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河南郑州和新郑的称呼来自于陕西的古代郑国?

荷兰盖中盖


新郑作为河南省会郑州的下辖县级市,一直被认为是“新郑州”的简称,似乎是随着郑州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得已从周边地区划出一片土地用以扩建。然而与多数人的认知截然相反,历史上是先有的新郑,而后才有的郑州,两者出现的时间相差八百余年。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倒挂”?新郑到底是不是“新郑州”的意思呢?

首先,郑州既然比新郑晚,新郑肯定不是取自“新郑州”之意。故事还要追溯至上古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之后,定都镐京,也就是今陕西西安附近。而在如今河南郑州附近也有些许小诸侯国,比如虢国、管国、郐国等就盘踞在此。后来西周被犬戎所灭,平王便率领宗室东迁洛邑,史称“平王东迁”,这便是东周的开始。

而随着周王室东迁的还有一个诸侯国,也就是郑国。郑国抵达洛阳以东之后,三下五除二消灭了本地的虢国和郐国,然后在当地营建新都。为了区别家乡陕西的老郑国,新建的都城被命名为“新郑”,也就是“新郑国”的意思。所以说,新郑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郑州”,有的也只是“新郑国”。

公元前375年,一度强势的郑国最终被崛起的韩国所灭,韩哀侯将都城从阳翟(今河南禹州)迁至新郑。此后新郑又成为韩国的首都一个多世纪,直到大秦一统天下,而此刻距离郑州登上历史舞台还有近六百年。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郑州地区战乱不断,行政建制几度更改,但史书里终究没有出现过“郑州”字样,直到隋再度统一九州之后。

开皇三年,大隋文皇帝改荥州为郑州,郑州开始作为州一级的行政区名指代今天的郑州地区。此后历经唐、五代、两宋、元、明、清及民国,郑州的发展虽然起起落落,但总体规模与新郑别无二致。郑州真正得以腾飞还是在1954年以后,河南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郑州才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

如今郑州的经济总量已突破万亿,早已把身边的新郑甩出十几条街。尽管从历史渊源上说,新郑比郑州的历史要悠久得多,但在外人看来新郑仍然是受郑州辐射和覆盖的“小兄弟”。也难怪会有那么多人把新郑看作“新郑州”或者“郑州新区”了。

更多河南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历史是严肃的。

郑州和新郑来自于陕西吗?

郑州过去叫做郑县。

古代的时候有一个老郑国,它就位于华夏文明的起源地陕西省境内的华县。

那么他和郑州新郑有关系吗?

他是河南郑州与新郑的老祖先。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本来它位于陕西省境内,后来随平王东迁去了河南。只能说是现在的河南,古代的时候还没有这个词。

由于古代的时候都城会经常迁徙,所以就出现了两个郑县,这个是历史的事实。

欢迎大家关注大唐神都,将会带给您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大唐神都


本期话题:

郑国丧失了自己的开国之君郑桓公,丢掉了位于陕西华县的所有封地。只剩下一部分死里逃生的国人寄居于虢、郐之地苟延残喘。

可令人惊奇的是,郑国不仅没有就此走向衰亡,反而迅速吞并虢、郐, 进而把持东周朝政,成为当时天下的第一强国。在郑国短暂的崛起历程中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毫不夸张地说,在周幽王死后的短短20年里,郑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创造了两大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迹:

首先,俗话都说强龙不压地头蛇,更何况郑国迁居虢、郐,本是寄人篱下,它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鸠占鹊巢、吞并虢、郐呢?

其次,刚刚占领虢、郐,郑武公便以新造之国与晋文侯争夺拥立之功。

虽然名义上晋之与郑,都是东周定鼎之后最重要的依靠势力,但郑国对周天子和东周朝廷的影响力明显要强于晋国,这种情况贯穿公元前8世纪的下半叶,直到郑武公的儿子郑庄公去世才逐渐改变,郑国的这种政治优势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关于郑国崛起的这段历史迷雾重重,要揭开事实的真相,我们还得从《史记·郑世家》的这段记载着手:

桓公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对曰:“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公曰:“何以?”对曰:“地近虢、郐,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中略)于是卒言王,东徙其民雒东,而虢、郐果献十邑,竟国之。

——《史记·郑世家》

按照司马迁的上述记载,郑桓公在问政史伯之后,根据他的建议向周幽王打了一份报告,要求将郑国东徙河南。而洛阳东南的虢国与郐国则主动贡献了10座城邑作为郑国的新土。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司马迁解释道,那是因为郑桓公当时身为王朝卿士,位高权重,虢、郐之君拍了他的马屁。

这是一个不合逻辑的解释。所谓“十邑”,根据《国语》徐元诰注,包括了邬、弊、补、舟、衣、柔、历、华这八座城池,再加上东虢国与郐国的都城,一共10城,这10座城池几乎就是东虢国与郐国的全部家当。

如果倾囊相授,送与郑国,那就意味着虢、郐两国事实上灭亡了。马屁哪儿有这种拍法?退一步说,就算虢、郐二君真这么败家,周幽王又怎么可能授权郑桓公鲸吞这两个诸侯国呢?这不等于纵容郑国肆意破坏西周王朝的封建格局吗?

