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雷州(1949年—1965年)歷史大事件|值得珍藏

1949年

11月9日,海康縣人民政府頒發減租減息條例,在已解放的區鄉開展減租減息。

11月16日,粵桂縱隊二支八團、五團在地方人民武裝的配合下,殲滅沈塘守敵100多人,總隊長符春茂被擊傷後自殺。沈塘解放。

11月19日,海康即將全面解放,為做好城市接收及支前工作,縣人民政府發佈《糧食供銷社組織條例》及《支前民工隊組織條例》。

11月28日,粵桂邊縱二支六團相繼解放南興、北和、平湖等圩鎮。

12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第二支隊第八團包圍縣城,國民黨海康縣長陳桐將全部武器、物資、檔案移交海康縣人民政府接收,海康縣宣告解放。

當天下午,獲悉國民黨喻英奇殘部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大軍追擊下,向海康方向逃竄,尋路逃往海南島。粵桂縱隊八團及縣人民政府撤出縣城,並部署部隊於南渡河南岸阻擊逃敵。

12月6日,國民黨軍殘部逃竄至縣城,因粵桂邊縱隊封鎖南渡河渡口,騷擾幾天後,於通明港一帶搶掠民船民工逃往海南。

12月8日,粵桂邊縱二支隊指戰員及縣人民政府成員正式進城,縣城人民群眾、各界人士夾道歡迎。

12月10日,海康縣人民政府由東里遷往縣城,隨即迅速建立了區、鄉人民政權。當時全縣有6區1鎮27鄉,128個行政村。

12月中旬,奉命解放海南島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四十軍、四十三軍進駐海康、徐聞,準備渡海作戰,解放海南島。

12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軍文工團戰士在雷城西湖橋畔小河邊洗衣服,被國民黨軍從海南島起飛的飛機炸死8名戰士,其中男4名,女4名。犧牲者多為北京、華北高校參軍南下的學生。

1950年

1月1日,縣城舉行歡慶解放環城賽跑。參加環城跑的有黨政機關、公安幹警、中小學師生2000多人。

1月,縣支前司令部組織成立東西兩區渡海船工大隊,配合人民解放軍進行渡海作戰訓練。

2月1日,縣政府召開防疫工作會議,會議由副縣長紀繼堯主持。參加會議的有四十軍衛生部長、各部代表及城鎮各機關團體代表。

2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海康部隊用高射炮擊落國民黨軍飛機一架,墮落在雷高鎮溪東海灘,活捉了飛行員。

4月16日,19時30分,駐雷州半島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近6萬人強渡海峽,進攻海南島,海康縣有1000多船工和數百隻船參加了渡海戰役,數萬群眾參加了支前工作。配合大軍修築了兩條共130多公里公路,架設了150公里電話線,以及運送彈藥、糧食等。 5月20日,在在城鎮召開第一屆各屆人民代表大會。

6月,縣人民政府頒發開展生產度荒、獎勵開墾荒地的佈告,規定凡墾荒地誰種誰收,墾熟荒地3年、墾生荒地5年免交公糧,分田時亦不列入分配數目。

7月21日,土匪騷擾客路墟,被人民武裝擊斃1名,擊傷數名後遁逃。

8月下旬,縣政府組織修築東洋海堤,撥出25.7萬斤救濟米,以工代賑,動員民工3252人,修復東洋沿海南大堤中長10公里的東堤、25公里的西堤、32.5公里的北堤。

8月30日,海康縣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會議歷時4天,主要議題為貫徹減租、退押、生產度荒、剿匪反霸、調整工商業、夏徵及文教工作。

9月10日,海康縣人民政府頒發關於中國國民黨、三青團、民社黨、青年黨登記實施辦法,停止其一切活動。

9月25日,在解放海南島戰役中立兩次大功的海康新寮鄉塘口村民兵“渡海作戰功臣”李富卿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戰鬥英雄、勞動模範代表會,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其他中央領導的接見。

9月27日,近10天內連續3次颱風,夾有暴雨,剛修復的東西洋南北堤圍被沖毀近200米。

10月4日,解放海南島善後工作結束。

11月11日,縣政府發出保護耕牛佈告,嚴令禁止宰殺耕牛。

12月28日,海康縣開始搞“八字運動”試點(減租減息,退租退押)。試點鄉為城南、水標、鵝感、祿切4個鄉。

12月,縣政府組織群眾修復西海岸堤圍。

1951年

春,縣境遭受霜凍、春旱及蟲災,沿海沙田地區螟蟲、剃枝蟲、蝗蟲等尤為嚴重。由於近年連續自然災害,致當年春荒嚴重。為度荒救災,縣、區、鄉成立各級救災委員會,領導生產自救。高雷專員公署撥救濟糧155噸,款600萬元。

