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村庙会秦腔演出请戏的费用是怎么获得的?

萌萌小笑笑


甘肃庙会文化兴盛,几乎达到了村村有庙宇的境地。这些名目繁多的庙宇,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最原始的向往和寄托。随着时代的变迁,庙宇的功能也逐渐的由封建迷信活动场所转变为人们精神信仰和文化传承的聚集地。



在甘肃的庙会秦腔演出的名头也同样丰富,神仙寿诞要演秦腔、重大节庆要演秦腔。一个山场一年唱一台戏已经成了常态,甚至有些香火非常旺盛的山场因为供奉的神仙较多,一年演出两场秦腔也已成了定势。可以说诸多的庙会秦腔演出不仅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滋育着秦腔的蓬勃发展和养活了成千的秦腔演出团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遇庙会活动,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问题,供奉神灵香火需要钱,烟火炮竹需要钱,衣食住行需要钱……当然作为庙会活动的重头戏秦腔更需要钱,目前基层剧团的一本戏在五千左右,一般庙会演出四天四夜,那么一台演出至少戏价就需要四万。而有些庙会一天三开箱,那就需要六万多了。而大院团一本戏都在三万以上,代价就更大,一场演出光戏价就得三五十五。那么这么多的金钱需求,大致都是通过三种途径途径解决的。


一、社众集资一部分,甘肃把固定范围内供奉同一位神灵的信众称为社员,而庙会活动就是社事,而社事的目的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一方平安,家畜兴旺,这种美好的愿望使得社员自发自愿,人人参与。众人拾材火焰高,每遇重大节庆活动,就需要社员承担一部分费用。

二、山场庙宇本身的“愿箱”收入,甘肃很多地方把庙里的功德箱叫愿箱,但是庙上的愿箱收入都非常有限,再加上上场日常运转的费用都靠此部分收入,因此上可供其他支派的钱就捉襟见肘了,但是不管怎么样,上场也要尽最大可能拿出一部分钱填补,以彰显神喜人喜的道场文化特点。

三、社会成功人氏的捐献支持,包括但不限于本社有一定成就和经济实力的个人和团体,在大家看来,这样的支持,一来是敬神畏天,祈求保佑事业顺利,家庭平安。二来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回馈父老乡亲。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的募捐,不仅能完全解决庙会秦腔演出所需的费用,而且能够顺便解决其他的开销。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庙会都在经量减轻社众的负担,经量以功德收入解决这些问题。


秦腔须生


秦腔是流行于西北五省的一种戏曲,在西北的传唱率很高,影响范围广,当你走进农村的大街小巷,不时会听到有秦腔爱好者在播放秦腔,偶尔也可以听到有一些干唱的人群,秦腔迷在西北大地人员基数庞大,可以说好多人都是在秦腔声中长大的。

秦腔的主要演出时间集中在正月,当然其他时间也会有秦腔上演,但是都没有春节期间演出热闹,具体原因就是春节期间务工人员回乡探亲,正好赶上秦腔上演肯定都会去观看,所以正月唱戏是最热闹时刻。

要想唱一台大戏,可谓真心不简单,四邻八乡的社员都要出钱,这样才可以圆满的唱一台大戏,唱戏的费用标准是一般的文艺团体出演费用一天一夜也就几千块,如果是要请专门的剧团来上演那费用就要翻几倍,当然一分钱的一分货,剧团的演出水平比民间的文艺团体水平要高出太多,不管从人员配置、舞台道具、以及演唱水平都会高几个台阶。

唱戏的费用一般都是每个社的社员主动上交,一般都是按人头上交,上交标准是根据写戏的费用来确定。当然有的唱戏费用还有可以实行自愿捐款的原则,有的人在外面当了老板赚了钱,就会自动捐款唱大戏,还有的人家里有长寿老人去世后也会请文艺团体唱大戏。