因此,我认为《郑世家》的上述记载完全不可信,郑国真实的东迁历史应该是像《国语》所说的这样:

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君若以周难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周乱而弊,是骄而贪,必将背君,君若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若克二邑,邬、弊、补、舟、衣、柔、历、华,君之土也。

——《国语·郑语》

郑桓公以周朝政治混乱为由,向虢、郐两国提出请求,希望能将郑国的人民与财产寄居在两国的领土上。因为郑桓公贵为王朝卿士,虢、郐二君迫于威权,“不敢不许”。

然而,周幽王一死,中央政府权威崩溃,郑桓公藉以压服虢、郐的政治砝码猝然消失,虢、郐这两个主人与郑国这个客人之间的矛盾便迅速激化了。

在这种情况下,郑国果断出手,攻占了虢、郐两国的都城,并迅速扩大战果,将其余八座城池也都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以上这些,大概就是郑国东迁的基本事实。

但是,即便我们根据《国语》粗略地勾勒出了郑国东迁的事件轮廓,其中仍有关键的盲点需要我们继续破解,那就是:

郑国击灭虢、郐的主力——即《国语》所谓的“成周之众”究竟是些什么人?

要知道,此时郑桓公已经死于镐京的战乱,而继位的郑武公要迟至周平王定都洛邑之后才被允许接任他父亲的王朝卿士的身份,身处东都王畿“成周之众”又为什么要听从郑武公的指挥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咱们的话题得倒回去,从郑国的建立聊起。根据历史学家陈盘先生的考证,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郑国并非西周时期由周宣王赐予郑桓公姬友的封国,早在殷墟卜辞当中,就有“郑国”的记载。

从卜辞上推断,殷商时期的郑国公室应该是王室的支裔,换句话说,这是一个由血统高贵、地位显赫的政治家族建立的强藩,其建国的旧址正在今天河南省郑州市一带。

商朝覆亡之后,郑国故地被周武王封赐给了弟弟管叔。武王驾崩,管叔、蔡叔疑心周公旦要篡位,遂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裹挟治下的殷商遗民发动叛乱,结果遭到了成王和周公的镇压。

叛乱平定之后,周公决意改变武王时期就地监视殷商遗民的策略,将参与反叛的殷商遗民拆分,一部分迁移到成周洛邑,一部分则由各位周朝封君带去封国,卫国、鲁国等国都分到了一定数量的殷商遗民。

在这个遗民的拆分与迁移过程中,今天的陕西省华县应该也是当时迁移殷商遗民的目的地之一,其所接纳的移民正是一部分参与三监之叛的殷商藩国郑国的旧民。

按照上古先民安土重迁的习惯,这些郑国人迁徙到新的定居地之后仍会使用故乡的名字来称呼新居,于是华县便成了他们口中新的“郑”地。

到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宣王将胞弟姬友封到华县为诸侯,建立姬姓郑国。在建国之初的33年里,姬友充分展示了他治国理民的长才,深受郑国百姓的拥戴。

于是新继位的周幽王顺势将自己的这位小叔召入中央政府,命他担任司徒——这意味着周王室扩大了对郑桓公姬友的授权,从前的郑桓公只负责管理畿内封国郑国的百姓,而现在整个周朝王畿之内的民政事务都划入了他的管辖范围。

就在郑桓公受命卿士,担任司徒之后,《史记》记载:

幽王以为司徒,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雒之间,人便思之。

——《史记·郑世家》

宗周、成周王畿相通,郑桓公在宗周积累的声望很快传入成周,在河洛之间建立起了自己的民意基础。在这个过程当中,郑国以殷商遗民为国民主体的特征很可能为郑桓公扩散自己在成周的影响力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杨宽先生在《西周史》当中曾经分析道:

(三监之叛后)有许多殷及多方(即诸侯)的贵族,被集中迁移到洛邑郊外,既便于集中监督和管理,又可以用来为周朝服役,服役的内容包括劳役与兵役。驻屯成周的成周八师,其中军官和骨干当然是周贵族,战斗的甲士就可以利用殷及多方的贵族充任,驻屯在成周的“成周八师”如此,驻屯在牧野的“殷八师”更是如此。

——《西周史》

成周既是殷商遗民的聚居地,更兼其中许多人是具有战斗经验的甲士,而郑桓公早年正是依靠殷商遗民起家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幽王死后,虢、郐两国与郑国发生战争,郑国能够调动“成周之众”吞并虢、郐了。

为什么郑桓公东迁一定要选址于虢、郐之地呢?

