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高徒与唐太宗之女偷情,竟诱发谋反大案,终致两王两公主被杀

隋唐相连,都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鲜卑族草原风气。这两朝的皇族在男女关系方面不像汉家正统那样严格,而是非常乱。比如唐高宗娶了其父的小老婆武则天,这就有草原民族收继婚习俗的影子。

今天我们来看看一个偷情案所引发的大案。这偷情的主角不是别人,一位是大唐高僧玄奘的高徒,一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最后竟然演变成了一桩谋反按,牵连了两位王、三位驸马、两位公主被处死,还有一众显贵人等被贬斥流放。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的开端,高阳公主与辩机私通

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娶了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公主十分骄横。

说到公主骄横这里多说一点。当时各大臣家中都对娶公主心怀畏惧,为什么啊?因为公主下嫁,不守常理,公婆家没法管啊。这个局面直到贞观中期才有所改变。当时礼部尚书王珪是魏王李泰的老师,李世民要求李泰以师礼对待王珪。王珪的儿子王敬直娶南平公主(唐太宗第三女)为妻。王珪说:“如今皇上圣明,行为举止都依循礼法,我接受公主行礼,难道是为自身荣耀?只是为了成就国家的美名。”于是王珪和妻子就席而坐,让公主行媳妇侍公婆的礼仪。此后公主向公婆行礼,就从王珪家开始。这是发生在公元637年的事情。当然,也并不是每位公主都能做到的。

高阳公主就属于做不到的那类。在房玄龄死后,公主教唆房遗爱和他的兄长房遗直争财产,还密谋废黜房遗直而夺其封爵。房遗直在唐太宗面前自我申辩,说明了原委。唐太宗因此对这个女儿大加责备,由此高阳公主在唐太宗面前失宠,常常闷闷不乐。

唐僧高徒与唐太宗之女偷情,竟诱发谋反大案,终致两王两公主被杀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事。

御史弹劾一桩盗窃案,在僧人辩机处搜出一个宝枕。这个辩机是大唐著名高僧玄奘的徒弟,唐僧玄奘回来后,辩机帮助玄奘翻译经文,协助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搜查的人一看这个宝枕根本不是辩机配享有的东西,就问他是哪来的。

辩机为了自我证明,就说这是高阳公主赐给他的。原来,高阳公主一直与辩机私通,送给他无以数计的财物。房遗爱那边呢,公主改让另两个女人侍候房遗爱。

唐太宗得知此事大怒,下令腰斩辩机,并杀死了相关的奴婢十多人。高阳公主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不值得这么大动肝火,因此对唐太宗大有怨言;以至于其父唐太宗驾崩之时,面无悲戚之容。

唐僧高徒与唐太宗之女偷情,竟诱发谋反大案,终致两王两公主被杀

故事的发展:从房家内部纠纷,变为谋反大案

这事按说就过去了。但是这高阳公主不是个省事的人,事情过了好几年,到了永徽年间,高阳公主又找机会诬告房遗直对她无礼,非要出一口心中的恶气。

对公主无礼,这是大事,结果唐高宗派重臣长孙无忌查办此事。最终竟然查出了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的事!

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唐高宗李治即位后,高阳公主又让房遗爱与其兄房遗直相互诉讼分财产的事情,这里还有诬陷方面的事;公主一直希望爵位能由房遗爱继承。结果查明之后,房遗爱获罪,被降职出任房州刺史;房遗直受此事影响,去隰州(今山西隰县)当剌史了。

唐僧高徒与唐太宗之女偷情,竟诱发谋反大案,终致两王两公主被杀

事情到这该告一段落了吗?没有。

原来,驸马都尉薛万彻(娶了太宗妹丹阳公主)因事获罪被除去名籍,降职为宁州刺史。薛万彻到朝廷来,与房遗爱十分亲近。这下两个失落的人,一起说起对朝廷的怨言,那叫一个投机。薛万彻是大将出身,此时依然自负地说:“我如今虽然有脚病,安坐京城,那些人倒还不敢轻举妄动。”自认为还是朝廷柱石。

说这些还没问题,薛万彻进一步的话就离谱了,他与房遗爱谋划说:“假如朝廷有变化,我们应当尊奉司徒荆王李元景(唐太宗的六弟)为君王。”

房遗爱与李元景还有一层关系,李元景的女儿嫁给了房遗爱的弟弟房遗则,因此李元景与房遗爱二人往来密切。李元景还曾对人说,自己曾经做梦用手握住了太阳和月亮。这个暗示就太明显了。