1月30日,高雷專區成立“海遂南北堤委員會”,負責修築海遂兩縣東部沿海防汛大堤。委員會主任由海康縣長陳開濂擔任,遂溪縣長馬如傑為副主任。

2月,海遂南北堤工程開工,修堤工程歷時7個月,9月底竣工,南北堤全長57.6公里,動員民工120萬餘人次,完成土方194萬方。

2月10日,由邁進至英利長達84公里的南北公路幹線修復工程動工,至4月底竣工通車,期間用工30.2萬人次。

2月下旬,平步、金竹、北和、康港等地天花流行,縣政府派出防疫隊前往疫區開展治療及防治。

3月,嘉嶺、港頭、陳宅、海邊、斗六等發生鼠疫。

3月5日至6月16日,縣各黨政機關開展節糧活動,每人每天減糧2兩用以救濟災民。

4月,全縣開展鎮反運動。至年末,共逮捕反革命分子4272名,槍決629名,管制2077名,繳獲土匪武裝輕機槍11挺,長短槍267支。 4月16日,收繳流散於民間的槍支彈藥。至年末,全縣計收繳民槍12810支,重機槍1挺,820炮一門,子彈10285發。

4月24日,縣政府為保護耕牛,組織防疫隊伍對全縣耕牛進行牛瘟疫苗注射。至5月中旬,共注射耕牛5.9萬頭,佔全縣耕牛的95%。

6月10日,縣政府舉行剿匪慶功大會,同時舉行為期5天的剿匪繳獲展覽。

6月18日,城鄉物資交流會召開,時間3天,同時縣物資交流指導委員會同時成立。

6月22日,縣鎮反委員會成立。

7月,東西洋水稻螟蟲、稻包蟲等蟲害嚴重,省人民政府、高雷專署派員調查蟲情。縣府組織12個組共725人的除蟲隊分赴蟲區,捕蟲1.2萬斤,拔除白穗苗1.4萬餘株。

7月19日,海康縣第四屆各屆人民代表會議召開,會議聽取了政府工作報告,號召全縣人民生產捐獻,支援抗美援朝。

9月,縣土改委員會成立。

10月12日,縣政府召開第五屆各屆人民代表會議。

10月20日,全縣劃分為22小區,127條行政村,1759條自然村。當時海康人口40.4935萬人,其中男22.0911萬人,女18.4萬人。

10月28日,中共海康縣委作出關於進行土地改革計劃的決定,著手組織土改工作隊。

12月24日,第四區(北和)區公所發生爆炸,正在開會的20多名區公所及縣土改工作隊幹部中有8人當場死亡,8人受傷。爆炸原因是樓下彈藥倉庫,因樓上丟落菸頭引火爆炸。

當年,全縣展開減租退押鬥爭,清算地主947人,清算出稻穀16.5萬市斤,人民幣1.14萬元,白銀2.32萬枚,黃金29.47兩。

1952年

1月23日,以縣公安局秘書黃培學為首,夥同調查股股長林開、股員馮心等人制造了一起駭人聽聞的“中國青年黨反共抗俄救國軍粵桂邊區第六縱隊”假案。受害者多為教師、學生、幹部及工商界人士,其中以師生居多,縣知識界尤其教育界為此受到極大傷害。假案受株連者6000多人,錯捕334人,錯管229人,錯殺17人,錯鬥打死12人,因刑訊致死和刑訊造成自殺40人。1953年3月破案,判處製造假案主犯黃培學死刑,調查股長林開死緩,股員馮心無期徒刑,統計員林輝戈、文印員吳育舉開除出革命隊伍。對受害者平反昭雪。

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林業工程第二師四團進駐海康,進行墾荒種膠。

2月15日,縣第六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在雷城開幕,歷時4天。會議主要議題為(1)增產節約;(2)轉業建設;(3)土改、抗美援朝及剿匪肅特;(4)調整地方財政。

3月9日,全縣貫徹執行國家頒佈的婚姻法。 3月中旬,開始丈田地發放土地證,至月底,全縣普丈工作基本結束。

7月30日,全縣118個鄉已有40個鄉完成土地改革,其餘各鄉也全面鋪開,並從縣1373名土改幹部中抽調316名前往徐聞支援土改。

8月,海康成立24個墾殖場。

9月20日,海康墾殖所與林業工程四團合編為“高雷墾殖分局海康墾殖所”。

10月,中共海康縣委、縣人民政府、海康墾殖所發出聯合通知,動員各區鎮2萬5千多民工到墾殖場開墾種膠。

冬,海康5位民間藝人參加廣東第一屆民間藝術會演,李蓮珠獲優秀表演獎,並被評為“民間口頭文學專家”。

廣東雷州(1949年—1965年)歷史大事件|值得珍藏


1953年

當年春旱,縣內番薯多枯死。土改中分到土地的農民因缺乏農具、牲口等生產資料,相繼組成生產互助組。

春,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副書記、廣東省副省長古大存到海康檢查工作,要求地方政府幫助水上漁民定居。

1月15日,中共海康縣委召開縣委擴大會議,總結土改複查試點工作及研究討論開辦鄉幹部訓練班。會議由縣委書記董邁林主持。

1月22日,中共海康縣委召開第八次土改幹部會議,參加會議的有459人。會議總結土改複查試點工作及土改後的農村生產情況,對全面鋪開土改複查、開展生產高潮、訓練農村幹部工作作了部署。

2月2日,海康縣第八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開幕,會議由縣長秦福綏主持。各界代表311人出席大會。

