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雨的诗词当中,以意境夺先的是哪首?《春夜喜雨》及自写除外?

久住青山Lee


《春雨的笔调谁更美》

写春雨的诗,能与孟浩然《春晓》杜子美《春夜喜雨》的名篇比美的,应当数李商隐的《春雨》了。不过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春夜喜雨》都是五言句,是正面写。而李商隐的《春雨》,则是七言,从反面写。下面对比一下一一

《春晓》一一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風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夜喜雨》一一杜甫

好雨知時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土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一一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祫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白袷衣,作夹衣解。白门,指江苏南京。意多违,许多事与自己愿望相违背。珠箔,即珠帘之意。畹,太阳落山样。玉珰,玉做的耳饰。缄札,密封过的书信。

如果说孟浩然的《春晓》图,杜甫的《春夜喜雨》是纯景物的素描,那李商隐的《春雨》就是一首情诗了。它抒发的是作者因一夜春雨引起的感想和情素。全诗表达了眼下的窘境,从而引发对情人的追怀。由于情人远去,只能梦里依稀相见的惆怅,要想与她相见却又音信难通,显现出自己孤单漂泊的悲凉。而这万般情思结合飘洒迷濛的春雨,不是更显得悱恻缠绵吗?而后满是华灯珠帘的街巷与黯然离去的情景,设色与孟浩然《春晓》,杜子美的《春夜喜雨》的意景。就都可以入画了!




李老根2017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意境里浮现的不只是初春的小雨,还有我对你多年的情谊

除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写春雨的诗也有太多: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黄庭坚的《次元明韵寄子由》“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南江北水拍天”;欧阳修的《田家》“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志南的《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春面不寒杨柳风”;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但我认为以意境夺先的,当属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它不仅开篇就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先声夺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出春雨的特点,初春小草的异于其它季节独有的特色,后两句还和暮春进行了比较。而且,更主要的是,这以“意境夺先”的小雨,见证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友谊。

韩愈其人:文章巨公、百代文宗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焦作孟州),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和柳宗元并称“韩柳”;和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写作理论,对后世具有指导意义,影响很大,著有《昌黎先生集》等。

大历三年(768),韩愈出生。本是官宦之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朝中或地方为官;可惜韩愈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由兄长韩会抚养;大历十二年(777),兄长因事被贬,抑郁病逝;年纪尚幼的韩愈只好跟随寡居的嫂子,生活困苦。和别的文人年少成名不同,韩愈的进仕之路是屡败屡战,屡败屡战,三次科考落榜;终于第四次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两任节度推官,官累监察御史;后因事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俢撰、中书舍人等;做过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过讨平“淮西之乱”,后来又因为谏“迎佛骨”之事被贬至潮州(发现古时那些大文人要是没被贬过可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当过官)。长庆四年(824)病逝,年57,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文”,故又世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韩愈虽少时艰难,宦海沉浮却得善果,也算是生前风光过死后亦荣耀。虽然他的死因有些不光彩(风流成性、妻妾成群;乱食药物、硫磺有毒),但瑕不掩瑜,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杰出文人和好官。因为他“设水布”,笔架山改为韩山;因为他驱逐鳄鱼,鳄溪改为韩江,埔子叫韩埔,渡口叫韩渡;因为他“过马牵山”,有了“竹竿山”;因为他知错就改,有了“叩齿庵”。这些,都是潮汕人民怀念他功德的证明。

韩愈与张十八即张籍的友情:良师益友、患难之交

张籍,就是本诗题目中的“水部张十八员外”,也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字文昌,是韩门大弟子。代表作有《塞下曲》、《征妇怨》、《秋思》、《江南曲》、《采莲曲》。张籍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诗多是现实主义之作;乐府诗和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因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故称“张十八”,和“刘十九”、“董大”、“杜二甫”、“李十二”一样。

