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草船借箭,為什麼曹操不用火攻?

用戶3461771951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事後諸葛亮!當時諸葛亮草船借箭,滿天大霧,伸手不見五指,古代軍情傳遞比較慢。曹操沒有看清敵情,誤以為是敵兵來犯,沒有想到諸葛亮來個草船借箭。

人有失足,馬有失蹄。正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是百年身。兵者詭道也,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草船借箭諸葛亮正是利用了曹軍不習水戰。借東風,再加上彌天大霧。天時地利人和才會成功。假如曹操能夠明白其中厲害,或者有人幫他出謀劃策火功對方,那麼歷史就會改寫!可能沒了三國演義。



清華記著


那天曹操下了個命令,讓全軍將士戒菸一天…………從高級將軍到炊事班小卒都不敢帶打火機………所以想用火攻卻點不了火……叫我跑去商店買回打火機時,媽的……豬葛先生帶著箭回去了………害得老子被罰………一定要追回那批箭,不然不許死……唉………找了一兩千年……愣是沒找著那個什麼臥龍先生!!哇,太陽出來了……剛睡醒,趁疫情期間沒人敢出門,我得搬磚去了,多幹點活多賺兩毛,晚上再睡個夢迴大唐的覺………拜拜………


用戶6537769922826


有三個主要方面的原因:

一、諸葛亮此行目的是借箭,不是燒船。

諸葛亮先前和周瑜立下了軍令狀,答應三天之後完成十萬支箭的監造。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即便是諸葛亮火燒曹操的戰船取得一定功勞,也會被周瑜以“軍令狀”軍法處置!這就是為什麼是“草船借箭”而不是“諸葛燒船”!


二、當時曹操的戰船還沒有拴鏈在一起。

草船借箭的時候,龐統還沒有到曹營進獻連環計,曹操的戰船還處於有間隔、有秩序的狀態,可進可退,靈活方便。如果諸葛亮效仿黃蓋詐降時的辦法,最多也就能燒到曹營外圍的少數戰船。更何況,當時大霧瀰漫,能見度極差,根本就沒有方向性和目標性,衝過去燒船的可行性極差!

三、最關鍵的,沒有東南風!

眾所周知,即便是周瑜和黃蓋萬事俱備,尚不能成事,只欠諸葛亮在七星壇祭來的東風!
當時是隆冬季節,只有北風,如果諸葛亮去燒北岸的曹營戰船,那不等於引火上身、自取其禍嗎?!


鳳凰西遊


首先要說明的是,在古代火箭可不是常備弓箭,而是在特殊情況下需要特殊製作的弓箭也就註定了這樣的武器不會在緊急情況下突然的選擇使用,因為壓根就沒有。

對於古代火箭這種武器,相信大家都看過古代戰爭題材中的影視片,簡單來講就是在弓箭的箭頭放置火種,用來燒殺敵軍或者火攻敵人的物資設備,實際上國家這種武器的製作還是比較複雜的,最簡單的製作方法莫過於在火箭的箭頭,塗抹易於燃燒的燃料,但是很多時候為了保證箭頭的殺傷力和穿透力,通常會採用外包一些易燃物,這樣可以保證,點火的時候易燃物正好可以在弓和箭之間,保證了火燒的延續性。也可以保證弓箭的完整性,保證在擊中敵人或者敵方武器之前,這段期間,完好無損的箭頭可以繼續保持自己的穿透力。

無論是易燃品還是燃料,其中燃燒過程的媒介具備了很大的揮發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可燃物中可以燃燒的成分也會變得越來越少,時間長了甚至會失去燃燒性,所以火箭通常都是在特殊情況下才提前準備的,在面對諸葛亮突然使出了草船借箭。曹操的軍隊在第一時間也準備不出足夠的火箭。

而火箭在三國時代雖然有一定比例的用,但是總體情況下,運用的比例並不是很頻繁,尤其是在赤壁之戰這種實戰條件下。在上古時期水軍的作戰仍然停留在停船和戰船之間的碰撞跳幫拼殺,以近距離冷兵器對攻為主,因此實戰中使用火箭的頻率並不大,尤其是在赤壁之戰階段,曹操收降荊州水軍雖然參差不齊,但總體正面實力要高於孫權和劉備的聯軍,在自己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完全可以以正面壓倒的形勢,向孫劉聯軍發起進攻,使用火箭的意義也不是很大。

在面對濃霧之下,有空氣溼度的加成,即便是他們軍隊有火箭,在這樣的溼度情況下,恐怕也沒有辦法用火攻,最重要的是對面的船隻數量只有很少,曹操恐怕更擔心自己的對手會發起火攻,畢竟對面只有很少的船隻,並不像大規模進攻,他們只需要在確保自己安全的情況下。向敵方攻擊就可以了,萬一對面的船真的燒著了向自己的船撞過來,自己豈不是也要損失。