2月28日,是日為農曆元宵節。上午,縣第九區英利圩群眾600多人舉行元宵遊神,區長楊鳳亭帶領數名區幹部前去制止,由於態度粗暴,方法不當,引發幹群衝突,區公所遭遊神群眾衝擊,楊鳳亭等10名區幹部亦遭捆綁及毆打,縣公安局及駐軍部隊火速前往平息。縣公安局當即捕抓參與人員60多人,此事被縣及粵西行署定性為“反gm事件”,決定槍決其中7人。案件上報省後,副省長兼政法委主任古大存立即帶領工作組驅車海康親自調查,對此案予以否決,認為該案不是反gm案,而是強迫命令造成,被扣人員全部釋放,及時糾正了一起重大錯案,避免了負面影響。

3月,並區建鄉,將原22個小區併為10個區,建鄉144個。

3月16日,縣委、縣政府發出關於處理“六縱”假案被害者善後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各部門、單位做好“六縱”假案被害者的善後工作。

3月29日,中共海康縣委召開各機關、企業、事業、學校負責人會議,研究佈置“六縱”假案的善後工作。

4月14日,有各界代表參加的抗美援朝分會成立。

4月23日,土改複查工作結束。中共海康縣委召開第九次土改工作會議,會議歷時12天。出席會議的有土改工作隊、機關幹部964人。會議總結了海康縣土改運動的成果,表彰土改先進單位和個人,並部署生產工作。 海康縣土改結束後,派出80名土改幹部往電白縣支援土改複查工作。

5月5日,在全縣開展查田定產工作。

5月16日,海康縣第九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召開,會議公佈了“六縱”假案的真相,縣有關人員對“六縱”假案的責任和教訓作了檢討。

7月,土地改革已勝利完成,當月土改委員會撤銷。

12月,成立縣文藝宣傳隊。宣傳隊以雷州歌劇為主要宣傳形式,編演了《陳大叔入組》、《老頭入社》等雷歌劇,備受群眾歡迎。

12月18日,全縣冬種作物普遍發生剃枝蟲、稻椿象、三化螟、稻倉蟲、卷葉蟲等蟲害,受害面積達5萬多畝,其中尤以東西洋及七區最為嚴重。當日縣委、縣政府部署冬種作物除蟲工作。

12月23日,縣舉辦為期14天的農業社骨幹訓練班,學習農業合作社的性質、意義及有關政策。

12月25日,縣第一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海康縣在城鎮鐵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54年

1月11日,縣境遭受嚴重霜凍,全縣番薯凍死達90%以上,其它農作物達60%。

1月25日,海康首次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工作全面鋪開,至4月27日止,全縣登記選民235642人,參選選民23萬人,佔選民的89%,選出首屆人民代表357名。

2月,中共海康縣委在二區松竹鄉金坡村、六區龍秋村等兩個互助組開展合作社試點。

2月,李蓮珠、黃自華等藝人聯合組成“海康和平雷州歌劇團”,先後在縣城禮堂和徐聞藝光劇場等售票演出一個月,場場爆滿。雷州歌劇於劇場售票演出由此開始。

4月8日,南興區的青坭、梅田、花橋等105個鄉發生嚴重雹災,冰雹最大者重達2千克。雹災造成嚴重損失,打壞房屋4273間,傷321人,近萬畝農作物受不同程度損害。

4月13日,召開縣第一次互助合作代表會議,出席互助組代表414人。

6月11日,中共海康縣委員會成立統一戰線工作部。

7月3日,海康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開幕。大會當選代表357名,出席代表316名。大會聽取和審議了幾年來政府施政工作報告和縣委對今後全縣工作建議,通過了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決議,選舉產生了人民政府正副縣長、人民法院院長、人民檢察院院長和7名出席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8月,廣東省立雷州師範學校由海康縣城遷往湛江市區。

8月29日,縣境遭13號強臺鳳襲擊,最大風力12級以上。全縣死亡17人,傷130人,倒塌房屋13430間。

9月25日,中共海康縣委召開第十四次幹部擴大會議,傳達中共中央八次四中會議決議及通報高饒事件。

9月,英利田頭鄉下村仔村賴仲仁飼養山羊有方,出席全國勞模會。 11月28日,中共海康縣委召開第十五次幹部擴大會議,佈置秋收徵購工作。會議歷時15天,出席會議1999人。

1955年

1月,縣境遭嚴重霜凍之後又遇春旱。

1月3日,中共海康縣委召開第十六次幹部擴大會議,歷時8天。參加會議的有縣、區、鄉幹部1461人。會議總結糧食購銷工作,佈置開展以互助組為中心的大生產運動。

1月7日,六區龍秋鄉成立全縣第一個農村俱樂部。俱樂部有業餘劇團2個,劇場5個,設有圖書室、收音室、農業技術室、保健室、託兒所、籃球場等。

2月7日,成立海康南北堤工程指揮部,著手修復因1954年13號颱風受損壞的東西洋南北大堤。

3月,實行對私營工業進行加工訂貨,統購統銷,對私營商業進行經銷代銷,對經營有困難的工商業主給予適當扶持政策。

4月,第六區(今客路鎮)符處鄉陳日富製造“仙人水”事件,時間連續1年,求取仙水治病的群眾達數十萬人,波及徐聞、廉江、吳川、陽春、電白、遂溪、海康等7個縣及湛江、北海、海口、三亞等市,震動廣東全省,事發後在上級黨委和海康縣委領導下,公安機關嚴懲為首分子,平息了“仙人水”事件。

