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被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会有什么后果?

豔陽雪


除乾隆设立过“超品”这个品级外,一品就是古代官员的最高品级了,这个级别大员遭到暗杀是非常罕见的,两千多年中主要的例子有唐朝杨国忠和武元衡被刺杀、辽朝萧思温被刺杀、南宋韩侂胄被刺杀。

这四个事例无一不牵扯着重大的政治事件,都有着极深的政治背景,没有一个是单纯的意外。

杨国忠死于太子争位

杨国忠被刺杀的的背景是安史之乱爆发,叛兵势如破竹横扫河北、攻入潼关,国都长安危在旦夕。太子李亨、宰相杨国忠等人随唐玄宗逃向蜀地,走到马嵬驿时随行的士兵发生变乱,他们非常有目的性地杀死了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和宠臣杨国忠等人。

这场突如其来的士兵变乱,并非是士兵们的自发行为,而是当时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煽动,陈玄礼之所以这样做,则是听从了杨国忠的政敌太子李亨的授意。那么太子李亨又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闹内讧呢?

在马嵬驿杀死专擅朝政的杨国忠后,太子李亨随即脱离唐玄宗的入蜀队伍,北上至灵武后自行继承皇位,把唐玄宗挤到了太上皇的虚位上。

可见,如果不是发生安史之乱这种非常事件,即使是贵为太子李亨,也不具备用非常手段杀死一品大员的实力,其他人就更难以做到了。

武元衡死于藩镇抗衡

武元衡是唐宪宗时期的宰相,他在上朝途中被刺客暗杀。同一时间,副宰相裴度也在上朝途中被另一路刺客袭击,也险些身亡。两位宰相同时在京城遇袭,这显然是精心组织的阴谋活动。不久后,神策大将军王士则将涉事的5名刺客捉拿斩首,并调查出幕后的主使者是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

当时的背景是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宰相武元衡是唐宪宗任命的平叛军总指挥,副宰相裴度则受命赴军前行营宣慰,他们俩是朝廷中对藩镇的主战派。王承宗、李师道视淮西为他们与朝廷之间的屏障,所以他们联手刺杀武、裴这两位主战派,就是为了帮助吴元济抗衡朝廷。

武元衡、裴度个人的生死,实际上关系着李唐的国运,后来率军平定淮西的裴度如果不是在刺杀中幸免于难,那么随后的宪宗中兴就有可能不会出现。

萧思温死于拥立派内讧

萧思温是辽景宗初年的宰相,他也是辽景宗的岳父。辽朝皇帝的更迭很多伴随着弑君这种恶性权斗,辽景宗就是在辽穆宗被杀后,得到北院枢密使萧思温、南院枢密使高勋、飞龙使女里等人的拥立而继位为帝。

但是辽景宗继位之后,在利益分配上非常不均,他把北府宰相、尚书令等能给的头衔都给了岳父萧思温,最过分的是还把他封为魏王。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必然引起拥立派中仍在原地踏步的高勋和女里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就策划了对萧思温的暗杀。

韩侂胄死于国策之争

韩侂胄是宋宁宗时期的宰相,他主持了对金国的开禧北伐,却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在北伐的次年,韩侂胄在上朝途中被刺客劫持到玉津园夹墙内杀害。而幕后的凶手,正是在韩侂胄死后掌握军政大权的杨皇后和礼部侍郎史弥远。

杨皇后和史弥远之所以要杀韩侂胄,跟赵构、秦桧谋杀岳飞的原因如出一辙,完全是出于对金国乞和的需要,他们割下韩侂胄的首级送到金国,用赔款和增岁币求得和议,史称“嘉定和议”。

从以上极罕见的四个事例来看,顶级大员被刺杀的事情不是寻常人能做到的,产生的后果对国家的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当时普通百姓在信息闭塞的情况下,甚至连做个吃瓜看客的份都没有。


读历见闻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被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会有什么后果?小姐姐来给您解答。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一品大员”。隋唐时期,太师、太傅、太保、王爵、太尉、司徒、司空、国公等都是一品;宋前期一品的有尚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等;而清朝时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建威将军、领侍卫内大臣等都是一品。纵然有很多职位我们不知道具体是做什么的,但这些一品官员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是皇帝身边地位极高的人,例如曾国藩。

(穷秀才成为一品大员的曾国藩)

既然如此,如果他们出差遭遇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那么会有什么后果呢?

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大员被杀的事例。嘉庆年间,淮安发生水灾,嘉庆帝在知道这件事之后,赶忙拨了20万白银赈灾。但实际上到百姓手里却是极少的一些。于是,嘉庆帝委派李毓昌彻查此事,当地的知县知晓以后就想贿赂李毓昌。但李毓昌为人很是端正,并没有接受知县的贿赂。

(李毓昌出差图)

后来李毓昌查清了真相,准备回京禀告。但当地知县买通其家奴和护卫,将李毓昌给毒死了。李毓昌的夫人后来在丈夫的遗物中发现了他生前整理的那些证据,便让仵作仔细验尸,才发觉他是死于中毒。

