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有天子有军队,打司马懿有必胜把握,为何却拱手投降?

何洁龍


曹爽能够成为辅政大臣的原因就是:他是曹真的儿子。外加当时的魏明帝曹睿病糊涂了,而掌握机要的中书孙资、刘放二人厌恶夏侯献、曹肇,为了自已的利益而推荐曹爽与司马懿辅佐。

曹爽毕生毫无建树,就连唯一的一次南征蜀汉,也被王平打得大败,成就了王平兴势之战的功业,除此之外,曹爽与纨绔子弟无异。

  德不配位,造就了曹爽的悲剧。曹爽执政之初,尚能谨慎从事,尊重同僚,可时间一长,开始排挤异已,结党营私,软禁太后,祸乱后宫,曹爽的行为不仅打击了司马懿,郭太后,而且连魏国一大邦的元老重臣统统都得罪了。

高平陵政变,司马懿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乘曹爽离开京城,联合郭太后及一帮曹魏元重臣,控制京城,关闭城门,在政治诉求上要求罢免曹爽。

  司马懿给曹爽的选择是:放弃兵权,可保爵位及富贵。

  而且保证人有:太尉蒋济、尚书陈泰、侍中许允、殿中校尉尹大目,这些人有的是曹魏四朝重臣,有的是曹爽自已的亲信。

曹爽面临的选择就是:要么投降,做个富家翁;要么与所有人为敌,进行一场在曹爽自已看来不可能胜利的战争。

  曹爽就算不相信司马懿,可他相信蒋济、陈泰、许允、尹大目这些人,况且司马懿在当时所有人看起来,就是一个社稷之臣,司马懿的伪装不在于骗过了曹爽,而在于连蒋济、陈泰这样极有心机的大佬也被骗过了。

  所以桓范的苦劝,曹爽没有听。就连蒋济都看穿了曹爽的内心,认为曹爽只是弩马恋栈豆中的一匹劣质马而已。

司马懿最担心的就是桓范的建议,挟制皇帝到许昌,以皇帝名义调动全国兵马勤王,司马懿守着一座孤城洛阳,难有胜算,这也是曹爽挫败高平陵政变的唯一办法,虽然不敢说有百分之百的取胜把握,但对于只要有机会就会争取的曹家先辈们来说,曹爽的选择正如桓范说的那样:曹真何许英雄,竞生出你们这样像猪和牛一样蠢笨的儿子。

  蒋济认为曹爽是弩马(劣质马),桓范认为曹爽是犊耳(像像猪和牛一样蠢笨),而曹爽的选择是:放弃抵抗,投降,做个富家翁,也就很好理解了。


九九戏说历史


其实主要就两点,一是曹爽懦弱无能且贪图富贵;二是他在政治上太天真,轻易相信了司马老儿。曹爽去高平陵,没记错的话,好像是带了军队的,而且人数还不算少,好像有两三万,再说以曹爽当时的作为,张扬跋扈,又讲究排场,他去给先帝扫墓,然后顺便游玩打猎,也不太可能只带少数亲信,军队是肯定要带的。但就是手里有兵,皇帝又在身边,曹爽却投降了,着实无能。现在分析什么太后、士族、地方实力派都支持司马懿,都是事后诸葛亮,纸上谈兵。当时司马懿也冒着巨大的风险,他就靠三千敢死队,没有其他武装力量,因为军队基本都被曹爽带走了,想迅速通知地方实力派来增援,当时的通信、交通条件也办不到。如果曹爽但凡有点血性,有点政治头脑,应该第一时间通报皇帝,就说司马懿造反,挟持太后,囚禁大臣,并要杀害军队家属。逼迫皇帝给全军下诏:即刻发兵洛阳乱平叛。也用不着跑到许昌,号令天下兵马来对抗了,因为那需要时间,等你跑到许昌,再把诏书发给各地驻军,司马懿和他的支持者早就准备充分了,以曹爽的本事打不赢,即便双方僵持,搞不好魏国也会分裂动乱。个人感觉如果曹爽第一时间发兵杀回洛阳,司马懿必定措手不及,几乎毫无胜算。可历史没有如果,司马懿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早算准了曹爽会投降,所以才敢冒险起事。


手机用户12175003233


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抓住曹爽及其整个团队外出之机,控制了洛阳,阻断了曹爽归路。

此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是怎样的呢?

