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藥如何把握藥性

藥分三品,《神農本草經》把三百六十味藥分成了上、中、下三品。

為什麼要分品呢?用人要講人品,用藥也要講藥品。知道一個人的人品就能知人善任:人品好的人,我們可以大用、重用,可以和他深交;人品不好的人也要用,用他的能力,同時又要防著他,不可久用或委以要職。用藥也是如此。

陶弘景在《神農本草經》的序言中對藥的上中下三品做了一個說明:上品藥應天,行王道;“上品藥性,亦皆能遺疾,但其勢力和厚,不為倉卒之效,然而歲月常服必獲大益,病既愈矣,命亦兼申。天道仁育,故云應天。”

上品的藥也能治病,但是力量比較緩和,可能倉促之際沒有什麼效果,或者效果要來得慢一些,但是服用這個藥的時間二長,它對你的身心必然有很大的益處。等你病好了以後,壽命也會延長。它治病不傷人,而且還養人,這些藥它符合“天有好生之德”的天道,所以應天。 用上品的藥相當於用王道,可能效果來得稍微慢一點,但當病好了以後,人的身體也好了。所以,用上品藥,有長遠的效果。

中品藥應人,行人道;“中品藥性,療病之辭漸深,輕身之說稍薄,於服之者,祛患當速,而延齡為緩。人懷性情,故云應人。”《神農本草經》 談到中品藥的時候,說它治什麼病的言辭多了,而說它“久服輕身不老”之類的話就少了。要知道,《神農本草經》在解釋上品藥的時候,動不動就在最後來一句“久服輕身不老”。所謂“輕身”,就是覺得自己的身體變得輕快了,而不是身體的重量真的變輕了。服中品藥,病好得快,但可能它沒有什麼令人長壽的作用了。中品藥是跟人相應的,它行的是人道。我們知道,“天道遠,人道逐。”還就是近的意思。天道雖然是好東西,但它畢竟是離我們要遠一些的。人道跡,我們在社會上看到的這些東西、規律都是人道,人道離我們很近。你行天道,雖然有功效,但是功效要遠一些;行人道,功效則要近一些。急功近利你就行不了天道。

下品藥應地,行霸道;“下品藥性,專主攻疾,毒烈之氣,傾損中和,不可恆服,疾愈即止,地體收殺,故云應地。”下品藥是專攻疾病的,它有毒烈之氣,能夠很快地傷害人的中和之氣,不能經常服用,病好了就得停下來。它對應的是地道,說白了,就是通地獄的。

用下品藥沒法養生,我們只能利用它的能力,把事情做完就行了,不可重用它,不可跟它深交,否則它會害你,可以用於一時而不能長久,它行的是霸道。古人講,治理百姓應該寬猛相濟,王道和霸道相結合,有時候應該寬厚,有時候應該嚴厲一些,交替著用。真的有這種刁民、暴民,我們可以用武力鎮壓,但是鎮壓完了馬上就要實行仁政,進行寬撫,不能鎮壓完了還在殺戮。

學中藥如何把握藥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