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角度講王勃的《滕王閣序》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哪個寫得更好?

用戶6318902015698


我認為《滕王閣序》更出色些,無論是文采還是用句,無論是意境還是用詞,《岳陽樓記》略顯老氣,雖有國家情懷抒發,但還是個人意願的表達多些。《岳陽樓記》讀起來沒有《滕王閣序》那麼大氣磅礴、流暢。勃文之好,初看在舞臺繁華之景,遠觀而在燈火闌珊之處。

1、文采飛揚,名句甚多。

《滕王閣序》多大氣的詩啊,而且朗朗上口,畫面感特別的強。 很多名人都選用其中的字句作為自己的名字,例如周星馳,例如馮唐。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採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跟別的序不一樣,《滕王閣序》是以駢文的體裁寫成的。駢文的特點是對仗工整、聲律鏗鏘,辭藻華麗,酷愛用典。《滕王閣序》張揚了駢文的優點,將寫景及抒情極好的融合起來,真正地達到了寫我所寫,抒我所抒的一種暢快淋漓境界。



2、思想對比,王勃更為灑脫。

有人拿《滕王閣序》與《岳陽樓記》的思想做比較,說滕王閣序的思想不如岳陽樓記。我認為不妥,你拿二十幾歲的少年和五十幾歲的老頭比思想,本來就是不公平,況且,岳陽樓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更著重於儒家思想,更是個人情緒的表述。而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我更看到了他的一種灑脫的思想,王勃此文體現出了他的一種看淡和看破,體現出了他的一種的瀟灑與不羈,更體現了廣闊的胸懷和大氣。所以,《滕王閣序》思想和意境更出色些。



3、創作動機對比。

《岳陽樓記》是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寫的,范仲淹於前一年出知鄧州。就是說,作記的時候,他已經是“遷客”。作者在幾次被貶謫、如今又做“遷客”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在被個人得失和環境變化所支配的卑微情感,而提出所謂“古仁人”做榜樣,這分明是對自己的鞭策,也是對因受“邪黨”迫害而做了“遷客”的許多朋友的勉勵──首先是對滕子京的勉勵。文章第一段敘述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後,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引出重修岳陽樓一事。已暗含“不以己悲”之意,說明他不同於一般的“遷客”。這就對下文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乃至寫“古仁人之心”,都具有引發作用。最後的“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讀起來便更自然通順些。



《滕王閣序》是王勃去交趾看望父親,在南昌逗留期間,正趕上都督閻公在滕王閣上舉行盛會,目的是想讓自己的女婿展示預先寫好的一篇《滕王閣序》,但又假惺惺地讓別人先寫,其他文人礙於都督的面子,不肯貿然下筆。只有王勃沒有推辭,王勃為什麼要寫《滕王閣序》,除了想借此機會表現一下自己的文才,讓人家瞭解自己不凡的志向外,恐怕還有相當大的抒發懷才不遇的牢騷的成分。怎知《滕王閣序》一出,字字珠璣,句句生輝,章章華彩,一氣呵成,使人讀完後猶如身臨江南水鄉,才氣光耀當場。

初讀《滕王閣序》者,多會被其飛揚恣肆的辭采所折服,然而越是細品此文,則覺浮華背後,淒涼難掩。初讀《岳陽樓記》,使命召喚,責任感爆棚,然而細品此文,便覺作者之煩惱和無奈,畢竟寫此文已五十多歲,且被貶多次,不免悲傷。




大志讀書


我覺得,兩者不可同日而語。首先我們來看王勃,初唐四傑之一,幼時便會作詩,以文章名於天下,做《滕王閣序》時年僅25歲,且屬於即興作賦,一氣呵成,洋洋灑灑近千言,用典近40次,並且留下了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我們再看范文正公,做記時54歲,且正逢北宋內憂外患之際,他不一定是在岳陽樓做的記,他是應好友滕子京邀請而做,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警句至今讀來也會振聾發聵。王勃其時兩次被貶,後一次差點要了性命,所以他對官場早已沒有興趣,但其文卻引經據典,抒發了自己:“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情懷。文正公在仁宗時期,一直上書直言,憂心朝政,雖然慶曆新政以失敗告終,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憂國憂民思想,永遠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


