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留情》:浅谈旧时代下婚姻背后的世俗与惆怅

偶看看到一位网友对张爱玲小说的评价,洋洋洒洒写了很多,总结起来就是俗气,格局小,人物角色逃不开小市民的物质精明,把鸡毛蒜皮的小说翻来覆去的写,不仅无趣还没有意义。

我虽然喜欢张爱玲的小说,但不是张爱玲的粉丝,所以对于这位网友的评价,并没有产生太多情绪,不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护选择,没必要也没有资格干预别人的喜好。

张爱玲小说《留情》:浅谈旧时代下婚姻背后的世俗与惆怅

不过,这也让我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我喜欢张爱玲是她的粉丝,那我会不会跟这位陌生网友沟通反驳呢?

我不跟这位网友沟通交流,用我的观点去反驳去证明,不是因为我的性格脾气,只是因为我对于张爱玲没有情感,我只是喜欢她的作品,但对她个人无感。

因为存在情感,才能产生情绪,因为没有情感,所以保持理智。

这种观点,让我想到了张爱玲的小说《留情》,这不是张爱玲最出名的一篇,但却被作为小说集《传奇》的第一篇。

故事讲述了36岁的小寡妇敦凤,嫁给了59岁的米先生,两人的婚姻不是爱情,只是各有所需的结合,在敦凤之前,米先生还有位妻子,因为感情不和选择离婚,之后,米先生的前妻就一人独住,身体不好,总是病恹恹的,米先生很担心前妻想去探望,而现任妻子敦凤就因此事而生气就去舅妈家,看望舅妈老杨太太,米先生顾忌敦凤的情绪,选择先陪着她一起去老杨太太家,然后在去看望前妻,最后冒雨将敦凤接回家,两人出门前天气不好,还冒着小雨,回来时已经雨过天晴,还出现了彩虹,似乎在暗示一切都雨过天晴,在旁人眼中,在回家的路上,敦凤和米先生是彼此相爱的夫妻。

1、半路夫妻,和睦温情下是相互的利益算计

米先生跟前妻是同学关系,两人是在国外留学时相识相恋,最后步入婚姻殿堂,生儿育女,吵吵闹闹过了大半生,前妻脾气差跟子女关系也不好,对于米先生而言,过去的岁月过得仓皇又糊涂,记忆中都是一趟趟的吵架。

他选择跟敦凤结婚,不是出于爱情,只是因为合适,在认识敦凤之前,他也有跟郭凤的表嫂杨太太暧昧,可是杨太太有家室人又风流,这种类型的女人恋爱可以,结婚就算了,所以跟郭凤相识后,他并没有一股脑地投入进去,而是先打听好敦凤的情况,确定家世名声都没有问题,自己晚年可以享点清福艳福后,才跟她确定好关系。

敦凤是大户人家的出身,十六岁就结婚,二十三岁丈夫就死了,从此,她就成了寡妇,守了十几年的寡,物质和情感上都受到了亲戚的剥削和伤害,一个体面好面子的寡妇,日子自然不会好过。敦凤虽然不喜欢米先生,可米先生的生活富裕工作体面,是个非常不错的结婚对象,可以让郭凤脱离现在的环境,获得自由富裕的新生活,所以,对于敦凤而言,米先生是最好的选择了。

张爱玲小说《留情》:浅谈旧时代下婚姻背后的世俗与惆怅

这对夫妻不是因为相爱才结婚,只是因为彼此的条件适合,米先生看中了郭凤的温柔漂亮,郭凤看中了米先生的物质金钱。

所以米先生对敦凤格外迁就体贴,敦凤也对米先生日常生活格外细心,连晚上吃饭的菜都挑着米先生喜欢吃的准备,双方的结合都是出于目的,都存在私心,所以格外小心谨慎,就像对待朋友亲戚的客气礼貌,相敬如宾的婚姻,和睦温情表面下,是彼此的小算计。