4月,省林業廳在海康開展紅樹林調查,全縣當時有紅樹林48410畝。

6月,根據中央部署,實施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和糧食生產的“三定”政策。

9月,縣林業科首次在東里區白嶺海灘引種木麻黃獲得成功。

9月8日,各區、鄉人民政府改稱鄉(鎮)人民委員會。

9月23日,中共海康縣召開第20次縣、區、鄉三級幹部會議,出席會議1163人,歷時10天。會議傳達毛澤東主席關於合作化問題的指示及中央、省委、專區黨委的指示精神,批判右傾保守思想,討論今後建設任務。

12月6日,海康縣兵役委員會成立。

12月上旬,集訓教師、識字群眾及80個農村俱樂部的文藝骨幹共760人,在全縣開展大規模的掃盲和文化運動。

12月中旬,縣內第一個高級農業合作社——金坡社成立。不久,梅田高級社成立。

12月22日,全縣開展大規模滅鼠,至26日止,滅鼠18292只。

當年,全縣建立初級合作社1500多個,高級農業社2個,入社農戶103983戶。

1956年

1月1日,二區梅田高級農業合作社向洋田地區及全縣農業社、互助組發出挑戰書,提出1956年達到“千斤谷”、“萬斤薯”,“千斤社、萬斤戶”的生產指標。

1月8日,海康縣人民委員會成立。

1月11日,中共海康縣委成立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領導小組辦公室,著手實行對縣內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

1月15日,第十一區高級農業社以“爭取實現平均每戶收入折谷14200斤”的指標向梅田農業社發出“應戰書”。 1月20日,中共海康縣委召開第二十二次三級幹部擴大會議,會議著重批判右傾保守思想,重新研究提前完成合作社及農業生產計劃,出席會議的有1177人。

1月21日,海康12個區公所改名:一至十二區分別改為白沙、南興、東里、北和、唐家、客路、龍門、楊家、英利、調風、企水、烏石區。

1月22日,中共海康縣委響應專區黨委號召,開展“三千”、“一萬”(即每鄉有千口田頭井,改良千田地、畝產千斤糧,每畝施萬斤肥),“消滅旱災”的競賽。

2月,東里區的新寮、公港、冬松、北莉、金雞、佳平等六個鄉劃歸徐聞縣管轄。

2月8日,青坭鄉以1956年比1955年增產28%的指標向全縣各鄉挑戰。

3月15日,沈塘、紀家2個區20個鄉由遂溪劃歸海康縣管轄。是時,海康縣有14個區、1個鎮、167個鄉。

3月29日,中共海康縣委成立邊防工作部。

5月1日,海康縣衛生工作者協會成立。

6月10日,中共海康縣第一屆黨代會第一次會議開幕,會議為期5天,出席會議代表401人。會議聽取了縣委書記楊海清的工作報告,選舉了中共海康縣委員會、監察委員會成員及出席省黨代會代表。

6月,《海康農民報》創刊。該報為中共海康縣機關報,四開四版,初為3日刊,後改雙日刊,發行量10000多份。

6月16日,中共海康縣委成立工業部。

8月18日,中共海康縣委召開第二十五次幹部擴大會議。

8月,由公、檢、法聯合組成縣檢察工作聯合辦公室,對1955年至1956年上半年鎮反工作進行全面檢查,在所查案件中發現因執行政策偏差而錯判的共113人,佔查案總數的27.4%。

10月,客路區邁港初級社被國家林業部授予全國造林先進單位稱號。

12月31日,海康縣第二屆人大代表選舉工作全面鋪開。

當年,撤區並鄉,全縣分為29個鄉。

當年,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對縣內的私營商業實行公私合營。其時,全縣被改造的私營工商業639家,私營工商業資金17.5萬元,有2426名從業小商販組成合作商店。

1957年

春,發生春荒。據統計,全縣斷炊戶有3039戶,8721人。

春,去年冬企水鄉在整社中試行“三包”(即包產、包工、包成本)後,此時在全縣推廣。

1月1日,中共海康縣委召開第二十七次幹部擴大會議,歷時8天,1354人出席。會議傳達貫徹中共中央八屆二中全會精神,總結去年生產和辦社的經驗教訓。

1月1日,海康至企水公路竣工通車,全程42公里,沿路有橋樑4座。

1月2日,動工重修西湖蘇公亭。

1月20日,縣第二屆人大代表選舉工作結束,全縣選民登記299320人,參加選舉人數256760人,佔選民總數的88.7%。 1月25日,海康縣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會議審議了縣人民委員會、人民法院的工作報告,財政決算和預算,選舉縣人民委員會成員,通過了人委會工作報告和開展增產節約等三項決議。

