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之后,为什么我感觉再无百家争鸣?再无圣人出世?

朱八戒CC


先秦时候,由于汉代统治者为了社会稳定,急需要一种思想来统治人民的思想,以达到稳定皇权、稳定社会的目的。


纵观整个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就相当于言论自由的社会,在今天看来是十分民主,言论十分自由,思想十分活跃的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作中国古代最浪漫的时代,但是凡是都有两面性,太过于言论自由的社会会对于封建统治者有威胁。就是为什么明清两朝实行文字狱的根本原因,所以汉代,以至于后面的时代都不能允许百姓有太多的“牢骚”。


恰好在汉代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叫做董仲舒的人。我们不能说是儒家被董仲舒选择,而是历史选择了董仲舒和儒家思想。对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即儒家适合于治理盛世,而法家适合于治理乱世,两种思想都是十分有用的,只是大家作用点不一样。


秦国的强大就是靠法家思想强大起来的,但是当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就不应该继续实行法家思想了,而是实行仁政,减轻老百姓多年所受的战乱之苦,只要老百姓有饭吃,穿的暖,吃得饱,没有谁愿意起来造反的。还有一个就是为什么儒家在先秦时期没有一个国家采用,孟子问梁惠王那篇文章写的很好,描述的社会非常之安逸,但是梁惠王为什么没有采纳孟子的意见,这就是因为儒家思想在大争之世不适用。


历史选择了儒家,汉初之时,文景之治几乎是无为而治。仍由老百姓发展,等老百姓忘记战乱之苦,然后实行儒家治理国家,那将会是一个太平的,稳定的,和谐的社会。加上佛家又传入中土,形成了儒家、佛家、道家相争相融的局面,这已经在开始孕育真正的中华文化了。一直到后面,三国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名士,但都不是圣人级别的,大多属于那种隐居的知识分子,或者是放荡无稽的那些人,也就是后来魏晋南北朝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那群人。他们对于国家和社会并没有起到特别到的作用,但也产生了许多思想,比如玄学,也逐渐包含在中华文化之中。


后来就是唐代,唐代可以说思想比较开放了,但是也是一个盛世,是儒家思想的天下,诗词的天下,反正就是产生啥,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人们的思想已经慢慢的形成了一种以儒释道三家合并的思想。


到后来的宋代的程朱理学,把人整的很惨,以至于后来明代王阳明的心学的诞生,都是包含吸收在中华文化之中,这可大树是见什么吸收什么,然后中国化,西方文化也是这样被中国化。我们最成功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成果,所以从先秦开始,这是我们历史的选择。


电子与数学方法


是的,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焚毁了很多典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思想,这些导致百家思想断层。


百家争鸣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文化繁荣,一次在春秋战国时期,一次是民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动荡的大变革中,各种学说文化高度发达,且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盛况,由此这一时期还被成为“诸子百家”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对后世2000多年产生深远影响。而民国时期,则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关键时期,由此也产生了很多文化碰撞,形成一度繁荣的文化盛况。但与先秦的“诸子百家”相比,还是要逊色很多。

目前文史学界,对诸子百家主要学派的论断,有六家、十家、十二家之说。十二家分别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大秦统一,变法改革

秦统一后,帝制变革的影响迅速触及所有人群,墨家的消亡、法家的勃兴、儒家的困厄、道家的蛰伏、农家的逍遥、杂家的彷徨,不过十余年,韩非子所谓的显学大宗都已销声匿迹。钱穆说,学术俯仰于权力。此言虽然令人绝望,但在很多时代确是如此,毕竟四体不勤的学者,是无法与明火执仗的威权相抗争的。而如何应对历史局势的迅速更易,这是周秦之际所有学派团体共同的课题。

在秦制的暴力之下,这些学说存亡的关键是能否演化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凡是在这一轮没能活下来的,日后的影响也就式微了。而能在适应中反客为主,对客体加以改造,则是儒家的本事,不管是行政上的外儒内法还是脑子里的外儒内道,它总能够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个秦朝有志于消灭所有思想和思想家。