這種情況下選擇弓箭是最好的選擇,而不是火箭。






你好我是小於


要想知道曹操為何沒有采用火攻,就需要看當時雙方對戰的情況,公元208年7月12日,曹操率軍二十萬南下,號稱百萬大軍,發起赤壁之戰。而關於三國志中的史料記載,當時是由孫權草船借箭,引發與曹操的一番感慨。

據《三國志》記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從三國志中的記載來看,並沒有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所以我們按照題主的要求,自然是考證三國演義中的火攻計策。而在三國演義中的表述,周瑜因為妒忌而讓諸葛亮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因此魯肅才借船給諸葛亮,趁著第三天的大霧,把曹操的箭支借來。

想要達成火攻,就需要充分的條件,至少是有火攻的力氣。而類似的中國古代火箭在唐朝末年開始記載,最接近三國時期的火箭,只有郝昭守城焚燬雲梯的火箭,相比我們所認同的火箭,這些並不在認識範圍之內,所以排除了火箭的可能。

據史書記載,唐末起義軍在大風天"以火箭射城外茅屋,延及官軍營",死者約三百人。

既然不會是火箭,那就看火攻的可能。火燒赤壁正是火攻的應用,而在戰鬥中採用的火攻,是讓黃蓋投降的小船靠近曹操的戰艦,接著引燃自身而招致禍患。大家眾所周知的是東吳的水軍,魏國的騎兵,還有蜀國的步兵。這也是一貫遊戲風格對他們的定位。

而周瑜發起火攻尚且如此,那曹操想要攔截諸葛亮的草船,想必也應該差不多。雖然曹操新收荊州之眾,但民心尚未歸附。就是調動荊州的水軍出馬對付諸葛亮,那也得近戰才能進行奪船阻擊,否則任其在江面上飄動,並不會造成威脅。

黃祖當即命陳就率兩艘蒙衝艦守沔口,還讓大力士和弓箭手在河邊的崖頂埋伏,向敵軍的大船投擲石頭和火把。為了打敗黃祖的蒙衝,周瑜派出大艦隊,卻被崖頂擲下的石頭摧毀。幾小時的戰鬥過後,周瑜認識到黃祖的軍械並非如此欠缺,孫權只能面對士卒疲憊傷亡慘重的現實。
為了扭轉戰局,周瑜命淩統、董襲率100敢死隊每人穿上兩件盔甲乘大船冒著石頭和火把衝鋒。經過艱苦的戰鬥,淩統、董襲最終成功切斷了兩艘蒙衝間的聯繫,這也鼓舞了孫權軍的鬥志。

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記載的孫權討伐江夏戰鬥可見,孫權的部隊敵不過黃祖的艨艟艦,而後扭轉戰局,也只是用敢死隊切斷彼此的聯繫,才僥倖贏得黃祖,要不然此次戰鬥,孫權也得戰敗而還。

雖然對於大型的船隻來說,草船的威脅並不是很大。但如果想在海戰中獲勝,必須出動船隻近戰威脅。而在歷史上的海戰,大多如此。近代的海戰才有了炮彈,但在彈藥不足時,依然是近身對戰。


喵本喵君


兄弟你弄錯了,火攻需要風向啊,沒有東風啊。😄😄😄😄你以為諸葛亮借東風想借就借啊,他又不是龍,東風又不是他家的。還有用火攻必須符合另一個條件,那就是把船撞到曹操的大船上去。


我們重新回憶一下,黃蓋火燒赤壁的那一橋段吧。第一步用苦肉計狠狠的揍了黃公覆的屁股,把黃公覆的屁股打的開花,打到曹操相信了。所以曹操才會毫無防備的觀看黃公覆的火船撞過來。否則肯定有防備,你怎麼可能碰到他的大船呢?

還有一個橋段你忘了,當時是大霧,說明水汽很大,大家都看不見,諸葛亮又不是千里眼,他又沒有衛星定位系統,因為看不見,所以曹操用箭來防守。大致的位置肯定是知道的,準確的位置不知道,萬一你撞到的是一艘小船,他完全可以解開。



那你的火攻就失敗了,火攻只能用一次,一次失敗了,第二次就用不了了,赤壁之戰就被你玩失敗了。孫權就被你玩完了,你信不信這樣玩了之後,劉備都不會放過你。


知常容


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羅貫中編的。在陳壽的《三國志》裡面,諸葛亮沒有做過這件事。這個故事其實是發生在孫權和曹操之間,只是羅貫中寫給了諸葛亮。


裴松之給《三國志》作注,在《吳書-吳主傳第二》記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進攻濡須,孫權與曹操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沒分勝負。

一天,孫權見江面起了薄霧,便乘一艘大船從濡須口闖入曹軍營前觀察曹營軍情。曹操生性機敏,不敢輕易出戰,於是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孫權的船由於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得行將傾覆。孫權即令調轉船頭,讓另一側再受箭。待兩側受箭均衡後,即安然返航。這次借箭只是偶然發生的,也只借了一船箭。

草船借箭的故事,在羅貫中編給諸葛亮之前。《三國志平話》還給周瑜安排了一出木船借箭的故事。


羅貫中這麼寫,主要是為了彰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諸葛亮沒有趁草船借箭的時候,火攻曹營,主要是羅貫中沒想起來這事。

其次,就從《三國演義》中分析此事。火燒赤壁的故事,主要是靠東風去燒曹操的“鐵索連舟”。如果,直接讓諸葛亮趁大霧去曹營放火。諸葛亮還是沒有放火必須的兩件東西:東風和弓箭!

