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譽為萬嬰之母,接生袁隆平等五萬名嬰兒,自己卻沒結婚沒孩子

北京協和醫院的婦產科大夫林巧稚,大概是最難請動的人。

新中國成立,有關部門邀請她到天安門觀禮,她沒去,因為那天要值班;

北京市長想見她,都到了醫院,她沒見,因為要看病;

中國婦聯大會讓她出席,代表證都寄來了,她沒去,因為病人太多走不開。

她說她要遠離政治,就是看病。你們開會,跟我都沒關係。

她被譽為萬嬰之母,接生袁隆平等五萬名嬰兒,自己卻沒結婚沒孩子

林巧稚(1901-1983)

林巧稚是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第一位女醫生。在她五十多年的從醫生涯裡,共接生包括袁隆平、梁從誡在內的5萬多名嬰兒,被譽為“萬嬰之母”。然而,她自己並沒有結婚,沒有孩子。

人們不禁要問,林大夫,誰能請得動你呢?

一定是病人,因為她把病人當親人,愛病人勝過愛自己。

01

在中國閩南地區,過去有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女性沒有地位,只能作為男人的附屬品而存在。只有一個地方除外,就是廈門鼓浪嶼。優越的地理位置,讓這裡西風東漸,島上住著許多傳教士和外國人,中國民眾的思想逐漸的開化。

在這個小島上,女性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中學教師林良英的小女兒林巧稚非常幸運,她生在鼓浪嶼一個開明的家庭中。父親林良英曾在新加坡讀大學,早早地就教林巧稚英語。父親經常對她說:“女孩子家,應當是自強自立,不依靠人!”

林巧稚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成長為一個品學兼優的中學生。1921年的夏天,林巧稚報考北京協和醫學院。5歲時,母親患病離世,讓她有了當醫生的念頭。考場設在上海,沒想到這次考試出了意外。

英語是她最有把握的科目,正當她奮筆疾書時,突然聽到外國監考喊她的中文名字。她順口用英語回答,我還沒有做完呢。

監考用英語對她說,有一位來自廈門的女考生中暑暈倒,需要她的幫助。林巧稚把中暑女生移到陰涼處,極為迅速地解決了這個突發事件。可她回到考場,考試卻結束了。

這場意外讓她低著頭回到鼓浪嶼,心想這次註定與協和醫學院擦肩而過了,但她非常不甘心。

一個月後,她卻收到了協和醫學院寄來的錄取通知書。也許是她的成績優秀,或者是她的高潔品行和流利英語讓協和醫學院破格錄取了她。

她被譽為萬嬰之母,接生袁隆平等五萬名嬰兒,自己卻沒結婚沒孩子

02

北京協和醫學院,是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辦的一所最高的醫學學府。這裡有著全國最先進的現代醫學教育理念和實驗室。

每一個考入這座學府的人,都要經過八年的嚴苛訓練,一門主課不及格留級,兩門主課不及格就會被除名,再也沒有機會補考。前五屆所有的畢業生加在一起只有36人,高淘汰率保證了每一位畢業生都是精品。

她被譽為萬嬰之母,接生袁隆平等五萬名嬰兒,自己卻沒結婚沒孩子

林巧稚的刻苦,在同學中很突出。每天都會學到凌晨,為了不打擾其他同學休息和避免被宿管查到,她會把電燈罩上紙。為了追趕成績,她寒暑假都不回家。

八年之後,入學時的25個學生只有16個通過了“地獄訓練”,林巧稚因成績優異,獲得了協和的文海獎學金。她已經28歲了。

畢業時,同學們都選擇了更有前途的內科、外科,但林巧稚卻選擇成為協和醫院婦產科的第一位女醫生。很多同學都為她惋惜,但她卻有自己的堅持。

一方面,中國傳統重男輕女,很多女嬰都被遺棄,包括她自己也曾遭此噩運;另一方面,她曾經到過助產學校實習,瞭解到科學的助產方法和如何對待新生兒,能夠極大地降低產婦和新生兒的死亡率。

