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男子王銀華:身殘志堅,十年養牛竟賺百萬

引子

家庭人口眾多,一家有八口人,家裡除了父母以及妹妹和自身的兩個孩子是正常人以外,其他三個一概是身有殘疾兒,身高只有一米二的農民,來自貴州的王華銀,站起來還沒有成年牛的高度,但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加有尊嚴,也更加的精彩,活出自己的夢想,王華銀選擇自主創業,選擇通過自我奮鬥創造出自己的天地。


袖珍男子王銀華:身殘志堅,十年養牛竟賺百萬

袖珍男子——王銀華

王華銀生長在貴州苗族自治州福泉市的一個農民,他和弟弟王華軍都是一樣的身高,這是因為他們在八歲的時候就已經停止生長髮育了,兩個人都有先天性的侏儒症為此受了不少的磨難和挫折,王華銀有一個妻子,但是妻子是腦癱患者,妻子名叫何紅,王華銀的生活經歷頗為坎坷曲折,但是他王華銀始終沒有對命運屈服。經歷了許多困難與挫折,他這前半生生跌宕飄零,苦難纏身,即使如此他依舊沒有對生活和命運妥協,低頭,在他的眼裡溢滿了對於生活的熱愛以及百折不撓的堅強,所以這也是他面對如此多的困難,但是依舊不低頭、不放棄的勇氣所在吧。

王華銀生長在牛場鎮,牛場鎮是在2012年被列為貴州的重點示範小城鎮之一,當地主要以畜牧業為農業的主要產業,佔當地農業產值的48%,而王華銀依靠自己養牛獲得收入,支撐全家的生活,正是依靠養牛使得一家的收入高達100多萬元,也正是由此而成為當地的養殖大戶和養殖牛人。

袖珍男子王銀華:身殘志堅,十年養牛竟賺百萬

雖然說王華銀到現在有了一些不小的成就,同樣也是對他自己產生了巨大的挑戰,他在此之前也經歷過許多的挫折與磨難,雖然說對於王華銀造成了非常大的打擊,但是依舊堅持不放棄,也就是這種堅強和不放棄的精神一直支撐著王華銀走到現在,並且成功的做出來一番事業,既證明了自己,給自己提交一份滿意的人生答卷,同樣也憑藉這些讓家人過上了好生活。

袖珍男子王銀華:身殘志堅,十年養牛竟賺百萬

  • 十六歲學養殖

王華英在十六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學著去養殖了,在十六歲的時候學習如何去飼養雞,但是卻非常的不幸,遭遇到了一場雞瘟,正是這場雞瘟導致了王華銀所飼養的雞死了兩百多隻,全部因為雞瘟死亡,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得已要出去四處打工掙錢,通過打雜來養活自己和家人,他在這兩年不斷的省吃儉用,並且把這節省下來的錢帶回家鄉,找了一個人一起合夥,經營著一家小小的飾品店,由於王華銀最初不懂如何經營,最終導致虧損兩萬多。

在2007年的時候,王化銀再一次踏上了養殖行列,這次王華銀找人借了8000多元進行投資,最開始養牛的時候他為了節約路費,在買了小牛犢之後,資金缺乏,為了省錢,大多數都是選擇步行回家,甚至最遠的一次走了60多公里,整整一天都在路上,只是為了節省下來100塊錢的路費,那個時候,他經常感慨自己的雙腳走路走得特別疼痛,後來去醫院檢查,發現他自己患上了雙側股骨頭壞死。


袖珍男子王銀華:身殘志堅,十年養牛竟賺百萬


在兩年之後,王華銀為了還債再次外出打工,據王華雲當時的感慨,他說,那個時候每個月只有70塊錢的生活費,靠這70塊錢活著,有的時候在異鄉,他曾就蹲在城市的霓虹燈下,沒有身上沒有錢的他受盡了許多人的白眼。在2012年,黃華銀再次回到家鄉,這個時候想要貸款兩萬元繼續養牛,而當地政府知道王華銀,這種想要再次創業的想法,給予他支持,並且幫助他搭建了一個簡易的牛棚,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王華銀做出了一個讓大家都想不到的舉動,那就是他要申請退出低保戶的這一個行業,這就是讓大家都沒有想到的,但是王華銀卻這麼做了,不管是為了自己的自尊,生活的尊嚴,還是想要自力更生,不給國家添負擔,無疑這一個舉動都是非常有勇氣的。


袖珍男子王銀華:身殘志堅,十年養牛竟賺百萬

  • 建立養殖專業戶合作社

2016年初的時候,王華銀利用村裡閒置的土地,帶領周邊的農戶建立了養殖專業戶合作社,他認為,這種方法既能夠把一些沒有工作的殘疾人聚集起來,共同創造財富,同時也可以減少留守的兒童,老人還能夠讓自己的品牌早點進入市場。在2017年的時候,當地的政府邀請了著名的骨科專家專門奔赴泉州為王華銀進行手術,這場手術解決了王華銀許多的問題,也讓他能更加安心,健康的去進行他的養殖大業。

  • 全國自強模範

從最開始的時候,王華銀的養殖數量從三頭牛,一直髮展到2018年底的生豬出欄量,達到6000頭以上,合作社的村民每個人年均六萬元以上,而且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之下,每個月他都會去組織會議,把自己的經驗無條件地傳授給其他的村民。王華銀艱苦創業的這種事跡為大眾所知曉,之後相繼的被評為多種年度人物的榮譽稱號,在2019年,他赴北京參加了表彰大會,獲取了全國自強模範這一等光榮的稱號。

袖珍男子王銀華:身殘志堅,十年養牛竟賺百萬

王華銀在走上小康之路之後,依舊不忘幫助村民們一起富起來,王華銀說,要下一步把土地入股分紅,這種模式推開,把全村的重度殘疾人群都納入到這一個分紅對象裡面,可以讓村民們的日子也一起紅紅火火起來,始終不忘記村民,堅持先富帶後富,這一種精神和做法都值得我們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