嘉庆帝知道后特别愤怒,下令严查。最后当地的所有贪官都被处死,并把他们的心脏给挖出来,以此祭奠李毓昌。而他的家奴和护卫同样全部被处死,当地总督以及江苏巡抚也因为办事不利,最后被免官发配到了新疆。从此事件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被杀害后的后果。

(嘉庆帝)

1. 首先,古代一品大员不会随便出差,如果出差那么肯定是受皇帝的指令,奉命做事。那么此时,如果一品大员被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那么一定会引起皇帝的重视。这种暗杀行为无疑是和皇帝作对,会被皇帝认为是一种“谋反行为”,皇帝肯定会全力调查清楚,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官员的死亡,在这背后可能隐藏了一场政治危机。所以那些护送他的护卫们基本上逃不掉死亡的命运,先是会被酷刑审问,即使查不出什么,他们也必死无疑。作为一品大员的贴身护卫,他们最清楚其行程安排,若说与他们无关,谁又会相信呢?

2. 一品大员出差却被杀害,在皇帝看来这无疑是在挑战皇室的权威。若其幕后的指使者被捉住,肯定是要被斩首示众的,以示皇帝的龙威。这都算轻的了,还很有可能面对的是满门抄斩、灭九族这样处置。除了这些凶手外,当地的地方官肯定也难逃厄运,也会受到处分,亦或因此丢了职位。

(地方官受处分)

3. 一品大员因出差而死,皇帝不会坐视不理。为了安抚其家人,肯定会在其死后封官加爵。追封他的职位,给他安排好葬礼等一切后事。其次就是这一品大员这么重要的位置不能空着,皇帝定会安排其他合适的人选。

其实,在这些官员被杀害的背后,都是有一定的利益关系的,当一方的利益受损,那他们被杀害也是必然的。这其中的道理也是不言而喻。


小姐姐讲史


堂堂朝廷一品大员,位高权重,为朝廷枢纽,一般的人都是见都见不到,但是若出现被人谋害的情况,一般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其实历史上真实发生过朝天一品大员被杀刺客暗杀的情况,但是后果却绝然不同。

在1870年7月26日,清朝晚期,堂堂的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大清王朝的一品大员,尽然在校阅士兵操练射箭回官署的路上,被刺死亡,这就是晚晴著名的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刺马案发生后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怒不可遏,要求严惩并抓出幕后黑手。

刺杀马新贻的人叫张汶祥,当天在马新贻去官署西侧箭道校阅士兵操练射箭,结束后步行回官署,刚走到门口,张汶祥的人从旁边突然冲出来,马新贻以为张汶祥想要告状的样子,谁知道张汶祥近身后突然抽出刀来刺向马新贻,刺中了马新贻腋下,次日,马新贻因伤重不治身亡。

朝廷命护督将军魁玉严审张汶祥,张汶祥的供词反复变更。过后魁玉与张之万继续复审,最后上奏供词大意是:“张汶祥曾经是太平军,后来又暗通海盗,马新贻任浙江巡抚时,捕杀南田海盗,张汶祥的同党大多被杀,妻子为人掳掠。马新贻到宁波阅兵时,张汶祥递呈控拆但没有被受理,因此而怀恨在心,并没有人指使他,请以大逆定罪。”

朝廷对这样的供词当然不满意,又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会同新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复审,结果还是不了了之,最后以张汶祥暗通海盗图谋报复定案,张汶祥被凌迟处死,并杀其子。

马新贻被刺案的背后一定有人支持,不然一个堂堂的国家一品大员,谁敢轻易伤害,而这个幕后主使就是湘军。江宁是湘军攻下来的,两江一直被湘军视为私地,他们在那里经营了数年,但是马新贻的到来很明显动了湘军的利益,所以湘军采取了这种极端的手段。马新贻被杀后,朝廷立即派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以维持两江的稳定。

虽然有很多人怀疑是曾国藩,但是从整个事件的过程分析,曾国藩极有可能并非“张汶祥刺杀马新贻案”的幕后主使,而是其弟------湘军总督曾国荃,但曾国藩显然知道是其弟和湘军集团所为。然而此案关乎曾氏家族和湘军集团的声誉、威望,也害怕如若揭穿此案可能会牵连出更多的劣迹、更多的人,引发全面崩溃,因此曾国藩不得不曲为遮掩,并想办法消除后患。

由于马新贻案背后的势力涉及到湘军,而湘军的实力当时还很强大,所以这个案子也是不了了之,最后仅仅处死了张汶祥及其家人。

相同的情况,还发生在中国盛世唐朝,只不过此时的唐朝已经不是盛世,而是逐渐走向衰败。在唐宪宗时期,公元815年6月3日,报晓晨鼓敲过,天色未明,大唐宰相武元衡即启门户,出了自己在长安城靖良坊的府第车门,沿着宽一百步的道路左侧行进,赴大明宫上朝,刚出靖安坊东门,被躲在暗处的刺客射灭灯笼遇刺身亡,同时上朝的副手裴度同样遇刺受伤。

这一幕被大唐写实诗人白君易记录下来,当时武元衡是唐朝宰相,由于唐朝宰相的品级都比价低,属于三品(唐朝一二品都为虚职),但是其实际权力相当于后世的一品大员,刺杀朝廷宰相的凶手很快被查出来,幕后主使为平卢节度使李师道。