史伯为他策划东迁之时,一开始就告诫郑桓公说:

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

——《国语·郑语》

一旦西周王权崩溃,对边疆地区的政治辐射减弱,边地的少数民族必然趁势崛起。史伯提醒郑桓公,绝不能将郑国迁移到边地去。别看齐、楚、秦、晋四大国后来相继在边疆坐大,那是因为他们历世与戎狄杂居,积累了同化、吸纳少数民族的丰富经验。

但这绝非郑桓公所擅长的,郑桓公所擅长的是治理王畿之地,他的人望来自王畿之内殷商遗民的拥戴。

地处陕西华县的郑国是宗周畿内殷商遗民的聚居地,而虢、郐两国正是成周畿内原商朝郑国的故土!选择迁国到这里,郑桓公的考虑正是要利用两地殷商遗民的联动性迅速巩固郑国的建国基础。

后来春秋时期郑国最著名的政治家子产曾经回忆说:

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

——《左传·桓公六年》

在郑国东迁的过程中,以郑桓公、郑武公为代表的郑国公室与殷商遗民——即“成周之众”——结成了紧密的政治同盟,在短短数年之内连续吞并虢、郐,让郑国在河洛之间扎下了根基。而“成周之众”既控制在郑武公的手里,郑国又密迩王畿,迁都成周的周平王敢不把郑武公倚为南天柱石吗?

参考文献:

徐元诰《国语集解》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竹添光鸿《史记会注考证》

班固《汉书》

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

杨宽《西周史》


晋公子


咄咄怪事?郑州,商代古都,已有历史3600多年历史。岂是战国时代的才有的郑州?小编,你解释一下。你犭戎之地,岂是汉家人家?


老狼16946


对于这种无事生非的猥琐小人,大家还是不要理他的好,越理他叫唤的越欢实。我建议直接搜集证据举报,免得闲的整天没事干。给大家个举报通道,人多力量大。搜索12377网络举报下载,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醉是简单


姓郑祖籍荥阳,出去混的好,建都自然选老家,郑国古都之京城记!有明显记载郑恒公祭母!看看荥阳多少郑氏村落,是不是比记载更早!新郑是也是古代韩国国都

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君主在京城遗址,有后郑任庄公,开辟新郑城池为子君享用直到被韩灭,郑文公正是定都新郑,也不是陕西直接迁新郑,陕西郑国城池啥样,有记载吗,可以说郑国建立几百年后才去新郑,怎么会区分陕西没有城池的地方,所以新郑区分陕西郑县一派胡言,不攻自破。老郑国在京城县,百度为京县。而郑州前史,三川郡,荥阳郡,荥州,郑州,管城县,管州,废州置郑县,郑州市,重点提一下荥阳就是郑州,后期从郑州牵置成皋大索城,直到清朝单列知县。


feiyue66


郑武公从关中来到新郑其实是回老家了,因为郑武公的祖上不窋(后稷之子帝喾之孙)来自中原。郑州新郑以前都叫有熊,亳,隞,管,郑,韩,,,郑州新郑是兄弟一体自古不分家。裴李岗时代郑州新郑是同质部落,仰韶大河村时代郑州新郑也是同质部落。黄帝时代新郑兼管郑州,商代郑州兼管新郑,战国郑韩时代新郑兼管郑州,今天郑州兼管新郑,明天郑州新郑又要一体化。郑州新郑自古就是一体,兄弟不分家。郑武公来有熊国老家以前这里就叫郑,来了以后又称郑州和新郑为郑,没什么,不算改名字。后来又改为韩,隋朝文帝称这里为郑州,到了王世充又称洛阳为郑,今天有熊故国复称郑州,也很好,将来和开封一起就算是称汴京(中京)也是不错的。好了,关于郑州新郑的称呼就说到这里吧。


嵩山道士


罔顾历史,以讹传讹,郑州早就存在,并在商代时期建过都城,也是八大古都之首。是中国最早的古都,历史久远。郑国南迁,是到了新郑一带,和郑州毫无关系。郑州历史比整个陕西省的历史都久远,更不要说战国时期的郑国东迁了,郑国三次东迁到新郑,荥阳不知道晚了郑州两千年?你连历史都不知道还来这里提问?真是佩服你强大的心理和充盈的脑袋。


ZHG鹰哥


为什么陕西的名字来源于河南的一个县?


卞流沙


不错,郑国最初是建都陕西。可是在陕西建都多长时间?为什么在陕西呆不下去又回到中原?是陕西不够富裕?按照陕西华夏伪起源说,华夏族应该在陕西根深叶茂四处扩张才对,为什么周及郑都从陕西搬回中原?其实很简单,陕西是西戎异族的地盘,周和郑都是被异族赶回老家去了。印证了一个广告语,心灵故乡老家河南。还有刘帮在陕西建立汉朝,不代表刘帮是陕西人,同理周在陕西建都,不代表他们的故乡不在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