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他既然这样对待诱惑的野味

想取得成功,我们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想方设法回避错误,而是要正视错误,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让错误成为我们成功的垫脚石。关于这一点,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次,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但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一味地悲伤叹惋,而是俯身精心地收集起了满地的碎片。

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重量的16倍,次大块的重量是小块重量的16倍,小块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

于是,他开始利用这个“碎花瓶理论”来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学和天体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见,错误的选择导致悔恨的后果,错误是具有冲击性的,更是具有破坏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气氛日益紧张的“新型肺炎冠状病毒对抗战”也不禁让无数人反思“食用野生动物”这个事情。

总有人宣称吃腻了鸡鸭肉蛋,要找一些“野味”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寻找新鲜感,甚至达到所谓的“养生”目的。

而在最近,被讨论最多的野生动物便是“蝙蝠”。那么,小小的蝙蝠身上究竟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一面呢?

那些喜欢吃“野味”的人,甚至把野生蝙蝠炖的汤称作“福寿汤”,孰不知蝙蝠是一种身上携带了超百种病毒的动物,包括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尼帕病毒、马尔堡病毒和亨德拉病毒在内的数种病毒,都是最早在蝙蝠体内发现的,又因为其是可以飞行的哺乳动物,妥妥的成为了高致病性病毒的最佳传播者。

不能总让错误来给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才知道要改变。

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生态链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要吸取这次教训,向食野味说不,不要盲从所谓野味的“营养价值”,日常食物已经足以满足人类正常所需的一切营养。对自然“不打扰不伤害”,尊重、敬畏大自然的每一条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