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哪個王朝是不用儒家治國走向強大的?

用戶2257081419079


秦朝:用法家李斯為相,焚書坑儒,行郡縣制,建立了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漢初:運用黃老思想無為而治,西漢經濟恢復發展。

隋朝:儒家思想受佛教道教思想衝擊,但還是佔統治地位的。

宋朝:產生一種新儒學——即理學,融合佛道,三教合一,並把儒學上升天理高度。

元朝:雖以外族入侵,但還是吸收儒家文明,興科舉,存在近百年。

明朝:儒家思想由理學發展為心學。

清朝:雖然清初有些啟蒙思想家,但他們本質還是儒學。

所以自漢武確立了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一直佔統治地位。


金烏木木


實際上沒有一個王朝是以儒學治國的,自西漢董仲舒獨尊儒術以來,看似孔子開創的儒學地位日益提高,孔孟本人也由凡入聖,可惜這些都是假象。

首先,孔孟的儒學和西漢之後的儒學根本大相徑庭。

孔孟主張以仁義治國,可後世儒生卻偏偏教帝王大興刑獄,分化臣民,以權謀治天下。

孔孟認為民貴君輕,可後世儒生卻偏偏勵志於君權至上。

其實大家都明白,孔孟的仁義,是一切血腥殘酷最好的遮羞布,它很理想化,可以當做口號大聲得喊出來以美化自己的形象。但人性本惡,理想,始終要服從於現實,於是以刑法權謀治國的法家思想,成了這件儒家長衫下的靈魂。

形儒實法,這就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執政根基,也是對人性和社會最好的詮釋。





不正經的花生米


靠儒家強盛的朝代很少,秦始皇把統一的伴腳石儒家給焚了,始秦國強大,統一了中國,漢朝前幾朝都不尊儒,都強大。大唐佛教盛行,很強大。有的尊儒皇帝,看似繁榮,其實都是在開國皇帝打下的基礎上坐享其成。漢武帝為什麼獨尊儒術,是因為三綱五常,好統治罷了。老二的和為貴,仁義道德,漢武帝要嗎?漢武帝是征戰不斷,動不動就開殺戒的人,他獨尊儒術的目的是什麼,不是很清楚?尊儒是二種人,一是自己沒能耐,儒家說皇帝是天子,代表天說話,天子說的話人人必須得聽,放屁也要說好,二是要獨裁,道理也一樣,既然是代表天,不管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對的。我想特朗普也想孔聖人,總統如果代表天,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對那些反對他的人想殺就殺,想關就關,他有多痛快!


平民博士


走向強大的沒有發現,倒是一個接一個朝代在儒家的薰陶下接二連三地走向滅亡。儒家思想是馭民之術,教育老百姓克己復禮,三綱五常,以保證統治者坐穩位置,魚肉百姓。但是最終還是滅亡了。





竇國書法


其實,怎麼說呢?儒家的思想到了當時封建後期已經出現了問題!這點可能咱們不能夠說太多!說多了那話就長了!

歷史上面真正強盛的王朝的話,應該是三分靠法治,七分靠教化!因為對於一個強盛的王朝來講,它不僅需要法律去管理老百姓更需要老百姓對於自己朝廷所頒佈的政令百分之百的執行,這也就是為什麼李世民一直所說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也就是儒家所存在的重要性,而法家的則是讓一個國家更加高效化更加的功能化!讓一個國家面對困難的時候能夠具有高效的機制去應對這些困難!

如果單純的只使用法家有什麼錯誤呢?你去看看秦國,秦國就是一個單純靠法家治理天下的人,法家這套體系在戰國時期可以為秦國高校的獲得大量資源,將這些資源轉化成為戰鬥力,讓秦國在奪取天下的道路上面能夠獲得優勢,並且讓任何人都無法望其項背!可是當秦國統一天下以後呢,他們希望通過法家繼續治理天下,但是很顯然這種情況不能夠支持!老百姓之所以參加打仗是因為身處亂世,所以他們替秦國打仗獲取軍功來獲得自己未來生存下去的資本,而當戰爭結束以後,秦國沒有辦法獲得那麼多軍工了!這套軍工體質就崩潰掉!中國的這種情況之下還是依靠著法家思想不停的奴役不停地讓老百姓處於運動和工作之中,那麼不堪負重的老百姓最後會選擇推翻掉秦國。

那麼緊緊依靠著儒家思想去治理天下又會存在什麼樣的壞處呢?我們可以去看下隋朝!