接下来,还有一位驸马被牵连进来。这就是柴令武

柴令武是柴绍的儿子,娶了太宗女儿巴陵公主,官拜卫州刺史。柴令武托辞公主有病,就留在京城求医;实际上他借此机会与房遗爱相互串通谋划。

唐僧高徒与唐太宗之女偷情,竟诱发谋反大案,终致两王两公主被杀

上述这些事情,因为高阳公主一直图谋剥夺房遗直的封爵而暴露。

高阳公主让人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之后,房遗直也上书列举了房遗爱与公主的罪状,并且说:“他们恶贯满盈,恐怕牵累到臣下的家门。”唐高宗令长孙无忌审问其事,又得到房遗爱与公主谋反的证言与罪状。

房遗爱这个人敢做不敢当。事情败露之后,他还抱着一线希望想要活命。于是就攀诬吴王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指望能像当初纥干承基密告太子谋反那样得免一死。

纥干承基是前太子李承乾的卫士,当他因为受齐王李祐谋反的牵连,被判了死罪。纥干承基知道李承乾的谋反举动,就告发了李承乾,结果被免死。房遗爱想故技重施,躲过一劫。

但实际上这是长孙无忌对房遗爱的暗中唆使。

在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唐太宗认为李恪文武全才,最像自己,曾经想立吴王李恪为太子,并就此征求过长孙无忌的意见。长孙无忌坚决反对,他支持立李治。再加上李恪的生母是隋炀帝的女儿,平素名望较高,深得人心。长孙无忌因为立储的事已经与李恪有了嫌隙。此次房遗爱事件是绝好的机会,因此才有了房遗爱攀诬李恪的事情。

唐僧高徒与唐太宗之女偷情,竟诱发谋反大案,终致两王两公主被杀

故事的结局:两位王、两位公主赐自尽,三位驸马被斩,另有多人被处罚

公元653年二月,唐高宗诏令:将房遗爱(娶了唐太宗第十七女高阳公主)、薛万彻(娶了太宗妹丹阳公主)、柴令武(娶太宗第七女巴陵公主)处斩,李元景(荆王,唐太宗的六弟)、李恪(吴王,唐太宗第三子)、高阳公主(唐太宗女儿)、巴陵公主(唐太宗女儿)一并赐其自尽。

唐高宗不知是真是假,竟然流着泪对身边的大臣说:“荆王是朕的叔父,吴王是朕的兄长,想求他们不死,可以吗?”兵部尚书崔敦礼认为不可,于是将他们都处死了。

薛万彻临刑前大声言道:“薛万彻也算是个豪杰,留着为国家效力,岂不是更好吗?只因受房遗爱牵连就要杀掉吗?”

吴王李恪临死的时候大骂道:“长孙无忌擅弄威权,残害忠良,假如宗庙有灵的话,会在不久后灭他一族。”

除了上面几位以外,还有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节,江夏王李道宗(唐太宗堂弟),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娶唐太宗之妹九江公主),均因与房遗爱交结串通而获罪,被流放到岭表。宇文节与房遗爱关系亲密,等到房遗爱关在狱中,宇文节颇为他开罪辩护。江夏王李道宗平时即与长孙无忌、褚遂良不和,故而被定有罪。

此外,还将李恪同母的弟弟蜀王李愔(唐太宗第六子)废为平民,安置在巴州;房遗直被贬为春州铜陵尉,薛万彻的弟弟薛万备流放交州;并罢除了房玄龄在太宗庙陪祭的资格。

唐僧高徒与唐太宗之女偷情,竟诱发谋反大案,终致两王两公主被杀

结束语

这个所谓的房遗爱谋反案,其实是长孙无忌借机清除掉唐高宗李治政治对手的机会。其中对李治皇位威胁最大的就是李恪。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几个教训:

1、娶媳妇一定要注重人品。这个所谓谋反案的始作俑者可以认为是高阳公主。高阳公主争强好胜的心理是问题的主因,非要压倒房遗直。她不但行为不检点,还以斗垮房遗直为己任,以期待能出一口怨气。高阳公主不遗余力地把家庭矛盾呈现到庙堂之上,最终被人利用,害了自己不说,还害了房家一家人。房玄龄估计气得踢掉棺材板了。也不知道唐太宗是怎么教育女儿的。

2、交友要慎重,避免与不满现实的人过从甚密。以我们今天推论,薛万彻、柴令武、执失思力他们仨应该与房遗爱有相同的遭遇,但是面对皇帝的妹妹或者女儿,他们也没办法,一肚子怨气没地方发,最终四个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怨言喊多了,恐怕自己都信以为真了,最终变成了谋反大案。如果他们不凑到一起,问题不会有这么大。

长孙无忌的做法也令人不齿。但不知是不是李恪的诅咒发挥了作用,他自己也难逃厄运。公元659年,他也以谋反罪被人告发,被流放黔州,他的儿子们也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今天的原创首发文章,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