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增长最快的都是内陆城市,难道沿海城市风光不再了吗?你怎么看?

颛治国


辽宁鞍山👍👍房子🏠漂亮👍











鞍钢港务局


最近几年和内陆的城市确实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且经济增速很快,大有赶超沿海城市的趋势。



但是以此来推断说,内陆城市会崛起,沿海城市会没落,这个有点太夸张,实际上目前的内陆大部分城市和沿海城市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第一、目前经济增速最快的并不全是内陆城市,沿海城市有很多增速也很快。

我们以2017年,各个城市经济增速来做对比。 沿海城市增速比较快的几个城市:


深圳(广东1)22286亿元,同比增长8.8%。

佛山(广东3)9500亿元,同比增长8.5%。

福州(福建2)7128亿元,同比增长8.5%。

温州(浙江3)5485亿元,同比增长8.4%。

中西部几个最主要的城市之一:

成都(四川1)13890亿元,同比增长8.1%,

武汉(湖北1)13400亿元,同比增长8%,

郑州(河南1)9003亿元,同比增长8.2%,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沿海城市一些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还是比中西部要一些大城市快很多。

而且目前从整体上来说,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要比中西部内陆城市的整体发展速度要快。

第二、内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产业转移,还有固定资产的投入



最近几年,沿海城市大部分都在进行产业转移。很多产能低的低端的产业都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所以造成了一热一冷的情况。 沿海城市因为展业的转移,而新的产业又没有很快的发展起来,所以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阵痛期,部分城市的经济增速就出现了比较缓慢的情况。

而中西部地区因为承接了沿海城市的产业转移,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直接拉动了经济的增速。

下面是最近几年一些主要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



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有投资内需,还有出口。以前沿海城市也是依靠投资的大力投入,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沿海城市一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的投入增速在不断下降。

而内陆的一些城市,因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所以固定资产的投入,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除此之外,国家在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上偏向于中西部地区,这也是促进中内陆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内陆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跟沿海城市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虽然最近几年内陆城市都获得快速的发展,但是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很多经济的发展都是依靠固定资产的投资还有承接一些低端的产业而发展起来的,仍然存在很多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



而沿海大部分城市通过最近几年的转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型,目前很多沿海城市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依靠一些新兴产业,包括创新技术的推进。

目前从经济发展质量来看,内陆城市的经济发展还是没法跟沿海城市比的。

第四、内陆城市发展极不均衡

内陆城市发展极不均衡,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

举两个最简单的例子,成都和武汉GDP的总量可以进入全国前十,但是省内的其他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却不如人意。

2017年成都的GDP总量是13889.39亿,而四川GDP第二名绵阳只有2074.75亿,竟然比江苏省最后一名宿迁少了将近600亿(宿迁市 2610.94亿,排名江苏省第13名)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湖北省。2017年武汉市 gdp13410.34亿元,而第二名襄阳只有4064.90亿元 。

内陆省份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很多省份都是集中一个省的力量去发展省会城市,其他城市得到的资源非常少,所以发展也比较缓慢。

第四、沿海城市的未来发展潜力更大

尽管沿海城市最近几年经济增速出现了下滑,这个除了受大环境影响之外,产业转移的影响也比较大。

但是随着产业转移与升级的不断推进,我相信未来沿海城市的发展潜力会比内陆城市要大很多。



最典型的一个城市就是深圳,前几年深圳挤出了很多低端产业,很多人都以为深圳不可能获得像以前那么快的发展,可能深圳就要没落了。但是最近几年深圳通过产业升级之后,经济获得了更快的发展。


贷款教授


内陆城市增速即快,只是城市周期不同而已,不用太看重

2019年上半年GDP前100强中,沿海城市增速不低于8%的有泉州、福州、温州、厦门,内陆城市不低于8%的有成都、武汉、南京、长沙、合肥、南昌、昆明、洛阳、宜昌、襄阳、太原、贵阳、芜湖、遵义、湖州、赣州、九江。内陆城市增速快的城市多于沿海城市,不是说沿海城市风光不再,而是一些沿海城市传统工业衰微,现在处于如何布局新的产业,比如上海、重庆和广州。广州有三大支柱产业,即石化产业、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今年上半年广州三大支柱产业工业产值同比下降2.3%。 上海今年上半年工业重点工业行业总产值下降了4.4%,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下降了6.6%,汽车制造业下降了12.6%,精品钢材制造业下降了 5.9%,重庆上半年GDP增速6.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曾经贡献重庆速度的汽车行业增速下降14.1%。