這就回到了雞生蛋和蛋生雞的問題了。沒有了黃蓋的火船,就要用弓箭放火。所以,必須借箭。然後,還要等東風,趁著風勢,才能火燒連營。所以,按照這個邏輯,也不能讓諸葛亮去放火。


勇戰王聊歷史


長話短說,閒話少數,翰林院學士為您作答。說這個問題有道理的,肯定沒有好好看三國演義,別跟我扯正史,現在就事論事,說說小說中,諸葛亮草船借箭時為什麼不直接火攻曹營。


曹營不是一堆草垛子,不是你想燒就能燒,赤壁之戰勝利由無數個細節勝利共同組成,如果照題主這個邏輯,周瑜諸葛亮早就收復許昌了。火燒曹營最主要的先決條件,一個是鐵鎖連舟,一個是東風。

在草船借箭時,曹操中了反間計,雖然殺了蔡瑁張允,但仍然延續蔡張水軍舊法,直到龐統獻連環計,曹操才下令將戰船連在一起,提供了火燒赤壁的第一個重要條件。至於東風,就等弄明白草船借箭時用的船,是什麼船了,書中敘述每船有軍士30人,又敘述孔明將船左右調度,收船急回,可見草船用的是人力划船,與有沒有風毫無關係。


東風颳船,其勢如風,才能馬上達到火燒連舟的效果,如果靠這些速度緩慢的人力船去燒,還沒走近自己就先燒完了。所以題主這個問題完全不成立,還是回去好好看看書再來提問吧。草船借箭故事唯一的bug,是曹操沒有用火箭,其他地方邏輯沒有問題。


董狐筆


不知為何提出此問?稍有常識都知道,火功要空氣乾燥而風力很大,更要選擇風向,以風助火勢,火借風威才能一發而不可收拾,利用天象才能不費吹灰之力大破曹操。你都說了孔明借箭江面是濃霧,孔明博覽群書,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也就是他知道啥時候該怎麼做,如果借箭時直接火功,因為當時霧氣太濃,空氣溼受大,不利於火勢蔓延,而且霧氣越濃更證明沒風。要想火燒曹營,就得空氣乾燥而且必須東風,如果風向相反就適得其反燒了自己的兵船。所以諸葛孔明充分利用了,他所撐握的氣象知識,發揮其聰明才智,打擊了來自北方曹軍銳氣,而也讓自己出山以後,連戰連捷而名成就千古!


UC留攬不到的人


三分天下諸葛亮,諸葛亮的智慧和膽識令人不得不佩服,歷來深受廣大人民的愛戴,把他比作智慧的化身。許多人也都看過《三國演義》的書或者電視劇,大家或許對這件事都有些疑問,那就是孔明草船借箭,曹操為什麼不用火箭射船,直接燒掉豈不是更爽?我們來分析下原因



1、大霧瀰漫,當時的能見度很低。曹操連敵軍的方向都不知道,更別說看清船上是草人了,自己要是用火箭,豈不是首先暴露自己的位置了,所以沒有用火箭射草船。



2、普通的箭取用方便,火箭屬於易燃品,不易隨時攜帶。草船借箭對於曹軍來說屬於突發情況,可能火箭還沒有從倉庫中取出來,其次分發、點火等都會耽誤大量的時間,時間沒來得及。



3、火箭不適合大霧天氣。霧天空中會有很多小水珠,火箭極可能在空中就熄滅了。這樣算起來即達不到想要的結果,而且還很不划算。



4、使用火箭可能會引火燒身。假如對方的船著火了,而他們的船是移動著的,衝進曹營豈不是也要把自己給燒了。所以古代火箭一般都是用來攻城所用,好鋼用在刀刃上。



5、火箭不僅造假昂貴,不能常備,而且會大大折損弓箭的有效射程。在那個時候,硫磺和火油價格比較昂貴,所以火箭的數量也相對較少;再者他們會增加弓箭的重量,使弓箭的射程降低,本來船就遠,這樣就跑到射程之外了!



6、火箭不僅比較缺德,而且還不能回收利用。諸葛亮喜歡玩火,但是他自己也說了,這樣的缺德事會折壽的;古代打掃戰場時,能獲得好多的戰利品,火箭一次性的不利於長期的發展,而普通的箭則可以再次回收。



其實,羅貫中早就考慮到你這個問題了。諸葛亮的膽子也是夠大的,如果真的用火攻的話,可能三國在曹操在世時就大一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