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宝帮”的一次惊天大骗局



这里我结合一段亲身经历,给大家说说“国宝帮”策划的一场惊天大骗局是如何破产的。

首先要介绍一下什么是“国宝帮”?文物收藏圈中特有的这一群体,到底都是一些什么人?


是本身对收藏并没有特别的兴趣,只是将藏品视作牟利的道具,高价聘请所谓“砖家”站台、出具鉴定证书,或通过电视鉴宝节目大肆进行宣传,最后择机变现或者有偿捐献国家,获取暴利

“国宝帮”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宣传口号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遗留在民间的好东西不可胜数,以前没看到、或者是博物馆没有收藏的东西,并不能说明它们不存在。这样的文物更有收藏价值,才是真正的国宝级文物。


我当时负责中国钱币学会秘书处的工作,当国家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原主任、时任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价格评估鉴证分会的陈会长找到我,想邀请中国钱币学会出面推荐钱币专家,参加“辽金钱币价格鉴定技术操作规范”研讨会时,我非常疑惑,就问他:国家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为什么要选择“辽金钱币的价格”这样一个看起来完全与现实无关紧要的题目召开座谈会呢?

听了陈会长做的一番解释之后,我才发现事情并不是想的那么简单。

原来国家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以及中国价格协会,自2011年开始,启动了一项以“不可再生物品价格鉴定技术操作规范”为题目的课题研究,这是为将来征收遗产税以及给司法部门核定受贿文物及艺术品作价值评估做准备。他们认为古代的钱币遗存的数量比较大,并且在市场上已有相对稳定的价格。因此,决定选择钱币作为调研的对象,总结经验后再推广到其它的“不可再生物品”。但是,因为他们对钱币收藏界并不熟悉,在随后的调研工作中,选择的调查对象以及参与研究的人员,基本上都是相关省市物价认证部门推荐的个体钱币经营者,而不是懂钱币的专家学者,这就给“国宝帮”们以

可乘之机


在“国宝帮”们的精心策划之下,该课题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即作为辽金钱币“标准器”的钱币样品,基本上都是近年来出现的赝品和臆造品。他们根据元朝修《辽史》《金史》时,因为时间仓促,不够精细、多有遗漏的情况,设计铸造了辽金时期全部年号的金银铜材质的钱币。他们利用参加国家发改委此项课题的机会,在社会上招摇撞骗,运作参加央视的“鉴宝”节目,以期扩大影响。

不仅如此,他们还申请政府资金,以保护传统文化为名,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筹建了“辽金钱币博物馆”,馆名都已经请专家题写好了。就等发改委的课题结项后,直接将这批赝品以捐献的名义,卖给当地政府。


报经中国钱币博物馆领导后,我在全国挑选了14位有关辽金钱币领域的专家,他们都是既有理论学术功底,又熟悉钱币实物的鉴定收藏家。我带队于6月23至24日,参加了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的“辽金钱币价格鉴定技术操作规范”研讨会。

会上14位专家充分发挥了他们在辽金钱币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他们带来的大量的实物标本以及文献资料,介绍了辽金时期货币发展的总体特点,论证并指出了“国宝帮”们所提供的很多臆造的金银币,辽金时代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同时揭露了“国宝帮”们在钱币界的一些活动情况以及造成的危害。最后,经过大家加班加点,帮助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鉴定了“国宝帮”们提供的钱币目录,仔细甄别了真假并列出了存疑的部分,还特别标注了每种钱币当前市场上的参考价格。


这项工作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是,“国宝帮”们的胆大妄为给我的震惊至今记忆犹新。同时也为自己当年组织钱币专家,通过专业的钱币知识,揭穿“国宝帮”们策划的精心骗局,避免了给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而感到欣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