其实双方现成的兵力都不是很多。曹爽虽然有天子在手,但政治优势并不明显。

司马懿此次出击可谓是蓄谋已久,司马懿的筹码不仅仅手上的部队以及所控制的洛阳城。真正让司马懿有底气与曹爽抗衡的,是因为司马懿背后有整个士族阶级的支持。

高平陵政变看似是曹爽与司马懿的对决,其实是士族阶级对皇权的反抗。

我们从魏国的建立说起,曹操死后,曹丕任第二代魏王。曹丕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体系于是选择进帝位,这样才能对手下、对自己的团队带来更多的利益。但是曹家要建立自己的政权、国家难免就需要士族阶级的支持。为获得其支持,曹丕选择颁布“九品中正制”大幅让利于士族。从那时起,被打压许久的士族阶级重新活跃起来。并且在势头上逐渐盖过了宗亲势力。直到曹睿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才意识士族力量已经很强大了。强大到连曹睿临终任命托孤大臣的命令都可以反对,本来曹睿想清一色任命宗亲为辅政大臣。无奈最终向士族让步了,选择了曹爽和司马懿,而司马懿就是士族阶级的代表。



曹爽掌权后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在争取宗亲利益,大力打压士族阶级。只不过曹爽的手段强硬却不够狠毒,细节处理又不到位。可以说曹爽得罪了整个士族阶级,却又没有使其失去了反抗的力量。再加上曹爽的能力不足,不能很好的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若要正面硬刚,曹爽的赢面其实很大。曹爽最终还是选择了投降。终究是官宦子弟,养尊处优的,没有当机立断、放手一搏的勇气和魄力。


左将军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把曹爽的身世理顺一下。曹爽的爹爹是曹真,曹真本不姓曹而是姓秦,是曹操的养子。曹丕死前安排了四个顾命大臣,托孤儿子曹叡。曹真在四人中地位最高,职务为中军大将军,排在第一位,其次是陈群,曹休,最后一位是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可见曹真在朝中地位之高了。曹叡死前,将齐王曹芳托孤给曹爽与司马懿。曹芳是曹叡的养子,来路不大清楚,登上少帝皇位的曹芳只有8岁。司马懿的地位很快上升到与曹爽几乎不相上下,这是曹爽自己给自己挖的一个大坑,因为司马懿的升职都是他帮助首肯的结果。不久,曹爽感觉到了威胁,有狼顾之相的司马懿的存在,让曹爽如芒在背。在何晏,邓扬,丁谥,李胜等人的建议下,曹爽急忙采取明升暗降的手法,去掉了司马懿录尚书事的头衔,夺了实权,架空起来,升为有名无实的太傅。被架空的司马懿表面伪装疯瘫在床,却策划阴谋于暗室,网罗死党,借曹爽拥少帝去明帝陵扫墓之机,在京城发动了政变。司马懿故意放出口风,曹爽只要交出权力,曹家父子兄弟及下属官员一律待遇不变,照享荣华富贵。司马懿这一招十分厉害,对曹爽具有强大的诱惑力。既然照样可以过花天酒地的生活,交出权力不干活更省心了。天真的曹爽大概就是这样想的,因此,手里有天子有军队有武器有粮草的曹爽,为贪图眼前的享乐,不顾有人劝他挟天子去许昌以号令天下讨贼的建议,竟然向司马懿交枪投降了。司马懿大权在握后,翻脸无情,杀掉了曹爽三族及几个同党的三族。曹操地下有知,看到后辈如此窝囊无能,不知要被气死几个来回呢。


滨城老王


公元249年,曹魏正始十年的正月初六,魏国首都洛阳爆发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政变。告病在家多年的太傅司马懿,趁曹魏皇帝曹芳与权臣曹爽共同出城祭扫魏明帝高平陵时发动政变。司马懿借用郭太后名义下诏,命自己的亲信接管洛阳城的军队,并关闭洛阳城门。完全控制洛阳后,以郭太后之名,下诏罢免曹爽之职。曹爽在得知政变消息后,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听信司马懿的劝降之言,以为只要交出权力,就能保存富贵。司马懿待曹爽投降后,将其下狱处死,夷灭三族,司马氏就此掌握曹魏政权,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时,曹爽兄弟手中掌握着天子和随行军队,桓范又将大司农印信带出,可调集许昌屯田区粮食物资,曹爽完全可以召唤军队反扑洛阳,平定司马懿,可为什么曹爽最终落得个投降身死的结局呢?笔者试析一二:

 

首先,曹爽没有意识到这次政变的严重性。他还是延续了之前两人之间朝堂斗争的惯性,抱有天真的侥幸心理,认为对方是四朝老臣,自己认输了大不了将权力交给司马懿,这样也能回家做个富家翁。而没有意识到司马懿本意是要架空整个曹魏政权,为自己改朝换代做准备。

 

其次,曹爽面对的是整个世家大族集团。司马懿和曹爽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个人矛盾,两人背后是两股巨大的势力集团。司马懿代表大魏士族集团,曹爽代表的是皇族集团,在之前曹爽搞得改革中双方矛盾日益尖锐。高平陵之变中,元老重臣都在支持司马懿,包括高柔、蒋济、王观、陈泰等等,面对失去控制的都城和齐心协力(没有多少硬实力,但影响力不可低估)的世家大族元老,曹爽心理未战先怯。

 

第三,桓范计策未必可行。《三国志》记载“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鼓动曹爽调兵反扑,后世所有人都认为如果照计而行必能扭转战局,并以此来批评曹爽的软弱无能。但实际上中原屯田区早有忠于司马懿的邓艾在经营,只带有少数禁军的曹爽未必能取得粮食物资。

 

     第四,缺乏四方战区实力派的支持。司马懿深耕朝堂几十年,出将拜相,无论政坛还是军中都拥有曹爽远远无法比拟的人脉关系网络。曹魏有河北、关中、荆州、扬州四大战区,司马懿先后伐吴、御蜀、灭辽东,早已在各战区发展了自己的势力。故而在高平陵之变中,我们未看到河北、关中、尤其是距离最近的荆州战区对曹爽的有力支持,唯一没有被司马懿渗透的扬州军区则鞭长莫及,也为日后的“淮南三叛”做好伏笔。

 

参考: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房玄龄《晋书》等等

 

 






大司马征西大将军


曹爽的拱手投降,就是一起典型的“性格决定命运”的案例。

曹爽能够成为辅政大臣的原因就是:他是曹真的儿子。外加当时的魏明帝曹睿病糊涂了,而掌握机要的中书孙资、刘放二人厌恶夏侯献、曹肇,为了自已的利益而推荐曹爽与司马懿辅佐。



曹爽毕生毫无建树,就连唯一的一次南征蜀汉,也被王平打得大败,成就了王平兴势之战的功业,除此之外,曹爽与纨绔子弟无异。

德不配位,造就了曹爽的悲剧。曹爽执政之初,尚能谨慎从事,尊重同僚,可时间一长,开始排挤异已,结党营私,软禁太后,祸乱后宫,曹爽的行为不仅打击了司马懿,郭太后,而且连魏国一大邦的元老重臣统统都得罪了。



高平陵政变,司马懿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乘曹爽离开京城,联合郭太后及一帮曹魏元重臣,控制京城,关闭城门,在政治诉求上要求罢免曹爽。

司马懿给曹爽的选择是:放弃兵权,可保爵位及富贵。

而且保证人有:太尉蒋济、尚书陈泰、侍中许允、殿中校尉尹大目,这些人有的是曹魏四朝重臣,有的是曹爽自已的亲信。



曹爽面临的选择就是:要么投降,做个富家翁;要么与所有人为敌,进行一场在曹爽自已看来不可能胜利的战争。

曹爽就算不相信司马懿,可他相信蒋济、陈泰、许允、尹大目这些人,况且司马懿在当时所有人看起来,就是一个社稷之臣,司马懿的伪装不在于骗过了曹爽,而在于连蒋济、陈泰这样极有心机的大佬也被骗过了。