由于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严重,各地藩镇在财政上自收自支,不向朝廷交税,且在人员继承上,自己决定,无视朝廷指令,可以说,一个藩镇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所以唐宪宗时期想进行整治,而唐宪宗的主要帮手就是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此二人主张铁腕削藩,触及了各地节度使的利益,所以遭到节度使记恨,而被杀害。

武元衡被杀,裴度受伤,各地节度使以为唐宪宗会暂缓削藩,可惜他们打错算盘,唐宪宗继续推行削藩,并且裴度伤愈之后也积极促成皇帝削藩。最终裴度出班请命,亲自督战。在裴度的监督下,战役屡战屡胜,且在十月生擒了吴元济。过了一年,朝廷开始向山东的李师道用兵,也是大获胜利。

唐宪宗与裴度完成了武元衡未完成的遗愿,也帮他报仇雪恨,为唐朝迎来了一个小中兴。

这两个朝廷大员被杀的背后都是有利益集团的冲突,普通人根本做不到刺杀一品大员,而刺杀一品大员的后果就要看背后集团的实力,湘军实力大,朝廷不敢动;而山东节度使实力弱,最终被朝廷打败。


帝国烽火


一品大员出差被杀的我不知道,但是作为帝国二把手的宰相被当街暗杀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有案例可寻的,我可以介绍一个唐朝历史上的宰相被刺杀的案子供大家参考。

事情发生在唐朝的唐宪宗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815年,这一年六月三日凌晨,宰相武元衡从自己的居所长安城靖良坊的府第东门出去,在路上突然冒出一群人,拿着弓朝着武元衡的车队射去,车队里的随从惊慌失措,全部逃跑。武元衡的马匹被刺客牵着往前走了十几步,最终刺客一拥而上,把武元衡的头颅斩掉而去。同一时间在通化坊当时的宰相裴度也受到刺客袭击,所幸裴度的毡帽厚实,头脑只是伤了。而裴度的仆人王义死死抱住刺客,大声疾呼,刺客心慌砍断了王义的一只胳膊逃去。刺客还十分嚣张,直接放着一封信在金吾卫和京兆府,长安县,万年县的门口说到

毋急捕我,我先杀汝

不要急着抓我,我一定会先杀了你。这导致当时捕吏十分害怕不敢去抓刺客。

刺客的谋杀也让当时的朝廷大臣不敢上朝。同时他们的嚣张也让朝廷大臣和唐宪宗十分愤怒,兵部侍郎许孟容对唐宪宗讲:“自古以来没有宰相被杀而刺客抓不到的情况,这是朝廷的耻辱。”唐宪宗下令抓住刺客的人赏钱万缗,官五品;敢于包藏刺客的人,举族诛之。随后京城内展开了大排查,连公卿家里有复壁的地方都不放过。

这个时候,唐朝的军队正在和唐朝的藩镇淮西镇开战,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反唐,唐宪宗在宰相武元衡,裴度的支持下发十二个藩镇的士兵进剿吴元济,战争正在焦灼的状态,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和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请求唐宪宗宽恕吴元济,但是宰相武元衡和裴度要求削藩战争一定要持续下去。正是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刺杀案。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都怀疑是吴元济故意派使者暗杀主战派的两位宰相,让唐宪宗有所顾忌,最终选择妥协。但是这件事还真的不是吴元济干的,随着调查的继续,神策军军士王士则向上级报告成德镇进奏院里面的成德镇士兵张晏等人行为不轨,唐宪宗命令京兆尹裴武、监察御史陈中师审问这些人,但是这些人耐不住酷刑,于是承认是自己刺杀了武元衡。唐代宗下令斩张晏等五人,杀张晏的党羽十四人。刺杀宰相的案子原本以为是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干的,唐宪宗下令:“王承宗如果幡然悔悟,就自己回到长安,如果不服罪过,那么朝廷讨平淮西镇后,就会讨伐成德。”

但是随后案情又发生了变化,在洛阳的淄青镇留后院的一个小兵突然报告东都(洛阳)留守吕元膺:淄青镇留后院的镇兵接到淄青镇节度使李师道的命令,要焚烧洛阳的宫殿,纵兵屠戮洛阳。当时东都洛阳的兵力由于淮西镇的侵犯正在伊阙一代抵御淮西镇兵,而洛阳留守的兵力很少,最后留守吕元膺一方面催伊阙的防御兵回来,一方面开始围攻淄青镇留后院,结果淄青留后院的这群士兵直接杀出去了,从洛阳的长夏门跑了出去,一直跑到了洛阳西南方向的深山里,吕元膺于是提出重赏捕杀盗贼。