1月,為響應毛澤東主席提出的“想盡一切辦法,千方百計力爭今年農業大豐收”的號召,全縣開展“一人一計”活動。

2月8日,召開縣第一屆勞模表彰大會。

3月13日,縣人委全體委員會議決定從財政預算中撥款1萬元作麻風病院經費,3000元作預防及醫療藥品經費。

3月,成立縣增長節約委員會,在全縣開展群眾性增長節約運動。

4月,徐聞縣第四區的青桐、那卜兩個鄉劃歸海康縣管轄。

4月,成立海康縣科學技術協會,縣委書記楊子儒兼任縣科協主席。

4月5日,濱洋水庫竣工。濱洋水庫為海康興建的首座水庫,蓄水量900萬立方米,壩高22.6米,水庫用工120萬個勞動日。

5月8日,實行撤區並鄉,全縣85個鄉鎮合併為34個鄉,1個鎮。

5月11日,中共海康縣召開第二十八次幹部擴大會議,縣、鄉幹部、中小學校校長、醫生及黨外民主人士1441人參加。會議傳達中央關於黨內整風的精神和文件。

5月14日,成立縣中小學畢業生升學就業和自學指導委員會。

5月20日,中共海康縣委邀請吳林、王鍾嶽等13位黨外民主人士舉行座談會,徵求他們對共產黨的意見,歡迎他們幫助共產黨整風。會上人人暢所欲言,各抒已見,一致表示擁護黨的整風政策。會議由縣委第一書記趙立本主持。

5月30日,縣委召開全縣學生代表會議,有136名中小學生代表和部分班主任、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知識青年應邀參加,會議內容是動員畢業後考不上高一級學校,回鄉參加生產勞動。會後,一部分畢業生由於對黨關於中學畢業生回鄉參加生產勞動政策不理解,包圍縣報社,造成較大影響。

6月1日,撤銷專賣、糖業、蔬菜、食品、福利等5個公司,合併為縣服務公司。

6月16日,中國民主同盟海康縣小組成立,小組共有7人,吳林擔任組長。

當日,成立縣革命老根據地建設委員會。

6月統計,上半年全縣已有農業合作社1605個,其中高級社741個,入社總戶數7022戶;初級社864個,入社總戶數30015戶。

6月,撤銷縣人委文化科,成立縣文化局、水產局及物價科,交通科改為交通郵電科。

6月,中共中央農墾部決定,將墾殖場更名為國營農場。

7月,由於海康出現一些農民退社和某些地主“反攻倒算”的行為,副縣長吳林被指控為煽動這些事件的當事人而被揪鬥。

7月3日,縣人民委員會發布《關於嚴禁農村械鬥維護社會秩序的通告》。 8月27日,成立海康縣甘蔗開發委員會。

9月,“反右運動”在全縣展開,機關、學校、鄉區大字報鋪天蓋地,以“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反擊“右派分子進攻”。

9月18日,縣公安局以“反攻倒算罪”逮捕前廣東省政協委員、海康縣副縣長吳林。

10月,全縣開展大規模秋季植樹造林,1個月種下按樹、竹等樹苗1.87萬畝。

10月,發生秋旱,全縣晚稻受旱面積達8.5萬畝。

10月16日,《海康農民報》改名為《新雷州報》,由雙日刊改為日報,發行量增至每日3萬多份。

12月15日,中共海康縣委第一屆黨員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召開,會議歷時8天。會議動員全縣黨員以最大力量迅速組織農業生產大躍進,號召黨員、團員、幹部到農村去,決定抽調下放1000名機關幹部參加農業生產,加強基層工作。

12月,縣委作出“海康縣1958~1967年農業建設規劃(草案)”,提出:1958年糧食畝產400千克;1959年基本消滅大旱災;1961年全縣完成綠化;1967年糧食畝產平均達650千克,甘蔗總產量增加五倍,菠蘿增加2.4倍,生豬增加3.71倍,漁業增加3.6倍,鹽業增加5.5倍。

當年,全縣在“反右鬥爭”中,有280多人被劃為“右派”。縣檢察院在當年批捕的444名人犯中,有180名為“右派”和“反gm”。

1958年

1月10日,成立縣消滅“四害”(即老鼠、麻雀、蒼蠅、蚊子)指揮部。

1月18日,中共海康縣委召開鹽業會議,研究恢復鹽田、發展鹽業生產問題,決定撥款31.1萬元作修鹽田費用。

1月22日,中共海康縣委召開電話會議,傳達省委關於提前十年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的指示精神,要求各級黨委徹底批判農業生產中的右傾保守思想。

1月30日,鑑於形勢的發展,中共海康縣委修改已被認為保守的去年制訂的“1958~1967年農業建設規劃(草案)”,一些指標修改為:1958年全縣糧食平均畝產500千克,爭取600千克;稻穀畝產350千克,爭取375千克;番薯畝產1.75噸,爭取2.2噸,高產的20噸;甘蔗畝產5噸,爭取達6噸,高產的35噸;花生畝產100千克,爭取125千克,高產的750千克,其他經濟作物和生產指標亦作了調整。

3月2日,鄉級機構精簡合併,由原35個鄉鎮併為14個鄉3個鎮。

3月16日,召開縣直機關幹部下鄉參加生產勞動動員大會,會上1000多名幹部踴躍報名下鄉鍛鍊。

當日,中共海康縣委工業部召開工業生產大躍進會議,重新修訂工業發展計劃,提出苦戰二年,全縣工業總產值於1960年以前超過或與農業總產值持平。 3月29日,首批下放幹部204人分赴農業社、工交、農林場及鄉基層組織。

