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晋王羲之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书法人为啥不能超越王羲之?求资深解答?

青翁文化


每个书体风格演变到一定程度上都会有一个或者少数几个代表人物出现,这是历史的必然!而王羲之父子的出现正是证明了这点。他们是顺应书法史的潮流而出现的高手,也就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准!为什么后人怎么努力也超越不了他们父子?因为每一种书风的流行必然受当时社会的文化的民俗的思想的物质的种种各个方面的影响或者是制约!古人每个朝代有不同的变化人们有不同的人生境界,我们今人很难达到那种境界,所以就写不来!即使有人苦苦临摹也只不过勉勉强强得到古人的少许皮毛而已!因为我们的精神世界达不到与古人同步,所以只能做“无病呻吟”之态了,说实在的,这很不好看的。不仅仅王羲之父子的艺术高度我们达不到,就是后来各朝各代的大书法家们的境界我们仍然望尘莫及!所以,当代书法家们应该努力学习古人,不仅仅在外在形式的皮毛的临摹上,更重要的是心境的修炼!笔墨当随时代,那个时代的巅峰已经过去了,后人只能走攀爬的份儿!我们当努力掌握古人的艺术脉络自然而然的区别古人,创造另一个艺术高度!


布翁布头哥


书法没人能超越王羲之,正如古诗没人超越李白,也正如写词没人写得过苏轼,也有点像NBA没人超越乔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天时、地利、人和,从而达到一个巅峰状态,此后就成了一座丰碑,后人再难超越。

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什么没有一个完美答案,并不是说今人越来越笨了,我的解答是如下几点:

1、时势造英雄

特定的历史条件,人的聪明才智能够激发到一个巅峰,各方面相互作用,使之诞生一个特定的英雄出来。魏晋时代,书法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氛围,书法在东晋时期成为世家大族争能斗胜的方式之一,书法是进升上层空间的法宝。朝廷设立书博士,书法受到当时社会的最崇高的礼遇。

2、书法的进程决定

从甲骨文到大小篆,到隶书、草书、行书、楷书都已经出现了,到晋朝的时候,实际上现行的各种书体已经都具备了,后人要超越已经很难再创新,书法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而且魏晋文人那种风骨,后世也鲜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抛物线,如果从文字出现开始算起,到晋朝就到了一个高点,曲线就开始往下走了。

3、每个时代重要的东西不同

这个时代书法当然落后了,因为人类发明了电脑,人类不再需要用纸笔写字,手机电脑都开始智能化到语音翻译文字,代表你只需要会说话就可以交流。

晋朝出了王羲之,唐代出了李白,两宋出了苏东坡,已经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极致代表。其实就在我们这个时代,也产生了一些后人再难超越的巅峰,武侠小说的金庸、商业上的马云、香港电影史上的周星驰、华语乐坛的周杰伦,这些人也将写入历史。

以上,我是设计师清华,一个书法爱好者,广交天下朋友。


设计师清华


600字告诉你后世无法超越李白、王羲之和苏轼,真是无可奈何之事

说明:有读者君问我为什么现在书法家无法超越王羲之,以现在的科学技术加上书家的勤学苦练,有没有可能超过王羲之及其《兰亭序》?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前一阵子饱受争议的另一个话题:为何民国出大师,现在我们为什么没有大师了?

声明:今天只谈书法、古诗和宋词,不涉及其他。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第一行书,号称“矫若惊龙”,其神韵至今未有人能超越。究其因,有如下三个重要因素。

首先,王羲之所处的时代具备书法家产生和生存以及茁壮成长的土壤和大环境。

晋武帝时期,荀勖领秘书监,于监中立书博士,设弟子员,教习书法,以钟繇、胡昭为标准。隋开皇初,于国子寺设书学,有书博士二人,助教二人,书学生四十人。唐贞观二年(628)于国子监设书学,有博士二人,助教一人,典学二人,书学生三十人。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朝历代,如果想将一个项目做大,没有中央政府的支持,是很难达成的,除非是五斗米教或太平天国、义和团。

魏晋时期,诞生了许多书法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的许多皇帝都喜欢书法,也重视书法的研究和学习普及,例如晋武帝就专门设立书法培训机构,也正是在这时候王羲之留下了《兰亭序》、《何如帖》、《快雪时晴帖》等传世之作。

晋朝时选拔官员将书法当作考核标准之一,这也督促了官员们勤恳练字。

后来的唐代也承袭了晋朝书法学校的传统,在国子寺设书法学校,教授学生修习书法,由此也诞生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当今社会,不只是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的出现,甚至语音输入法都已然普及,大家都提倡物质化办公,所谓低碳环保又高效,国家大力提倡,尽管也有书法家呼吁“永葆书法魅力”,然而毕竟无法成为全民认同的刚需。

宋朝时大多数皇帝都喜欢写词,朝野上下都喜欢宋词,例如那个穷的不名一文的柳永,无论到哪里都有小姐姐管吃管喝管留宿,失足妇女尚且如此重视宋词,宋词的繁荣真是民意基础爆表了。

这就好比唐朝时选拔官员常常一首诗就可以博得头筹,如王维就是因为一首诗中了状元,有此等鼓励,普天之下的读书人哪个不绞尽脑汁的写诗嘞?