说来也好玩,当时唐朝洛阳的西南山区有大批的猎户,这些人以打猎为生,称为山棚,好巧不巧一群猎户卖打回来的野鹿时碰上了这群从洛阳逃出来的淄青镇兵。淄青镇兵二话不说把猎户的野鹿都给抢走了,但是猎户随后报告东都洛阳的官兵,猎户和官兵一起进山把这些淄青镇兵全部抓住了。送到东都一审才知道刺杀宰相案的凶手是中岳寺的僧人圆净,随后这个圆净被捕,真相才出来,原来圆净是安史之乱时期史思明的旧将,现在正在为淄青镇节度使李师道服务,李师道给了圆净价值数千万的钱财,于是圆净利用这笔钱收买了訾嘉珍、门察等人,让他们去洛阳城里埋伏,自己再用钱财收买两个县的山棚,意图里应外合攻入洛阳,焚烧宫阙讲,劫杀百姓。如此阴谋被揭发后,圆净和他的党羽尽皆被杀。而吕元膺审问訾嘉珍、门察二人才知道杀害宰相武元衡的是淄青镇节度使李师道,至此真相大白。

但是此时唐宪宗无法估计李师道,唐朝的军队正在权利对付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这件事先放在了一边。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后来被朝廷打败,吴元济被杀。王承宗打不过朝廷,于是谢罪。李师道作为罪魁祸首,三年后被朝廷的军队大败,被部将所杀。

这就是历史上的宰相被杀案。


人者仁义也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问题有点意思,老梁扣着宽脑门喝了口茶水,琢磨了小半天,感觉这问题得分两种情况来回答。

第一种情况。

这么说吧,脑袋上能扣上一品大员的帽子,蹲在朝堂上哪都是呼风唤雨一手遮天的主。这种人屁股后面没有三五十个支持者,那叫胡扯。放到哪里那都是一方势力,这人要被干掉了,首先不答应的是屁股后面那三五十个支持者。老大死了,那意味着大树倒了,大树这么一到,他们这些个瓶瓶罐罐就得遭殃。所以查找主使者,他们是最积极的,下手也是最狠的。

再说这一品大员,那都是皇帝手底下的得力干将,能够独挡一面的人才,辛辛苦苦培养出来,当顶梁柱的使唤。就这样的人,出一趟皇帝老人家给的公差,就被人给干掉了。首先皇帝的面子就落不下去,查一定得查,查出来光剁脑袋就得论筐来装。

皇帝拿手好戏是啥?平衡。一个一品大员死了,意味着这着平衡被打破了,有些得利的集体就要冲出来威胁到皇帝的权利。势必要恢复平衡,在这恢复平衡的时候,那么干掉冒出来的势力,达到重新的平衡想必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其结果依然是血雨腥风。

所以下手最恨的就是皇帝本人,面子加政治原因,最后落的个血流成河,那都算少的了。

但这种情况很少,毕竟这些个一品大员出入身边都带着各种各样的保镖亲随,想要近身搞刺杀,就一个字难。

第二种情况

背后的主使者啥事没有,还能活蹦乱跳的出入朝堂,开心的就像是吃了二斤棉花糖似的。倒霉的仅仅是执行刺杀的一线人员,整个五马分尸算是轻的了,但总体来说包括皇帝本人也在将这种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最有名的是清末四大奇案中的刺马案。这就是一品大员被刺杀的一个典型的案例,到最后都是个糊涂案。

这案子,咱得从根上说起。

当年太平天国把个满清搞的乌烟瘴气,满清发现光凭自己手上那些个吃啥啥不够,干啥啥不行的八旗大兵根本就灭不了太平天国。

咋整?于是就放开了地方武装,让地方上组织团练武装去揍太平天国。哎!你还别说挺管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国藩的湘军,这一家伙就把个太平天国的天京给搞下来了。

最后大家伙蹲在地头上论功行赏,曾国藩带着一帮子湘军就跑到了江南这嘎达享福去了。曾国藩就当了两江总督,这可是一窝子人啊,就认一个老大,最后整下来江南这嘎达湘军说了算。

老慈禧一瞅这地方是要脱离中央的节奏,这得下手管管。于是就将曾国藩给调了出来,丢到直隶总督的位置上。这么说吧直隶总督是满清所有总督的老大,比两江总督要大那么一点。但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这是慈禧借着调令,将脑袋最大的曾国藩调出来,要对江淮这块的湘军下手了。

那么两江总督得调个明白人过去,最后老慈禧就挑了一个叫马新贻的过去。这马新贻也知道老慈禧的心思,这一上任就开始对湘军下手,进行裁撤。

两年后的一天,马新贻阅兵回来的路上,就碰到一个拿着状纸,喊冤的主。这人也是不怕死,一股脑就冲到了马新贻的面前,就在一帮子大老爷们愣神的功夫,这人就拿出了刀子,一刀就捅在了马新贻的要害之处,当时就挂了。

这过程又快又准又狠,您要说这刺客不是个练家子,老梁都不信。

要说这案子疑点重重,还真有。一般情况下,这要是有个喊冤的主撞上来,是到不了马新贻的身边,早就被外围警戒的人员给拦下来了,即使外围的拦不下来,这还有眼跟前的护卫。至少两重防护,就让这么个傻小子直不楞登的冲过来,这里边没个内应啥的谁信啊!

老慈禧知道这事后气的把桌子都要掀了,这就派了一个满人顶上两江总督的位置,来查这件事,这人忙乎了大半天,得出一个结论“私仇报复”

哎!我去!老慈禧气的鼻涕泡都冒出来,她根本就不相信。转手就把曾国藩给调了回去,让曾国藩自己查,刑部尚书蹲在一边配合。

得,到了衙门口,曾国藩眼一闭根本就不说话,没法子刑部尚书就开口问案子,问了半天啥也查不出来。没办法这就转过头来问曾国藩:“咋整?”

