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和土木堡之变有何异同之处?

亘古怀念说史


首先,这两个封建王朝都是汉族政权,当时当政的两位皇帝同样是被外族势力所俘虏,之后都由皇帝的弟弟继承登上王位,总的来说这两次突发事件过程,存在相似性。

但这两次事件中也蕴含着极大的不同:

  1. 首先历史背景不同,明朝在经过“仁宣之治”后,国富民强。而北宋此时,已有了败亡之象。

  2. 带来的影响不同,土木堡之变对于整个明朝来说,只是一场失败的战役而已,被俘虏的也只是英宗一个皇帝,而靖康之变却是一场国难。不仅皇帝被俘虏,嫔妃太后等都被抓走。整个皇族都受到了敌军的侮辱。

  3. 结果不同,土木堡之变之势重创了明朝势力,而靖康之变则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一、靖康之变的主要内容

自北宋建国以来,辽就一直雄踞于长城大漠一带,与宋朝形成了对峙状态。

北宋后期,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强大了起来,建立了金国。此时的辽国已经开始衰弱,北宋朝廷决定联合兴起的金国共同攻打辽国,但就在这一过程中北宋暴露了自己虚弱的本质,引发了金国的入侵。

公元1125年,金国灭亡了辽国,又将视线转向了虚弱的北宋,于是便借口有辽国将领逃入北宋,展开了对北宋的攻打。金国军队兵分两路进攻宋朝,东路金兵一路长驱直下,势如破竹。宋徽宗听闻这一消息后,一下就吓昏过去,醒后立即立下传位诏书,将皇位传给太子,带着一批宠臣连夜逃出京城。

面对着日渐紧张的局势,新上任的皇帝宋钦宗表面抵抗金国实际上却和宰相白石中,李邦彦等人商议逃跑。此时兵部侍郎李纲,挺身而出,主张誓死保卫京城。

在李纲的据理力争之下,宋钦宗决定留守京城。由李纲负责带领士兵护卫京师。可不久后,宋钦宗却变了卦,准备逃跑。李纲劝说宋钦宗,将士们的父母妻儿都在京城,南下途中很有可能中途逃回。宋钦宗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于是便决定留下。

之后在李纲的带领下,金国的战船被损毁,云梯被烧坏,多次战争彻底打败了金兵的攻城计划,但此时宋钦宗却和金国使臣交接,准备接受屈辱的议和条件。虽然李纲极力反对,但是宋钦宗却不为所动,派使臣前往金国兵营议和。

此时陕西甘肃地区支援军师的20万大军已经陆续到达,钦宗又决定偷袭金国兵营,结果却失败了,金国指责北宋违背条约。宋钦宗把责任全部推给了李纲,李纲被罢官。

宋钦宗的这一举动激怒了满城的百姓,他们纷纷聚集到皇宫门口表示抗议,还打死了几十名宦官。宋钦宗深知众怒难犯,于是被迫恢复李纲的官职。

金军看到北宋士气如此高昂,便决定退兵北去。李纲提醒钦宗要小心金军再次回来。可他却不顾劝阻派人去接宋徽宗,还嫌李纲多事,将他调离了京城。不久,金兵再次南下。此时支援军师的各路援军已经返回,京城只有3万禁军,又缺乏带兵的将领,手足无措地送宋钦宗听取了市井无赖郭京的建议,撤去了城门守卫大开城门。

结果可想而知,两位皇帝和后妃等3000多名皇族被金人一起带回北方。

二、土木堡之变的内容

明朝建立之后,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居漠北一带,为保证边疆安稳,朱元璋主持修建长城设立边镇,有效地巩固了北部边防。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迁都北京,撤销了塞北地区的很多军事设施,北部防线向南迁移数百里,蒙古贵族趁机扩展势力。正统四年蒙古瓦剌布首领用武力使其他各部屈服,同时表面上与明朝互通贡市,请求通婚,暗中却刺探明朝虚实,蓄意谋反。

正统十四年瓦剌派2000人,向明朝敬献马匹,冒领粮食,朝廷中把持朝政的太监王振把瓦剌战马的购买价格削减的极低,激怒了瓦剌族。

于是瓦剌便以此为借口撕毁婚约,分四路大举攻打明朝。七月十一日,瓦剌部队占领猫儿庄,大同参将吴浩被杀。于是皇上便名驸马都尉井源等人带领兵马出阳河口御敌。

宦官王振贪图战功,于是便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于谦等人再三劝阻,明英宗依然决定亲征,命其弟朱祁钰留守京师。