所以桓范的苦劝,曹爽没有听。就连蒋济都看穿了曹爽的内心,认为曹爽只是弩马恋栈豆中的一匹劣质马而已。



司马懿最担心的就是桓范的建议,挟制皇帝到许昌,以皇帝名义调动全国兵马勤王,司马懿守着一座孤城洛阳,难有胜算,这也是曹爽挫败高平陵政变的唯一办法,虽然不敢说有百分之百的取胜把握,但对于只要有机会就会争取的曹家先辈们来说,曹爽的选择正如桓范说的那样:曹真何许英雄,竞生出你们这样像猪和牛一样蠢笨的儿子。

蒋济认为曹爽是弩马(劣质马),桓范认为曹爽是犊耳(像像猪和牛一样蠢笨),而曹爽的选择是:放弃抵抗,投降,做个富家翁,也就很好理解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在高平陵之变时,面对司马懿的劝说,曹爽最终选择投降,主要还是因为他能力有限,做事优柔寡断,但是当时曹爽还真没有把握和司马懿对决。

曹爽虽然手中有天子,但是并没有什么大用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芳确实在曹爽身边,但是此时的曹芳尚未亲政,朝政理论上是由司马懿和曹爽处理。换句话说,曹爽以曹芳名义下诏,谁都知道这仅仅能代表曹爽的意思,并非曹芳。在这种情况下,曹芳这个皇帝的身份利用价值,要大打折扣。

对于曹爽来说更糟糕的是,在整个高平陵之变时,曹芳并未表态对他予以支持,始终不发一言,显然两人之间关系并不深厚。所以他最多只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却不敢真的让曹芳行使皇帝权力。

另一方面,由于此前曹爽曾经逼迫郭太后移宫,两人之间矛盾极深。因此司马懿在发动政变后立刻和郭太后联手,取得了了她的支持。随即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洛阳各城门,占据武库,以蒋济、高柔、王观等人控制了洛阳各军,在政治号召力上并不吃亏。

而在朝堂之上,司马懿得到了大多数元老大臣的支持,像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尚书陈泰、侍中许允等人都站在了他的一边。而曹爽则只得到了大司农桓范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两人同时对外发布命令,显然司马懿的话大家更相信一些。

在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已经控制了洛阳的大部分军队,曹爽没有能力和司马懿对抗。

在曹爽当权时,虽然以大将军身份掌握了魏国的军权,他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任武卫將軍,控制着中军,在洛阳附近有着绝对的军事优势,但是在高平陵政变时曹爽和曹羲都在城外,身边的部队并不多。

司马懿发动政变以后,太尉蒋济支持了司马懿的行动。蒋济曾经担任过中护军和护军将军,长期在中军任职,在中军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也正是在他的帮助下,司马懿才得以让高柔、王观接管了曹爽和曹羲的军权。

司马懿在控制了武库以后,又率军驻守洛水浮桥。而曹爽此时则要窘迫的多,按照干宝《晋纪》所述,曹爽撤到伊水之南以后,征发屯甲兵数千,修筑营垒自卫。

爽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甲兵数千人以为卫。

从司马懿和曹爽的举动来看,司马懿明显是一种进逼的姿态,他主动出城,占据洛水浮桥,防止曹爽向西逃往关中。而曹爽则只能退而自保,显然此时在洛阳附近,司马懿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司马懿之所以不急着发起进攻,只是因为曹芳毕竟在曹爽军中。他既然以魏国忠臣自居,发起政变只是为了拨乱反正,自然不适合马上兵戎相见,但是这不意味着曹爽如果试图反抗他还会坐视。

如果曹爽真的试图挟持曹芳逃到许昌,号召天下兵马勤王,那么司马懿肯定会立刻出兵攻打曹爽。靠着几千屯田兵的护卫,曹爽要安全逃到许昌的难度很大。实际上司马懿在弹劾曹爽的诏书上也写明了这个意思,如果曹爽敢负隅顽抗,立刻军法从事。

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车驾;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

即使曹爽侥幸逃到许昌,也难以召集起部队和司马懿对抗

除了中军之外,魏军其他部队主要分布在扬州、荆州、豫州、雍凉、河北五个地区,其中又以对吴蜀一线的扬州、荆州、雍凉三个地区兵力最多,战斗力最强。

这五个地区里,河北距离较远,其他四个地区中雍涼都督夏侯玄和曹爽的关系最好,但是他远在关中,司马懿驻军洛水以后,曹爽难以赶去和他汇合。而且在之前曹爽伐蜀之战中,夏侯玄也参与其事,结果遭到大败,夏侯玄在军中威望大跌,因此他能策动多少人马响应曹爽是个问题。

