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如何培養孩子創新


猶太人如何培養孩子創新

最近,我和三十幾位做企業的朋友一起去訪問以色列,那是真受到觸動。我們通常是白天訪問,晚上討論一下觀感。

我問過這麼一個問題:在這個號稱“創新的國度”裡,我們究竟觀察到哪些新東西?

1

國家:把敢於冒險的人聚在一起

現在以色列人口不到 800 萬,居然擁有 3.8 萬名科學家!它的國土面積,比北京市還小。但你看它高科技部門,貢獻了總就業的 10%,經濟總量的 50%,以及出口的 50%。至於研發經費高佔GDP的 4.2%,更雄踞全球第一。其他如初創企業、風險投資以及在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數量,則分別名列世界前茅。

最讓人刮目相看的,是無論到訪哪家科技機構,人家都可以自豪地拿出一張單子告訴你,有多少“改變世界”的關鍵技術,是來自以色列研發中心和以色列初創企業!

我就問同行的企業家們,究竟怎麼理解創新?

其實,創新是少數人的活動。創新從一個個新想法開始,但新想法總難以在多數人那裡獲得響應。多數人的日常生活,一般總是依託傳統、遠離創新,甚至對立於創新的。這就是創新的困難所在。

那麼,在什麼條件下,“創新”才變得強有力?

從經驗看,可能是把支撐創新的力量湊到一起,把有想法、願冒險的人湊到一起,達到一個起碼的濃度,恐怕是所有條件中最重要的。

但是,一旦把創新的要素彙集在一起,創造了奇蹟,會讓其他看來平庸的部門和人口沾光。比如以色列理髮師,就比中國理髮師賺錢賺得多。他為什麼賺得多?

講到底,是科學研究、科技創新這些活動,有很強的外溢性。

以色列企業家厲害、科學技術專家厲害,但也只是一小部分人厲害。剩下是外溢效果,各個部門包括生產率不高的部門和人,如以色列理髮師,也可以分享創新收益的外溢。

其實,人類從來如此。難道我們大家沒有享受知識外溢的好處?我們沒有享牛頓的福、沾愛因斯坦的光?所有沒有直接參加發明創造紡織機、蒸汽機、鐵路、飛機、電話、電報直到互聯網的人士,其實,多多少少,都沾了瓦特以來創新分子的光。

現在大家都承認猶太人厲害。其實,過去分散在各個地方,哪裡看得出猶太人厲害?“二戰”的時候,被納粹殺了 600 萬。

所以,現在回顧當今以色列的成就,最早的起源,可能是猶太復國主義那麼一個想法:

把猶太人聚到一塊,構成一個國家,有個保護殼;然後讓裡頭最厲害的人,創新出成果,去罩住其他不那麼厲害的同胞。在以色列以外的猶太人,也是聚到一起,才有更多的裂變。比如硅谷。

永遠只以一面示人。誰說生存競爭容易呢?

猶太人如何培養孩子創新

2

教育:人們都不同意的事情,做起來反而容易

以色列教育,跟所有其他國家教育、特別是中國教育,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到IDC(一家商學院),正經請了一個高學位的拉比(猶太語“智者”的意思,多為傳教的長老)給我們講課。

他的題目是:教育怎麼塑造了以色列的歷史。他用不多的幾張PPT,就把問題講清楚了。

他首先說,所有猶太人,人人從小開始,就要接受兩本書的教育:一本是希伯來文的聖經,還有一本叫《塔木德》。

後者是兩千年來,世世代代傑出的拉比闡釋希伯來聖經的思想集合(共二百五十萬字,很厚、很厚一大本羊皮書),裡頭也記錄了大量民間智慧、民間故事。

這位拉比講,他們猶太人從小就拿這兩本書讀,要反覆讀一輩子。他說,所有猶太孩子的媽媽,第一責任就是教育孩子,奶奶也要教育孫子,教育是猶太婦女最重要的天職;從小家庭教育,世代相傳。

一歲怎麼教育?就是給他講這兩本書裡的故事。猶太孩子到五歲,基本把這兩本書裡的故事都聽過了。然後就正式跟拉比學習。

拉比很講究學習儀式:

第一天上學一定要穿新衣服,讓孩子知道學習是開心的事;

對新來的同學,大家要熱烈鼓掌歡迎;

第一堂課教孩子些字母,是用蜂蜜寫在乾淨的石板上,孩子唸完就可以把那個“字”舔掉,或者給小孩發一塊糖,每人吃一顆開始學習——使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甜蜜的事情。

拉比接著說,以後猶太人怎麼來來回回讀這兩本書呢?靠討論式的學習。

兩個人看一本書:你說這是什麼意思,他說這是什麼意思,互相討論式。它是有點懷疑論哲學,包括對上帝、對“聖經”,鼓勵學生懷疑它。

猶太人提倡批評式教育,從小就這樣。猶太人的教育,不是說拉比講的就是真理,學生記住會背就行了;而是鼓勵挑戰、提問題。

還請到以色列第一位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阿龍·切哈諾沃教授來做講演。他講,從小他的媽媽就這樣教他:

“走進一條河,你可以順水走,也可以逆水走。但是,你要永遠逆水走。”

這奠定了他一輩子的人生態度。一脈相承,《塔木德》裡也有一句話,大意是“人們都不同意的事情,做起來反而容易”。

阿龍還說,每天放學回來,猶太媽媽不會問教了什麼、學了什麼,更不問考試成績怎麼樣。她就問:

“今天你問了什麼問題嗎?你問了有意思的問題嗎?”

我覺得,這是人家的寶貝。實際上,教育要開發智力,提倡好奇、把問題看得比答案還重要。這是以色列人思維真正厲害的地方。

猶太人永遠相信:土地會被奪走,財富會被拿走,但知識拿不走(從小就教育孩子這個道理)。

所以,以色列人最相信,就是人力資本。這個人力資本理論,終於在以色列找到了一個最徹底的應驗場所。


猶太人如何培養孩子創新

3

軍隊:為什麼是你領導我?為什麼不是我領導你?

開始我覺得,以色列周邊強敵環伺,保家衛國是第一優先,而軍隊靠紀律、以服從命令為主導,應該不容易形成鼓勵創新的文化吧?最後找到了答案。

第一,以色列全民皆兵,國家財力很大程度資助軍隊的研發系統,財力充分保證。因為以色列如果沒有高科技,它是沒法在殘酷的環境裡頭生存的。

第二,軍隊研發系統全是最好的教授領導。以色列四所頂尖的大學和研究所,都由一流教授主持軍事科研。

第三,所有以色列高中生必須當兵,挑當中最優秀的人進軍隊研發系統。一流的青年學生感覺最光榮的,不是入美國哈佛、耶魯名校,而是被挑進以色列情報部門或軍隊科研局。

第四,以色列是靠民兵打出來的天下,所以正規軍隊的等級制還不那麼強,穿著軍裝的研發人員一般“沒大沒小”的,第一線的人有很大的發言權;包括立題,到底幹什麼誰說了算?不完全是自上而下,也鼓勵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

第五,當兵三年退役後,以色列還有預備役制——每年要有一個月重回部隊去——這把等級制更加打亂了:你在公司是個老總、在政府你是個局長,但你回到預備役部隊,遇到的領導,可能就是你原來的下屬。這也有利於他們之間激發創新思維,沒有被等級約束的桎梏。

創新,就要這樣的環境。

據說,硅谷的美國科技巨頭們,對下屬的以色列研發中心的猶太同事們,真是又愛又恨。

這幫傢伙出活,但可不容易領導,因為常常愛問他們的上司:為什麼是你領導我?為什麼不是我領導你?

有人問:他們的頭頭不反感嗎?答案是:出活啊。最後會出創新成果,你認不認?

其實,這也是創新的必備條件之一。

所以,我們別以為,僅僅是猶太人的聰明才智起作用。不完全是。更重要的是,有沒有鼓勵人們發揮聰明才智的氛圍和環境?

如果這個沒有,聰明才智向別的方向用,創新就難了。

本文整理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周其仁 教授在“十三五”規劃專家諮詢委員會座談會上的演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