阳河口之战驸马都尉等人战死,塞北城堡接连失守,与此同时其他瓦勒军队接连攻陷了永宁城 镇静堡。

七月十六日宋英宗带领50万大军前往大同迎敌,当时很多大臣劝英宗返回京师都遭到拒绝。开战后,瓦剌军队在攻打明军主力时假意畏惧逃往塞外,准备等到明朝士兵骄纵的时候寻找战机。

在看到瓦剌军撤退之后,王振急于追打残军耀武扬威。此时大同密信来报,瓦勒军,势力极其强大,如果明军再次北行就会中其奸计。

于是王振便带领士兵回京师,在返回京师的路途之中,王振擅自修改行军路线,命令全军折向宣府,将士们在经过多地的转折之后,已经极其疲惫。此时蒙古骑兵已经知道,明军易道而行,于是便准备设立埋伏跟踪突击。

十四日下午,明朝军队已经到了土木堡,此地四面环山,水源缺乏,王振下令扎营等候。众多官员劝说英宗此地形势危急,不宜驻扎,均被王振斥责。当晚瓦剌军队占领了土木堡西北、西南等通道,控制了唯一的水源,对明朝军队形成了包围的状态。

之后瓦剌军假意投降准备议和,断水两天的明军,为摆脱困境便前往瓦勒军营议和,王振下令寻找水源,此时埋伏已久的精锐部队从四面八方而入,不久全军溃败,死伤无数。英宗被俘,王振被护卫锤杀。

三、两次事件中的差异

两个朝代所处历史背景不同:

  1. 明朝在此时处于正统十四年的鼎盛时期。朝堂内有于谦等贤臣,军队中有张辅等名将,英宗本人也勤政仁慈,治国有方,整个天下国富民强,政治清明。

  2. 而北宋,处于靖康年间,此时朝堂内奸臣当道,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北方还有金人政权虎视眈眈,常常侵略我国北宋边境。整个北宋政权在此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战争带来的影响大小不同:

  1. 土木堡之变离不开明英宗的盲目自大,最终被敌军所俘虏。但很快明朝就重新组织了军队,打退了蒙古。蒙古被迫接受明朝的册封,这也就意味着蒙古是承认明朝的实力是高于自己的。

  2. 靖康之变却导致皇帝、太后、公主所有皇族被俘虏,这些宋氏皇族被迫给金人做奴隶,就连太后也被金人侮辱,皇帝也臣服于金人。从心理上来说,金对宋进行了心理上的压制。

统治者表现不同:

  1. 领导人所身负的民族气节不通明英宗是绝对的硬汉,他虽然不够睿智,但是选择了主动出击,在他身上体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英勇气度,虽然最终被俘虏,但也宁死不屈。

  2. 而靖康之变中的徽宗父子呢?他们在镇压国内农民起义时血腥残忍,可面对金人却割地赔款,摇尾乞怜。被俘虏之后也是贪生怕死苟且,余生毫无帝王应该有的气度。

带来的结果不同:

土木堡之变重创了明朝,明朝对蒙古进攻形式转为防守,直接影响了之后明朝对于蒙古的战略部署。

战争也导致了很多有才能的将士官员战死的情况,明朝后期出现了人才缺乏的局面。英宗被放回之后,引发了皇位战争,导致了政治混乱。而靖康之变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总结:

无论是靖康之变还是土木堡之变,都是汉民族政权中屈辱的一笔。虽然当中还存在很多的细节上的不同,但都是朝政混乱,君主昏庸的结果。


旧时楼台月


以个人观点说一下靖康之变与土木堡之变的区别

个人觉得靖康之变与土木堡之变都是笑话,都是当时皇家的笑话,这种事说出来都让人抹不开脸。但是靖康之变的性质又不一样,靖康之变更像是丢了民族的脸面,使得当时国家缓不过劲来,加快了历史的进程,使得国家沦陷更进一步。土木堡之变就是皇帝不听劝告,狂妄自大,不识自己几斤几两,好在朝中大臣鼎力相助,使得国家根基没有动摇,更加稳固,抵抗外敌。所以我自己觉得靖康之变是民族耻辱,土木堡之变是皇家耻辱,比起民族耻辱更加丢人。


吃裸裸


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南下,攻陷北宋都城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及宋朝宗室3000多人北上,造成了宋朝灭亡,这个事发生在靖康年间所以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耻”。明朝的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也先,率兵攻打明朝边境大同、宣化、辽东等地,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亲自领兵北狩瓦剌,因随意改变军事线路,在宣化的土木堡被也先的部队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或“土木堡之祸”,那“靖康之变”和“土木堡之变”有何异同之处?

