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諍臣魏徵的晚景到底是怎樣的?

馬迎旭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談起魏徵,大家都會想起其與唐太宗之間的美談,兩人被公認為君臣的典範。一個秉直上書的臣子自是好臣,但這也需要一個有博大胸懷的帝王,因而,但從陰謀論上說,兩人各取所需,魏徵成一代名相,唐太宗需要一個好的形象掩蓋自己囚父殺兄的罪名。但是在魏徵死後,曾為他廢朝五日的唐太宗命人將他的墓碑給推倒了。這是怎麼回事?難道又是一個“狡兔死、走狗烹”的慘烈結局嗎?

《舊唐書·魏徵傳》這樣寫道:“嘗密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及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材。徵卒後,正倫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誅,太宗始疑徵阿黨。徵又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復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悅。先許以衡山公主降其長子叔玉,於是手詔停婚,顧其家漸衰矣。”據此,魏徵的墓碑被推倒是因為被侯君集連累和私自將諫諍言辭給史官。那麼,就要對這兩件事一一探究了。

首先,來看看侯君集事件是怎麼回事。侯君集,征討吐谷渾、攻滅高昌,也算是戰功累累。可壞也壞在自己居功自傲上。在攻破高昌後,將寶物據為己有,擅作主張、私吞財物本是一件大罪名,畢竟是越界和腐敗的範疇了,他回朝後被囚禁,雖然後來被放出來,但不知悔過,“志殊怏怏”。

而這種心懷不快就被有心人加以利用了。太子李承乾擔心自己被廢,就和侯君集商量策劃著謀反確保自己的地位,甚至企圖“更上一層樓”,富貴險中求,侯君集也想換朝天子以換地位。李承乾謀反事情敗露,侯君集也被人抖出來 ,下場不必想,這種謀反罪名自然是要判處死罪。

可就是這麼一個心懷不軌、密謀造反的人被魏徵推薦、重用,這也讓人疑惑,魏徵是否實際上不同於其表現的剛正不阿,反而是個拉幫結派、培植自己勢力的人?此次謀反的背後是否有魏徵的身影,即使魏徵已經死了卻還有頑固的勢力?

這時候的唐太宗,早已不是當年那個銳意進取的唐太宗了,晚年時期,唐太宗自信不復,開始疑神疑鬼,對於權力的把控欲也逐日膨脹,自己眼皮子底下的這種動作自是不能忍,沒有一個帝王希望朝堂之上一邊倒,最好的局面是朝中大臣相互制衡,帝王超然物外,玩弄權衡之術,可以接受自己提木偶似的對待臣子,卻不希望臣子玩著“反掌握”,這種猜疑,唐太宗不得不猜忌起了魏徵。

再來就是魏徵私自將諫諍言辭給史官。有人會說,這有什麼啊,將話傳給史官,這不是可使史書翔實,讓人更瞭解當時的歷史嗎?但是,有些東西卻不是能隨便往外洩露的,對外洩漏與最高統治者的對話涉嫌洩露機密,也許是自覺或是不自覺地,但蛛絲馬跡都會引向大致的結果。再者,太宗與魏徵的關係是一種如上文所說的政治手段,那麼太宗苦心孤詣給自己博得一個好名聲,倘使對話中有些事情、有些話不該說或是不能這麼說,對話洩露出去,會暴露太宗的品行,那麼,唐太宗不就白費苦心,反而凸顯魏徵的聰明才幹、直言善諫嗎?這隻會讓唐太宗認為魏徵是一個造作之人。

確實,唐太宗與魏徵有了一定的間隙,但在後來的戰爭中,也感受到了魏徵的作用,讓人重新立起碑墓。

魏徵的下場並沒有很慘,只是一時的碑墓問題和解除婚約,可實際上,魏徵去世後,“太宗登苑西樓,望喪而哭,詔百官送出郊外。帝親制碑文,併為書石”,榮光仍在,凌煙閣排行中魏徵位列第三,這種死後的偶有猜忌並沒有產生什麼過大的後果。


鄧海春


“諍臣”,其實又名諫臣。就是直言規勸皇帝的大臣。往往這種人都十分“公正不阿、清正廉明”。唐代魏徵,就是這樣一位有名“諫臣”。

魏徵,字玄成。很小時候,就失去了雙親,家境不好。他自幼對家業不管不顧,但對讀書卻非常認真。所以,後來他很有才華。不過,開始的時侯並未遇到良主。他曾先後幫助過李密、竇建德和李建成出謀劃策過,但令人惋惜的是他們都沒有完全信任他。直到最後碰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他才真正釋放了自己的光輝。