因为没有爱情,因为心里没有对方,只是贪图对方的好处优点,所以才能保持理想的情感。这与张爱玲的另一部,更有知名度的小说《倾城之恋》主题很接近。

2、婚姻需要情感,也需要相互经营

小说的开头,以米先生要去看望生病的前妻,导致敦凤生气去舅妈老杨夫人,米先生为了照顾敦凤的情绪,即使两人不顺路,也要跟她一起去看望舅妈老杨夫人,一直陪在身边还要忍受敦凤的刻意"挤兑和攻击

",在外人面前,两人的关系如胶似漆,敦凤吃醋闹小情绪,米先生体贴处处迁就。

可是实际情况是,敦凤生气是因为身份的敏感,没有安全感,她故意将两人的结婚证书挂在墙上,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名正言顺的太太,她和米先生才是合法夫妻,可是,越是证明什么,就代表心中害怕什么,敦凤到底是后娶的,米先生的结发妻子还活着,在刻薄人口中,她就是个姨太太,是二房,所以,敦凤的生气也是一种担忧,担心米先生对前妻旧情难忘,担心自己的身份得不到保障,她甚至想让米先生立个遗嘱,但又抹不开面子,觉得这样吃相太难看了。

敦凤叹道:“人家还当我拿了他多少钱哪!当然我知道,米先生将来他遗嘱上不会亏待我的,可是他不提,这些事我也不好提的——”

张爱玲小说《留情》:浅谈旧时代下婚姻背后的世俗与惆怅

米先生体贴迁就敦凤,因为有两个因素。

第一:米先生脾气好,毕竟跟前妻相处多年,不是对打就是对骂,敦凤的这一点小别扭,在米先生看来不过是毛毛雨,何况对他而言,敦凤年轻漂亮,包容小娇妻也是理所当然。

第二:米先生要做好丈夫,他去看望生病的前妻,是因为担忧出于情感自然流露,而他陪敦凤去舅妈家,只是担心敦凤生气为了哄她,做出一碗水端平的行动,让其他人看到,他是位模范好丈夫,可是他在敦凤舅妈家心的心不在焉,虽然在跟人聊天但总是盯着时间,他的心思都在前妻那里,所以,敦凤怀念亡夫出口伤人,他也不生气只是有些难堪丢面子。

他们俩虽然不相爱,但却能相敬如宾,因为懂得退让,敦凤不会因为米先生去看望前妻,而吃醋大吵大闹,不过是去亲戚家散散心,说说闲话。米先生也不会因为敦凤总提起前夫,说话刻薄,而生气恼火,跟她大发雷霆,看望完前妻还回来接敦凤,给足她面子。

张爱玲小说《留情》:浅谈旧时代下婚姻背后的世俗与惆怅

不爱的人,会保持礼貌修养,相爱的人,反而互相伤害。

因为人性是自私的。

不相爱的人,彼此出现问题不会被情绪干扰,而是理性的思考处理方式。

而相爱的人,才会被对方举动行为言语影响,从而产生情绪做出激烈的举动。

敦凤和米先生能够和睦的相处,只因为两人都把情感给了过去的人,虽然敦凤的亡夫是个花花公子,可是他确实眉清目秀,两人一起出去十分般配登对。米先生跟前妻吵吵闹闹大半生,都不记得有什么美好的记忆,但两人相互交织的岁月早已无法割舍,前妻不仅仅是他曾经的伴侣,也是他人生的一部分,前妻死了他的人生也就残缺了。

为什么我们忘不了在情感上伤害自己最深的人,正因为存在情感,才能够有所伤害。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张爱玲小说《留情》:浅谈旧时代下婚姻背后的世俗与惆怅

婚姻需要爱情作为基础,不然婚姻就只是利益的结合,各取所求,不要说甘苦与共了,就算是相互扶持都做不到,可是只有爱情的婚姻,也不会圆满长久,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浪漫美丽的故事,毕竟只是童话,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才是普通人的生活,生活的压力,各自的情绪,都想要相互理解,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一点空隙和伪装,水清则无鱼。