我们再回头看看王羲之本人,其人出身于世家大族,对功名利禄不甚关注,却矢志不移的思考书法,此等气定神闲的修养功夫,即便是不提那些行为艺术的表演,今人书法家们又有哪个可以做到的呢?

好在当前的高考需要手写答案,书法好也能派上用场。多年前有位考生英语太差,写英语作文的时候用汉语拼音将李白的《将进酒》写出来冒充英语作文,竟因此获得英语作文满分,更屌诡的是他最后居然考上了清华大学。

那个人就是我。

另类君言尽于此,告辞!


另类文史


  • 书法是一种实用性与精神性二者兼有的实用性艺术。文字是一种人们发明用于记录交换信息的工具,书法的第一本质不可能超跃这一生命特征。王羲文《兰亭记》行书的确漂亮而有内涵,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这样的名誉,为中华书法行书文化确定了一种事实上的行书风格参考标准,对行书的标准起到积极作用。

  • 王羲之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 后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共20张兰亭序局部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有了这么多大家名人的支持,王羲之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说,就像李白在唐诗界的地位一样。

  • 那么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不能被超越呢?我觉得有以下四个原因。
  • 第一,王羲之书法,尤其是他的行书,如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等,其笔触的处理是最为细腻、最为精到的。

    第二,王羲之介于古今之间,其书法无论从笔法还是从造型看,其丰富性也是无可比拟的。

    第三,王羲之时代的书写方式、书写工具、作品形式都处于一个过渡性时期,这决定了他书法中很多特性是后人难以达到的。

    第四,王羲之书法是相当个性化的艺术,这种个人华艺术风格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他的时代的人只能摹仿,不能得到其本质与气息。


因此我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到今天为止没有人能超越。也许以后会有人超越,那是后话了。


汤姆数据排行


我是新堂,我是一名热爱书画的书画人,希望我的解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这个问题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本质的问题。为什么自王羲之之后,就没有能再超越王羲之呢?对比,我也做过一番思考,切实到自身的感受和体会,我总算有点自己的答案。

首先,王羲之是一个裁判员。他是最初把运动场地限定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在他的范围内活动,出界就犯规了。或许有人会问,历经少年,难道就不能变换场地?可以,除非我们抛弃了汉字,抛弃了华夏文化,那么我们就可以不在这个场地上玩了。

第二,王羲之水平极高,不论是技法水平还是哲学思维,是千年书法的一座喜马拉雅上的珠穆朗玛,只能仰望,最多攀登,无法超越。

第三,王羲之画出的范围。虽然历经千年,但是至今还没有几个人能走完和了解清楚。这也是王羲之所以是王羲之的原因,其高深至极,我们并不能仅仅用王羲之三个字来定义。

综上所述,对于王羲之的地位究竟是多伟大,没有深入书法有正确深切感受的人无法体会,说再多也只是徒然,除了知道答案,我觉得发问的朋友可以用心也时间去真切体会,何为王羲之,谢谢你的观看。


新堂的艺术生活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承前启后的书法大家,他对之前的书法有系统全面的认知,并加以改革创新成为了新的书体。当然唐朝李世民的推崇有很大作用,甚至将著名的《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驾崩以后将其陪葬,所流传下来的都是当时的摹本,褚遂良和冯承素的摹本流传最广,冯承素的摹本被后世称为神龙体为最精。

王羲之七世孙,唐.智永《集王羲之圣教序》也只是集字;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之类;草书《十七贴》《初月贴》《远宦贴》《行穰贴》等都只有唐摹本传世。要说楷书的鼻祖当然要属魏太傅钟繇,王羲之从卫夫人处得《笔阵图》从而笔法大进,并加以传承;草书鼻祖要属草圣张芝,章草要属三国.吴,皇象,唐张怀瓘曰:“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