相同的是同为汉人皇帝却被塞外少数民族俘虏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明英宗朱祁镇作为皇帝,作为一国之主,他们都能被俘虏,只能怪他们听信奸佞、咎由自取。

先来说说这宋徽宗。

从他哥哥宋哲宗这接手江山的时候,大宋可谓是国富民强,边境还算祥和,没有什么大的战端,国内也是歌舞升平,可自打他登基为帝以后,听信将奸臣蔡京、宦官童贯等,开始享受奢侈的生活,运送花石纲修建垦岳,荒废朝政、军政等,造成百姓难以生存,引发到了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童贯等人为了私人利益,怂恿宋徽宗以收复幽云十六州为名,撕毁宋、辽的《檀渊之盟》,与金人签订《海上之盟》,共同攻击辽国,结果因宋人军事实力太差,没能力从即将亡国的辽人手中夺回燕京,到是金人借此机会消灭宿敌辽国,顺道占领燕京等地,宋朝通过给金人钱,赎回了燕京附近的部分地区。要知道此时的金人立国不过20多年。

后来,金人以宋朝接纳辽朝降将汉人张觉为由,发动第一次攻宋战争,不久金人东路大军即将到达开封,宋徽宗赵佶恐慌为了逃走避难,让位于宋钦宗赵桓,改年号为靖康,任命李刚等主战派保卫汴梁,金人攻击汴梁未果便要求议和,宋朝派遣康王赵构、宰相张邦昌等为人质议和,后来改为肃王赵枢为人质,金人撤军赵构被放回。在经过一年的休整以后,金军再次挥师南下,此次金军声势浩大,宋军除少数人外,其余皆闻风丧胆弃城投降,

金人长驱直入攻入东京汴梁城下,宋钦宗无奈到金人大营,做人质写降表割地赔款,因为未能满足金人要求,靖康二年(1127年3月20日)开封城破宋朝灭亡,宋徽宗等宋朝宗室、大臣3000多人,悉数被俘虏至五国城。这是历史第一次有汉人皇帝做了胡人俘虏,所以感到耻辱遂称“靖康之耻”。后来在外逃亡的康王赵构在商丘称帝,史称南宋

第二个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是9岁登基,朝政大小事物皆有太皇太后张氏处理,但英宗宠信宦官王振,张氏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去世后,宦官王振仗着英宗的宠信,结党营私、陷害忠良、独揽大权。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也先,整合蒙古的阿鲁台、兀良哈等部落组成联军,推举成吉思汗的后裔脱脱不花为名义上的大汗。瓦剌也先以朝贡2000人贡马,诈称3000人想让明朝多给赏赐,但王振则按实数2000赏赐,并且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

瓦剌也先便以此为借口分兵三路攻打大明,脱脱不花和兀良哈部则率兵攻打辽东,也先则率领瓦剌、鞑鞑等部攻打宣化、大同,另一路军则攻打甘肃,企图攻破长城南下中原。因东路和西路受到阻进攻慢,而中路的也先大军则攻破大同,兵锋直指宣化。边关危英宗朱祁镇欲御驾亲征,但受到朝廷大臣阻拦,在王振的蛊惑下,朱祁镇力排众议亲率50万大军出征。

朱祁镇大军出征以后,则不听兵部及前方将领的建议,任由王振瞎指挥。王振为了让朱祁镇去自己的家乡,擅自改变行军路线,造成大军行动迟缓站战线拉的长,恰巧遇到暴雨补给困难,瓦剌也先瞅中时机迅速出兵,在土木堡击败50万明军,王振被打死朱祁镇被俘, 瓦剌也先以送明英宗回京为名,攻陷长城白羊口、居庸关等关隘直逼北京。,兵侍郎于谦等大臣拒绝迁都,为鼓舞明军士气,于谦等大臣拥立监国郕王朱祁钰为帝,改年号景泰。随后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全权指挥北京保卫战。经过北京守军的艰苦封战,也先军队大败于北京城下,经过十几日的鏖战及各地勤王军队前往京师,也先的联军通过紫荆关狼狈的撤到长城以外,北京之围已解朱祁钰已经坐稳皇位,后通过与瓦剌谈判接回了朱祁镇,被囚禁于故宫南苑,兵败北京的蒙古联军后来再次分裂。这次事件史称“土木堡之祸”

