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藏玄機?這座城市 憑耗電量 讓一線甘拜下風

暗藏玄機?這座城市 憑耗電量 讓一線甘拜下風

暗藏玄機?這座城市 憑耗電量 讓一線甘拜下風



大數據時代,一切都無法隱藏。


深度挖掘,帶你走進城市真相!


在查看2018年全國各城市用電量時,突然出現了一個奇怪的城市。


濱州,以1267億度的用電量排在了全國第三,僅低於上海和蘇州,遠超其他城市。


什麼情況?一個經濟在山東都倒著數的城市,為什麼用電量會這麼高?


暗藏玄機?這座城市 憑耗電量 讓一線甘拜下風

震驚!霸主企業決定整個城


電是生活和生產中都必不可少的能源。


一般城市,用電量和GDP成正相關。


而濱州,與眾不同,別看它用電量那麼高,GDP在全山東倒數第四,僅有2640.52億元。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來看看數據。


2018年,濱州市第二產業的用電量為1219.11億千瓦時,佔了全部耗電量的96%。


暗藏玄機?這座城市 憑耗電量 讓一線甘拜下風

圖片來自pixabay


這數據太可怕,幾乎全部電量都是第二產業耗費掉的。


而濱州市的支柱行業,讓人不禁想起了一句話,

“全球鋁業看中國,中國鋁業看山東,山東鋁業看濱州”。


再看其中,電解鋁又是濱州市的一個主要的鋁業。


電解鋁,是一種高能耗產業,咱中國一家獨大,產量佔比高達55.6%,按照我國標準,平均生產一萬噸電解鋁,需要大約1.4億度電。


全世界上最大的電解鋁基地——魏橋集團,恰恰就在濱州。魏橋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鋁業生產企業,當之無愧的世界鋁老大。


有個數據很亮眼,2018年,魏橋集團銷售近600萬噸電解鋁。光生產這些電解鋁就能用掉800多億到900億度電。


魏橋集團電解鋁用電量直接佔了濱州的60%以上了,佔山東省全社會用電量比例約為15%。


光一個魏橋集團的電解鋁就用了這麼多電,再加上濱州還有其他工業,可想而知,濱州用電量得有多大,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深入發掘之下,這並不是濱州第一次用電量居全國前列。這幾年,濱州的用電量一直很高。


暗藏玄機?這座城市 憑耗電量 讓一線甘拜下風

圖:用電量情況和GDP對比


而濱州的GDP情況卻不那麼良好,用電量上升並沒有讓它的經濟變得更好,基本上變動不大,常年在山東省後幾名漂浮。


有兩個節點需要注意,一個是15年時,用電量小幅度上升,這和魏橋集團有關。


全球首條全系列600千安特大型陽極預焙電解槽,於2014年12月在魏橋創業集團投入運行,加大了電解鋁的產能。


魏橋集團銷售額,直接從2014年的2800億到了2015年的3300億,增加了500億。


另一個節點則是2017年,用電量大幅度上升,直接變成了10倍。這一年很多人對統計都產生了疑問。統計局和能源局對此的回應是統計口徑發生了改變,以前沒有統計到的都統計到了,也對其中一些數據進行了糾正。


暗藏玄機?這座城市 憑耗電量 讓一線甘拜下風

圖片來自pixabay


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是,不只是濱州的,全山東的自發電廠都納入了統計。比如魏橋集團的自發電廠,除了自用外,七成都對外銷售。並且電廠經常滿負荷運轉,從不停,過年都不例外。


不管用電量總體是怎樣增長的,魏橋集團在濱州的用電量比例中都佔據了很大的份額,並且,魏橋集團也給濱州市帶來了很大的稅收。


2018年,魏橋集團上繳各級稅金初次打破了100億元,到達了109.23億元。而濱州市稅收收入為184.22億元。魏橋集團納稅額佔了濱州市一半還要多。


這樣一個企業,在當地經濟佔了這麼重要的地位,這,讓人有些害怕。


暗藏玄機?這座城市 憑耗電量 讓一線甘拜下風

單一產業很致命!風險 來了!


這些年來,濱州的GDP沒有增加多少,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用電量和GDP的關係並不一定是正相關的。


如果是高耗能的行業,消耗的電能多也不會帶回應該提供的效益,不夠划算。


這就是為什麼各處都在節能減排,加強經濟轉型,以最小的資源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濱州市對魏橋集團經濟依賴性很大。


一個城市過度依賴一種行業,經濟是很不健康的。


而一個城市,過度依賴一個巨型企業,那更是萬萬不行的。


無獨有偶,還有不少地方,都依賴於本地的巨型企業,比如著名的茅臺。


暗藏玄機?這座城市 憑耗電量 讓一線甘拜下風

圖片來自pixabay


目前茅臺集團市值為1.43萬億,2018年貴州GDP總量為1.48萬億,茅臺的市值都快趕上貴州省了。這一方面說明了茅臺雄厚的實力,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它在整個地區的經濟地位極重。


固然,這些巨型企業為城市提供了稅收,給居民提供了就業,但是,單一的經濟結構也束縛了城市的發展,使得這些城市抗風險的能力變差。


一旦企業出了岔子,比如鋁業在全球範圍不景氣,那麼對以此為支柱的當地經濟就會帶來沉重的打擊。


風險,就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