4月13日,縣第二批下放幹部319名分赴基層。

4月20~26日,廣東省番薯生產會議在雷城召開,出席會議的有各專署、縣的代表629人,會議由副省長安平生主持。會議期間,參觀了唐家公社海田村高產番薯,該村番薯平均畝產6100斤,最高畝產26172斤。

4月20日,海康甘蔗開發委員會改為縣亞熱帶資源開發委員會。

5月17日,海康縣第三屆人大召開,出席人大代表316人,列席代表14人。會議學習貫徹黨在社會主義時期總路線,選舉縣人委會成員,審議並通過政府工作報告和財政預算決算報告。

6月1日,雷州青年運河東運河在客路破土動工。機關、學校的幹部、學生,工廠以及各鄉鎮的幹部群眾數萬人走上運河工地,掀起了一個興修水利熱潮。縣委、縣政府動員一切人力物力支援青年運河工程。

6月8日,南興機械廠製成風力的發動機、花生脫粒機和雙頭五二犁。其中風力發動機可用來磨米、抽水、切薯片、發電。

7月4日,開展全縣衛生大評比。

7月7日,中共海康縣委召開縣工業會議,決定工業發展以鋼鐵、石油為中心全面發展,下半年生產鐵1036噸,鋼325噸,石油6080噸,化肥17.8萬噸。

7月,龍門水庫動工興建。該水庫是海康最大的蓄水工程,設計總庫容893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5722萬立方米,計劃灌溉面積12萬畝。該項水利工程由縣水電局卓天壽、趙善玲負責技術設計和技術施工。

8月8日,縣直機關、學校開展整風運動,進行“大鳴大放”。

8月9日,縣人民法院判處前副縣長吳林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吳不服上訴,地區中級法院駁回維持原判,後經省高等法院裁定,改判無期徒刑。

9月,縣民政部門撥款於南興鎮輝塘村建麻風病院,收容救治縣麻風病患者。

9月,全縣掀起大鍊鋼鐵和人民公社化兩大高潮。

9月,縣成立“鋼鐵師”,從各鄉抽調大批人員分赴陽春、陽江、廉江挖礦採煤,建高爐鍊鋼。雷城鎮居民、中小學生亦紛紛捐出各種廢鐵,並伐樹採薪加以熔鍊。

9月1日,對全縣進行第一次土壤普查,普查採用蘇聯“土類、亞類、土種、變種”四級分類制。

9月18日,“先鋒人民公社”成立。“先鋒人民公社”由南興、調風、東里3個鄉40個小社合併。此後“東方紅”(由覃鬥、英利兩鄉合併)、“超美”(由雷城鎮、沈塘、東洋、客路四鄉合併)、“躍進”(由唐家、紀家、楊家、企水四鄉全並)、“衛星”(由龍門、北和、烏石三鄉及企水鄉的康港合併)等人民公社相繼成立。 9月25日,省委檢查團到先鋒人民公社馬鐵團進行生產檢查。

10月,秋旱無雨,全縣受旱晚稻8.5萬畝,秋薯1.08萬畝。

10月,全縣56萬人全部實行糧食供給制,以生產隊或村為單位,興辦公共食堂,所有人民公社社員都到公共食堂裡吃飯,每人每天免費吃三餐乾飯,然而“糧食供給制”僅實行了不足一個月,就因不切實際而流產。

11月,撤銷鄉建制,實行政社合一,人民公社行使鄉政權。

11月16日,撤銷海康縣,以原縣內南渡河以北地區與遂溪、廉江兩縣合併為雷北縣,縣委、縣府所在地設在原廉江縣城;南渡河以南地區與徐聞縣併為雷南縣,縣委、縣府所在地設於原徐聞縣城。

11月,原海康縣《新雷州報》停刊,與《遂溪日報》、《紅星報》合併,定名為《紅星報》。

12月,原海康縣“超美”、“先鋒”、“東方紅”、“英雄”、“躍進”人民公社分別改名為海康、南興、英利、唐家、龍門人民公社。

12月8日,全雷北縣人民公社發放第一次工資,以每個勞動力計,高的為5.3元,低的為2.5元。

冬,原海康縣雷州歌劇一團(即原“和平雷州歌劇團”)上調粵西專區,歸專區文化局管轄,改名“粵西雷州歌劇團”。

1959年

2月,雷城文化站舉辦雷城春節運動會。

7月,雷北縣原海康縣境接收安排鶴地水庫移民1387人。

7月20日,雷北縣委、縣政府組織人員著手編寫《雷北縣誌》,後沒有編著成功。

8月,雷北縣開展“反右傾”運動,全縣先後處分“嚴重右傾”幹部412人。

9月,雷北縣人民政府、中共雷北縣委遷於遂城。

9月,成立縣掃盲協會,雷北全縣開展大規模掃盲運動。

9月,海康縣衛生學校遷往廉江縣城西街,與遂溪縣衛生學校合併,改稱“雷北縣衛生學校”。

11月,龍門水庫竣工,該水庫總庫容893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0萬畝,並建成全縣第一個容量為40千瓦的小型水電站。

11月,興建東吳水庫和邁生水庫。東吳水庫容為3341萬立方米,灌溉面積5萬畝;邁生水庫庫容26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萬畝。