含謨吐英


岳陽樓記和滕王閣序不是一個檔次。岳陽樓記言簡意賅,層次分明;文采飛揚,寓意深刻,堪稱千古奇文。滕王閣序辭藻華麗,境界不高;用典較多,華而不實,不應該提倡。


五閒區民1


王勃的《滕王閣序》我反覆看,反覆背,反覆體會,從字裡行間,最終悟出一句話,或曰王某自己預告世間:此人必早逝。試想,臨場一筆揮就如此氣勢磅礴,文采飛揚,工整優美絕侖的驚世大作,其不死,天下何人還敢舞文弄墨。殊不知,天妒英才,上蒼也會不肯聽之任之。


老鮑9188


唐朝初期,王勃隨任交趾令在赴任途中的父親,路經南昌,其父的朋友達官顯貴宴請他們父子,席間王勃即興寫下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時年王勃才是十五歲的少年,驚駭四坐。這篇文章屬駢體文的表達方式,由淺入深,濃淡相宜,節律明快,環環相扣,字字璣珠,句句經典,思緒萬端,波瀾迭起,激情四濺,狀物逸興,詞藻華美,迴腸蕩氣。這裡儼然是一個飽經蒼桑,閱歷深厚的老夫子,不愧是“初唐四傑”最年少的才子。

《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在北宋為官,進士出身,筆桿子好生了得,可謂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應好友巴陵郡守騰子京之約,寫一篇《岳陽樓記》。是時,岳陽樓的修建還未完工,范仲淹也未到洞庭湖體驗,居然寫出了不朽篇章《岳陽樓記》。這並不足為奇,這說明作者早已成竹在胸,看慣了江湖的風浪,各地名山勝水,亭閣樓榭,移花接木,信手拈來,提筆揮就,揉進自己多年積壓在心底的鬱悶,發出自己對人生的感慨,境界立足點高,取悅庶民和天子。象寫南京的《閱江樓序》,也是由明初大學者宋濂在未建樓之前寫的,文學價值非常高,也收錄在《古文觀止》裡。奇怪的是,這座樓不但當時未建,而且這項工程一直拖到2001年才建成,間隔600多年。對範隔空寫《岳陽樓記》就不難理解了,它屬應酬之作,對岳陽樓的描寫應該多用筆墨,而是粗線條一筆帶過。“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僅此而己。其樓的外貌特徵,結構風格,色彩,氣氛都沒有具體刻畫,似乎偏離了主題,這是一個很大缺憾。這裡著實對洞庭湖的兩種不同景色進行了描繪,抒發了兩種不同的)感慨。范仲淹的樓記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要表達自己多年的一種心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種憂國憂民,忠君愛國的情懷得以表露。範仕途坎坷,幾起幾落,原為京官,後被貶謫地方,其心情可以理解。

再看王勃的閣序,他用了很重的筆墨恰到好處地描繪了滕王閣的外貌,“飛閣流丹”,“畫棟朝飛”,“朱簾暮卷”,“上窮”,“下臨”等等,王勃所寫的篇幅,情景交螎,自然流露,有感而發,沒有迎合官方的曲意之筆,不媚權媚俗。行文舒展,一種童貞,率真,表明了對人世和人生的一種感悟,揭示了大千世界的美好和天人感應的道家思想。

閣序用了大量的文字抒情,且是引經據典,穿越時空,使文章份量更重更豐滿,使畫面呈立體長卷。樓記沒有用典故,定格在兩個畫面。這兩篇文章都用了大量文字描寫周圍外部事物,筆觸高遠,樓記不僅寫洞庭景色,還延伸拓展為“北極巫峽,南極瀟湘”。閣序有“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龍光射鬥牛之虛”等等佳句。意境遼闊,胸臆曠達,都是為映襯樓閣服務的。閣序在這裡氣魄更宏大,視界更寬闊,聲音更響亮悅耳。兩者寫景色彩斑爛瑰麗。閣序有落霞孤鶩句,樓記有浩月當空,岸芷汀蘭,漁歌互答,有聲有色有芬芳。兩者異曲同工。