這兩方面的原因,讓林巧稚走進了協和醫院婦產科的大門。這一干,就是五十多年。

婦產科的工作非常平凡,如果不是懷著對生命的愛,很快就會倦怠甚至厭煩。林巧稚從一開始就樹立了自己的理想,懷著非凡的愛,做著平凡的事。

03

林巧稚有一個鮮明特徵,做事情特別快。

自從她進入協和醫院婦產科,就被看作是男人。做事情風風火火,說話直截了當,醫院裡走得最快的就是她。工作性質決定了,她慢不下來,只要拖延或動作慢一點,可能就會造成生命危險。

她在協議醫院歷史上創作了一個記錄,別人用五年時間才能拿到的總住院醫生,林巧稚只用了半年。

聖誕節的午夜,所有外國大夫都去慶祝了,只留下林巧稚一人值班。一位大出血的女病人被送來,眼看撐不住了。林巧稚當機立斷,先做止血和輸血措施。然後給婦產科主任打電話,可主任趕不過來。

病人的呼吸越來越弱,林巧稚決定自己主刀,在這之前她只是助手。冒著巨大的風險和壓力,林巧稚憑藉紮實的醫術,把女病人從死神手裡奪了回來。

第二天,婦產科主任不但沒有責備她,反而大加讚賞。有了這一次的經歷,林巧稚堅定了自己能做好一個婦產科醫生。


她被譽為萬嬰之母,接生袁隆平等五萬名嬰兒,自己卻沒結婚沒孩子

中國女病人因為害羞,不敢找男醫生,所以把林巧稚當成救命稻草,病歷在桌子上堆得高高的。雖然林巧稚成了婦產科最忙的人,但她每天堅持把所有病人看完,吃飯常被耽誤,有時就用一塊紅薯湊合。

林巧稚看病和別的大夫不一樣,喜歡把病人當親人。她的學生回憶,林大夫給產婦聽胎心,耳朵就貼在產婦的肚子上,給病人極大的安全感。

分娩時,產婦會因為疼痛大聲喊叫,很多助產士就會呵斥,造成產婦更加緊張。林巧稚堅決反對,她說,產婦把自己和孩子兩條性命交給了助產士,不能對她們這樣。

只要林巧稚在產房,她都會把自己的手遞過去。她說過,不能讓產婦抓著冰冷的床杆,那樣手關節會落下病的。

見到林大夫,產婦就安靜下來了,就像一艘流浪的船見到了燈塔那束溫暖的光。

04

全面抗戰爆發後,協和醫院被迫關閉。林巧稚放心不下,就開了一間私人診所,繼續服務病人。六年間,她共接待了8887名女性病人,醫治的每一個病人都有病歷檔案。對窮苦人家的病人,不但診費分文不收,而且還拿出錢來資助,“活菩薩”林巧稚名氣被傳開。

北平解放後,林巧稚回到協和醫院,重建婦產科。協和醫院是美國人開的,過去有錢人才能進來看病,現在平民也可以求醫問藥了。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女性終於擁有了兩千多年都沒有的地位和權利,她們和男性一起享受著新中國帶來的欣喜。在她的建議下,北京婦產醫院落成,極大地滿足了育齡女性的需求。

她比以前更忙碌了,許多病人都指名道姓的找她,因為林大夫的醫術信得過。為了接治更多的病人,她住在了醫院裡面的宿舍,一住就是三十年。她的床頭安了一部電話,只要電話鈴聲響起,她都毫不遲疑地接聽。每次接到棘手的急診,值班醫生處理不了,即使半夜她也會跑到病房。

她被譽為萬嬰之母,接生袁隆平等五萬名嬰兒,自己卻沒結婚沒孩子

騎著毛驢出診

在接待的病人中,有位孕婦,子宮中有個瘤子,起先懷疑是惡性的,所以醫院決定切除子宮。林巧稚分析可能是良性的,所以決定先不手術,進行密切觀察。每週,她都會親自給病人檢查身體,觀察變化,以便做出及時的治療。


在林巧稚的精心治療與呵護下,病人的腫塊奇蹟般消失了,這也證實了林巧稚起初的判斷,這個案例也被寫進當年的婦科病史中。

如果換作其他不負責任的大夫,也許這個病人會陷入極端的痛苦之中。她很幸運,遇到了醫術精湛認真耐心的林巧稚。在林巧稚這裡,病人能得到尊嚴,病人也能給予醫生尊嚴,這種醫患關係,是最正常也是最難得的。