张籍认识韩愈还是孟郊介绍的,就是那个“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的孟郊。据说张籍很是贫困,“空堂留灯烛,四壁青荧荧”,除了昏黄如豆的灯烛,家徒四壁。韩愈怜其贫困更爱其才,在贞元十五年荐其在长安进士及第;又在元和元年(806年)经韩愈推荐调补太常寺太祝。《唐六典》里记载“太祝三人,三九品上。凡国有大祭祀,盥则奉匜,既盥则奉巾悦”,就是给长官太常端洗手水递毛巾的打杂,再一起跪读祝文,“礼成而焚之”。就是这么个活,还是韩愈托关系安排的,看样子啥时候稳定的工作都不好找。这一干就是十年,35到45岁,男人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张籍都是在端水递毛巾和烧纸中度过的,眼睛又患病,时人称“穷瞎张太祝”,“张大登朝如梦里,贫穷做活似村中。未能即便休官去,惭愧南山采药翁”,穷得还和村里人一样,却不敢辞职,辞职了更没饭吃。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渐愈;元和十五年,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外郎。大和二年(828年),迁国子司业。张籍这一路走来,都是韩愈在保驾护航,说韩愈是张籍的恩人一点也不为过;他不只是伯乐,亦师亦友,并且总在张籍困顿之时嘘寒问暖、雪中送炭。张籍在《酬韩庶子》中说“家贫无易事,身病足闲时。寂寞谁相问,只应君自知”,家贫多病之时,只有韩愈相知相助。

全诗解析:意在诗外,言短情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就是在张籍当了水部外郎之后,韩愈写给他的春游邀请函。为什么这么说呢?此时张籍虽不是“生病多时又客居,满城亲旧尽相疏”,“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时的落魄,但早期经历使然,不爱出门,不爱社交,所以韩愈在以诗相邀,让张籍出来踏春郊游,放松放松心情。这个从《其二》中表现得更明显,其实二者是相承接的,《其一》描写早春景色,告诉张籍,春天来了;《其二》“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春,柳色如今深未深”,有些戏谑、引逗的情调在里面,可见二人感情之深。两人关系铁杆,题目里却用“呈”,恭敬地呈上,而且以官职相称;因为韩愈从不以老师和恩人的姿态自居,这标题里透出的是尊重;亲密而又保持一定的距离,看样子韩愈深谙待人之道。

彼时的韩愈是高兴的,不久前,唐穆宗长庆三年(823),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以一介书生之身深入拔刀开弓相迎的叛军之中;又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叛军首领,平息了叛乱。皇上一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上调到吏部侍郎。他想邀张籍出去散心玩乐,又怕这个不爱出屋的人不去,连哄带逗,引诱张籍出去走走。呜呼,有友若此,夫复何求?

这首小诗新颖别致,开篇即以意境夺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京城大道的空中雨丝纷纷,酥油一样细密滋润;远远望去,草色微绿连成一片,近处一看又显得稀疏零星。“润如酥”,形容小雨润泽滑腻,就象是动物的油脂,和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尽却无”,则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早春小草的特点,须有过人的观察力所能为,和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如出一辙。

而这开篇两句,短短十四字,就为我们营造出了朱自清《春》里的意境“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早春小雨如雾如烟,发绿小草星星点点,有的冒出绿芽尖,有的隐在去冬衰草之下,整个意境如梦如幻,充满诗情画意。这就是我说它意境夺先的原因。

至于后两句,也是别出新意,说这就是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胜过了绿柳满城的暮春。过犹不及,那时满城满眼的绿,不如这时的清新淡远;暮春若是浓妆妇人,这早春就是素颜少女。韩愈用细微的观察力和一首好文笔,把早春的自然美升华到艺术美。

总结语

和《春雪》里“二月初惊见草芽”的简约不同;和《晚春》里“百般红紫斗芳菲”的繁华不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小诗意境夺先,所营造的意境清新随意,带着小雨微微的凉意,带着小草香涩的气息,更带着对朋友无微不至润物无声的深深情谊!

这就是我的回答,不知大家可满意?


hyg陌上花开


唐诗宋词中描写春雨的诗篇很多。但题主提出条件:要从“人生意义,而不是爱恨情仇”。

想想还是选杜甫笔下的春雨吧,因为“诗圣”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笔墨落在“春雨”中的“好雨”,通过拟人的手法,看似写雨,意在抒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题为“喜雨”而意在“好雨”。并对“好雨”提出评判标准和要求。

诗的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那这场春雨到底好在哪里,诗人分了几层意思来赞美它:

a、这场“好雨”不但“知时节”,还要“润物”不损物。

诗人先用夸人的口吻来夸雨,说这场“春雨”是“喜雨”,来的很及时;又像说人“识时务”一般,说雨“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诗人的这种拟人一点都不显牵强。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这“春雨”多么好啊!

