的珠穆朗瑪,只能仰望,最多攀登,無法超越。

第三,王羲之畫出的範圍。雖然歷經千年,但是至今還沒有幾個人能走完和了解清楚。這也是王羲之所以是王羲之的原因,其高深至極,我們並不能僅僅用王羲之三個字來定義。

綜上所述,對於王羲之的地位究竟是多偉大,沒有深入書法有正確深切感受的人無法體會,說再多也只是徒然,除了知道答案,我覺得發問的朋友可以用心也時間去真切體會,何為王羲之,謝謝你的觀看。


新堂的藝術生活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承前啟後的書法大家,他對之前的書法有系統全面的認知,並加以改革創新成為了新的書體。當然唐朝李世民的推崇有很大作用,甚至將著名的《蘭亭序》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駕崩以後將其陪葬,所流傳下來的都是當時的摹本,褚遂良和馮承素的摹本流傳最廣,馮承素的摹本被後世稱為神龍體為最精。

王羲之七世孫,唐.智永《集王羲之聖教序》也只是集字;小楷《黃庭經》《樂毅論》之類;草書《十七貼》《初月貼》《遠宦貼》《行穰貼》等都只有唐摹本傳世。要說楷書的鼻祖當然要屬魏太傅鍾繇,王羲之從衛夫人處得《筆陣圖》從而筆法大進,並加以傳承;草書鼻祖要屬草聖張芝,章草要屬三國.吳,皇象,唐張懷瓘曰:“右軍隸書,以一形而眾相,萬字皆別;休明章草,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各造其極。”

後世之書法家如果想要超越不是沒有可能,但書法這是門綜合學問,王氏歷代公侯本來在當時就門庭顯赫,加之自身的天賦異稟與勤學而改革書體,經過後世帝王士大夫的不斷推崇便成為了經典,要想憑一己之力承前啟後可想而知。當然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審美標準,魏晉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如果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審美放在明清時期是不太能夠接受的,如果把當代的審美放在古代就像新莽時期的改革,在那個時代也是無法消化的。就好比孔子要推行周禮,在商周時期可以,但經過八百年滄桑世故早就不符合時代了,所以不要隨便拿過去的戰車和青銅劍與之現在的坦克鋼炮做比劃。



隴上髙世鋒


其實非常容易回答,因為王羲之已經站在來書法這座山的巔峰,所以後人無法超越,只能步其後塵。為什麼會把王羲之的書法地位提這麼高呢?書法發展到王羲之所處的時代,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王羲之均佔了。學習環境與條件幾乎沒有人能夠所比,天賦悟性同樣如此。書法的發展也到了極致,在這個極致之階段,王羲之在極致上拔的頭籌。

書法的書體與字提,包括技法,達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時代同樣到了日趨成熟的階段,王羲之在這樣的環境下,又成為了集大成者,自然而然成就的王羲之的巔峰地位。一致於唐朝,雖然被稱為書法特別是楷書的鼎盛時期,但有隻能仰王羲之之鼻息,囿於王羲之所創立的法度而無法超越,一個時代,是做到了尚法,尚誰的法呢?二王一脈相承之法。雖然歷史上的楷書四大家唐代佔三位,但都沒有超出王羲之書法的自然之美但境界。

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高度就在於其書法藝術的境界達到了自然妍美而天然混成的成熟境界,就是所謂的盡善盡美。後來者的書法只是從王羲之的書法中百取其一便能夠自成家數。楷書,行書與草書,自此以後也在沒有其它書體的出現,也說明了這個問題。篆隸草行楷,自此已經完全構成了中國書法的字體的發展體系,就是有一些努力想要創新的所謂字體,只不過是將這幾種字體中是幾種混搭一體而已,始終有些不倫不類,難如書法歷史之正宗。


翰墨書道


王羲之是天賦+氣韻+時代+努力的千古一人,後世要麼天賦不夠、要麼氣韻不足,要麼時代壓之,全憑努力是不可及的。王羲之總結了前人的優點,加入魏晉風度,寫的字被歷代書家列為逸品,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闕”,已經達到神品。後世多以王羲之為楷模,努力學像而已。像顏魯公與王羲之齊名,只因其書法有丈夫氣、寬博宏大,與王羲之形成對立兩面。後世學書者在筆力上也有超過王羲之者,但超凡入妙之氣,卻從未趕上王羲之。


約而博之


書畫表面看是一種運用毛筆的技術,但是我猜從沒有任何一種技術如此的接近人的精神和思想,如此的技而近乎道。

但是書法和國畫今天看來好像不是那麼有親切感了,不像宮鬥劇那麼哀怨纏綿,也沒有電影大片那麼有視覺衝擊力,而且它特別高冷,一點也不會主動親近你,甚至我們有時候跑到博物館看那些古代書畫,都覺得它離我們的距離還特別遙遠,絕不僅僅是隻隔了那層透明玻璃。

但是,根據我個人的感受,一旦你主動親近它、瞭解它,那它一定會回報給你長久的快樂。雖然開始可能並不是那麼容易,而且還可能有人笑話我們,說我們有附庸風雅的嫌疑,但是我想:

如果我不附庸,那我可能就會這樣一直下去,永遠也別想進步;如果我勉強一下自己,附庸一下風雅,那就有可能有一天,我們真的風雅起來了,真就從這個東西里面獲得了快樂。

這個道理就像西漢董仲舒說的:“勉強學問,則聞見博;勉強行道,則德日起”,君子要想修行和進步,可能就得經常這樣踮一下腳,夠一下我們平常夠不到的東西。如果一味的強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那我想,通常好走的可能都是下坡路。

一旦建立一個基本的瞭解,我們就會發現中國的書畫不僅僅是一種二維視覺藝術,它更寬廣,也更立體。因為它後面是我們博大精深的文化作為支撐,中國書畫兼具藝術和文化的雙重屬性,藝術啟迪審美,文化開啟心智。

所以它就能幫我們在生活的基礎之上拉起一個高度,當我們願意拿起毛筆,寫一幅字或者畫一幅畫,那我們就能在朝九晚五和柴米油鹽之外,讓每天單調的日子,獲得一份額外的欣喜與寬慰,這就是藝術和文化的魅力。


小凌說畫


我不怎麼了解書法,但以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王羲之確實達到了中國書法的頂點,是站在書法山巔上的少數幾人,後世不是沒有能與之比肩的人,但是不多。

二是:我們一般都喜歡神話古人,對於在某個領域很厲害的古人都很是推崇,一般都抱著後來人的弟子心態,所以對於"書聖"王羲之沒有人敢說超越,就像後世的工匠即使技術很厲害,也只能被稱為"魯班在世",而不敢說超越魯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