12月,湛江專區冬泳錦標賽在烏石公社舉行,參加錦標賽的有湛江、陽江、北海、化州等14個縣市代表隊,比賽期間氣溫僅有7攝氏度。

12月,興建餘慶橋水庫,該水庫設計正常庫容968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萬畝。

當年,自然災害嚴重,同時政策上的失誤,農作物歉收。據經當時縮小了的統計,雷北縣共斷糧28123戶,饑民132908人,浮腫186人,餓死37人。全縣社會生產產值、糧食總產、國民收入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1960年 春,縣境春旱嚴重。

1月10日,雷北縣召開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出席代表3300人。

1月15日,省、地委派來飛機到龍門、英利等地人工造雨,但雨量不大,未能緩解旱情。

2月10日,共青團雷北縣第三屆代表大會在遂城召開,與會代表702人,大會選舉產生了當屆團委會。

5月29日,全縣劃分為13個區,下設49個公社。

6月,雷州青年運河在海康縣境內的東西運河開挖完成並通水灌溉,東運河長33.68公里,設計流量22.3立方米/秒,計劃灌溉面積19.2萬畝;西運河長36.15公里,設計流量14立方米/秒,計劃灌溉面積8.5萬畝。

6月30日,雷南縣24小時內降雨237毫米,原海康縣南渡河一帶村莊受淹浸。

7月14日,由於印尼排華,奮勇農場接收安置238名印尼歸僑。

8月,雷北縣所屬人民公社體制調整為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三級所有制。

10月9日,奮勇農場再次接收安置印尼歸僑360人。

10月30日,雷北縣開展以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為內容的整風整社運動。

11月19日,雷北縣改名雷州縣,雷州縣轄境仍為原雷北縣地,縣人民政府駐遂溪鎮,同時設立海康辦事處。

當年,全縣社會生產總值、農業產值、糧食總產、國民收入繼續出現負增長。

1961年

3月9日,撤銷雷州縣(原雷北縣)建制,恢復海康縣建制。

3月,中共海康縣委設置熱帶作物部,建立海康縣農墾局,原海康縣境內6個農場、調豐糖廠及龍門農墾醫院歸屬海康農墾局管轄。

4月6日,田頭、北和、客路等方圓40華里範圍內遭受龍捲風襲擊,同時伴有暴雨及冰雹,受損害農作物達3萬多畝,毀壞房屋1360間。

4月下旬,召開全縣三級幹部會議,貫徹中共中央《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即農業60條),開展整五風(gc風、瞎指揮風、命令風、浮誇風、幹部特殊化風),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

夏,縣檢察院恢復建制後,把幹部嚴重違法亂紀問題作為重點,設立“三組”專管辦理違法亂紀案件和處理群眾來訪工作,先後查處了東洋公社禪妙、大埔大隊,土塘公社北水大隊幹部私設公堂,非法拘禁、毆打無辜群眾、罰沒群眾財產等案件。

6月12日,海康縣水上運輸人民公社成立。

秋,縣內近期封建迷信活動猖獗,其中尤以雷城、北和、烏石、紀家等一些公社最為嚴重。巫婆、神漢大肆弄神作鬼、迷惑群眾、欺騙錢財,針對這一情況,縣大張旗鼓開展反對封建迷信,批判鬥爭巫婆、神漢,教育群眾。

當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對國民經濟實行全面調整。 當年,對中小學進行精簡壓縮,調整後全縣有中學8所,第二類中學(農業中學)3所。

1962年

春,1~3月總雨量僅2.9毫米,全縣受旱面積63萬畝,其中成災面積16萬畝。

5月,著名戲劇作家田漢蒞臨海康考察,觀看了縣雷州歌劇團演出的傳統劇目《崔子弒齊王》和《亂點鴛鴦》。

6月5日,榜山公社山內大隊殿山村群眾15人在田間勞動,被雷電擊死4人,輕傷6人,擊死耕牛一頭。

8月19日,9號颱風襲擊海康,八級大風持續近15小時,其中陣風11級,全縣倒塌及損壞瓦房8600間,茅屋倒塌5439幢,揭頂28200幢,3.3萬畝甘蔗折斷或倒伏。

12月27日,興建東里堵海工程,縣委書記李振興兼任工程指揮部指揮。該項工程修築一條高程6.8米,長1.34公里的堵海大堤,可圍海造田0.7萬畝。

當年,全縣130名“右派”摘掉帽子。

1963年

1月11日,中共海康縣委召開幹部擴大會議,部署撤區並社,精簡機構,下放幹部等工作。

1月17日,縣委從縣、社二級機關抽調290多名幹部組成工作組分頭下到基層生產隊制定生產規劃,組織生產高潮。

3月,全縣中小學校貫徹“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對教師隊伍進行調整。

3月17日,撤銷區建制,公社行使區級政權。全縣由49個公社併為19個公社。它們分別是:附城、白沙、榜山、沈塘、客路、楊家、唐家、企水、紀家、南興、東里、調風、龍門、英利、北和、房參、覃鬥、雷城、烏石。

