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之战清政府准备的如此充足,为何最终仍会大败?

L-鹏


甲午战争中的平壤之战,可以说是整个甲午路战场上打得最像是近代化战争的一场战役,因为有大量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陆军部队投入战斗,所以即使是清军一方,也显得不是那么菜。

不过这场战役前,清政府一方根本谈不上准备充足,实际上是非常的不充足,最主要的两点就是兵力不足和后勤补给跟不上,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清军放弃平壤的主要原因所在。

下面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甲午战争中清军打得最像样的这一场陆战,从中很容易看到败因:

清军:四大军入朝

1894年7月末,日本海陆军先后在朝鲜动手,挑起丰岛海战和牙山之战。在大战已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负责对日战守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根据当时朝鲜半岛的形势,认为日军已经在朝鲜汉城和南部地区集结大量兵力,清军无力在此地区增兵争夺,于是决定抢守朝鲜北方的重镇平壤,依托大同江实施防御,保住北部朝鲜。

(甲午战争时日本报纸上刊登的平壤全景图。画面右侧最高处是平壤的制高点牡丹峰,由奉军驻守。画面近处大同江上的舟桥一带,由盛军、毅军驻守,也是日军正面佯攻的方向)

由此,在李鸿章的调度下,甲午战争中清军首个大规模的陆军兵团编成,4支清军从各自的驻地向平壤地区急行军,历史上称为“四大军入朝”。分别是驻防天津小站一带的淮军精锐部队盛军(统领卫汝贵)、驻防旅顺口的毅军一部(统领马玉崑)、驻防奉天以及辽东沿海地区的奉军(统领左宝贵)和靖边军(分统聂桂林)、还有驻防中朝边境地区的奉天练军盛字营(统领丰升阿)。除此外,原本驻扎在朝鲜南方牙山的叶志超部直隶练军、武毅军在牙山兵败后,绕道朝鲜东海岸,也集结到平壤。总计5支军队中,以直隶提督叶志超的职务最高,成为诸军总统,也就是平壤清军的总指挥。

清军的防御方略

集结于平壤的5支清军,总兵力实际上仅有不到2万人,因为还分出数千人负责转运粮草和守卫平壤后方的安州、博州地区,驻防平壤的清军规模略相当于日军的一个师团多一点。

对于防御策略,叶志超采取的是以平壤城墙为依托,分区防御。即4支清军部队各守一块,分区负责,另以直隶练军一部为总预备队,。其中平壤的南城方向是日军由南方北上的必经之路,被作为重点防守区域,由盛军和毅军一部防守,为防日军北上渡过大同江来攻,清军还主动前出到大同江的对岸设立桥头阵地防御。

(清军在平壤的营盘工事截面图。夯土墙的外侧是壕沟,顶部有胸墙,士兵可以依托进行射击。在夯土墙的内侧后方,地面之下挖掘了猫耳洞,是清军的兵舍)

比较有趣的是,盛军等部显然军事知识较为丰富,在平壤的城南一带还构建了颇具特色的营盘阵地,整个阵地用夯土围成城墙,城墙内地表没有太多建筑,主要的兵舍等全部挖掘在地下,形成了类似猫耳洞一般的可以防敌方炮火的工事。而要作战时,士兵就从“猫耳洞”里钻出,爬到城墙上依托胸墙居高临下俯射。

(平壤朱雀门外的清军营盘工事。可以看到营盘内地表几乎没有建筑,清军的兵舍主要都在地下。这也使得日军火炮射击时,未能造成清军大量伤亡)

清军的致命问题

平壤战前,清军致命的问题由两个,兵力不足;后勤不支。

1.因为可用的总兵力仅有1万多人,而且担负了坚守平壤的使命,清军不敢于不顾平壤主动前出进行机动作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被动挨打的防御战。

因为兵力不足,清军无法防御过于广阔的地域,所以集中力量在平壤一点,而平壤以外的地域则处在没有防御的真空状态,极容易遭敌包抄合围。

因为兵力不足,清军在平壤城的防御也是捉襟见肘,1万多部队平均分撒在平壤城各地,造成了处处有兵,但处处兵力都不足,处处都是薄弱点的问题。

2.后勤不支的问题在当时极为严重。平壤距离中朝边境尚远,沿途没有优良道路,而且朝鲜境内缺乏骡马车辆,仅有的是牛车,清军从中国国内向平壤运输弹药、粮草极为困难。至平壤大战爆发,驻守平壤的清军所拥有的弹药和粮草,都只是四大军出征时随行的补给物资,在到达平壤之后,几乎没有再获得过新的补给。