焚书坑儒

焚书是一种国家在统一思想的尝试。原因是维护社会稳定。防止出现文化超越国家统治,形成动乱。秦朝覆灭以后,汉进行了短暂的妥协。随后继承秦国的制度,同时将教育收归国家。对于诸子百家的核心五经等经典做传承。同时也打开了社会阶级流动的窗口。缓和了社会矛盾,直到这个时候诸子百家文化传承的基础归国家所有。

从此诸子百家才从历史上谢幕,从此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儒家,墨家,法家,道家消亡。但是民间依旧有存在,而且很多学着也有研究。但是从汉开始走向没落。

独尊儒术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总结

纵其根本,诸子百家思想都是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大一统”思想,都不是只为某一国,某一家,而是为了当时所谓的“天下”。皆是治世之道,为人颂扬。


一蓑烟雨任平生xy


公园前5世纪是世界文艺哲学思想大爆发时期,也是人类文明再进步的重要里程。

从古老东方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庄子的百家争鸣。再到同时期的欧洲,古希腊人文自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出现,文艺哲学思想浪潮可谓此起彼伏!

为何会巨人同时期出现?那个时代急需文艺思想巨人。在战火频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精神世界的美好向往一直没有停顿,已经厌倦了互相攻伐,残暴不仁,争权夺利的大环境。急需高超智慧的哲学思想大家来拯救千疮百孔的大时代,或言传身教,或著书立说,或各国游说。可谓是那个时期的真切召唤!

到大统一时期就急需一种思想意念来凝聚国民,多种思想只会互相矛盾,彼此争斗,自然会江河日下!!!



古今事件集成


这要谈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春秋战国时,各国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策略方针,以法家为盛。

各国纷纷启用法家人物变法改革。

汉朝建立后,原战国各学派思想逐渐恢复,尤以儒家及道家两派为盛。汉朝初期各君主主要奉行“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尊重道家思想,惟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朝中央政府权威空前强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急切需要大一统的思想标准。

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日益需要完整及深厚的哲学思想来维护政权的权威。由于当时的学者还是各尊各道,无统一的思想。

汉武帝即位后,权臣卫绾、田蚡和窦婴等主张尊崇儒术,贬抑法家,同主张道家无为思想的窦太后展开政治斗争,建元二年(前139年),窦太后一度得胜。

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支持儒家的官员重新得势。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征召天下著名儒生入长安策问。

其中著名儒生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班固于《汉书》《武帝纪》赞曰:“孝武之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艺。”,

《汉书》中武帝未置可否,不过武帝颇好方术, 但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的情况有很大的改善,在全国的思想及仕进上慢慢开始采用儒家思想的观点。

此后,汉武帝大量任用儒生为官,同时张汤和杜周等人主张以《春秋》决狱,逐渐使通晓儒家经典成为为官为吏的必要条件之一,儒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

但是,汉武帝尊崇的儒术同孔子的思想出现了很大的区别,该时期的儒术成为了以原儒家思想为主体,大量吸纳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后来的史学家称之为独尊儒术。

所以,此后中国文化思想不再真正意义的多元化,只崇尚儒学。


西瓜历史频道


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希望我抛砖引玉,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首先,从时间上看,先秦时期是概指秦朝建立以前的所有时间,即,大概在公元前221年以前,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仅在中国,其实在整个世界,都有一个阶段,即公元前四、五世纪,诞生了很多先哲圣人。中国的老子、孔子、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耆那教的大雄,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

他们的出现基本框定了人类几千年的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化的格局。直到今天,世界人在骨子里还是没有逃开由他们划定的圈子。


纠其缘由,我们简单的可以说那是一个思想爆炸的时代。仔细分析,就要提及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文化的萌芽,人们开始逻辑的思考,并探索宇宙、世界、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人们要为自己找到一个世界观,并建立与之和平相处的理论。


我们现在把眼光放回到中国。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其实,早在春秋以前,就已经有了像周文王这样的圣人,写出了周易。

周朝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个朝代,在漫长的800年中,人们逐渐完善自我的秩序和礼仪制度。特定的分封制度环境为各种管理体系以及思想理论灿烂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产生了像老子与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家,当然还有墨子、韩非子等等诸子百家思想的诞生。


其实,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大家们所提出的思想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整个人类与社会之间的思想范畴,甚至一度出现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象。这个混杂的现象到了战国时期,尤为严重。