秦腔是西北人的精神食粮,也是西北人的热爱文艺活动,逢年唱大戏那都是必不可少活动,不唱戏就感觉这个年过的没有意思。





生态农说


1、向每户村民摊派。

2、村中富裕户主动捐款。

3、村里预留的土地有偿出租的租金收入。大多数村在分配土地时没有全部分给村民,总会或多或少留下一些土地,这些土地就用于出租,产生租金收入。

4、县(市)下拨给乡、镇的文化事业资金。


跪射俑


庙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老的风俗和传统的习俗之一,全国各地各个地方都有庙会,但他们的习俗和方法都不一样,都是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心灵精神方面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拿咱们大西北甘肃来说,几乎每个角落各村各庄都有庙会,他们祭祀的方式不同,自备的神灵都不一样,有的是佛教方面的,有的是道教方面的,有的庙会也是三教合一的,不论他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对平安的一种祈福,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祈祷。甘肃农村庆祝庙会的主要方式是吼秦腔、耍社火,装高抬,唱地滩,赱高跷、唱眉户、扭秧歌、演牛皮灯影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个村庄庙会都有会长,副会长,等几个组织者,他们把每年庙会要组织的节目活动,经费需求预算及收交等方案准备齐全之后,以庙会组委会的名义,向群众张榜公示,在公示无异议后,每家每户按最低标准去向庙会组委会去上交,有个别家庭经济能力好的,可以多捐一点。在庙会举办结束之后,组委会的人会按照花销情况,写出花销的明细,在向群众进行张榜公示,大家一看就会一目了然,花了多少,都是什么项目,最后是剩余还是短缺多少,大家都会心知肚明,只有这样,村里的庙会才能一年接着一年办下去,一年办的比一年好,给村民们带来更多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以上属个人浅谈,谢谢!


秦腔大戏台


甘肃省是西北人最爱看秦腔的省,每年过年或者庙会都会请好的秦腔戏团到本村来唱大戏,时间大概九天左右,闹村庄,也给神唱戏说法。至于费用来源,一部分来源于政府,一部分来源本村村民。这个政府特别支持,也是当地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80后看农村城市变化


请戏一般是过庙会请。

要唱一折神戏。踩台戏唱《大升官》等吉祥戏。正戏一般写(请戏)六七本,剧团有时间还送一本。

钱按神的牌下,即所辖地域。有正牌,每户摊派,近年一百元。副牌按个人情况捐,一般几元到几十元。

余钱转下年或留作庙上神事用。一般戏头都不贪。


高桥清泉


作为甘肃人,对秦腔可谓很熟悉,在没有流行音乐的年代,秦腔就是老家很多人心目中的流行音乐,不管男女老幼在劳动间隙都能哼唱几句秦腔。时至今日,虽然年轻人对秦腔的偏好转到流行音乐上,但是秦腔在老家农村仍旧有很深的群众基础,过年、开庙会,秦腔依然是重头戏,每到这时,附近的很多相邻都会前来看戏。

以前的时候,不少村子里都有秦腔演出队,由村民自发组成,根本不存在演出费用的问题。现在不同以往,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以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农村的秦腔演员呈凋零之势,已很难凑够一场戏的秦腔演员。所以,现在的农村庙会上,唱戏都请的是外地的专业秦腔剧团,唱几天秦腔,保守估算,怎么着花费也得几万。那么,请秦剧团演出的钱从何而来呢?

唱戏属于全体村民的事,在我们老家,最常见的做法是,全体村民都出钱,钱多钱少不强求,按自己的家庭收入情况来交。每到唱戏的时候,提前几天在村中都有公示,每一笔花费都会细细列出来。而村民在这时候也不吝啬,每户出钱以100起步,以我们村为例,有300多户村民,每户出100,合计都有3万多块,请秦剧团演出的钱基本就够了。

请秦剧团唱戏的费用也不是一直由村民出,有时费用会被村子里那些事业有成的村民全部包揽下,在我们老家这种事例有过不少。

秦腔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联系乡情的纽带。不管在外多年,不管平时多不待见秦腔,回到老家逢村子里唱秦腔,就感觉心中有热流涌动,高亢的秦腔声传递出的是浓浓的乡情。


自由行走的浪花


庙会 ,这不知是什么年代遗傅下来的,是民间习俗。庙会唱戏有的庙会是有收入的,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还愿的,求神诉下的口 愿,一般在会日还的。另一部分是来会上的香客给神上的布施。不足部分由会长和会委们 想办法补足,一般庙会是有结余的。


用户8259094770426


农村文化演出大都由庙会形式出现。都属于民间自发形成。由本村组出资,接人口收取,有成功人士出资赞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