“看来咱也只能按照前边的供词结案喽!”曾国藩这么一表态。刑部尚书门清啊,他可知道这里边水深的厉害,既然你曾国藩都这么说了,我充什么大头蒜,于是点头同意。

案子就这么结了,可刑部尚书在回来的路上,就知道自己个这么糊弄老慈禧,这可是个吃不了兜着走的买卖,干脆半路上就辞职不干了。

说道这里,大家伙猜都能猜出来,这事就是湘军那帮人干的,但满清政府搞不到证据,能咋办?洗洗睡吧。

所以最后的结果,刺客被凌迟处死,据说还剖了腹挖了心。

至于其他人,没事,该干嘛干嘛!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一品大员被刺杀的案例是非常罕见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末的“刺马案”以及唐代的“武元衡遇刺案”

古代官员出行一般都是携带随扈的,一品大员出巡更是有大量武士傍身,并且布衣百姓碰见官员出行的队伍是必须回避的,普通人很难接近官员所乘坐的车马或轿子的。

而且高级官员在外的吃住也一般是在衙门里,有专门的人员负责,饮食安全也是有保障的。所以古代刺杀一名高级官员是很困难的,除非有更加强大的势力在幕后指使,这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刺杀案件就是清末的“刺马案”。

(古代官员出巡前呼后拥,刺客根本无从下手)

1864年7月19日,湘军轰塌天京太平门附近城墙10余丈,随后湘军蜂拥入城,城内的太平军将士全部力战而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宣告终结。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的北伐军甚至打到了天津附近,犹如当年的李自成,以至于咸丰皇帝哀叹:明末之鉴,犹在眼前。此时的清廷甚至已经做好了放弃北京,退守东北的打算了。

为了剿灭太平天国,清廷下令允许汉人自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并且咸丰帝还许下承诺,谁能剿灭太平军,就封其为王。

但是就在湘军攻陷天京之后,曾国藩并没有等来朝廷封王的恩旨,反而遭到了清廷的严厉斥责,追问其天国圣库中巨额财富的去向,到最后曾国藩也只是被封了个一等侯爵。

清代爵位非常繁杂,也非常多,一等侯爵距离王爵还差着起码四个等级呢!而一等候也不是侯爵中的最高级,清代在一等候前面还有一个“一等侯爵兼一云骑尉”。

曾国藩为清廷立下了旷世神功,按理说应该被封王,跟曾国藩一起平乱的蒙古将领僧格林沁都被封王了,而曾国藩却仅仅是个侯爵。这显然是清廷对汉人的一种歧视,也表现出清廷对曾国藩的不信任。

不过虽然爵位不高,但在拿下南京之后,江南各地督抚要职却都落入了湘军手中。而曾国藩也就地担任两江总督一职,在江淮一代可谓是只手遮天。面对手握重兵实权的湘军,清廷是寝食难安。于是在1868年,清政府下旨调任曾国藩为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是清代封疆大吏之首,地位比两江总督稍微高一点。不过这个调任对曾国藩而言其实是明升暗降,这明摆着是一则调虎离山之计,目的就是让曾国藩离开自己在江苏的根据地,防止其佣兵作乱。并且调走了曾国藩也可让湘军群龙无首,便于朝廷对他们进行控制和裁撤。

面对朝廷的旨意,曾国藩也不敢公然抗旨,若是抗旨则如同造反,曾国藩四年前都没敢造反,如今就更不敢了。于是他接受了调令,起身北上。曾国藩离任之后,清廷立即命令闽浙总督新贻一担任两江总督。

马新贻,回族,山东菏泽,是清代官职最高的回族人。当接到朝廷的旨意时,马新贻非常恐惧,因为他知道南京的“水”很深,这个活不好干啊。但是身负朝廷重托,马新贻也不敢迟疑。

在到任两江总督之后,马新贻立即着手裁撤湘军,打击湘军势力,试图重新恢复中央对两江地区的控制。不过正当马新贻欲大展宏图之际, 他本人却在上任仅仅两年后遇刺身亡了!

1870年8月22日,马新贻在箭场参加完阅射后步行回官署,刚走到官署后院门口,突然从人群中冲出一人,口呼冤枉。而正在众人迟疑之际,这人迅速拔出匕首,直刺入马新贻的右肋。随后马新贻被侍从迅速抬回总督府,但是很快就因失血过多毙命了。

两江总督可是从一品的朝廷大员,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这可是大清开天辟地头一回。而且刺客张汶祥仅以一人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冲到了马新贻的身边,试问马新贻身边的数十位侍从在干嘛呢?