这一切,作为封建帝国创始人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全部看在眼里。作为维护集权统治的帝国而言,他不需要这样的乱象,所以他选择了最适合制度发展与社会管理而且又具备完整体系的儒家思想,从而结束百家争鸣。

纵观人类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社会左右思想。人类的需求,已经由原始的探寻世界观,而变成在稳定中谋求幸福。后来两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不是没有圣贤之人,只是无需圣贤之人,诸如像朱熹、王阳明等,也只能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一个哲人,而不是圣人。


我想,圣人都是后人称颂的,在他们的年代,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着生活的困惑与迷茫,但他们拨开迷雾,为我们带来了思想的光辉。


维摩居主人


乱世之中,

生命饥寒悲苦之时,

才会认真思考,

乱世之中,

各邦国自顾不暇,

法律约束能力下降,

是大夫有了比较自由的话语空间,

于是,

百家争鸣。



荆轲文化点评


确实如此,你的感觉是对的!

先秦时代是华夏民族从奴隶制转向封建时代的过度阶段,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出现,大大解放人们的思想,当时人们对新的社会形态感到兴奋,更看到即将到来的美好前景,激发了人们热情和智慧,人们正能量情绪高涨,但凡有点能力和思想的人就想展示一番,同时对知识能改变命运这一观念发挥到极致,才有百家争鸣的局面。

先秦时代主要指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代你可发现很多有趣现象:

A国与国之间很多战争,就凭说客摆平。

B,那时国与国之间政治联姻非常频繁。

C,国与国发生战争后很少杀俘虜,且主将可以回国。

D,一个有才智的人可以在各国当官执政,不担心损害本国利益而为出身国。

E,战争既残酷也友好,还出现宋襄公仁义之战!

F、那时虽乱但也序,野蛮中有更多的文明。

先秦之后,通过商殃的变法,延续后秦法律越来越严,以战功获爵位或免徭役,战争越来越残酷,对未来的期待放在战场上取得战功,诸侯国在被灭过程中,丧失对人之间友善的失望,随之取代的是你死我活的生存之道植入人们心中!

虽然读书有用,知识就是力量,那是后来N多年后的意识,在当时或以后数百年间人们对生的恐惧以及活下来最重要,这是主流思想!恶劣环境,生存无常,人们想的是怎么活下来,竞争越来越残酷,无心搞什么圣人之道!


狐羊树


公元前350年前后的150年、被西方学者称为轴心国时代,在这个时期世界各个民族都陆续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圣人:印度的释迦摩尼、犹太人的先知、西方的耶稣、阿拉伯的默罕默德、中国更是有老子、孔子、墨子等。这个时期是人类社会有部落、城邦向国家转化的过程,社会动荡,人民水深火热,人心浮动,促使各族人民去思考一些本源性的问题,因此产生这些思想先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轴心国之后,社会进入了帝国时代,帝王为了便于统治,统一思想是必由之路,例如: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所以随着统治阶级意志的强化,某一学说就成为了官方的主流价值观,比如:儒家思想,而其他则变成了民间非主流的,甚至是旁门左道,也就自然不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了。


骐说


先秦时因为各国战乱,所以各个国家都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可以独立发展,所以才有百家争鸣,秦统一以后就只能有一个声音了!以后出了圣人也不少,佛道两家也出了很多的圣人,有的选择了避世做世外高人,有的因为宗教与政治的冲突而没有那么出名,其实历代帝王身边非僧即道很多都是圣贤之人!


申静斋


思想家哲学家的出现,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纵观国内外历史,都是在一种社会制度变革的时候,才出现思想家,哲学家。

中国从春秋到战国,一直到秦国统一六国之前,称之为“先秦”。这个时候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时期。先秦从孔子“礼崩乐坏”的战国,到秦朝统一六国,近五百年的历史里,总是分分合合,这个时候的诸子百家都提出自己的思想,来治“社会”之病。可以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西汉继承秦国中央集权的封建制,且不断完善,封建制得到了巩固和发现。以后的各个朝代,纯粹是“改朝换代”,没有制度本质上的区别。清末民初又是一次制度改革,所以清末民初也和先秦一样,涌现出来许多思想家,哲学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