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經那麼多,為什麼中醫診所經營還是困難?

取經那麼多,為什麼中醫診所經營還是困難?


1、常識+技術+藝術=成功


硅谷投資人吳軍在《見識》中說過:


在中國,成功學的書賣得很好,但是大部分人在讀了以後都說沒什麼用,無論是專家寫的,還是成功者們根據自己的經歷寫的。如果我們觀察一下週圍的人,也確實很少有人靠讀成功學的書獲得成功。


為什麼?因為書上講的都是常識性問題,這些常識其實挺有用,只是依靠常識只能做到50分,離成功還差太遠。


此外,一些成功學的書所講的內容是和常識相違背的。比如,很多書在教人如何在職場上對付老闆,試想一下,只要稍微聰明一點的老闆,都能看穿下屬這種鬼把戲。任何老闆都喜歡那些看似比自己傻的下屬,而不是和自己耍心眼的人。因此這種違背常識的成功學理論,對讀者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我們現在許多診所人,也會天南海北地去學習,去取經,到底該如何經營診所?最後,許多人可能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甚至連50分都做不到。


我們學到的可能是精華,卻無法學到本質。本質的東西,畢竟要經過摸索,追隨和打磨,才能深深契合,互相成就。


吳軍還說,除了常識,我們還要通過技術從50分做到90分,然後靠藝術從90分做到100分,最後獲得100%成功。技術就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要野路子,要有方法;藝術需要悟性,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技巧。


哪怕我們的悟性不夠好,只能拿到90分,那也很成功了,天下沒有完美的事情,我們盡力做好事情,其他就交給時間,交給天命,不必太過有負擔。

總之,這是一個不斷進取的漫長過程。


所以,我們診所在取經的同時,除了不斷吸收方法學之外,還應該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參悟出適合自己的成長之路。而且必須要不忘初心,必須要有所信仰,矢志不渝走好每一步,我們才能走得更長遠。


取經那麼多,為什麼中醫診所經營還是困難?


2、不要有太多選擇,少就是多


吳軍說,不要有太多選擇,適度的選擇給我們自由,但是過多的選擇會適得其反。另外人生是有限的,我們做得越多,可能時間越少,什麼都想做,最後什麼都做不好。少就是多。


那些牛人,那些大拿,不是因為他們身上有多少標籤,而是在某個領域出類拔萃或無可超越,所以才在那個領域站得比別人更高,別人都以仰望的姿態,尊敬他們,學習他們。


巴菲特做生意,就喜歡能看懂的,並用這一條篩選,90% 的公司都被過濾掉了。他說,自己不懂的東西很多,好在懂的東西足夠用了。

世界如此之大,幾乎所有公司都是公眾持股的。所有的美國公司,隨便挑。首先,有些東西明知道自己不懂,不懂的,不能做。


管理大師彼特·德魯克也曾說過,“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只能靠發揮優勢。我們不可能在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上取得成就,更不用說那些自己根本無能為力的事情了。”


對於診所來說,同樣如此。我們不可能什麼項目都開展,而是根據醫生的專業水平,根據目標群體等進行匹配,找到自己的定位,相應開展自己的項目。就算要開展其他的,也有自己的主打,始終以一棵樹的姿態,紮根大地。


尤其是新開業診所,因為開始資源很有限,不可能像大診所那樣全面鋪開工作。要想在短時間裡在某個方面領先,必須把所有的人力集中在一個點上,

鍛造出自己的差異化優勢,才能慢慢有所輻射。


畢竟這個適者為王的時代,差異化既能凸顯自己,也能保全自己,還能滿足服務對象。就像一些管理者說的,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抓住了“差異性”,無疑是抓住了一張王牌。


所以,王邦旺先生才會在《我開診所的二十年》中說,我們想要對每一種疾病都能有深入的瞭解,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去學習、摸索,如果真能治好我們擅長的疾病,患者就應該有很多了。並不會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因為範圍太窄,所以有自我捆縛的風險。


取經那麼多,為什麼中醫診所經營還是困難?


3、線上做便利+線下做體驗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中顯示,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為8. 5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61.2%,網站數量 518 萬個。網絡直播、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等應用的用戶規模半年增長均超過3000萬人,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2. 32億人,半年增長率為15.5%,極大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教育文化娛樂需求。


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我們知道再傳統的行業,也已經慢慢與互聯網深度結合,中醫慢點,但就像有人說的,中醫可能更適合互聯網。


無論是中醫在互聯網的世界,還是互聯網在中醫的世界,他們有更大的空間來彼此成就。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不再滿足於溫飽需求,而是多了更多的質感需求。在看病上,許多人看的不是病,而是心。而且有些疾病,不是身體之病,而是心理之病。


所以,如何照顧好患者的一顆心很重要。他們希望醫生能夠治好他們的病,也希望他們能夠受到尊重,受到溫暖熱情的對待,還有滿足看病方式上的便利需求。


互聯網的應用,歸根到底是提升效率,在這個機械忙碌的現實生活,效率就是人性。這給了患者心理上一定的喘息和舒適空間,畢竟誰也不願意經歷“排隊兩小時,看病5分鐘”的不甘和不滿。然後又因為不甘不滿,影響一整天的心情,導致其他什麼事情也做不好的連鎖反應。


所以,提升效率問題,因個體患者的不同,影響可大可小,但都不容輕易忽視,否則就是自我麻痺。


對於診所來說,我們應該學會與時俱進,積極跟移動互聯技術、大數據分析、遠程診療和智能工具等進行深入的結合,實現微信預約掛號、電子病歷、電子處方、醫生工作站等貫穿全業務,提高接診能力,不斷優化患者體驗。加之其他線下良好的服務配合,提升患者滿意度。


這也是許多診所,哪怕技術水平不是一流,可是綜合服務一流,所以才廣泛受到患者認可的重要因素。他們就算不成功,但起碼有支撐,有動力,有機會,有時間,一直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