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家


195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度过了10周岁生日,我也在高原小城东胜县城北原伊盟工业局家属大院出生。我的家是一排仅有两户人家的土房子,一脚就可以踹开的门是薄薄的木板镶上去的,母亲用麻纸糊着走风漏气的木头窗子。家中里间的格局是锅连炕,炕上摆得一对儿爸妈结婚时的柳条箱子,装他们的衣物。地下安得一个火炉子,主要用来取暖,还有一个脸盆及架子,再就是几个小板凳和一张小饭桌。外间是一张木头床边放着一张黄色的木桌,那是爸爸用来写文章用的办公桌。这间土房,据说是爸爸当时工作的伊盟盟委的家属房。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大概是我快十岁的1968年,我家第一次添置了家具,买了一对儿紫色油漆的木头板箱,我兴高采烈地和姐姐玩起了捉迷藏游戏,藏在其中的一个躺柜里,结果被锁在了柜子里,差点找不着钥匙,我在里面呆了好久,几乎憋得喘不过气来。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1971年东胜县一完小的广播员队伍

之后几年,我家又花了100元钱买了爸爸朋友的一辆旧自行车,全家用它买粮、驮秋菜,爸爸上下班用,全家人用它学自行车。那辆二手自行车,爸妈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都不够,但作为我家的高档用品,着实让全家人骄傲了一阵子,并给家里解决了运输和交通方面的大问题……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大约是1969年,我家终于搬进了一套有里外间的砖瓦房。那是妈妈单位伊盟新华书店给分的家属房。两排九户人家的邻居,相处得很好,整个文化大院很有书香气息。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1978年,我家又搬到爸爸单位伊盟科技局给分的房,一进两开,后面有个小厨房,家里还有院子、凉房,请来了木匠打了几件家具,全家人的幸福指数立即提升,那种满足、愉悦、幸福感至今难以忘怀。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1988年,我家的居住条件又一次得到了改善。80多平米的住房,功能更加细化,客厅、卧室、书房兼走廊、卫生间一应俱全,院子里又盖了凉房兼厨房,家里第一次告别了火炉子,安装了土暖气,生活水平似乎达到了小康,那种知足中透着的幸福感,不知让我们一家高兴了多久……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2000年,父母又搬进了约200平米的小二楼。我家几乎是10年一个台阶的住房更新速度,折射了当时东胜人大部分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结婚时租住了农村住房,1988年,搬到了爱人单位分的50多平方米的楼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的福利住房转为商品住房。三十年来6次搬家,住房更新到现在的大平米住房。我家的交通工具也从自行车变为小汽车,吃饭讲营养,穿衣重时尚,旅游消费成了每年不可少的开支。我本人也从一个初中毕业当工人的起点,搭上时代教育改革的快车,通过成人教育先后获得大专、后本学历,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家的居住条件和交通工具的改善,是当年我们做梦也不敢想的,它是我们这个小城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的缩影,更是新中国70年来大多数中国人生活水平的真实写照。

我的城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爸妈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从外地来到伊克昭盟工作的,我生在东胜,长在东胜,快退休了,又住到康巴什。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儿时的记忆中,妈妈工作的伊盟新华书店是东胜的城中心,北门外是当时的伊盟卫校一带,南门外是现在的购物中心一带。东面到原伊克昭盟军分区一带就走到农村了,西面到如今的东胜大酒店一带也就是城边儿了。有一次,我随院里的哥哥姐姐去了一趟当时的伊盟师范,即现在的大学生创业园,好像是去了一趟郊外,又远又荒凉。直到1976年我在伊盟医疗器械厂参加工作,记得那个工厂除了大门是砖混结构,后面的职工家属房是土打墙和砖混结构,部分厂区围墙也是土围子院墙,厂区外的马路上有一个土打墙的厕所,人站起来,头就在外面露着。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当年,东胜流传着“一个警察看两头”的俗语,可见那时东胜街上的街道之短,马路之窄,车辆之少。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整个东胜街头的商业网点只有四五家糖酒门市部,主要服务网点记忆中只有一个贸易公司、一两个食堂,一个镶牙馆,一个澡堂子、一个国营旅馆、一个四分店,街上的居民仿佛都是街坊邻居,至少大多面熟。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原来的伊盟公署礼堂改为可以放电影和舞台表演的礼堂,由伊盟歌舞团表演的样板戏芭蕾舞《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就是在那里上演的。此时,东胜终于有了一座百货大楼,成为东胜的商业中心。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东胜逐步开始了城市建设,老城区的几条主要街道由砂石路逐渐修成了柏油马路。大概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伊盟医院从原伊盟妇幼保健院一带的走廊平房搬到了现在的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东胜部旧门诊楼,大约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伊盟医院门诊楼、住院楼又在东边逐步扩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西园新村等住宅小区也在盟医院往西开始集中开发建设,东胜居民的住房条件似乎开始了逐步改善,