很多人把隋朝這個朝代究竟推行哪家的思想存在疑問,畢竟隋朝十分的強大,但是呢,隋朝又滅亡的特別快,很難給他一個定性,但說實話,無論是隋文帝還是隋煬帝都認為這個天下是儒家的天下!

儒家治理天下有一個什麼基本準則呢?所謂聖儒治天下!就是治理天下的時候,無論4g如何變化,都是春天,無論這個天下誰在治理治理的人肯定都是善良,而隋文帝跟隋煬帝則認為這個天下所有人都是聖人,所有人都對國家存在感激之情,所有人都可以無條件的替國家付出一切,(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因此無論是隋文帝還是隋煬帝,都在不停地努力,老百姓沒錯,每一條路走到極端,都是一條錯誤的路!

結果隋朝一直讓老百姓在建設自己的國家建設來進社區,老百姓不堪負重,然後又選擇造反了!

可以一個強盛的王朝真的想要持續下去,想要能夠統治老百姓那必須得做到,我說的第一條也就是三分靠法治,七分考教化。

董仲舒所做的就是將這一部分的法家思想融合到儒家思想裡面,以儒家思想作為主導,然後加入法家思想輔佐這個國家繼續治理天下!其實一開始的時候漢武帝也是偏向於法家的思想,但是法家再發展到漢武帝哪個朝代的時候全部都變成了傳統意義上的腐竹,當然這批人我不知道該怎麼稱呼他們,所以咱們就暫且稱它為腐儒!一天到晚喊著說要要用酷刑治理天!天下已經太平了,這個時候誰希望有褲型呢?漢武帝作為一個有作為的君王自然看出了這種思想的錯誤性,所以他毫無疑問一腳把這幫人給踹開了,要求社會給他一個新的思想,這個時候董仲舒站了出來,他知道漢武帝他的內心究竟需要什麼,所以她不是單純的在推崇自己的法家思想,而是將法家思想不停的改良以後,然後把它縫。獻給了漢武帝,漢武帝自然也是接受了這份饋贈!

話說了這麼久,那麼中國歷史上面究竟有多少王朝是不依靠儒家思想強盛起來的?我的答案就是所有的強盛的王朝都不是單純依靠儒家思想強盛起來的!


漩渦鳴人yy


自秦漢以來,沒有一個朝代是以儒家而建立的,也沒有一個朝代不是以儒家而衰亡的。

秦朝以兵家、法家、雜家而起,漢朝以兵家、黃老而興,隋唐以道家、兵家而起,宋元明清無不是以兵家及道家而興……然而卻都以儒學而治,以儒教而亡,沒有一個朝代能超過360年。

根本原因就在於,儒家學說不利於爭戰,但是卻利於內部民眾的統治和社會的穩定,即不利於“爭天下”,但適合於“平天下”(不是平外敵,而是平內部)。所以,即便是漢唐,以黃老之道而興“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但最終還是要靠儒家來“平天下”的。


WILLSON39


儒家剛由孔子提出的時候,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那個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如井噴般傾瀉而出的時期。這是中華民族第一次思想碰撞,文化超級燦爛的時期,史稱“百家爭鳴”。

而儒家真正意義上進入歷史政治舞臺,是西漢時董仲舒向漢武帝呈上的《舉賢良對策》。這個奏表深受漢武帝讚賞。接下來董仲舒又系統的提出了一整套學說,第一次將神權、君權、父權、夫權創造性的整合在一起,最終實現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結果,影響了中國社會2000餘年。

由於儒家學說有利於帝王的統治,因此漢以後的朝代,尤其是強大的朝代,沒有一個不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只能說所佔的權重大小不同罷了。比如唐朝時,佛家和道家都比較興盛,但李世民的國子監祭酒依然是孔穎達,絕對的孔聖人子孫。

要說不用儒家思想治國而走向強大的,最典型的例子應該是秦朝。這裡的“秦”,不是狹義的單指秦始皇的秦,而是從戰國時期的秦國開始。秦國在秦孝公時,任命商鞅實行變法,從而奠定了法家治國的基礎,然後一步步走向強大並統一六國。

