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 • 道行:深度解析“虞美人花”在清代瓷器中的地位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去年珐琅彩的拍卖成交记录,

2018年10月3日中午,香港苏富比2018秋拍特设专场“舞袖迎风-御制珐琅彩虞美人题诗盌”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槌。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虞美人题诗盌以咨询价形式上拍,以1.2亿港币起拍,1.48亿港币落槌,加佣金最终以1.69亿港币成交,目前位居珐琅彩榜单第二名。从2003年释出后,后被私人藏家一直妥善收藏至今,时隔15年后再次出现在香港蘇富比,增值6倍。


水墨 • 道行:深度解析“虞美人花”在清代瓷器中的地位




水墨 • 道行:深度解析“虞美人花”在清代瓷器中的地位




水墨 • 道行:深度解析“虞美人花”在清代瓷器中的地位




水墨 • 道行:深度解析“虞美人花”在清代瓷器中的地位


外壁口沿下墨题诗句:“迎风似逐歌声起,宿雨那经舞袖垂”,即虞美人花的纤瓣嫩叶,流丽秀朗。芬芳背后,是借花怀古,诉说历代诗文传颂之史,忆一代豪杰赤胆、爱侣丹心。

借用《咏虞美人草》诗

明代:徐桂

迎风似逐歌声起,

宿雨那经舞袖垂。

微艳莫教轻委地,

徘徊犹似美人贻。

在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本纪·项羽本纪》中项羽与宠妾虞姬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有记载。言及楚歌之声,暗示两人的命运——楚汉相争,项羽乌江自刎,虞美人舞剑殉情楚帐中。演绎了一场绝世的《霸王别姬》凄美壮歌。传说血染的地方和安徽省宿州之东灵璧县垓下虞姬香销之处,来年长出了遍地艳美的花儿,此花遂得 “虞美人”雅名。


更有因为虞美人花而绝笔的南唐后主李煜的诗

《虞美人花》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恰恰因为这首诗,招来了杀身之祸,宋太宗赐他一杯以虞美人草制成的“牵机药”酒,可叹一代词宗君王就此驾鹤归西。

而以虞美人花作为瓷器上纹样是始于康熙时代,加上雍正、乾隆皇帝崇尚英雄,娇艳柔美的虞美人花,成了当时珐琅彩瓷器的最高级别装饰图样。督窑官唐英也偏爱有加,当年景德镇御窑场所在的珠山上,遍植俏丽的虞美人花,盛开时曾引得唐英赋诗赞美:“羞匀红妆投时好,愿换衣裳学晚霞,月榭淡笼添雅致,珠廉斜映见丰标。”


水墨 • 道行:深度解析“虞美人花”在清代瓷器中的地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康熙御制珐琅彩虞美人花盘

参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珐琅彩虞美人碟一对,同绘花绽秀石间,二器布局略异,少半面分别墨字题写 “迎风似逐歌声起”及 “宿雨那经舞袖垂”,底书 “雍正年制”款。

珐琅彩的历史和地位

一是出生就含着金钥匙。为了便于研制珐琅彩,康熙皇帝下令将“珐琅作”搬到了宫中造办处,甚至为了便于亲自督造,还曾将珐琅作移至寝宫养心殿。珐琅彩瓷也成了唯一在深宫中诞生烧制的瓷器,由此也注定了它的神秘和身份不凡。从江西景德镇到京城故宫,一批批千挑万选的瓷胎千里迢迢长途跋涉,一路上难免有破损瑕疵,进宫之后再经过精挑细选,好比宫中 “选秀”一样,最后只有完美无瑕的素胎才有资格送入库房,静静等待日后专门用作烧制珐琅彩瓷。

清宫珐琅彩瓷的专业称呼应为瓷胎画珐琅,只用江西景德镇御窑烧制的素瓷胎,之后再用西洋进口或者宫中自炼的珐琅料二次上釉复烧。从康熙晚期创烧之后,又历经雍正、乾隆的御命督办,珐琅彩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了中国顶峰时期的产物,它是在大清康熙晚期按照康熙皇帝的授意,将从欧洲传入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我们说,一朝天子一朝瓷,光芒万丈的康雍乾盛世,投射在瓷器之上,何不是华丽多姿、似锦,加之烧造难度和巨大成本,每一件珐琅彩瓷都可称之为心血之作。

康雍乾三朝皇帝拥有奇珍异宝无数,却对珐琅彩瓷情有独钟,亲自参与设计、修改,包括每次要烧制的瓷器数量和纹饰等等,准许烧什么,不准烧什么,都由皇帝钦定,烧成样品后还要进贡给皇帝御览。再运至清宫造办处(故宫内)或是圆明园造办处,由宫廷画师绘画后进行第二次烧造完成。而且珐琅彩瓷从创烧到停烧全部由皇家垄断,从不外传。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记载,雍正、乾隆对珐琅彩的烧制要求十分细致严格。雍正曾非常详细地列出所用的珐琅彩烧制规定,“三足平底,白珐琅里,黑珐琅外墙,其外墙周围画花卉”,再交给内务府大臣年希尧照着这款每样烧造几件,还特别批示叮嘱,一定要做样呈览,再交烧造。