b、进一步表明何为好“雨”:“潜入夜”并“润无声。

诗人觉得,春天的雨,要得到好评,必须使人“喜”,

光有“知时节”,还不足以表现雨的“好”。所以在第二联写出:典型的喜雨,应该是那种伴随着和风的绵绵细雨,“润物”而不“损物”,那个“好”字才能落到实处。

c、“意在“润物”,不在“讨好”。不但“潜入夜”,而且“润无声”。

诗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好的“春雨”,只为“润物”,而无“讨好”之意。不但是“潜入夜”,并且“润无声”。所以它才选择了在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毫无声息地细细下着。

d、既然是“好”一雨,就应该下多下够,下个通宵。

雨下多了,才能充分润物。还好,放眼望去:“云境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江面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地面一片黑沉沉的;看来这雨,总会下到天亮。所以评介这场春雨为“好雨”,一点也不为过。

二、这首诗《春夜喜雨》通篇使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去描写雨,评判雨,要求雨。

a、诗的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中,“好”通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人做的好事。

而诗中用“好”来赞美“雨”,很容易唤起关于“好人”、“好事”的联想。

b、用评判人的方式去赞美雨,用“好”与“坏”来评价雨。

诗人像说人“识时务”一般,去说雨“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因为它是春天的雨,它是万物生长所需要的雨,它是“知时节”的雨,来的很及时,下的多而够。所以诗人赞它为“好”雨。

c、雨意在“润物”,而无意“讨好”。使“雨”具有人的特性。

诗人笔下的这场“春雨”似乎很通人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仍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让“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是悄无声息的夜中“潜”入人间。

那“雨”是有意来“润物”,并无讨“好”谁的意思,

不张扬,很低调。这点挺有意思,夜间下雨,似乎有点儿偷偷做好人好事的味道。

三、通过对“好雨”的品格上的评判和要求,也表现了诗人所认为的高尚人格。

春天的雨一般都是伴着和风细雨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比如它会伴着冷风,变成雨夹雪;有时会伴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这类雨自然不会让人“喜”,也称不上好。其实,做人也是这样。

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不仅切雨、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所希望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此诗题目中那个“喜”字,虽然在诗里没有露面,但“‘喜’的意思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那春雨,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而且有了这场雨,天明之后,将是满城春色。

和那些朱门的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


文子心语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以上都是我们熟知的写雨的名作,为历代所吟诵。这些诗感情丰富,意境优美,写景不离抒情,且以抒情为主。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在写景时往往参杂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景即其心境的折射,或者用比兴,或者别有寄托。

唐诗中纯写雨景而不抒情的诗极少,《溪上遇雨》是为数不多的一首。这首诗实实在在的为写雨而写雨,你在阅读它的时候寻不到任何的寓意,也感受不到诗人一丝的心境。

《溪上遇雨》—唐·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诗人准确的抓住了春雨迅疾、飘忽的特点,用直白的艺术手法,把春雨飘洒的景致描绘的淋漓尽致,使人感受到一种酣畅的意境美。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和唐诗通常含蓄深沉的表现手法有明显的区别,它没有通常写景虚实相生较简括的笔法。它采用了“穷形尽相,快心露骨”的写法,有意加深雨景在读者脑中的印象,真正做到了以意境夺先。


晋唐风骨


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三月末的雨,已经没有了初春的柔情,就像是美人迟暮,没有了少女心,无情的狂风刮着骤雨横向屋内,含着眼泪问花,如意郎君何时归来,花无语回答,只见得雨打花落,春已去。

欧阳修的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迟暮的美人在深宅大院里,生活很优越,但是精神孤单,郎君留恋章台那种地方不归家,女子在漫长的等待中韶华已逝。


青青子衿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走在京城的街道,天空下着如乳汁般细密而滋润的小雨。远远的看去路边有轻轻的草色,走进了去却发现都才刚刚发芽,稀疏零星,暂时还不成气候。这才是春天最好的时候啊,万物生长,生机暗发。比起烟柳成荫,绿色布满全京城的暮春好多了。

前两句将早春最美的两种东西和在一起,春雨滋润,青草萌芽,凸显出了无限的生机。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了春雨的滋润,细嫩的草芽饱含着水分。小草虽然细微,却是春的使者,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一切都充满着希望,有什么比这还让人欣喜的呢。

这首诗是韩愈在56岁高龄的时候写的,身在暮年,是什么让他如此欣喜呢,肯定不止有春雨。前不久,镇州藩镇叛乱,韩愈做为兵部侍郎受命前去宣抚,经过一番游说,叛乱竟被平息,唐穆宗大悦,特将其调任至吏部侍郎。此时正值春风得意,就邀请时任水部员外的好朋友张籍一同春游,张籍因年高体弱推托,他就写了上面这首诗去诱劝张籍。