法家最早被稱為刑名之學,代表人物有管仲、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等等。而大家最熟悉的韓非子,正是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將前輩們的學說繼承、整理和綜合,成為了那個最有名的集大成者。

商鞅變法初期,怕大家不相信,於是就搞了那個超級牛的推廣活動:

立木為信。商鞅命人在國都集市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隨即發出告示:有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集市北門,賞十兩黃金(實際是黃銅,當時稱之為金)。圍觀的百姓不知道商鞅玩什麼把戲,只是交頭接耳,卻沒有人理他。商鞅於是把賞金提升到了五十兩。終於有個大家眼中的傻子出現了,他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北門,結果真的拿到了商鞅賞給他的五十兩黃金。

從此,秦朝政府在百姓的心目中建立了強大的信任,儘管商鞅最後的結局很慘,但他的變法得以實行,後人在其基礎上不斷完善,在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組織管理等方方方面影響著秦國的發展。

秦國從秦孝公開始,經歷了秦惠文王、秦武烈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百餘年的勵精圖治,六代之後,終於傳到了前無古人的始皇帝手裡,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偉業。

法家的思想始終是秦國的治國主導思想,尤其是始皇帝后來統一六國後,還做出過“焚書坑儒”的暴行。


任十三讀史


秦朝。秦朝統一六國,戰國時期剛剛結束,百家思想仍然在爭鳴,思想領域極為混亂,而統一國家須統一思想,思想的統一則需要統一的治國理念,而思想混亂則是統一思想的大敵。而在這一場思想爭鳴中,儒家思想是取得比較大的成就的。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提倡“德治”,維護“禮制”。這對於剛剛統一的秦朝來說,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選擇儒家思想,那就相當於維護舊貴族的利益,不利於統治。於是,秦始王接受了李斯的建議,開始焚書坑儒,活埋儒士以及到民間搜查百姓私藏的《詩》《書》等關於儒家思想的書。這一舉動,確實達到了秦始王的目的,加強思想的專制統一,但是,這對我國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除此之外,以法家思想為治國思想,主張“法治”,主張國家至上,社會團體甚至血緣親屬團體的利益都得服從君主的國家利益,排斥“禮治”,不承認自然法的存在,維護了專制統治,隨後隨著經濟上使用統一貨幣,文字上使用小篆作為統一文字等措施,秦國不斷強大起來。


小蛋撻大胃口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除了上古三代。沒有用儒家學說而走向強大的朝代,基本沒有。秦時,有大量的儒生佔據朝堂,你要說秦始皇統一六國,沒有儒家的參與,是不可能的。而自漢起,儒學已經滲透進了中國的方方面面。另外,反過來說,中國古代沒有一個朝代是因為採用儒家學說而強大,因為在那種層面上,不可能是非此即彼的。哪怕是罷黜百家的漢武帝,也有法家的影子。所以中國一直是外儒內法應該大錯不錯。儒家其實跟基督教差不多,講的都是仁啊愛啊什麼的。但是儒家比基督教要完善和先進太多。


狗尾續龍


戰國時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商鞅輔佐秦孝公,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

由於新法鼓勵農耕,使秦國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生產水平顯著提高。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秦國新法十年,秦民大悅,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成為第一大強國”。同時,由於推崇戰功,使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統一度量衡,使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準則,推動了商品交換。縣制、爵制以及什伍連坐制等的推行,雖有壓制人民的一面,但給民眾帶來某種安定,有利於發展生產,有利於富國強兵。

由於商鞅變法,秦國強大,經濟繁榮,天下濟世之才廣集到秦。秦出現了吸收和使用外國人才的高潮,高級官員多由外國人才充任。比如武王、昭王兩代先後為相者13人,其中12人非秦人。

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對外戰爭也取得了重大勝利,領土擴張,國力進一步增加,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落後被動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相會,結束了秦長期“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的局面,提高了秦國在諸侯國之間的地位。

國內軍事廢除爵位世襲制度,實行以軍功為爵位分封的標準.這就使君主掌握了爵位分封的權力,通過爵位分封鼓勵秦國百姓參軍打仗,使秦國人對戰爭很興奮,增強了秦國的軍事實力.基本達到了全民皆兵的效果,為後期的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非常結實的基礎。不過因為很多原因秦國沒有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