4月16日,東里公社的下湖、溪南、土頭一帶春雨冰雹成災,7000多畝農作物受害。

4月19日,東里圍海造田工程經4個月的奮戰,全長1.34公里的堵海大壩合攏。

8月,全縣晚造三化螟、卷葉蟲等蟲害嚴重,受害面積達15萬畝,縣委緊急動員黨員、幹部組織群眾掀起滅蟲高潮。

8月16日,海康受9號颱風襲擊,最大風力10級,陣風12級,8級大風持續17小時。全縣共死亡5人,傷83人,倒塌房屋8258間,損壞6.83萬間,農作物受害面積18.4萬畝。

9月7日,颱風再次襲擊海康,全縣6.4萬畝坡稻及12萬畝含胎抽穗後的中稻受到損害。

9月下旬,縣城機關開展“五反”(反官僚主義、反分散主義、反鋪張浪費、反貪汙盜竊、反投機倒把)運動。

11月2日,中央農墾部從坦桑尼亞引進36株劍麻芽在東方紅農場定植。此後,經多年繁育推廣,該場逐步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劍麻科研與生產基地。

11月4日,縣工商業界進行工資調整。

11月,雷城人民大道(即今雷州大道)擴建。

當年,中共中央批發《牧業四十年》,推動了海康畜牧業大發展。當年牛飼養量比1962年增長3.1%,生豬飼養量增長31%,山羊增長55.7%,三鳥上市量比上一年增長1.8%。經過前兩年的經濟調整,本年全縣經濟開始好轉,在連續幾年的負增長後開始回升。 1964年

3月,海康縣0001、0100、6061、6062等12艘機漁船和0015、0018號等16艘風帆漁船,在北部灣作業時因遇強颱風進入越南廣平省剖牛灣避風,被越南當局扣留24天。

5月28日,召開縣貧下中農代表大會,會議歷時6天,出席代表1063人。

6月,白沙公社白沙大隊建立的種子田成功培育出珍珠矮、二九良種。

7月2日,3號強颱風襲擊縣境。

8月,中共湛江地委以陽江縣為“四清”(清政治、清經濟、清思想、清組織)運動試點縣,從海康抽調280名幹部前往陽江開展“四清”試點工作。

9月23日,雷城、烏石、企水3個公社恢復鎮建制。

9月,海康縣以龍門、英利公社為試點,開展“四清”運動。

9月,創辦海康勞動大學。該校實為半工半讀中等農業技術學校,學制三年,地址位於特侶塘。是年招收初中、高中畢業生120人。

11月,龍門公社、英利公社召開三級幹部會議,調查干部“四不清”問題,其中龍門公社到會的617名社、隊幹部中,被認為“喪失立場、敵我不分”的有133人,“四不清”的379人。

12月9日,為清查處理幹部的“四不清”問題,中共海康縣委成立“小四清”專案小組。

當年,20匹馬力鋼絲水泥刺網作業漁船在烏石港首次建成投產。

1965年

春,珍珠矮、二九兩種優良新品種經去年試種繁育成功,在全縣推廣。

3月21日,下午2時,南興公社東市一帶遭龍捲風襲擊,東市小學課室全部倒塌,正在上課的學生有8人被當場壓死,受傷師生有150多人。事後,公社黨委和縣委縣政府全力搶救。傷員運送到縣人民醫院、農墾醫院治療。

5月10日,動工修築唐家後塘備戰公路。

7月15日,8號強颱風襲擊海康縣,最大風力10級。颱風引發西海岸潮水暴漲,沖毀海堤3.3公里,淹沒農田3.8萬畝。

8月4日,“四清運動”在海康全面鋪開,來自省、地、市、部隊、遂溪、徐聞及海康縣抽調的工作隊員5000多人舉行集訓。

8月14日,四清工作團制定“建設新海康十條規劃綱要”,內容為:一、以糧為綱大抓糧食生產;二、積極發展經濟作物,開展多種經營;三、積極發展生產隊、大隊、公社三級經濟;四、大抓造林、綠化荒山、海灘、公路、村莊;五、大力發展漁業生產,提高漁業機械化的生產水平;六、搞好工業交通支持農業;七、發展文化衛生事業;八、移風易俗,大興社會主義新風尚;九、提高社員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居住條件;十、向國家作出更多的貢獻。

8月25日,海霞公路北門路段改線工程動工,改線後的新公路由城角養馬坡經下廣村接上海霞路,不需再經舊城狹窄的北門小街。 9月,海康部分受災地區出現群眾性逃荒,僅東里公社外出度荒就達1470人。

10月,在縣佛教界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動員僧尼還俗還鄉。

11月,縣城機關幹部、學校師生、街道居民數千人參加義務勞動,在城南舊護城河修建游泳池。

11月13日,企水漁業公社機帆6005號漁船在北部灣生產時,遭越南軍艦強行登船,劫走電臺、密碼錶及其他通訊器材一批,給國家造成嚴重損失,受到省、地區水產局通報批評。

12月28日,縣“四清”工作團召開為期五天的學習毛澤東著作(以下簡稱“毛著”)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出席會議代表600多人。

當年,唐家至龍門公路建成通車,該段公路長26.8公里,至此,由客路經紀家、唐家至龍門公路全線貫通,成為廣海北線的輔助線。

(本文內容源於雷州本地相關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