這兩篇文章各有千秋,不同的描寫對象,不同背景,不同時代,不同身世身份,不同的目的,註定兩篇文章的不同特點,和表露出來的思想情感。但在很多方面也有相似相同點。一個是聰明絕頂才華橫溢的純真少年,一個是宦海沉浮飽受壓抑而又十分老道的士大夫。就藝術性,閣序要偏重,發揮到極致,格調悽美,表達人生的艱辛。閣序所採用的文體不免有些花架子,過度追求形式的華麗,給人高談闊論的虛空感覺,任何事物都有兩方面,完美本身就是有欠缺,高大建築總會留下陰影,它仍不失為一篇不朽的奇文。樓記偏重政治色彩,先天下之憂而憂教育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國為民奮鬥。但它又是建樓之前所寫,好像有點糊弄世人之嫌,但不失真實性。








救風


滕王閣序寫的更好,岳陽樓記立足點確實高一點,江湖之遠,廟堂之高,憂國憂民憂天下。單就文采來說的確不能與滕王閣序相提並論,僅此一文,造就40個成語,其中19個獨創,請問誰可一戰?


文刀三石8


岳陽樓記是應邀而作,作者有充分的時間寫作和潤色,滕王閣序則是即興而作,引經據點,一揮而就。岳陽樓記是散文,無拘無束,作者可以任意發揮,而滕王閣序是駢體文,有平仄押韻、對仗工整、辭藻華麗,限制了作者在文章內容上的表達。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佳句,滕王閣序也不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詞。所以我認為從文學角度來說,滕王閣序比岳陽樓記略勝一籌。


寒江雪127609791


《滕王閣序》是一篇文彩極佳的駢體文,長於鋪排而失之藻麗,意境界也非上乘,才子之文耳;從文章角度說,和《岳陽樓記》差得很遠。范仲淹之文,用字之精到老辣,節奏之張弛有度,意像之開闊雄渾,音韻之金聲玉振,境界之高遠,堪稱聖手之筆。王勃還是嫩了些。


我沒名字行不行


《滕王閣序裡》: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人生中至真至誠的慨嘆與描寫。《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千古讀書人最高理想與準則。都是我最喜歡的文章!兩篇文章沒有可比性,如果非得比,應該是伯仲之間吧。


寶劍來了


從文學角度講,王勃的文章高人一等。

遊記類文,沒有固定章法,比較散,作者字詞、句法、語言等比較隨意。他和普通古文沒多大區別。

王勃的序文,是一種駢文,比較嚴謹,有句型、語法和對偶等講究。大抵是幾種駢偶句式,有的句子必須有虛詞。

關於駢句。

具體為壯句、緊句、長句、隔句、漫句、發送 句等六大類。狀句為(三 字成句相駢對者, 緊句為四字成句相駢對者。長句為五至七 字成句相駢對者。隔句為含 分句相駢對者。中唐後將“隔”句細分為輕隔 、重隔 、疏隔 、密閣、平隔、雜隔六種。輕隔:句式為上 4字,下6 字;重隔:與輕隔顛倒,上6字,下4字;疏隔:為上 3字,下不限多少字;密隔:為上句5 字以上,下句6 字以上;平隔:上下字數 不限,但要字數相同; 雜隔:上 4字,下5、7和8 字不限。或下4 字,上亦 5、7和8字不限;漫句:既散句,不需要對偶 的句子。

另外,還有提引發送句。

①發

即發語詞,如“夫、惟、蓋”等等。送即送語,如“矣、也、乎”等等。

②“提引”

用於轉承時的一些文言語氣詞或介、助、連、代詞加“觀”“稽”之類的實詞等。從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在轉段或句與句之間承連,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於段落與段落之間,亦可用於句與句之間,無定式。

③送

而已哉”即為“送”語。

④“提引發送”

這類的詞彙非常豐富,如:“若夫”、“觀夫”、“稽夫”、“伊昔”、 “且夫”、“然後”、“然則”、“豈徒”、“借如”、“則曰”、 “矧夫”(況且,且)、“於是”、“已而”、 “故是”、“是故”、“故得”、“是以”、“爾乃”、“乃知”、“是從”、“觀夫”之類, “觀其”、“稽其” “嗟乎”、“至矣哉”、“大矣哉”之類等等。

總之,您看王勃的序文,句型基本符合上述部分遊戲規則,比較經典,堪稱千古奇文。而且,讀王勃的文,能破譯賦學密碼,常被賦教學引為範例。

因此,單從文學角度看,兩者比較,王勃的文,駢句多,對仗多,對偶多,典故多,節奏點、馬蹄律控制得好,句型優美齊整,真是高處不勝寒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