其實,太宗李世民初見魏徵時,就問他為什麼要挑撥他和李建成的關係。因為當時,魏徵曾建議李建成將當時還是王爺的太宗李世民發配到遠一些的地方,可惜李建成並未採納他的意見,這才有了後來的“玄武門事變”。唐太宗聽完魏徵的解釋,才覺得他是個“為人真實、正直有才能”之人。之後,才決定要重用他,這才有了後來的一代名相。

其實,在唐太宗李世民暗暗給他機會慢慢重用他後,魏徵因從小貧苦出身,深知民間百姓疾苦。成為重臣後,他更加深入地瞭解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比如“減輕賦稅、注重農事”等。當然,他的最有名的地方就是直諫。為官期間,他曾向唐太宗直諫五十餘次,一生諫諍“數十餘萬言”。真可謂,“言辭懇切、直重要的”無人能比,連唐太宗自己就一直稱魏徵為自己的一面鏡子。

不過,他也並非一直順利,由於他總是當面指出皇帝的不足,雖然都是忠義之言,但卻無形中觸犯了作為皇帝的威嚴。唐太宗這位所謂的“明君皇帝”生氣的時侯,也曾直言有一天早晚要殺了魏徵,幸好長孫皇后是個賢德之人,及時打消了皇帝這個念頭。這才讓唐太宗意識到了魏徵的忠誠。不然,歷史上可能就沒有後來“魏徵直諫”廣為流傳了。

據說,在魏徵死後不久,唐太宗就將魏徵的墓碑推倒,鞭屍了。這一行為真的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說這是太宗殺雞儆猴,因為魏徵死前將諫書都交給了史官,要將這些全部記錄下來,太宗認為這一行為再一次觸犯了皇權,或許就用這件事來震懾後世吧。但這只是推測,至於中間糾葛,種種恩怨情仇,那還有誰說得清。

不足之處,各位專家、老師、朋友見諒。


王子華時書滄桑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糾纏一生,一生愛恨情仇。 


魏徵,大唐名相,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三名。初始是太子李建成的謀士,玄武門之變後,為李世民所用。與唐太宗一起創建了著名的貞觀之治。

李世民對魏徵是又敬畏又喜歡,敬畏魏徵的衷心剛直,喜歡魏徵的直言進諫。



魏徵死後,李世民非常傷心,為此廢朝五天。追贈他諡號為“文貞”。召令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親自刻書碑文。

可是,魏徵屍骨未寒,李世民卻做出了驚世之舉,取消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推倒墓碑並抹去親自題寫的碑文,還對其鞭屍。唐太宗也太反常了吧?

  有人說因為太子李承乾密謀造反的事件。魏徵生前曾力薦的侯君集、杜正倫牽扯到太子造反事件中,唐太宗就懷疑魏徵是不是同黨。

還有人說是因為魏徵曾將本人的進諫私下備份,責成史官記錄,犯了唐太宗的忌。

果真如此嗎?

其實,這是李世民的自我膨脹,魏徵的犯言直諫中,多少帶又教訓教育的口吻,魏徵落下一世清名,反襯的唐太宗各種這問題青年。長此以往,會有心理落差。但聲名在外,只好隱忍不發。。忍不下去的時候,也會大罵:“早晚有一天,朕非殺了這個莊戶佬不可!”能把“從諫如流”的唐太宗逼到這個份上,魏徵的進諫的確過了頭。當皇帝的,說了不能算,還要看魏徵的臉色,說來心裡的確不爽。惹不起活的整死的,才有了退婚,毀碑,鞭屍的驚世駭俗之舉動。


帝王翻臉無情,魏徵九泉難安。好在,李世民在貞觀十八年時,攻打高麗受挫後,才又想魏徵的好,重新立碑賜文。


西海月


魏徵生前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非常器重魏徵的膽識,才能。將他任為諫官。魏徵也是竭誠輔佐,知無不言。

魏徵病死後,由於死之前舉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候君集,說他們有宰相之能,沒想到魏徵死後,杜正倫獲罪免官,候君集參與謀反被斬首。

所以李世民懷疑魏徵在朝廷有結黨營私的嫌疑,一怒之下砸掉魏徵墓碑,並解除魏徵長子魏叔玉與衡山公主的婚約。

一段君臣佳話,竟以此為終,令人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