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封建禮教,重讀國學經典,淺論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

儒家思想自孔子創立以來,在春秋亂世的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更是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在思想上統治中國2000年之久。下面

我將通過對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來討論其思想理念在如今社會的價值。

反對封建禮教,重讀國學經典,淺論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


儒家思想的創立和發展歷程

1,春秋時期,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和孟子就不多說了,這裡簡單聊一聊知名度稍微低一點點的荀子。

荀子被稱為先秦儒學最後一位大師,他在繼承孔子思想的基礎上立足現實,通過對社會矛盾的深入思考,提出仁義和王道並重,即“隆禮重法”。他的出發點是希望解決實際問題,因為在他看來,社會矛盾的出現源自於社會利益分配不公和人性的“惡”。(這便是跟孟子“性善論”相對立的“性惡論”。)

於是,針對社會分工和利益分配,荀子提出要以“禮”為道德準繩,用“法”規範行為, 禮法結合。

通過“外儒內法”來達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反對封建禮教,重讀國學經典,淺論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

2,西漢時期,代表人物:董仲舒

董仲舒的思想體系是以春秋公羊學為理論基礎,並通過陰陽五行學進行改造而成,具體內容為:

1),天人感應

這是董仲舒儒學體系的核心思想。他認天道有靈,不僅設計了人間的秩序,還會監督秩序的運行。一旦秩序混亂,比如君王行為不當,上天就會降下災禍或者異象來提醒。這種把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進行攀附的思想在對皇權至上的限制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歷史上也有很多心懷不軌的人利用這種思想攻訐別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特別在社會環境比較混亂的皇朝末期,更是屢見不鮮。

2),三綱五常

董仲舒把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教觀念改造成為“三綱五常”的道德觀。現在人們通常認為,這是董仲舒給中國人戴上的精神枷鎖,毒害中國2000多年。但實際上這其中有許多片面和扭曲的觀點。

董仲舒建立新的儒家思想體系, 主要是想以秦二世而亡為前車之鑑,所以他的許多觀點在當時來說還是有他的積極意義。特別是他的“大一統”思想契合封建統治需求,所以漢武帝把儒家思想確定為官學。自此,儒家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反對封建禮教,重讀國學經典,淺論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


3,宋代,代表人物:孫復,張載,二程,朱熹,陸九淵,王陽明

1),朱熹和理學

北宋名儒孫復等人因五代亂局有感,大力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他們在對儒家典籍的解讀過程中,拋棄傳統的疏義,直接根據典籍的原文進行“義理性命”的解讀,因此被稱為“性命義理之學”, 簡稱為“理學”。

朱熹在此基礎之上融合各家學說,建立了一個博大繁雜的儒家理學體系,成為儒家乃至社會的統治體系。

2),王陽明和心學

在與朱熹同時代的南宋,陸九淵繼承發揚了孟子的思想,開創了儒家心學體系,跟理學體系進行辯論。陸九淵開創的儒家心學強調以人的主觀性作為哲學的核心,

到明代,王陽明青出於藍勝於藍,成為心學大成者,因而又稱“陸王心學”。

至此,儒家思想體系已然完整。

反對封建禮教,重讀國學經典,淺論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


4,明末清初,代表人物: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1),黃宗羲的學術理論包含唯物主義思想。他堅持“理氣合一”,反對空談義理,對封建專制進行猛烈的抨擊。在政治理念上跟孔子更為接近,反對愚忠,提倡法治。摒棄重農抑商的觀點,肯定商業的重要性。

2) ,王夫之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巔峰

a,他說:“太虛之為體, 氣也。理在氣中, 氣無非理”。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他的觀點,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客觀物質的產物,主張從唯物主義思想的角度來認識世界。

b,在認識論上,他更注重實踐,對朱熹“知先行後”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表示反對,提出“行先知後”。

c,他提出一個顛覆性的觀點:

運動是絕對的, 靜止是相對的—— “靜者靜動, 非不動也”“靜即含動, 動不捨靜”。認為“天理”不等於“滅人慾”。

反對封建禮教,重讀國學經典,淺論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

通過以上簡單的梳理我們可以發現,儒家學說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其主導思想是不一樣的,為了適應政治和社會變化進行了大量的改變,甚至出現了不少和前人相反的觀點。

所以,我認為,通過批判性的學習,儒家思想對當代的社會同樣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儒家思想的當代價值

中國人民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推翻三座大山,迎來了自由和民主。可能是心有餘悸的緣故,很多人對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抱著偏執盲目否定態度。然而,在中國之外的其他地方,比如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卻掀起了“中國文化熱”。這並不是偶然,而是他們看到儒家思想在現在社會依然具有非凡的價值。

1,天人合一

“天地與我並生, 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是對“天人合一”最好的解釋,它指出人和自然的本質關係是相依相存的一個整體。人,不可能遊離於自然之外,過度的破壞和掌控自然只會給人帶來災難,這是已經被深刻證明的事實。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持續發展。

在人際關係方面, 孔子主張“以和為貴”,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這也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另一種表達。

反對封建禮教,重讀國學經典,淺論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

2,以民為本

“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將普通大眾確定為社會的主體,主張“為百姓, 非以為君也, 故百姓存則與存, 百姓亡則與亡”。

這是我們至今還在踐行的理念,並且還在這條路上勇攀高峰。

3、和而不同

這是“中庸之道”非常、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現在很多人沒有認真理解這個“庸”字,想當然的認為就是“平庸、碌碌無為、得過且過”。實際上,這些消極的詞語跟中庸之道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在意義上更是背道而馳。

“中庸之道”的“庸”我們應該理解為:不對立的、可持續的。所以,中庸之道是主動而不是消極的,是在理解、掌握不同意見、不同需求的基礎上,摒棄非此即彼去尋找一個高於彼此的可能。

可見,無論是國際交流還是我們國家內部交流,中庸之道的和而不同都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反對封建禮教,重讀國學經典,淺論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


正如王夫之所言:“靜者靜動, 非不動也”,“靜即含動, 動不捨靜”,社會如是,歷史如是,文化亦如是。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史,兩千年的儒家演變史,客觀性的評價,批判性的繼承,是許許多多智者正在做的。

反對封建禮教,重讀國學經典,淺論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