后世之书法家如果想要超越不是没有可能,但书法这是门综合学问,王氏历代公侯本来在当时就门庭显赫,加之自身的天赋异禀与勤学而改革书体,经过后世帝王士大夫的不断推崇便成为了经典,要想凭一己之力承前启后可想而知。当然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魏晋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如果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放在明清时期是不太能够接受的,如果把当代的审美放在古代就像新莽时期的改革,在那个时代也是无法消化的。就好比孔子要推行周礼,在商周时期可以,但经过八百年沧桑世故早就不符合时代了,所以不要随便拿过去的战车和青铜剑与之现在的坦克钢炮做比划。



隴上髙世鋒


其实非常容易回答,因为王羲之已经站在来书法这座山的巅峰,所以后人无法超越,只能步其后尘。为什么会把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提这么高呢?书法发展到王羲之所处的时代,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王羲之均占了。学习环境与条件几乎没有人能够所比,天赋悟性同样如此。书法的发展也到了极致,在这个极致之阶段,王羲之在极致上拔的头筹。

书法的书体与字提,包括技法,达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同样到了日趋成熟的阶段,王羲之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成为了集大成者,自然而然成就的王羲之的巅峰地位。一致于唐朝,虽然被称为书法特别是楷书的鼎盛时期,但有只能仰王羲之之鼻息,囿于王羲之所创立的法度而无法超越,一个时代,是做到了尚法,尚谁的法呢?二王一脉相承之法。虽然历史上的楷书四大家唐代占三位,但都没有超出王羲之书法的自然之美但境界。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高度就在于其书法艺术的境界达到了自然妍美而天然混成的成熟境界,就是所谓的尽善尽美。后来者的书法只是从王羲之的书法中百取其一便能够自成家数。楷书,行书与草书,自此以后也在没有其它书体的出现,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篆隶草行楷,自此已经完全构成了中国书法的字体的发展体系,就是有一些努力想要创新的所谓字体,只不过是将这几种字体中是几种混搭一体而已,始终有些不伦不类,难如书法历史之正宗。


翰墨书道


王羲之是天赋+气韵+时代+努力的千古一人,后世要么天赋不够、要么气韵不足,要么时代压之,全凭努力是不可及的。王羲之总结了前人的优点,加入魏晋风度,写的字被历代书家列为逸品,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已经达到神品。后世多以王羲之为楷模,努力学像而已。像颜鲁公与王羲之齐名,只因其书法有丈夫气、宽博宏大,与王羲之形成对立两面。后世学书者在笔力上也有超过王羲之者,但超凡入妙之气,却从未赶上王羲之。


约而博之


书画表面看是一种运用毛笔的技术,但是我猜从没有任何一种技术如此的接近人的精神和思想,如此的技而近乎道。

但是书法和国画今天看来好像不是那么有亲切感了,不像宫斗剧那么哀怨缠绵,也没有电影大片那么有视觉冲击力,而且它特别高冷,一点也不会主动亲近你,甚至我们有时候跑到博物馆看那些古代书画,都觉得它离我们的距离还特别遥远,绝不仅仅是只隔了那层透明玻璃。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感受,一旦你主动亲近它、了解它,那它一定会回报给你长久的快乐。虽然开始可能并不是那么容易,而且还可能有人笑话我们,说我们有附庸风雅的嫌疑,但是我想:

如果我不附庸,那我可能就会这样一直下去,永远也别想进步;如果我勉强一下自己,附庸一下风雅,那就有可能有一天,我们真的风雅起来了,真就从这个东西里面获得了快乐。

这个道理就像西汉董仲舒说的:“勉强学问,则闻见博;勉强行道,则德日起”,君子要想修行和进步,可能就得经常这样踮一下脚,够一下我们平常够不到的东西。如果一味的强调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那我想,通常好走的可能都是下坡路。

一旦建立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书画不仅仅是一种二维视觉艺术,它更宽广,也更立体。因为它后面是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为支撑,中国书画兼具艺术和文化的双重属性,艺术启迪审美,文化开启心智。

所以它就能帮我们在生活的基础之上拉起一个高度,当我们愿意拿起毛笔,写一幅字或者画一幅画,那我们就能在朝九晚五和柴米油盐之外,让每天单调的日子,获得一份额外的欣喜与宽慰,这就是艺术和文化的魅力。


小凌说画


我不怎么了解书法,但以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王羲之确实达到了中国书法的顶点,是站在书法山巅上的少数几人,后世不是没有能与之比肩的人,但是不多。

二是:我们一般都喜欢神话古人,对于在某个领域很厉害的古人都很是推崇,一般都抱着后来人的弟子心态,所以对于"书圣"王羲之没有人敢说超越,就像后世的工匠即使技术很厉害,也只能被称为"鲁班在世",而不敢说超越鲁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