北宋徽、钦二帝被俘与明英宗被俘有那些不同

北宋的两位皇帝被俘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整个宋朝的灭亡,一个完整的汉人政权灭亡,大面积国土沦丧,对历代中原王朝留下的政治、文化、经济,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好在逃跑的康王赵构建立南宋,延续了汉人王朝血脉,又通过岳飞、吴阶、韩世忠等名将努力,保住了宋朝的半壁江山。不然胡人就提前一百多年一统天下。

而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的影响是,对他个人的影响,远大于对明朝的影响,因为在他被俘以后整个国家中枢还在,大明的国力还在,因此,明朝能迅速动员大军队抵抗也先,并且最终反败为胜。但还是却丧失了明朝开国以来的精锐,因为朱祁镇带领的50万大军,都是和朱棣、朱瞻基一起身经百战的部队,且火器装备更是让蒙古联军害怕,可这一毁就把军队的战斗力全毁了,虽说后来又组建了三千营、神机营等部队,却始终无法和之前的部队想比。

总之,宋朝的徽宗、钦宗被俘与明英宗被俘相比,他们的影响是远远大于明英宗朱祁镇的。


麇子文史


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一模一样的历史事件。
靖康耻和土木堡之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以下几点:

1、相同:都是把皇帝俘虏走了。

不同:靖康耻中俘虏了两位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土木堡之变是俘虏一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2、相同:都是以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的胜利而告终

不同:靖康耻是金国的胜利;土木堡之变是瓦剌的胜利

3、相同:都是朝代兴盛的转折点

不同:靖康耻以后,宋朝皇室后裔南迁偏安一隅形成了南宋,丢失了大量国土;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积极备战,并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虽然损兵折将但维持了国家的统一。

4、相同:都是把皇帝俘虏到了少数民族的阵营

不同:皇帝的命运不同,靖康耻中钦徽二帝最终也没有回归中原王朝;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的明英宗在数年后便被大臣赎了回去,又几年后重新当上了皇帝。

除了这些还有其他方面:

  1. 靖康耻发生在宋朝的都城东京,也就是今天的开封,是被动防御状态;土木堡之变发生在长城防御战线,在今天河北省张家口市,是明朝主动攻打瓦剌,处于主动攻击状态。

  2. 靖康耻后,宋朝就像汉朝一样,仿佛被从中间掐断了,新形成的朝廷向入侵的少数民族政权称臣;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统治者坚持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政策,成功抵御并打退了入侵的瓦剌,维持了主权的完整。

  3. 靖康耻的形成是宋朝长久以来军备软弱和统治者的无为造成的;土木堡之变的形成主要是明英宗身边的太监王振,要借明英宗的威名荣归故里并临时改道,还有明英宗好大喜功没有军事才能造成的。


八零后爱做梦


“靖康之变”和“土木堡之变”都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大事件,都对我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么它们有什么样的异同之处呢?

相同之处

首先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战争。

靖康之变中的少数民族是由完颜阿骨打领导并崛起的女真族,汉族的代表是经济文化发展到顶峰的——北宋朝廷;

完颜阿骨打

土木堡之变中的少数民族是蒙古帝国分裂后由也先领导并崛起的蒙古族瓦刺部落,此时汉族的代表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汉人朝廷——明朝。

其次是宦官把持朝政。

靖康之变发生于宋钦宗统治时期,由于前任皇帝宋徽宗任用蔡京为宰相。

而蔡京与童贯、王黼、梁师成、杨戬、朱勔、李彦、高俅等人结成统治集团,导致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

宋钦宗临朝后贪图享乐,不重用有才能的人任由宦官专权。

这为后来的靖康之变埋下了祸端。

土木堡之变发生于明英宗统治时期,当时的明英宗非常信任宦官王振,而王振除了会阿谀奉承之外,身无长处。

大明风华的明英宗

并经常在明英宗的耳边进谗言,扰乱明英宗的判断,而明英宗重用王振的决定更是为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隐患。