不知最后这春游是否成行,但我们知道了那年斜斜密密的细雨和似有似无的嫩草,在京城呈现出最美的早春。


文史趣闻


宋代史达祖的《绮罗香·咏春雨》也是写春雨的作品。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

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

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

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

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

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名作,咏物即为咏怀,咏春雨,只因词人自降生以来曾多少次见过春雨,感受过春雨,心有所悟,则将雨声化为诗声。作者多角度穷形摄魄地刻绘春雨。先写近处雨景,除“尽日冥迷”两句正面着墨外,其余多借花、柳、蝶、燕,侧面显示。妨碍“佳约”,则从影响游春方面说。下片为远处雨景。春潮、远山、断岸、一处一景,无不是春雨风光。收拍剪取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暗含雨字,巧妙点题,咏雨隐寓惜春情,“惜花”、“困柳”、“催春”、“落红”云云,均将情思融入描写之中,不露痕迹,下字精美。“和泪谢娘眉妩”,以眉黛与泪合写雨中远山,美妙入神。无一字不切“雨”字,却全文不见“雨”字,结尾始出“雨”字,而又不露字面。绮合绣联,巧夺天工。



秋叶凌风25361


不止于春雨,

最爱是雨巷,

最爱戴望舒。

雨可以是寂寥的,

可以是忧愁的,

可以是彷徨的。

可我们总会期待,

那丁香一样的色彩,

和丁香一样的感动。

雨巷

[ 现代 ]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Rutian2018


古人写春雨的诗极多,有意境的名句也不少,比如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宋代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唐朝杜枚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还比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些描写春雨的诗,以景抒情,情景相融,读来就好像一幅清新的水墨画缓缓在眼前展开,美不胜收。

但个人认为最具意境的一首,是唐代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之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诗中描写的画面极美:

居所远离喧喧嚣的闹市,门前的庭院开阔敞亮;四周没有村庄遮挡,景色一望无边

远处澄碧的江水与江岸齐平,似乎要将江岸淹没;岸上树木葱郁幽静,其间开满美丽的鲜花。

蒙蒙细雨中,鱼儿竞相浮出水面;微风中,燕子斜身轻快的穿梭。

城里千户万户,熙熙攘攘;而这里却只有两三农家,优然自得的独享着自然美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成都西浣花溪畔。在经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杜甫终于有安定的居所,身心得到休憩,心情愉悦,这时候面对着绮丽的春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咏景小诗。

作者由门前的庭院开始写起,由近及远,再由小及大,就像拿着一个长镜头,从门前慢慢拉到远处的江岸,将岸上的树木繁花和江中的鱼儿、空中的燕子一一定格,最后再将镜头放大,将眼底所见的画面框选成一幅生动活泼的春景图。全诗句句写景,却句句“遣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闲适欢欣的心情和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整首诗用语简单质朴,却“自有天然之巧而不雕琢”,能将春天的景致刻画得极其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将雨中鱼儿和风中燕子的形态描写得活灵活现,一个“出”字,一个“斜”字,境界全出。叶梦得曾夸此句“殆无一字虚设”,而王国维则认为此句的意境不输作者的《后出塞五首》之二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此诗曲调明快,景色意境优美,让人沉醉和向往。


俞木榆


雨是自然界很平常的现象,但它却成为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不同的诗人写出来的雨也是不一样的:我喜欢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民生的关怀之情;也喜欢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也喜欢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哀怨清愁;而我最喜欢的却是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雨打声》,因为他表达的是不惧风雨、不畏坎坷、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的精神气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叙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穿林打叶声’,渲染了当时的雨骤疯狂。驴友们都雨中狼狈不堪,急忙躲雨,而诗人却泰然处之、冒雨‘叙行’,这种不惧风雨,不畏坎坷的大无畏精神跃然纸上。‘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更体现了诗人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情怀。苏轼这样的情怀是和那些悲天悯人、消极颓废的人不可同日而语的。

下阙着眼于雨后的情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诗人眼中,风也好,雨也好,晴也好,阴也好,都是无所谓的。总观这首《定风波》,充分表达了苏轼‘人生所遇无不可,生死祸福久不择’洒脱无畏、超凡脱俗的进取精神。

人生之路不光是笔直的平坦大道,还有沼泽泥潭,如果有谁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那可真是‘善莫大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