每个城市都是有周期的,在一段时间内增速快,在另一段时间里增速慢,比如上海和苏州的关系,如果时光倒流两百年,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上海只是江浙地区一个中上水平的壮县,常常被人们称为“小苏州”。可世事无常,民国时期,因为上海的不断发展,苏州曾经的地位被魔都取代,人们又开始把苏州称为“小上海”。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增速快不意味着可持续

而看内陆城市,有些城市增速确实非常快,但是不一定是健康的增速,如上文说提到的合肥、贵阳、昆明、南京,2019年上半年合肥GDP同比增长8.1%,高于全国1.8%,2018年合肥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为19.50%,房地产占GDP比重全国排名第10位左右。经济由房地产投资拉动非常明显。2018年昆明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为35.30%,2018年贵阳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为25.90%,2018年昆明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为18.4%。




总结:不是所有的内陆城市增长都快,第二不是所有沿海城市增长都慢,第三,沿海城市增速整体确实慢于内陆城市,但是沿海城市由于首先对外开放,经济基础比较雄厚,理性看待增速这件事情。另外确实有一些沿海城市增速较慢,因为这些沿海城市传统工业衰微,比如重庆、上海、广州,这些城市现在处于如何布局新的产业。


互金圈


从中国近几年GDP的增长的情况来看,内陆的省份增速比起过去明显加快,比如西安在2017年的名义增长率高达19.37%,在前四十强中增速最高,这也只是个别现象,不是整体水平,不能代表内陆城市总体的发展水平与趋势。

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这是市场发展规律。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趋于饱和,而中西部城市因为过去落后,显示出其发展空间较大,这个空间也是东西部的差距。大力发展中西地区的经济,这个符合中国全面迈入小康社会的战略要求,缩小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从数据看,内陆的省份增速确实明显加快,沿海的发达省份则有所放缓,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沿海地区风光不再了,像深圳增速不降反而增长强劲。

东部沿海省份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都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过大,不仅带来了发达城市交通、就业、资源、环境、城市建设的巨大压力,造成对资源与环境的过度依赖与破坏。也造成了大量中西部地区三四线城市大量年轻人口流失,成为老龄城市,而一二线城市则畸形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作用。

中国经济要想长久的发展,必须立足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这是毋庸置疑的。

沿海省份虽然GDP总量巨大,但是增长速度有放缓趋势,由于发展动能的滞步,大多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经济转型必须带来的产业向中西部迁移的方向,而中西部地区,拥有人口优势、环境与资源优势、成本优势、特色产业优势、政策倾斜优势,其发展提速是必然的结果。

目前,中国经济中心依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比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经济带的城市群依然会保持平稳的增长,这样的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在10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但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会逐步缩小的。

当今中国的经济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离开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以及中国模式,世界经济的底气与动力不足。

同样,沿海城市的持续发展也离不开中部西部经济发展需求及内外动力的拉动。只有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均衡发展,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现代代强国的宏伟目标。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大漠雄鹰51775718998


2008-2017年,中国GDP增速最快的12大城市分别是:贵阳、合肥、遵义、芜湖、襄阳、宿迁、重庆、宜昌、淮安、成都、漳州和连云港。其中,合肥和成都在考核期间有区划调整,增长数据不方便比较。(2011年8月,地级巢湖市拆分,庐江县与县级巢湖市划归合肥市管辖。2016年5月,县级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所以,2008-2017年,中国GDP增速最快的10大城市分别是:贵阳、遵义、芜湖、襄阳、宿迁、重庆、宜昌、淮安、漳州和连云港



笔者观察,近年GDP增长最快的都是内陆城市,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导向型,及人口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因此人口大城,就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点。最近10年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90%是内陆省会城市:长沙、合肥、重庆、贵阳、武汉、成都、郑州、南昌、西安,几乎全是内陆的省会城市,这些内陆省份能够聚集全省资源重点建设一城,而沿海城市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当前现在正在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陆路也优先于海路,中欧班列红红火火,没听说有中欧轮船吧!可见中国始终把陆路(内陆城市)当做一带一路发展的重点。笔者认为中欧班列在西部地区的大力开行,不仅改变了传统物流格局,也从根本上打破了西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基本只依赖东部沿海的局面。尤其是对西部内陆城市以物流通道和枢纽建设为载体,带动外向型产业布局产生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城市发展较快,而内陆城市则相对缓慢。国家层面也认识到了这种不平衡的城市发展和人才流动的不科学性。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王军辉接受《文軒财经》指出:

“由于东部沿海城市在外向型经济中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各类生产要素快速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并形成了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都市圈,成为带动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引领者,但也造成我国区域间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传统上看,中国的工业和经贸中心往往位于沿海地区,那些对中国GDP增长贡献巨大的大城市也集中在这些区域。但随着“一带一路”项目的实施,内陆地区的开放速度和城市基础设施开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在这些星罗棋布的工业城市群中,每个区域都有一个中心城市,作为支持周边地区的贸易中心,有时它们本身就是工业中心。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更多的二线城市举行会晤和做生意。

笔者认为在海洋时代,海运最为便利,运输成本最低,东部沿海,港口众多,凭借着地理上临海的优势,“地理决定命运”。随着全球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油气管道,电网和光缆在可能已经过时,互联互通正在重塑未来。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基层财政所工作人员甲,很高兴和大家交流财经知识,不足之处,敬请指正,文章仅供参考。

基层财政工作人员甲


从大范围来讲沿海城市的经济在放缓,而内地的很多城市反而在提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沿海城市的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程度了。另一个原因就是内地在承接了沿海的产业。

1、沿海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改革开放的初期,沿海城市率先行动,先后在投资和出口方面获得长足的发展。80年代的以商品流动的贸易,到90年代的轻工业发展,在这段时间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私营企业也从无到的成长,而这个时候的义务小商品是时代的杰出代表,一方面代表了轻工业,另一方面代表了交易流通。

从90年代末开始进入重工业发展阶段,那么整个经济必须打破地域限制,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开始加大,这个时候基建开始上马,“要致富先修路”成为那个时代的代名词。到了21世纪,各地都开始上马重工业投资,以钢铁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以煤炭为代表的能源,在沿海城市的钢铁石油的上马到处可见。

同时全国通电通信,这既是投资,又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降低了经营和生活成本,变得更加便利。

还记得三峡大坝吗?2000亿的投资,这个就是其中的代表。

进入21实际后中国加入了WTO,中国积累多年的产能得到了释放,催生了无数的制造业企业自己外贸。同时企业对能源和钢铁的需求也激增。

90年代末开始的房改,中国的城镇化正式加速,城市更新换代,对钢铁和建材的需求与日俱增。

这些需求和投资把中国抬上了世界制造业的大国地位,而这些都是率先在沿海城市完成的。

而现在一方面是沿海城市的需求升级,对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国家主动对产业发起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沿海城市进入到了工业化后期,自己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

富士康的迁出就是明证,比如深圳留下的更多是研发和设计环节,以及一些高新技术的产业。

所以沿海城市的发展速度放缓了。

2、内地城市承接了沿海的产能

富士康进入郑州,让这座中原省会城市获得了巨量的基础和工业投资,同时带来了就业和税收。

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内地城市都在沿海城市做招商,沿海的高成本劣势在内地没有了,其实内地做的是沿海城市十几二十年前的事情。

同时内地的城镇化也在加快,基础建设投资在增大,这些都为这些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变现在GDP上就是增速很高。

工业化之后必然是以第三产业为经济发展引擎。


壹号股权


沿海城市的人守着大海,时间长了,见怪不怪,思想守旧,固步自封,还有主要的就是跟风操作,你开酒店我也开,为什么你能挣钱我就不行?

提前做准备,市场调研,趋势变了,消费水平变了,为什么不改变方向,自我调整,去适应社会进步,而是守旧的规章制度,现实社会只有改变自己,才是王道。所以南方城市脚步快,超过了北方城市的发展。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


zhangjun230701641


当然不是这样子的。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比发达国家快,难道是发达国家风光不再了?相比沿海城市,内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后发优势当然更大一点,发展速度更快。而沿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经济体量大,所以发展速度放缓是很正常的。



从整体来看,的确是内陆城市发展得比沿海城市快,中西部省份发展得要比沿海省份快。其实这是21世纪初以来才慢慢形成的。在改革开放后的前20多年时间里,沿海城市发展得要比内陆城市快,因为改革开放之初最先开放的是沿海省份,它们的经济率先发展起来,发展比内陆快。而到了21世纪初,国家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在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上偏向中西部地区,因此中西部省份,内陆城市发展速度开始赶超沿海省份、城市。目前看来,“西快东慢”的格局还会延续下去。

