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上天后,吉利會成為中國的豐田嗎?

特斯拉之後,又一個“造衛星”的汽車企業出現了,來自中國的吉利汽車成為全球第二家將業務觸角延伸到航天領域的車企。

3月3日,吉利汽車宣佈,台州吉利衛星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是吉利科技集團在臺州打造的國內首個模塊化衛星AIT(總裝集成測試)中心,規劃建設衛星研發中心、部組件智造中心、測控中心、雲計算大數據平臺等設施。

“飛”上天后,吉利會成為中國的豐田嗎?


此前,當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在新年致辭中拋出所謂的天地一體化出行生態這個看起來泡沫很大的概念時,可能沒多少人真覺得這個概念的可行性有多大,大家或許會認為這是在為吉利的飛行汽車項目造勢,但肯定沒人想到,短短一兩個月之後,吉利就在開工“造衛星”了。

雖然有特斯拉“造星”的先例,但吉利這次突然的官宣,還是震驚了汽車行業。

正如這幾年吉利的發展歷程一樣,一次次的震驚行業。

“飛”上天后,吉利會成為中國的豐田嗎?

針對吉利近年來的表現,很多人會用上“崛起”這個詞來形容,不僅是因為市場表現,還因為通過一系列堪稱驚豔的海外併購積累起來的全球知名度,當然,更因為通過收購對象“反哺”的技術、管理等經驗,吉利已經建立起屬於自己一套體系。

不過,與豐田、大眾等全球型車企相比,無論市場規模還是整體實力,吉利當然都還遠談不上崛起,正如前兩年,在各方面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吉利汽車集團總裁兼CEO安聰慧會用“活下來”概括接下來的發展大計一樣,吉利懂得必須要居安思危。

吉利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海外知名度,但從根本上來看,吉利其實還是中國的吉利,在全球市場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站穩腳跟。

吉利開始反思,正如豐田汽車真正開始“崛起”時一樣,吉利也到了捨棄以規模論的發展階段。

“飛”上天后,吉利會成為中國的豐田嗎?


豐田也經歷過一波市場規模迅速膨脹的時期,2003年-2008年期間,豐田在全球範圍內銷量出現井噴,並在2008年一舉超過通用汽車,首次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

但這段時間為了追求市場規模導致的資源配置失衡嚴重影響了豐田的正常發展,在上頭的荷爾蒙稍稍消退之後,豐田開始重新審視高速發展過程中掩蓋的問題,重構經營體系。

豐田的經營策略變得更加穩健,而也正是基於此,這家企業才避免了在隨後的全球經濟危機、日本大地震等多重打擊下一蹶不振。

吉利的市場爆發始於2015年,博瑞的投放宣告了吉利正式進入3.0時代,此後四年,吉利進入了高增長階段,從一家年銷量42.57萬輛(2014年的銷量)的地方車企,迅速成長為年銷量超過150萬輛的自主領頭羊。

“飛”上天后,吉利會成為中國的豐田嗎?

成為自主新“一哥”之後,吉利首先感受到的是恐慌,正如彼時安聰慧所言,自己想的是明天應該怎麼活下去。

不過,這時候和豐田強調穩健的策略稍有不同,吉利的經營方針體現出了兩面性,一方面,審視之下吉利同樣放緩了市場腳步,以更加務實的姿態,重寫確立了以品牌、品質打造為核心的新一輪發展戰略。

但另一方面,吉利併購式進化的腳步變得更加激進,在收購寶騰、收購蓮花、收購飛行汽車公司之後,吉利又進一步,入股戴姆勒成為第一大股東、和奔馳組建合資公司……,包括這次的“造衛星”項目,事實上也是在2018年就開始佈局的,戰略投資航天科技公司時空道宇,開啟了所謂的天地一體化出行生態。

“飛”上天后,吉利會成為中國的豐田嗎?


地上跑的汽車、天上飛的汽車之後,吉利將競爭的舞臺擺到了航天領域。

那麼問題也來了,“造衛星”是不是和吉利的主業背道而馳了呢?

其實不然,“造衛星”其實可以更好的為汽車業務服務。全球市場上,自動駕駛都被看做是未來汽車行業的基本發展方向,無論是私人出行還是公共交通亦或是貨物運輸,無人駕駛都是大趨勢。

當前影響無人駕駛技術迅速普及的關鍵環節就是車輛定位和高精地圖,而衛星的作用中,提供地圖和定位都是最本職的工作。按照時空道宇的規劃,當今年首發的雙顆低軌衛星發射升空後,無論是自己應用還是與其他企業展開商業合作,吉利在無人駕駛領域的地位肯定都要有一個質的飛躍。

“飛”上天后,吉利會成為中國的豐田嗎?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特斯拉最近一次的市值飆升正是發生在其最新的衛星發射成功之後,試想一下,年內如果吉利也能成功將衛星送入軌道,這家中國車企的市值會提升多少?作為參考對象,特斯拉是一躍成為僅次於豐田、全球汽車行業中市值第二高的車企,目前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第267位的吉利汽車,能不能也同樣借勢縱身一躍呢?

領軍中國汽車品牌,吉利已經做到,但如豐田一樣,全面參與全球競爭甚至成為全球汽車行業的領頭羊,對吉利而言還只是個夢想。

不過,進入全球汽車市場第一陣營,吉利已經喊出的這個夢想,還是給了我們不少遐想的空間,畢竟這幾年來,吉利確實喊出了不少當時看來只是“大話”的口號,然後竟然真的都實現了。

而這次,結果會是好消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