本就好古的乾隆皇帝对珐琅彩的痴迷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制定了一套珐琅彩瓷制作标准要求,而且一旦看到好图样、好器形,甚至其他品类的器物、绘画,都要用珐琅彩依样来制作一份。画样草稿通过了,成品不如皇帝的意,比如景物比例画大了、颜色有出入,原样照做是侥幸的结局,运气不好的话相关人员还要交内务府议罪。

二是每一件珐琅彩都有专门的画工与烧制的匠师负责,他们是由清宫造办处在全国精挑的优秀人才。技术人员是来自民间的广州及景德镇画珐琅的匠人,绘画则由供奉于宫廷的画家完成,包括当时宫中的西洋画家郎世宁,他所绘《仙萼长春图册》 中就有描绘虞美人花的。在朱家谱《清代画珐琅器制造考》中,对烧炼珐琅料的、吹釉的、画珐琅的画家等具体人员,都有明确记载。


水墨 • 道行:深度解析“虞美人花”在清代瓷器中的地位


宫廷画家郎世宁所绘虞美人与蝴蝶

显然在清宫珐琅作当差并不轻松,不仅在皇帝眼皮底下,所受监督之严、压力之大,空前绝后,而且珐琅作地处紫禁城中,为免滋扰宫廷生活,加上地方有限、规模极小,画师工匠必须因材施艺,将一切条件发挥利用到极致,以致精妙绝伦。

三就是产量稀少。乾隆六年,一个影响清代瓷业的关键人物,景德镇御窑督陶官唐英升任淮安关使后,由于任所衙门距离御窑厂三百余里,受当时交通工具限制,他无法天天亲临现场,“不能逐件指点,以致所得瓷器不无粗糙。”之后接替的督陶官3年一换,生产也并不见起色。在景德镇白瓷胎进呈质量和数量大幅下降后,失去了先决条件,珐琅彩的生产受到了极大制约,乾隆二十年以后已少有珐琅彩瓷的制作了。

而粉彩瓷器的出现更是让昂贵神秘的珐琅彩瓷失去了生命力。雍正时期发明了以玻璃白打底的粉彩瓷器,彩绘效果也并不逊色于珐琅彩,而且造价较低,可以成批次生产,珐琅彩被其取而代之。

作为专供皇室赏玩的珐琅彩烧造不易,所以产量到了乾隆后期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于端凝殿,据档案记载仅400件左右。

即便是在大力烧制珐琅彩的康雍乾三朝,由于制作难度大,成本高,皇家对珐琅彩也十分珍惜爱护,舍不得日常使用损耗,更不会赏赐给他人了。据《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记载,乾隆三年时,清宫收藏的康、雍、乾三朝珐琅彩器约有400余件,经乾隆品评选定后,定名入帐、配匣入库收藏。嘉道以后,皇帝也不曾轻易动用这些祖传珍宝,近300年来基本完好地保留下来。

1933年古物南迁时,300多件珐琅彩瓷被带离了故宫,1949年被运往台湾,目前仅有少数的珐琅彩器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部分国外重要博物馆和基金会,还有零散于私人收藏家手中。而本人的这件就是其中一件!


水墨 • 道行:深度解析“虞美人花”在清代瓷器中的地位


水墨 • 道行:深度解析“虞美人花”在清代瓷器中的地位


水墨 • 道行:深度解析“虞美人花”在清代瓷器中的地位


《清 乾隆珐琅彩虞美人花杯》作者本人收藏品

以珐琅彩画虞美人的纹样,在清宫珐琅彩瓷中十分少见。“ 除了本人收藏的这件乾隆珐琅彩虞美人杯外,目前所查的资料看,仅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一对相似的康熙御制盘,和那件2018年秋拍乾隆年制御题诗盌 ”。一般大众对青花瓷和粉彩瓷的认知度较为广泛,但对珐琅彩的审美价值认同却不一致,停留在其表面附庸风雅的五光十色中,缺乏对其背后工艺价值的深入了解。加之清宫珐琅彩瓷存世十分稀少,从近年市场看,内地与香港地区拍行仅有零星释出,高冷神秘感更加拉开了与世人的距离。

综上,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器造价最贵,艺术水平也高度凝练,最终被誉为“官窑中的官窑”和“釉上彩之冠”。


水墨 • 道行:深度解析“虞美人花”在清代瓷器中的地位


水墨 • 道行:深度解析“虞美人花”在清代瓷器中的地位


水墨 • 道行:深度解析“虞美人花”在清代瓷器中的地位


水墨 • 道行:深度解析“虞美人花”在清代瓷器中的地位


水墨 • 道行:深度解析“虞美人花”在清代瓷器中的地位


水墨 • 道行:深度解析“虞美人花”在清代瓷器中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