但是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还是比不上东部的。我们来看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省份GDP增长倍数情况,如下表。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GDP增长倍数最高的五个省份——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都是沿海省份。所以说,中西部省份的发展水平想要赶上沿海省份,当它们的GDP增长倍数大致赶上这五个省份才可以了。

当然了,内陆城市发展比沿海城市快,如无意外的话,今后依然会保持这个趋势。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陆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会逐渐赶上沿海城市。


逆天JY


增长额和增长速度是两个概念,增长速度快只能说明其基数相对较低,并不能说明什么。

比如100到200增长速度为100%,而1万到一万五千增长速度只有50%,那么从增长量来看,是100大还是5000大?这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级别的问题——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为什么你的收入这么低,而马云他的收入那么高?这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级别的问题。

为什么我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因为总量达到一定的水平,它已经到达了一个级别,而不是单纯的数量。按照一些专家的理论,当我国平均收入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60%(记忆中的数据),那么我国可能经济就不增长,甚至会出现倒退现象——因为这是瓶颈,比如技术和模式不可能再复制粘贴,要靠自主创新。

那么如今的内陆城市它就好如是发展中国家,它的发展模式、技术来源和政策都可以从沿海城市复制粘贴而来,而不是走在创新的前沿。那么对本身基数较小的级别而言,增长速度就可能很快——但这跟风不风光,没有关系,比如如今的印度和非洲增长速度也快,因为前车经验,可以复制粘贴嘛。

或者放到我国改革开放,你也可以用同样的理论去解释。不是它有多牛逼,而是大家都有干劲,且可以复制粘贴。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完全是复制西方,然后粘贴到自己身上,包括根本上的君主立宪都是复制粘贴。在短短的几十年就能基于世界中心地位,从而向世界扩张。

在往后看,二战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同样是短短的几十年便居于世界中心地位。即使放到当时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区,也具有同样的特性。

但是遇到瓶颈之后,要继续突破就较为困难了,甚至会转向战争,比如二战之前的德国和日本。那么如今的沿海城市就开始遇到瓶颈了,如同如今的发达国家遇到瓶颈,要想在往上发展只能自主创新(主要表现为技术革命或工业革命),复制粘贴是行不通的了——你能说美国和欧洲风光不再,风光在印度和非洲了吗?

总而言之,沿海城市扮演的角色仍然是前锋战队,只是此时此刻,城墙比较坚固罢了。而内陆城市如同中军,或者后军,当前锋攻占下来了,中军和后军便能快速安营扎寨,自我建设。当城墙长攻不下(技术革新、工业革命或体制未进一步发展),那么你能说前峰风光不在,或者没有,甚至砍掉前军吗?


三人聚众


当然不能这样去理解,内陆城市在崛起,沿海城市风光依旧。整体上看,虽然最近几年内陆城市的经济发展的确比沿海城市快,但是它的经济体量以及发展水平是不如沿海城市的。

当一个经济体经济总量越高,发展水平越高的时候,那么它的增速放缓是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现在看发达国家,经济增速能够达到3%在它们眼中已经算得上是“高速增长”了。所以相比内陆城市,沿海城市发展水平高,经济总量大,增速虽然下滑了,但是增量未必会比内陆城市小,因此不能说沿海城市风光不再。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东部沿海省份的经济率先发展起来,整体经济增速一直是高于中西部省份的,当然了,沿海城市的发展也要快于内陆城市。直到21世纪初,我国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国家在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上偏向于中西部地区,因此这个格局才开始慢慢改变,中西部省份的经济增速开始超过东部,内陆城市的经济增速同样超过沿海城市。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重心依然在东部沿海省份,中国GDP最高的四个省份——广东、江苏、山东、福建都是东部沿海省份,沿海城市的GDP也普遍高于内陆城市。当然了,中西部省份很多都是省会独大,它们的GDP也可以和沿海经济强市一较高低。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还是东部沿海省份。从以下表格数据就可以发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GDP增长倍数最高的五个省份——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都是沿海省份。

目前“西快东慢”的格局还在延续,未来可能还会保持下去,相信未来内陆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会慢慢赶上沿海城市,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