那时,住进西园新村,简直就是新型市民的象征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结婚时,在西园新村再往西的旧武警伊盟支队一带租了羊场壕乡圪堵队农民的房,这里是东胜的城乡结合部,除了几户老乡的住房外,西边是一片菜地和庄稼地。住在郊外的我,每天骑自行车上班,只觉得东胜的老城区变大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东胜开始有了公共汽车

,作为记者,我在东胜开通的第一辆公共汽车1路车上做了采访,向东胜观众报道了东胜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伊盟医院门口的花坛成为我拍美照的背景。

1989年10月,鄂尔多斯首条运煤专线,具有历史意义的包神铁路开通。这条铁路,从东胜的西边穿城而过,给小城东胜带来了列车的鸣笛声,东胜似乎有了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繁荣的气息,包神铁路的开通,无疑对伊盟煤炭运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此时,已有十几年历史的伊盟纺织公司和已有约十年历史的鄂尔多斯羊绒衫厂已是伊盟工业的领军企业。1988年,由伊盟乡镇企业处副处长张双旺领办的伊盟煤炭公司,由原伊盟化学工业公司和所属乌审旗碱湖试验站等企业发展起来的伊盟化工集团和正在起步的伊盟建材行业形成了伊盟的四大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胜的工业企业能记起来的名字有毛织厂、刺丝厂,五金线材厂等。1966年,国家从天津市迁来了伊盟医疗器械厂,后来有了水泵厂和拖修厂,伊盟才开始有了简单的机械制造和加工业。1979年末,伊盟在内蒙古第一个通过补偿贸易的形式上建立了伊盟羊绒衫厂,丰富了工业格局,打开了伊盟的出口创汇市场。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曾经只有8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的东胜小城已远远不能适应城市人口的集聚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包神铁路穿越东胜的线路为界,东胜城区形成了铁西区的概念,城区开发重点向西部倾斜,形成了铁西区的雏形。跨世纪以后,铁西区的开发速度、房地产建设、项目引进、文创旅游业、服务业等飞速发展,形成了东胜经济技术开发区。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如今的东胜铁西区一、二期开发连片,加之羊绒集团入驻罕台工业区,当年弹丸之地的东胜城,已是高楼林立,花草相间,人居舒适,更加现代时尚,高雅大方。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新老城区互补的东胜,城市功能日益配套完善,是鄂尔多斯市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鄂尔多斯市企业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生活水平最高、购买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2001年,伊克昭盟撤盟设市,之后不久开发建设康巴什新区,构筑康巴什、东胜、阿勒腾席热镇“一市三区”百万人口的城市核心区

,以解决“小城镇,大工业”和城乡发展一强一弱的矛盾,以及鄂尔多斯市区交通拥挤、水资源紧张等问题。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2006年7月31日,鄂尔多斯市委、政府搬迁至康巴什。如今的康巴什区,已成为全国首个以城市景观命名的4A级旅游景区。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城,已不再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村姑”,走遍全国,游走天下,我的鄂尔多斯已脱落成一个时尚、现代、有品位的新型城市。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鄂尔多斯记忆


我的家,我的城,让我愉悦,让我骄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