第三是北宋和明朝的经济文化都繁荣昌盛。

靖康之变发生前,北宋的经济文化空前的繁荣昌盛,经济实力是我国历史上继唐朝之后的又一个顶峰,此时百姓的生活稳定。

手工、纺织、陶瓷等产业迅速发展,商人的地位也慢慢的上升。

除开宋江、方腊领导的两次大的农民起义外,并没有发生其他大的动乱,同时这两次的农民起义也被镇压和瓦解,没有动摇北宋的根基。

土木堡之变发生前,明朝经过明太祖、明成祖等皇帝的励精图治,经济实力虽然没有北宋时期那么的强大,但是相对来说也不弱。

朱棣

等到明英宗临朝时,明朝的经济实力已经十分的强大,不仅百姓的生活稳定,而且商人的地位已经很高,同时手工、纺织、陶瓷等产业发达,百姓们安居乐业。

第四则是两次事件发生后皇帝等人都被俘虏。

靖康二年(1127年),金国大败北宋,在北宋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并掳走以宋徽宗、宋钦宗为首的皇族子弟、后宫妃嫔、皇亲贵戚、文官以及各种工匠多达三千多人。

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率领的瓦刺军队在土木堡大败明军,并俘虏了明英宗,此役过后。

明军死伤五十万人,瓦剌俘虏明英宗后大举入侵中原,并以送回明英宗为名,令明朝各边关开启城门之际,趁机攻占城池。

不同之处

其一、历史背景不同。

靖康之变的历史背景是宋徽宗、蔡京统治集团想乘辽朝衰亡之际,采取联金灭辽的战略,趁机夺回由五代后晋割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期望以此来建立“万世功业”。

宋徽宗

但此时的北宋政治腐败已久,军队缺乏战斗力,数十万大军两次攻打辽国都城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均被辽守军打败,最后辽国都城还是由金军攻占。

经此一役,金军的领导人看到了北宋朝廷的腐败以及宋军战斗力低下的情况,由此便有了南下侵宋的想法。

土木堡之变的历史背景是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派遣使节携带马匹来向明政府进贡,借进贡马匹之际向明政府邀赏。

瓦剌

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还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于是瓦剌首领也先捞取利益的计划破灭了,并且遭到了明政府的制裁,也先恼羞成怒,以此为借口来制造衅端。

同年七月,也先统率蒙古各部分四路大举入侵明朝的国土。

其二、军队战斗力不同。

北宋在宋徽宗统治时期,虽然经济文化繁荣昌盛,但是宋朝重文轻武,武人的地位十分低下,更别说是重视军队的战斗力了;

宦官把持朝政大权,导致北宋政治腐败不堪,在这些宦官的领导下,军队十分懒散,没有严格的纪律,战斗力普遍低下,这也是靖康之变中宋军大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朝尚武,在明宣宗统治时期,国力十分强盛,军队战斗力很高,在明英宗任用宦官王振时,明朝的国力才开始走下坡路,不过比北宋末年的宋军强多了。

大明风华中的明宣宗

由于明英宗偏信宦官王振,令王振统率军队与也先率领的瓦刺军作战。

王振没有什么本事,他连最基本的排兵布阵和军事策略都一无所知,接受明英宗的命令后仅仓促准备几天就率大军北征。

在与瓦刺军交战中,胡乱指挥,最终明军在土木堡战役中全军覆没。

其三、被俘方式不同。

1127年,金兵二次入侵中原,一路南下,攻占多个城池,并在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钦宗等人。

1449年,也先统率蒙古各部入侵明朝时,明英宗受到宦官王振的蛊惑,不顾兵部尚书邝野、兵部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人的劝谏,力排众议,御驾亲征。

靖康之耻

由于王振的无能,使得明军与也先率领的瓦刺军交战中节节败退,困守土木堡,最后瓦刺军在土木堡全歼随行的明军并俘虏明英宗。

虽然都是被俘虏,但是宋徽、钦宗是在敌人攻破自己的都城后被俘,而明英宗是自己亲临战场,战败被俘,性质不一样。

其四、历史影响不同。

靖康之变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两任皇帝被金国统治者废去帝位,贬为庶人,与被俘的皇族人员、文官等人在金国的地位连仆人都不如。

后宫妃嫔不是被金国的官员强行占有就是为奴为娼,深沉刺痛着汉人的内心。

经此之变,道学家们提议把妇女的节烈论由“重生存、轻贞节”转变为“舍生命、保贞节”,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这种提议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被俘,随行的文官武将皆战死,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明朝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也在这场战斗中损失殆尽。