荆州地区是司马懿长期任职的地方,他在这里影响力极大,都督王昶也是司马懿大力举荐上去的,所以可以肯定他会站在司马懿一边。

而关键是扬州都督王淩和豫州都督毌丘俭,这两个人后来都陆续参加了反对司马专权的淮南三叛,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是曹爽可以争取的力量。然而王淩和毌丘俭是忠于曹魏,反对司马专权,并非是和司马懿个人之间有恩怨。

司马懿发起高平陵之变,其公开的口号是曹爽背弃顾命,僭拟专权,独掌禁军,离间太后和天子之间关系,将皇帝当作傀儡,自己是为了魏国考虑,才起兵拨乱反正。由于曹爽此前确实独断专权,任人唯亲,所以司马懿这个口号还是很有号召力的,朝中元老们的站队也表明了这一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王淩和毌丘俭不大可能支持曹爽,除非有曹芳的公开表态。但是按照曹芳在高平陵事变时的态度,显然他和曹爽之间的关系并不好,曹爽也不可能指望曹芳会站在他这边。

所以最乐观估计,王淩和毌丘俭在此事中也不过是保持中立态度,而糟糕一点的话,则是要求曹爽交出曹芳,然后由曹芳做决断,那么曹爽的处境就尴尬了。

结语

因此综合当时的形式看,曹爽的处境并不乐观,司马懿的大军对他虎视眈眈,曹芳态度冷漠,而包括他弟弟曹羲、曹训在内,此时他身边的大部分人都不支持他起兵。在这种情况下,曹爽并没有什么必胜的把握,又有蒋济、陈泰等人出面担保,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风雨的纨绔子弟,他最终选择投降也就不奇怪了。


不沉的经远


这个还不是因为打不赢司马懿,司马懿实在是太厉害了。司马懿虽然是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其实司马懿早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当时司马懿虽然是没有皇帝,但是他有皇太后啊,拥有太后的话是比皇帝更加的管用,而且司马懿也培养了一支军队,这全是司马懿多年的准备,这些军队对司马懿是非常效忠的,而且是非常厉害,就像敢死队一样,曹爽能够和这些人比吗?


而曹爽的话,虽然他们的父辈比较厉害,可是到了他这一辈就是软骨头,还没打就想要投降,完全是侮辱了他们父辈曹氏家族的荣耀,给司马懿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换做其他人的话都会夺得曹氏家族的江山,更何况是司马懿这么强大的人呢,这个人是不能够和司马懿相比的。

司马懿实在是太强大了,曹爽不敢和他比

司马懿可是三国之中最厉害的谋士之一,他可是将诸葛亮都打败了,像这么厉害的人都被他玩弄于鼓掌之间,诸葛亮都没有玩过他,可想而知司马懿到底是有有多么可怕的实力,而且经过了这么多年三国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而司马懿依然活着,而且活得非常的好好的,可想而知司马懿是多么可怕。而曹爽的话就是胆子非常小,不敢和他比。


想想司马懿能够在朝廷上当了这么多年的大臣,自然是根基非常的牢固,而朝廷很多人都是对他非常熟悉的,现在可以说是三朝元老。甚至都可以说是四朝的元老了,能够和他比的人都已经埋进土里了,现在他才是真正的老资格,他要是想要做乱的话,不仅是为魏,没有人能够阻挡他,就算是天下也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比。

而且司马懿可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培养的那具敢死队都是对他效忠的,而且都是亡命之徒。这样的军队才是最可怕的,虽然他不能够和真正的军队相比,但是打一场这样的战争或者是暗杀的话,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他想到这一点肯定是感到非常的害怕,而且在这样条件下,他只能够选择投降。



曹爽是一个软骨头,他根本不可能和司马懿相比。

曹爽这个人虽然看起来是非常高大威猛的,在三国之中又有很大的权利,但是这也只是一个空架子而已,表面上是非常的强大,可是内心却非常的虚弱,遇到一些麻烦的话就会被别人踩在脚下。这个又怎么能够和司马懿这么强大的人相比呢?他只能够选择投降了。他平时的时候能够欺负司马懿,就是因为自己拥有很大权力,可是司马懿现在是比平常更加的强大,能够和他针锋相对,他自然是比不过的。