在此要说明的是,在通常情况下即便是马新贻同意接见喊冤的张汶祥,张汶祥也必须跪在距离马新贻七八米远的地方,不允许靠近马新贻。而他的诉状只能由差役接下,再转交给马新贻,张汶祥跟马新贻是不能发生身体接触的,也不可能近距离接近马新贻。

相隔这么远的距离,即便是张汶祥想拔刀行刺,周围的武士也有充足反应时间将他擒获,决不可能让他直抵马新贻面前。

但在马新贻遇刺那天,张汶祥偏偏就被直接带到了马新贻面前,并且一刀直插其要害。如其情形,确实让人大为生疑。

(《投名状》中李连杰所饰演的庞青云,其人物原型就是马新贻)

清政府得知马新贻遇刺的消息后大怒,急派满洲人富察魁玉代理两江总督一职,并命令富察魁玉会同江苏布政使梅启照和漕运总督张之万一起审理这件惊天大案。但是这仨人磨叽了许久也没有给朝廷审出一个结果,最后只是以“私仇报复”结案。

对于这个审问结果朝廷根本不相信,但此时清廷也意识到了事情的本质,于是慈禧太后下旨调曾国藩火速回任两江总督,并加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大臣,令二人再度赶赴江宁复审此案。

郑敦谨是出了名的干吏,做事雷厉风行,在来到南京后就开始提审张汶祥。但是与郑敦谨一同审案的曾国藩却总是一言不发,这让郑敦谨非常疑惑。在连续审问多日之后,郑敦谨终于按耐不住,询问曾国藩对此案的看法。而曾则表示:看来只能以之前的供词结案了。

郑敦谨听闻之后,心中已然是水落石出,立即以“听受海盗指使并挟私怨行刺,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为理由定案并向朝廷结案。而郑敦谨也自知案件涉及重大,在结案后没有回京述职,走到半路就辞职了不干了。

很明显,“刺马案”就是湘军一首策划的,而前来调查的各路官员也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一个个皆装聋作哑。而慈禧也担心继续查下去会逼反湘军,于是被迫放弃了对湘淮势力的打压,自此南方诸省彻底被汉人所控制。

1871年10月,清廷将张汶祥凌迟处死,并将其被剖腹挖心,祭奠马新贻。

除了“刺马案”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官遇刺案件还是唐代“武元衡遇刺案”。公元815年唐宪宗时期的丞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遭遇刺客暗杀身亡,而这件惊天大案的幕后指使者则是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

由“刺马案”和“武元衡遇刺案”可见,在和平时期刺杀朝廷大员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是乱世中的朝野政治斗争,否则一般的老百姓连靠近官员的机会都没有。

(古代官员出巡所使用的写有“回避”和“肃静”的牌子)


千佛山车神


中国封建历史上钦差鲜有被暗杀的,尤其是一品大员。其实封建时代,吏治还是相当腐败的,而且也有不少的皇帝会派出钦差大臣或者类似的专员前去察查,那么为什么会很少有大臣被暗杀呢?虽然说鲜有被暗杀的,但是还是有个例,等看了这个朋友们也许就知道暗杀钦差的后果了,也就知道为什么不敢暗杀钦差了。

这件暗杀钦差的事件就是清朝时期的四大冤案之一的《淮安奇案》。而主角就是李毓昌。

(李毓昌画像)

李毓昌是嘉庆年间的进士,但因为没有实缺,他只能在江苏巡抚衙门候缺。就在这年,山阳县(也就是今天的淮安)发生了水灾,嘉庆下命赈灾,为了防止贪污,李毓昌就被派到山阳县负责查赈,而山阳县令王伸汉则是大肆贪污。

为了防止事情败露,王伸汉于是对前来查赈的10名官员都进行了贿赂,包括李毓昌。而这10人皆收受了王的贿赂,唯独李毓昌拒不接受。不仅如此,李毓昌还极力投身于查赈之事,事必躬亲,并且查出了王伸汉的贪污之事。这让王伸汉极为恐慌,王伸汉不得已再次对李毓昌进行贿赂,没想到还是被李毓昌严辞拒绝,而且李毓昌还将王伸汉痛骂了一顿,道:

为官之道贵在清廉,攫取饥民之口食非民之父母所为。对克扣赈银之事任公自为之,在下实不敢自污以欺天也,然我必呈之上台,以救生民于水火,以正朝廷之律令!

李毓昌这一番言语可谓是振聋发聩,完全划清了与贪官王伸汉的界限,而他的严辞拒绝也彻底使王伸汉失去了通过贿赂来摆平他的耐心。于是,一个谋杀李毓昌的计划开始了。
(嘉庆皇帝影视形象)

王伸汉买通了李毓昌的三个仆人,然后在李毓昌喝的茶水中下毒,李毓昌中毒后,又将李毓昌勒死,事后做成了自缢身亡的样子。可惜就是这么一个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好官就这样死在了歹人之手,实在是可惜。

事后王伸汉又买通淮安知府,对李毓昌自缢定了案,事情似乎就这样结束了。结果在第二年春天的时候,李毓昌的妻子在丈夫的遗物中发现了血衣以及写着“山阳冒赈、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负天子”之类的话,这使得李妻开始怀疑丈夫的死并不简单,于是决定开棺验尸。果然发现,李毓昌乃是中毒而死。李毓昌的叔父立即赶赴京城告状,得知此事的嘉庆极为恼怒,当即下令彻查此案。
(嘉庆皇帝画像)

皇帝亲自下令,事情果然办得快,案情也迅速大白于天下,并由嘉庆亲自批示,对涉案人员做了以下惩处:

罪魁祸首山阳县令王伸汉被处斩立决,同谋淮安知府则被处绞刑,出卖李毓昌的三个仆人皆被凌迟处死,而首犯仆人更是被押解到李毓昌的墓前被凌迟处死,以祭奠李毓昌。同时,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均被革职并流放乌鲁木齐,另外和李毓昌一同前去查赈的9名官员也被革职查办。

罪魁祸首被杀是罪有应得,而贵为封疆大吏的两江总督与江苏巡抚居然受牵连以致都被革职并且流放,由此可见暗杀钦差的结果是极为严重的。因此如果一品的大官出差被杀,事情可能会极其严重,直接参与者轻则满门抄斩,重则罪及三族、九族,而当地的官员皆会因为保护不力或者不作为而被牵连问罪查办,从这个事件就可以推测一二。


小祁说历史


在古代只要不是乱世,国家的治安还是很不错的。针对朝廷大员的刺杀并不多见,刺杀成功的更少。

这里有清朝的两个刺杀案例,看看刺杀清朝的朝廷大员有什么样的后果。

两江总都马新贻被刺

1868年,慈禧任命马新贻为两江总督,取代曾国藩,主管三省军政要务。马新贻在两年里,对湘军进行了载军,对湘军背景的哥老会进行了打击。

1870年,在总督府门口,张文祥假意求见,马新贻在兵丁簇拥的情况下,被张文祥暴起一刀刺中,不治而死,引起朝廷震动。 很明显,马新贻被刺,是因为动了湘军的蛋糕但是。

这么大的案件,慈祥也给予足够重视,案件审理却一拖再拖,中途换了好几个主审。最后却以“张文祥是太平太国余孽寻仇”为结论,将张文祥开胸破肚了事,大事化小,草草结案。

爱新觉罗.良弼被炸

良弼作为“清末五杰”之一,清皇族宗社党的带头大哥。在辛亥革命后,坚决要求清廷组织力量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坚决反对清廷退位,属于满清皇族中的鹰派。

毫无疑问,良弼是辛亥革命后,清帝逊位、南北议和的绊脚石。1912年,革命党人彭佳珍潜伏了良弼家附近,待到良弼议事回家时,彭佳珍点着炸弹冲向良弼。彭佳珍当场炸死,良弼被炸掉一条腿后,医治无效死亡。

这时的清朝朝廷,已经没了主心骨,良弼之死,也没人追查原因、追究责任。反而门为爆的发生,吓坏软骨头的满清皇族,十来天后,清废帝宣布退位。良弼这个口碑不错的汉子,就那样死的不明不白。

一般说来,古代作为朝廷大员,一个个都养尊处优,护卫力量必不可少。个人仇杀的情况不多,所以针对朝廷大员的刺杀,往往参杂了政治因素,最后的解决往往是政治方式来解决。

尔朱少帅


一品大员那都是朝中皇帝最倚重的大臣,能爬到如此高位的人,可以说个个都是身手不凡,过五关斩六将过来的,想杀这种人谈何容易。

再说了他们可都是皇帝的人,整天和皇帝见面打交道的。若是有人敢动他们的话,那就是在太后头上动土,在摸老虎的屁股,在打皇帝的脸。

试问若是真的有人敢杀他们,不用说后果你肯定也可以想的到的。不能说是灭九族吧,只要是牵涉到杀害一品大员的人,毫无疑问肯定都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王朝,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真的没有几个人敢算计杀害这么重要的人的。

当然了像这样的事,也不能说没有发生过,至少嘉庆年间,还真的发生了这种事情。

可能当时的官员是吃了豹子胆,要么就是他们没见过世面,在当地横行霸道惯了,以为杀个把朝廷命官,上面应该不知道的。

这就是典型的幼稚,知道自己为什么是小官,一直升不上去吗?

说白了就是智商有限,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

我们说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当时南方淮安一代发生了大水,很多百姓都因为灾情颗粒无收。

这时候他们要想活命,就只能靠朝廷的救济了。

国家发生了这种事情,嘉庆皇帝当然是最着急的人了。

于是,他就往这些地方拨了二十万两白银的救济款。但是,这些救命的款并没有全部到达百姓的手中。

银子从国库里出来,经过各级政府的克扣,最终到达人民手中的银子,只有一万两白银。也就是说十九万两的白银,都被官员给扣掉了。

你说这事干的,看来真的是把皇帝和百姓当成白痴来看了。

百姓没有钱,就没有饭吃,没有饭吃就容易聚众闹事,这件事真的搞到了嘉庆那里。嘉庆得知真相之后,十分的震怒,真的是反了,太没有枉法了。

于是,嘉庆就派了一品大员李毓昌亲自去调查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

能被嘉庆皇帝派出去,干这么重要事的人,当然是嘉庆十分倚重的人了。再说了这件事调查出来也不难,找几个百姓,几个小官一问,就水落石出了。

李毓昌很快就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给弄明白了,他把了解的事情,都记录了下来,想回去报告给皇帝。

原来这些银两基本上都是被当地的县丞给克扣了。

李毓昌一来调查,县丞害怕了。

这件事若是真的被皇帝知道了,那他的人头还能保住吗?