经土木堡之役,也先的瓦刺军长驱直入,直逼明朝都城——北京城,强盛的大明朝至此由胜转衰,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明朝中期阶段。


楚国八百年


靖康之变直接导致了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大批皇族妃嫔、公主被掳惨死他乡的最严重的后果、毁灭性重创。土木堡之变虽是明英宗被俘受辱、大批忠臣良将战死、三十万明军阵亡,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但终究没覆灭明朝江山,且以英宗获释归明告终。靖康之变灾难性更大,直接葬送了王朝。土木堡之变是一国之君的耻辱,危害性没那么大。


小龙女5505


靖康之变和土木堡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宋朝和明朝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两者又有何异同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相同之处:

①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大规模入侵。靖康之变是金朝对北宋的入侵,土木堡之变则是蒙古瓦剌部对明朝的入侵。

②都对中原王朝造成巨大损失,而北方少数民族获利颇丰。靖康之变直接导致北宋灭亡,北宋王公贵族和无数财物被金人洗劫一空。土木堡之变导致明朝精锐部队和高级官员将领损失殆尽,粮草辎重财物损失自不必说。

③都导致中原王朝最高统治者成为阶下囚。宋徽宗宋钦宗被掠去北方苦寒之地并死在异乡,明英宗也是被瓦剌活捉成为阶下囚。

④都导致中原王朝转向保守。靖康之边后南宋对金称臣,在战略上从此处于守势。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也失去了初期的勇猛进取,再无下西洋和北征蒙古的壮举,只能寄希望于长城的阻挡。

其次是不同之处:

①从时间上看,靖康之耻发生在北宋末年,国家已经腐朽不堪,这是北宋难以有效抵抗金人入侵的一大原因。而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朝强盛时期,国家强大,民心所向,所以才能迅速组织北京保卫战并取得胜利。

②从变乱后续影响看,靖康之耻的影响比土木堡之变影响深远。靖康之变直接导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但是南宋统治者在心里留下了对金人的恐惧,议和从此成为对金政策的主流。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国力虽有大的损失,但也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明英宗也得以回到北京,国力后期还有所恢复,出现了孝宗中兴和万历中兴,变乱对明朝未造成根本性打击。

③此外,对经济格局和人口结构的影响不同。靖康之变后,北方被金人占领,南宋偏安江南,大量人口转移到南方,所以南方经济得到发展,人口也开始超过北方,中国经济中心从此完全转移到南方。而土木堡之变未对经济格局和人口结构造成大的改变。





真佩服blog


宋朝的“靖康之变”与明朝的“土木堡之变”从表面上来看,两次事件有着同样的结果,当朝皇帝被生擒,这是对宋朝,明朝的极大羞辱!但深究起来,宋朝与明朝却有着天渊之别的不同,

“靖康之变”对宋朝的负面影响太过巨大,不但皇帝被俘,在押往金国的路上,金兵还带着宋朝的皇室,后宫佳丽,臣子,各种工匠杂役等一万余人,

宋朝也被分成两段,(靖康前的北宋,靖康后的南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被迫逃离到淮河以南(建立南宋),高达百万的臣民流离失所,无奈跟随赵构逃离,

经济上,纺织业,手工业,铸钱、采矿、冶炼等行业的原材料及设备受到严重破坏,导致北宋经济损失严重,

宋朝国土变小,南宋面积只有北宋时期的三分之二,仅有秦岭淮河以南的江南地区,且偏东南,完全丢失了传统农耕地区的黄河中下游,田赋收入大量减少,财政只能倚重与非农产业。

相对于宋朝的“靖康之变”,发生在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的影响可以说是,好处,大过于坏处,

在“土木堡之变”之变中,明朝第一任掌握实权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被斩杀,这位太监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可谓是臭名昭著,若不是他极力主张“明英宗”御驾亲征,而把自己推向断头台,明朝的寿命可能会更短!

而这时朝廷并未因为“英宗”被俘,而受制于人!明代宗“朱祁钰”被“于谦”和“孙太后”赶鸭子上架,开启复兴明朝之路,代宗继位后:清缴阉官势力,重用贤臣,广开言路 ,招贤纳才,同时减免受灾地区的税负,宫廷内外全部节流开源,全力赈济灾民,得以民安,对“瓦刺”态度强硬,命“于谦”统兵整肃军队,不但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在之后的对战中,也多次击败瓦剌,瓦刺主动与大明义和,并送英宗回朝,“景泰八年”被软禁多年的英宗,趁“代宗”重病的机会,制造“夺门之变”成功复位,斩杀“于谦”等兴邦之臣,不久后“代宗”逝世!明朝中兴之路也就此终结!