曾经很多次试探司马懿,就想知道司马懿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当时司马懿可以说是快要入土了。唉,这个时候他就已经放松下来,要是当时就杀掉司马懿的话,或许就没有这样的事情,司马懿的演技也是非常的厉害,能够骗过所有人,这证明曹爽是玩不过司马懿的。

你们认为曹爽和刘禅是一样的吗?欢迎评论。


汪公说


曹爽,字字昭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大司马曹真长子。自从曹休、曹真去世之后,曹家将权便有九年的空档期,在这期间军事指挥权落到了司马懿和外姓大臣的手里。后来魏明帝曹睿,病的十分严重脑子不清楚,掌握重要机密的孙姿,刘放二人,十分厌恶夏侯献和曹肇,都是为了自己利益而推举曹爽和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如果曹爽真的有实力,那么曹家将不会出现为期九年的空档期,总的来说,曹爽能够成为辅政大臣,仅仅是因为,他是曹真的儿子,各方面势力权衡利弊后,曹爽是个最优的选择罢了。

曹爽最开始执政的时候,为人谨慎,尊重同僚,但是时间一长,仗着自己的身份和权力,便开始有点飘,排挤异己,结党营私。连太后都被软禁,霍乱后宫,司马懿被他狠狠的打压了十年之久,满朝的文武大臣都被他给得罪光了。

后来,司马懿趁曹爽陪着皇帝外出祭拜的时候,联合郭太后和朝中的大臣们,关闭城门,发动了高陵政变,控制了整个京城,要求罢免曹爽,便派人告诉曹爽,让他回来投降,并把皇帝带回来。

司马懿给曹爽的选择是:放弃自己的权利,可以保住官爵和他的富贵。担保人分别是太尉蒋济、尚书陈泰、侍中许允、殿中校尉尹大目,这些人都是朝堂上的重臣,其中还有人是曹爽的亲信。

但是当时有个大臣叫桓范,从京城逃出去,跑到曹爽处,给他出谋划策,他告诉曹爽,此时绝对不能投降,应该奋起反抗、皇帝在我们这边,我们可以以天子以令诸侯,皇帝的命令谁敢不听。如果不听这就是谋逆大罪,我们的胜算还是很大的。二就是,虽然司马懿控制了城中的部队,但是中领军还在城外,中领军是曹爽的直属部队,曹爽可以直接控制并下达命令,而且洛阳典农也在城外,曹爽也可以调动。三、许昌有充足的兵器,很快就可以运送到部队这,用这些武器武装军队,完全是够用的。第四就是桓范就是大司农,主要掌管粮草,大印在手,粮草调动只是分分钟的事情。粮草,武器,军队都有了,而且还有皇帝这张王牌,胜算还是十分巨大的。

摆在曹爽面前的是选择,让他十分纠结。把权力交出去,做一个没有任何权利的有钱人,要不然就是去奋力打一场不知道胜算如何的仗,如果赢了,那么权利和富贵都在,如果输了就是一败涂地,可能连性命都保不住。而且司马懿那边有那么多大臣做担保,恐怕也是信得过的。

所以曹爽在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后,没有听从桓范的劝告,决定去向司马懿投降。气的桓范说,曹真是个大英雄,怎么生出了你这样蠢笨的儿子呢?桓范确实也是应该生气,本来跟曹爽没有什么特别密切的联系,但是觉得曹爽赢得把握比较大,所以才去赌一把。只可惜他看错了曹爽,没有想到曹爽是一个这样的人,赌错了人,白白搭上自己的性命。

其实司马懿内心也是真的很担心吧,曹爽万一真的听了桓范的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调动军队来反抗,那么这场仗的输赢真的是很难下结论了吧。当知道曹爽选择投降的时候,内心肯定是庆幸的,不费力便解决了一个隐患。

曹爽在当了这么多年辅政大臣,在朝廷上为所欲为,打压司马懿,那他必定也知道桓范的计策是可行的,那么为什么他还选择了投降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曹爽的家人还在城中,他顾念家人