所以县丞就想收买李毓昌。

人命关天的事情,李毓昌怎么可能通融,所以,李毓昌毫不留情的拒绝了他。

县丞一怒之下,就用重金买通了李毓昌的奴才和侍卫。就是这两个李毓昌最信任的人,在李毓昌的食物里投了毒。

李毓昌用完膳,就一命呜呼了。

当李毓昌离奇的去世后,县丞通知李毓昌的家人来收尸。就是在他家人给他收尸的时候,李毓昌的妻子发现了他调查这件事,整理好的文件。

当时这些文件就是在李毓昌的兜子里装着呢,县官他们杀人之后,根本没有坚持李毓昌的兜里的东西。

李毓昌的妻子觉得李毓昌死的很蹊跷,她就上报皇帝,要给李毓昌验尸,看看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这一查原来是被人毒死的。

所以,嘉庆下令就把相关人员全部给抓了起来审问,没几天调查人员就把事情的经过给搞明白了。

然后嘉庆皇帝就下令把县丞,李毓昌管家和侍卫等人全部给处死了。


汉史趣闻


当官能做到一品大员(相当于正国级)这一级别,用现在的话来说,几乎就是皇帝朋友圈里“互相点赞”的人了。刺杀这样的人,一定会引起皇帝震怒。

在古代,哪些官员可以被称为一品大员呢?

文官有:太师、太傅、太保、丞相、司空、司徒、司马等等官员;武官有领侍卫内大臣、九门提督(从一品)、将军、都统、提督等等在京军职。

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是领侍卫内大臣,负责调度皇帝的警卫侍从,级别为正一品;而电视剧里常常与和珅作对的纪晓岚,官职则是协办大学士,相当于皇帝的智囊团,级别才为从一品。

如果一个人想要刺杀一品大员,就要按照和珅、纪晓岚这样级别的人行刺。可以想象,刺杀一品大员有多难!

难,从来不代表不会发生;在中国,自古不缺少为民请命的人。

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被刺杀的一品大员,当是满清皇室最后一位有气节的男人——宗社党领袖、禁卫军协都统良弼。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成立。

此时,延续了近300年的满清王朝,仍然没结束统治。对于中华民国的成立,满清皇室内部在各种外部势力的施压下,逐渐分为两派:一派主和,也就是皇帝退位让与民国;一派主战,与革命党死拼。

1月12日,良弼等人成立“君主立宪维持会”,也就是宗社党,组织一支忠于满清皇室的“敢死队”,决定与革命党人决一死战。

然而,仅仅过了半个月(1月26日),良弼遭同盟会杀手彭家珍刺杀,两天后,重伤不治身亡。临终前,良弼发出哀叹:

“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良弼的遗言,无疑是在肯定革命党的“正确”,同时否定满清统治“气数已尽”。那么,气数已尽的满清,又是如何处理良弼这位“一品大员”的被刺呢?

当时的满清皇室,主持人乃是末代皇太后隆裕。她被慈禧雪藏宫中几十年,从未接触过政事,一上台,就遇到关乎“满清命运”的大决战,她拿不出一丁点儿主意。在战与和的问题上,她始终摇摆不定,她的智囊团提不出一个有效提议。

就在隆裕太后左右摇摆之际,良弼遇刺身亡的消息,传到紫禁城。

通常,帝国的一品大员遇刺身亡,而且死的还是拱卫京畿的禁卫军都统,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怎么也得发一份慰问电才对。

尽管良弼只是皇帝的打工仔,打工仔没了,皇帝大不了换一个就行。可是,良弼遇刺的消息,完全没有引起隆裕等皇室高层的悲痛。他的死,并没有阻止隆裕太后的决定,在他死后半个月,宣统皇帝颁布退位诏书,大清灭亡。

良弼的家属既没有得到任何抚恤,凶手彭家珍因当场炸死,皇室也没有继续追究刺杀者的责任。

于是,这位一品大员的死,就这么不了了之。

清朝中晚期,发生过多起刺杀一品大员的案例,最有名的,当属“刺马案”——

张汶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一案。刺马案引起慈禧太后震怒,她亲自下懿旨调查事件真相,可是,调查了一年半之后,仍未果。最后,慈禧太后不得不“遗憾”地下令,处死刺客张汶祥,此事亦不了了之。

为何如此多的刺杀事件,清室都不调查个水落石出呢?

慈禧明白,敢如此明目张胆地刺杀朝廷亲命一品大员、而且还得逞的人,其背后的势力,定然不可小觑。这股势力,甚至可以和皇室对抗,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后果必定不堪设想。

比如说,良弼遇刺案,背后的真凶是革命党人;刺马案,背后的真凶极有可能是湘军首领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

如果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发生这样的案子,清廷定有能力将其查个水落石出。可惜,清廷连自己都难顾,又何及这些一品大员?说到底,他们不过是一群高级打工仔罢了,能查出来最好,查不出来,清廷亦无损失。

以上,是在封建王朝国力衰退时期;若是在国力鼎盛时期,比如说汉武帝时期,南越国王在背地里说了一个汉大臣安国少季的坏话(莫须有),就引得他率2000人跨数千里将其灭国……

故而,一品大员的脸面,就是皇帝的脸面,皇帝有能力管的时候,一定会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