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裡的“一對一”

隨著現代社會的日益進步,越來越多的家庭在滿足基本物質生活的基礎上,開始在家庭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家長們秉持著中國五千年曆史傳承下來的“學而優則仕”的教育理念,儘可能的給下一代提供最“豐厚”的教育資源。

鑑於中國的人口基數,儘管國家在學校教育方面的資金投入與日俱增,同時也通過教育改革來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中的學生共性化,但仍然無法避免學校教育中學生個性化的缺失。

家教裡的“一對一”

家教,常見的一對一教學,是對學校個性教育缺失的大眾化且行之有效的彌補方式。據我所知,非常多的家長選擇這種方式來幫助孩子實現較弱學科的成績提高,但家長們在選擇了這種方式以後,是否有去關注孩子與老師之間的互動關係的微小變化,這種變化對這門學科的學習有沒有影響?

家教裡的“一對一”

從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到職業教師,各個群體都有人兼職從事家教工作,更不用說還有大量的培訓機構專職提供一對一教學。從上大學到研究生畢業,無論是我個人還是身邊的同學,都有一定的家教工作經驗,據此淺陋的經驗,在這裡從家教老師的角度簡單聊一聊在校大學生從事家教工作時與學生從陌生到熟悉的發展過程,以下簡單分三個階段來講。

第一階段,陌生感帶來的彼此依從。這個階段一般是家教老師與學生建立師生關係的前三節課,從家庭教師的角度來看,這一階段,主要是在瞭解學生的基本水平,並依此來斟酌調節課程的進度及方式。當然,除了家教老師自身對於學生個人接受能力的估計,通常還會詢問學生例如“你覺得這樣的講解方式可以嗎?這樣的講解速度會不會太快?這種題目講一遍可以嗎?”等問題,參考學生的反饋來反覆的修正自己針對該學生授課的方式、速度等。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前三節課,對老師的脾氣秉性、興趣愛好等並不瞭解,視家教老師為最傳統的師生模式中的授業者,因此,學生主要做的事情就是跟隨家庭教師的思路、質疑,完成一節課的內容,然後慢慢的瞭解、適應家庭教師的基本授課邏輯。這個階段,學生基本不會有特別出格的動作,對於家教內容的接受程度也比較高。簡而言之,雙方摸索中,逐漸確立最適當的學習、授課方式,彼此之間的私人關係尚處於比較陌生的階段。第一階段的教學,方法得當的情況下,一般學生的成績提高非常顯著。

家教裡的“一對一”

第二階段,彼此熟悉導致學生配合度降低。在經歷了前三節課的彼此適應、熟悉後,基本的授課模式確定,學生對家教老師沒有了因陌生感產生的恐懼,在對待家教老師的態度上,多了幾分隨性,開始討論一些個人愛好、特長等與授課內容無關的事情。我現在一直帶著一個初二女孩的物理補習,授課內容主要是運動、力和機械系統,都是一些初步的入門知識,只要概念理解到位,足夠勤快的做一些對應練習,就足夠提高她的水平了,這種方法在第一階段的授課中,著實有顯著效果。然而第二階段,她上課的時候,不相干的聊天明顯多起來,開始聊一些明星、歌曲、電視劇等;與此同時,配合度也有所下降,一道3分鐘能做完的題,非要拖到5分鐘,通常前兩分鐘就在那裡趴著,看起來是在讀題或思考;2小時的課程,確實中間需要休息一下,第一階段,算是非常配合,基本我說休息幾分鐘就休息幾分鐘,然而第二階段,開始就休息時長討價還價,5分鐘到8分鐘,我實在是不同意就7分鐘。總之,第二階段的教學,相對第一階段變得困難起來,暫不考慮授課內容的難易程度變化,僅學生單方面的配合度降低就使課程的進程速度緩慢下來,同時,授課效果也明顯較第一階段有所下降。

第三階段,深度熟悉發生彼此交心。作為一個從高考的千軍萬馬中廝殺過來的人,我深刻的瞭解題海戰術、應試教育對一個學生的個人成長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於現在審視自己,作為多年學校教育的成果,我對自己的滿意度其實並不高。基於此,我在做家庭教師的時候,非常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在彼此熟絡到沒有芥蒂的時候,我常常會跟我的學生分享我對於學習的一些看法,比如物理學習能帶給我們什麼?比如物理發展史上的一些奇聞趣事反映了什麼樣的學術氛圍?我不確定我的學生能不能聽的進去,聽進去了能理解多少,理解了能贊同多少,但願以此方式激勵她,使她更樂於分享她自己的觀點給我,如果能因此,使她樂於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任何自卑、沮喪抑或者是自信、快樂傾訴於我,那於我而言,確確實實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這樣的彼此交流,縮小了年齡差距帶來的隔閡感,使得零零後與九零後的社會價值觀發生了深度的融合,與此同時,也建立了更深刻的彼此信任,甚至於共同的學習目標,並激勵彼此為之共同努力。我給小予上課也有十多次了,在多次交談中,儘管談到比較多的是好聽的音樂,好看的電影,喜歡的演員,但是已經在不經意間逐步的涉及到了目標、理想、價值觀之類的內容,我相信,這是我們共同進步的星星之火,終有一天,可以燎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