曹爽陪着皇帝去祭祀,断不能把所有家人带上,而且也没有料想到司马懿会发动政变,肯定不能提前安顿好家人,如果开战,那么家人就是曹爽的一大软肋,增加了司马懿的筹码。而且按照司马懿所说,只要自己交出权力,就可以保住爵位和富贵,还可以保住家人的平安,按照常人的思路这也是很正常的。如果听从了桓范的建议,家人可能都会被杀害。在这一点上看,曹爽还是不错的,十分顾念家人。

他没有看透司马懿,错信了他

曹爽这件事儿的本身就是一场博弈,只能说司马懿谈判的条件十分有诱惑力,而且,之前的时候,跟司马懿的关系并不是特别的僵,没有动过司马懿手下的人,所以他认为,司马懿不存在坏恨在心这回事儿,而且司马懿之前为人十分的低调,曹爽本身又是皇室的贵族,他怎么可能说杀就杀呢。而且当时司马懿提出的条件,还有朝中的重臣做担保,其中还有自己的亲信,增加了可信度。这些条件都影响了曹爽的判断力,以至于轻信了司马懿,如果他没有相信,那肯定是不一样的后果,可能历史就要改写了。

曹爽本身的性格

在文章刚开始的时候就提到,曹爽本身并没有很强的能力,他能成为辅政大臣就是因为他是曹真的儿子。各方势力权衡利弊后,他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没有曹爽,也会有替他人来代替他罢了。他的一生真的是毫无建树,唯一一次的南征蜀汉,也大败,他本身又是贵族,顺风顺水,没有经历任何的波折,他是这样的性格也不奇怪。就连蒋济都认为,他是“驽马”。其实,曹爽也挺可怜的,被别人生生放到这个位置上,最后落得这个下场。

曹爽自己没有胜利的信心

根据曹爽自身的性格来看,他没有信心也是可以解释的通的。司马懿能征善战,而且有丰富的带兵经验,自己只有一次出兵还失败了,所以他根本不相信自己是司马懿的对手。在当时曹爽可以调动的军队都是杂牌军,司马懿控制的兵力都是主力军,这两大军队实力一比较,曹爽更没有信心了,虽然皇帝在自己手上,但是皇帝还比较年幼,司马懿那边是太后的支持,这样一比较实力悬殊,曹爽就有一种心理暗示,这场较量必输,都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那还不如投降。

总结来说,曹爽自身有很多的优势,奈何没有发挥好,能力配不上所得到的权利罢了。


木剑温不胜


1.曹爽对整个局势的错误判断

正在热播的《虎啸龙吟》中,把曹爽塑造成一个有勇无谋,优柔寡断得甚至有点蠢萌的人物形象。

把司马懿塑造成一个隐忍,为了自保才筹谋夺权的忠臣形象。

历史上真实的曹爽未必萌,但必定是有些蠢的。司马懿未必忠心,但一定是隐忍的。

曹氏家族十分排外,魏的人才选举制度对非曹氏宗亲的人十分苛刻,这导致了很多人对曹氏宗亲的不满,而曹爽是宗亲的代表人物,这种不满自然而然就集中体现在他身上。

作为曹睿的两位托孤辅助大臣之一,司马懿显然圆融得多,所以他成为了那些人拥护的对象。

两个阵势对立起来。一方是不满曹氏宗亲的士人阶层,一方是已失去了民心的曹氏宗亲。

大战前夕,如果曹爽听了桓范的话,拥护皇帝退守许昌,联络各地都督讨伐司马懿,他未必会败给司马懿。

然而,当时朝中的太尉蒋济等人向曹爽保证,司马懿只要权利,不会伤及性命。

曹爽很傻很天真,完全相信了,以为退路很宽,就放弃了和司马懿对立的信念,欣然投降了。

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手握兵权的司马懿出尔反尔,待他投降回到洛阳后,将他满门一网打尽。

2.司马懿掌握了兵权

如果没有兵权,司马懿就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太傅。然而,他控制了洛阳的禁军,就有了对抗曹爽的最大筹码。兵权是个好东西,司马懿对兵权的热衷,在影视剧《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中都有较为形象的体现。

再加上司马懿隐忍腹黑的性格,装得一手好无辜,骗取了太尉蒋济等一干老臣的信任,也骗过了天真的曹爽,最终使得曹爽不战而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