总结,“靖康之变”和“土木堡之变”也体现了宋朝与明朝在处理挫折上的态度,宋朝君臣在挫折面前选择了“逃避”来化解危难,而明朝君臣却积极面对危难,并在自身寻找错失,努力进行整改,彻底消灭威胁,明朝的做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奔腾Li


导读:北宋靖康二年金军长驱南下,攻破开封掳走徽钦二帝。这场导致北宋亡国的事件史称靖康之变;大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亲率几十万精锐亲政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兵败被俘。这场战斗大明王朝精锐尽失导致明朝由盛转衰的事件史称土木堡之变。两者都对中原王朝带来了重大打击,北宋亡国、大明王朝由盛转衰。

虽然宋明两朝都有以文驭武的情况存在,但是现任天子守国门的明朝君臣更刚烈一些。所以北宋一战亡国,赵构逃到南方建立偏安政权史称南宋;而大明王朝则不受要挟,皇帝被俘虏就再立新君;在瓦剌即将濒临城下时不妥协、不迁都,在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并在此基础上延续了将近两百年的国祚。所以大明还是大明,而不是偏安的南明。下面我们详述一下两个事件的异同。


两次事变成因类似,但是事后两朝处理方式完全不同

无论是靖康之变还是土木堡之变都来源于统治者大局观不够才酿成的苦果。也许大辽给予了北宋太多痛苦的记忆,所以在辽国晚期迫不及待的跟金国签订了海上盟约。PS:北宋与金国并不接壤,只能通过海上保持往来。其实自从澶渊之盟以后,宋除了定期缴纳保护费岁币以外宋辽两国已经保持了将近百年的和平。宋朝君臣想收回魂牵梦绕的幽云没有错;找个帮手也可以,但是难道就看不到女真比大辽更生猛?

就不怕前门驱狼后门进虎?大辽已经式微,按照兴衰的规律也差不多了。所以就该让这样的政权衰败下去,按照耶律大石说的那样联合起来抵御凶狠的金国才是正理。但是北宋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童贯20多万的北伐军被耶律大石2万军队打的丢盔弃甲。最后收复幽云还是从金国手里赎买得来,北宋在盟友金国的面前彻底暴露了自己的虚弱。对于金国来说大宋比辽国更富庶、更软弱怎么可能遵守盟约,南下灭宋也就成为了必然。

大明王朝在朱元璋、朱棣时还有着积极的国防政策和宽阔的全局视野,所以即便没有能力彻底征服蒙古各部也会采取扶弱抑强的策略。所以朱棣时代多次亲征蒙古,鞑靼部阿鲁台、瓦剌部马哈木都曾经是征伐对象。总之一个政策,就是就是保持蒙古势力均衡防止一家做大。但是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开始在文官的影响下国防政策变的保守,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十余年对草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对于春风吹又生的草原来说,十年的时间足以诞生一代霸主。所以草原上从鞑靼、瓦剌彼此制衡变成了瓦剌一家独大。而大明对于瓦剌的蔑视使明英宗亲政如同儿戏,最终酿成苦果。


金国、瓦剌在事变过程中收获类似,但是事后长远来看两个政权的收益不同

金国攻破汴梁后烧杀掳掠后,带着无数财富和徽、钦二帝北归;瓦剌俘虏明英宗后通过敲诈从孙太后那里也获得不少财富。似乎女真和瓦剌收获类似,但是从中长期看女真获得的收益远大于瓦剌。

靖康之变直接导致北宋的灭亡,王公宗室不是被杀就是被俘。只剩下一个赵构勉强在北方称帝后迅速南逃,都被吓破了胆子。甚至在金国的追兵之下,继位称帝的赵构害怕的都逃到海上一段时间。虽然大宋有岳飞等坚决的抵抗派,但是也无法抵御来自高层赵构的畏惧与妥协。虽然称呼临安为行在(临时首都),但是实际上已经是放弃了北方领土默认偏安。恢复故土、还于旧都就只停留在口号上,公元1141年签订的《绍兴和议》明确把淮河以北的领土割让给金国。所以南宋就是偏安政权,算是大宋的延续都勉强。