她被譽為萬嬰之母,接生袁隆平等五萬名嬰兒,自己卻沒結婚沒孩子

協和醫院是第一個開設24小時診療服務的醫院,因為女人結婚生孩子,要抽出大部分精力照顧孩子,所以協和就規定女大夫在聘任期間不能結婚生子,否則解聘。這是一條現在看來歧視女性的不合理規定,然而林巧稚簽下了這個合約,為了事業決定不結婚。

在她的心中,病人永遠最重要。

05

十年浩劫開始後,林巧稚沒有躲開政治漩渦,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被勒令停工,去倒痰盂清潔便盆等。她也沒有怨言,就像醫生對待病人那樣認真仔細地幹著。夜晚醫院接到急診,她還是衝到第一線去幫忙。因為她說過,自己是一輩子值班的醫生。

彭真被打倒後,女兒彭彥子宮功能性出血,不敢去醫院治療,一直拖得整個身體都憋了下去。她沒有辦法,好不容易找到林巧稚求助。林巧稚不顧個人危險,暗地裡把彭彥安排住在協和醫院進一步治療。

有人揭發她給“黑幫公主”治病,林巧稚義正辭嚴:“我是一個大夫!大夫,有大夫的道德!我看了四十多年的病了,哪個人應當收留住院,哪個人不應當收留住院,只看她的病人,而不看她是誰。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我怎麼能見死不救,能治而不給她治呢?”

彭彥這條命,就是林巧稚給的。那個年代,林巧稚的一個擁抱,就讓彭彥感覺到異常溫暖。

她被譽為萬嬰之母,接生袁隆平等五萬名嬰兒,自己卻沒結婚沒孩子

浩劫過去,萬象更新。由於她幾十年的卓越貢獻,因此當選了中國科學院首批女院士,當選人大代表。早已到了退休的年齡,但是她還是閒不住,她撰寫書籍,把工作重點放在了公共衛生知識科普上。

1978年,77歲的林巧稚患上“缺血性腦血管病”。昏迷的時候,口中還會念念有詞:“快把產鉗遞給我,快!快!”“好了,好了,又是一個胖娃娃生下來了!你們看,他長得多俊啊!”

旁邊的護士還要配合她“演戲”,“我們都看見了!”

林巧稚乾癟的面龐上,滾落一顆淚珠。

每天還是有幾十封全國各地來的信件求助林大夫,她利用清醒的時候,一一回信。

即便在病榻上,林巧稚也沒忘記關心祖國的婦女健康,她主編《家庭百科全書》,惠及無數家庭。躺在病床上,輪椅上,利用四年時間完成了一部五十萬字的鉅著《婦科腫瘤》,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林巧稚都做到了。


她被譽為萬嬰之母,接生袁隆平等五萬名嬰兒,自己卻沒結婚沒孩子


06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再也無力醫治她的親人,那些需要她的病人們了。

“產鉗!快拿產鉗來!又是一個胖娃娃,真好。”這是她留給世界的最後兩個詞,濃縮了她一生的偉大。

她這一輩子,太辛苦了,讓我們的林大夫歇歇吧。

生前,林巧稚立下遺囑,把自己積攢一輩子的幾萬塊錢,全部捐獻給首都醫院的幼兒園,為喜愛的孩子們做最後一點事。

幾千年來,中國人骨子裡存有“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的理想。聶耳說過,理想是直線,現實是曲線。但林巧稚的人生之路是一條筆直的理想之路,做了一輩子的良醫,她的良心可昭日月,對待病人似親人。

以前,我並不能完全理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話的意義,現在,我明白了,林巧稚這樣的大醫生,用一生的奉獻踐行了它的意義。

她被譽為萬嬰之母,接生袁隆平等五萬名嬰兒,自己卻沒結婚沒孩子

歌德說,人類憑著聰明,劃出了一條條界線,最後用愛,把它們全部推倒。

林巧稚醫生,大愛無疆!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