3、人情来往,世俗百态

小说中敦凤的表嫂杨太太,虽然只是故事的配角,但却是个十分出彩的人物。一位大户人家的已婚妇女,每天在家呼朋引伴打麻将,四处招蜂引蝶,标准的交际花形象。

当初,米先生就是她的暧昧对象之一,而敦凤就是在杨太太的牌桌上与米先生认识,从而有了来往最后成了夫妻,所以,杨太太在敦凤面前总以媒人自居,仿佛敦凤现在美满的婚姻都是她的恩赐,敦凤虽然讨厌杨太太,但碍于亲戚关系,也要做好表面功夫不能直接否认,所有,杨太太越是称赞米先生,她就要越要贬低米先生,以此降低了杨太太的功劳。

跟米先生结婚,是敦凤历经了一番磨难才修成正果,可是归根结底他们俩能相识,确实因为杨太太的缘故,敦凤直接否认杨太太的功劳,不然就是忘恩负义,所以只能贬低米先生,告诉杨太太如今婚姻并不是很幸福,没有欠你多少人情。

就像我的一位朋友,多年前跟亲戚借钱买房付首付,只要经济情况好点手上有点钱,就赶紧给亲戚还去,最后不仅还了本金,还额外给了一份礼金,作为利息和谢礼,他说钱好还人情难还,借了一笔钱,就是一辈子的人情,不管功劳大小,都是人情债,所以,朋友在亲戚面前永远都在抱怨还房贷累,压力大。

张爱玲小说《留情》:浅谈旧时代下婚姻背后的世俗与惆怅

人情世故,礼尚往来,确实世俗但也是人间百态。

敦凤没有跟米先生结婚前,会特别注意礼节,把所有亲戚朋友们的生日节日记得清清楚楚,及时送礼送人情,就连到舅妈家串串门吃顿饭,都要带上礼物点心,生怕被别人在背后议论。

因为穷,所有要更加小心翼翼,不要让人留下话柄,等到她跟米先生结婚了,反而不在乎这些礼节了,因为她经济上富裕了,也就不在乎旁人议论了。

穷人,只能小心翼翼的大方,富人,可以大大方方的小气。

其实,穷人的大方,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也是做给亲戚朋友看,以免被人看低瞧不起。富人的小气,也不仅仅是吝啬抠门,只是不想在人前显摆,刻意炫耀财富,以免被借钱敲竹杠。

4、为什么说,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张爱玲的文字细腻又刻薄,同时又让人感同身受,好像是写自己身边的事情,她把普通人藏在心里的阴暗自私都写在书里,让读者感觉到原来这世间的关系和情感,都是差不多的。原来,大家都不是圣人,七情六欲,家长里短,是人都逃不掉。

这就是我最喜欢张爱玲的地方,她活得明白,写得犀利,一针见血地戳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是,她依然会为爱付出,为爱投入,为爱飞蛾扑火。

出生在显赫的家庭中的她,却没有快乐的童年,自幼父母离婚后,母亲出国留学,继母登堂入室,趁机欺凌张爱玲姐弟俩,父亲沉迷鸦片,受继母挑唆,对张爱玲虐打辱骂,最后还把她关了起来,任由她自生自灭。她恨父亲,在很多文章中映射过父亲,反反复复写她当初的受到伤害。

明明是最爱自己,也是自己最爱的人,偏偏伤害自己最深,她对父亲的恨,除了当初受到的伤害,也是因为她爱父亲,因为爱,才会更加痛苦憎恨,情感往往都是复杂又矛盾。

张爱玲小说《留情》:浅谈旧时代下婚姻背后的世俗与惆怅

人生到底无法圆满,婚姻也是如此,选择了物质的婚姻,自然要接受生活里的寂寞和惆怅,选择了爱情的婚姻,也要承受因为爱情而带来的伤害和疼痛,生活中的阻难艰苦会磨灭爱情最初的甜蜜。

相爱两者兼顾,将爱情带入婚姻之中,然后,彼此共同努力创造物质体面的生活,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太难得,太罕见了。可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太普通了,根本没有那么多力量去坚持,在现实面前终将走向世俗。

年轻的时候,我看不起成人世界的虚伪,人与人之间的虚情假意,明明心里厌恶,还要故作亲密,当面热情客气,背后刻薄嘲讽。

长大后,才明白,谁都有身不由己的时候。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这句话,原来不仅仅是写爱情,而是在写所有的情感。

张爱玲小说《留情》:浅谈旧时代下婚姻背后的世俗与惆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