明朝虽然以非常儿戏的方式输掉了土木堡战争,但是大明朝臣可远比赵构等人呢刚烈。即便瓦剌包围北京城后用明英宗的性命要挟,但是以孙太后和于谦等大臣佁然不动。迅速立英宗弟弟朱祁钰为帝,然后调兵遣将囤积粮草积极应战。大明君臣抵抗到底的决心和意志让瓦剌无功而返被迫撤退,大明打赢了京城保卫战。大明君臣没割地、不赔款,坚守国门。所以大明王朝还是大明,没有南迁都城成为南明。从这一点来说大明不愧刚明之称。

也先虽然也完成称帝建立瓦剌帝国但是很快被刺杀,强大的帝国也轰然倒塌。此后大明延续了将近两百年,但是强大的瓦剌如同一岁一枯荣的野草逐渐枯萎。当俺答汗东道诸王部称雄时,瓦剌只能退回大漠西部默默恢复元气直到百余年后准噶尔部再次崛起与大清争夺天下。


小结:

综上所述,土木堡之变、靖康之变的成因造成的灾难都是相识的。但是后人的态度与对策决定了王朝下半场的不同结果。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随着《大明风华》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明朝的历史,关注起了“土木堡之变”。这一点,对于了解历史,传承历史其实是一件好事情。既然有人问起了“靖康之变”和“土木堡之变”有何异同之处,那我也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他们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截然不同的。“靖康之变”的后果是北宋直接灭亡,本来疆域就不辽阔的宋朝这下直接变成了割据政权。而“土木堡”之变的结果虽然说也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最大的损失就是朱祁镇成为俘虏,这一点从后面的发展来看,对明朝并没有形成灭顶之灾,只是失去了尊严。而如果跨越了“土木堡之变”所处的时代来看,我个人反而绝对主力军队的覆灭要比朱祁镇成为俘虏更为严重。在这个不同之中,其实我们也看出来了这两件事的相同之处。两件事全部以中原王朝的失败而告终,而且中原王朝的皇帝都成为了敌方的俘虏。

两件事情虽然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还有一个本质区别。靖康之变是一场被动的防御战,当时金国已经打到了北宋都城之下,可以说是兵临城下,情况岌岌可危。而土木堡之变则不同,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地方远离京城。更可贵的一点是,这其实算是一场主动的作战,虽然面对的也是敌方的侵略,但土木堡之战是明朝在主动寻找战机,面对面的迎难而上。不仅如此,这场战争的名义最高指挥者是明朝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是一场御驾亲征的战争。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但靖康之变失败的根源在于政治,在于北宋朝政的全面腐化。土木堡失败的根源只是战争上的失误,并没有涉及到其他的因素。

虽然都是面对失败,但北宋政权与明政权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在“靖康之变”发生之前,有过第一次靖康之战,当时的北宋朝廷就极力反对抵抗,种师道与李纲作为主战派都在第一次靖康之战发生后对之后的作战方略提出过意见,可悲的全部被否定了。可“土木堡之变”却不一样,在皇帝被俘之后,虽然中枢也有人提出过要迁都,但都被否定了。面对瓦剌的继续进攻,明王朝的选择是坚决抵抗。于是,在明代宗的支持下,于谦能够做到运筹帷幄,指挥得当,在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中取得了胜利。

然而,当我们跨越了历史,从今天再来回顾这两场战争,或许从短期影响上来看,“靖康之变”要远远比“土木堡之变”对当时的社会割据影响要剧烈,但长久的看来“靖康之变”代表着北宋的灭亡,同时也对南宋有着负面的影响;“土木堡之变”后对明朝的长久统治也起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从战略方面来看,北宋的时候虽然说疆域并不广阔,但还有过主动进攻。而到了南宋,就只是偏安一隅了。虽然在岳飞时代有过主动的北伐,随着岳飞的冤死,南宋再也无法阻止起来有效的大规模进攻性兵团作战了。其实“土木堡之变”对于明朝也有此影响,因为这一战明朝的精锐损失殆尽,在此之后兵制与边关防御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主动进攻转化为了防守。形成了后来的“九边防御体系”和“募兵制”。从长远来看,土木堡之变也可以说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开端。

从政治影响上看,南宋时期,言官都转变成为了权相的附属品,南宋朝堂上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过,政治腐败愈发严重。而“土木堡之变”后虽然在朱祁钰的统治时代,明朝依然是上升阶段,但随着后来“夺门之变”的发生,朝廷上层的党争、陷害与日俱增,为后来的明王朝的政治腐败埋下了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