而大量运送给平壤清军的物资,事实上直到大战爆发,还积压在中朝边境的安东、义州一带,无从运输。

由此造成了平壤守军粮食、弹药储存极为有限的严重问题,一旦被敌围城,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从这两点看,清军丝毫谈不上准备充足。

日军:四面包围

日军于1894年8月末做出进攻平壤的战役决心,由第五师团(广岛师团)长野津道贯统一指挥。根据平壤的形势,以及所获取的平壤清军的情报,日军攻打平壤的总体策略为:正面佯攻牵制,侧翼包抄合围。

(日军对平壤形成四面合围的态势)

具体部署是由大岛义昌混成旅团作为正面佯攻兵力(3600人),沿大路向平壤城内方向开进,实施正面强攻。

第五师团第十旅团(2400人)从平壤北方的大同江江段涉渡,而后秘密运动向平壤城东北,称为朔宁支队。

第三师团一部(4700人),从元山登陆,而后运动向平壤城北,截断清军退往国境的通道,称为元山支队。

第五师团主力(5400人),从平壤南方的大同江江段涉渡,秘密运动向平壤城西。

总体上,日军投入兵力近2万人,略多于清军。其战略,则是利用清军株守平壤的机会,在没有清军防御的平壤城外地区预先将大兵团渡过大同江,对平壤形成合围态势。

战事:

平壤之战于1894年9月15日打响。

在平壤城南方向,盛军、毅军对正面强攻的日军大岛义昌旅团实施了坚决防御,甚至清军发起反冲锋,接连夺取了大岛旅团的三道前沿阵地。

(照片中右侧为平壤的制高点牡丹峰。左侧依稀可见的城门,是牡丹峰之内的平壤外城玄武门。驻守此地的奉军统领左宝贵在战役前一天突发中风,战斗中毅然由部下抬上玄武门督战,最后阵亡)

在平壤城北方向。平壤城北有全城的制高点牡丹峰,驻防清军为左宝贵部2000余人。平壤之战打响后,日军第十旅团一部,和第三师团一部,即7000余人强攻这一方向,最终失守。

在平壤城西方向。日军第五师团主力与卫汝贵部盛军激烈交战,日军始终未能得手。

撤退;

9月15日白天,清军在平壤城西、南、东方向均抵御住甚至反击了日军的进攻,唯独驻防兵力单薄的平壤城北外线阵地被日军攻破,而且制高点牡丹峰被占,日军得以俯击全城。

当天傍晚因为下雨,双方暂停作战。中方统领叶志超鉴于平壤制高点失守,加之经历了一天的恶战后,所余弹药已经不足以再支持一天的作战,城中粮食又即将耗尽,于是和各将会议,共同决定放弃平壤。

1894年9月15日下午4时40分左右,平壤城的各处城墙上先后出现了白旗,朝鲜平安道观察使、平壤监司闵丙奭作为清军代表,从玄武门方向找到日军元山支队前哨,递送了关于清军休战的书信,日方因言语不通没有立即回复,关于清军请求让城一事甚至没有在第一时间报送到第五师团司令部。而清军方面则误以为递送了弃城的书信后便平安无事,未等确切回复便于当天夜间9时左右打开北侧的静海门、七星门,全军冒雨蜂涌而出,沿义州大道向北方撤退,结果在接近日军元山支队警戒线时遭日军攻击,清军队伍大乱,左奔右突,人马互相践踏,死伤枕藉。

(平壤撤退中被俘的清军)

(平壤溃逃遇伏后,在绝望中自杀的清军)

此战日军战死180人,受伤506人,失踪12人,清军战死2000余人,被俘总兵谭清远以下683人,其中清军伤亡和被俘主要出现在9月15日晚的撤逃中。


海研会


1894年9月,平壤。清日之间迎来了一场关乎未来半个世纪东亚格局的陆地决战。此战中,双方装备、兵力,皆差距不大。可是,拥有整整一个半月准备时间,凭城坚守、以逸待劳的清军,却只守了一天,就大败而退(逃),让后人唏嘘不已。

仔细回顾此战,我们会发现,此战中,日军表现并不完美,清军表现不乏英勇表;最后惨不忍睹的结果,主要是清军几处后人少谈及的硬伤导致的。

平壤之败,对手失误多多,清军混乱得更奇葩。


失算的日军

日军原先的计划,是等到第三师团到达后,获取明显兵力优势后,再由第三、第五两个师团一起进攻平壤。

可是,计划从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由于此时北洋海军主力尚在,日军不敢冒险直接运兵员、物资进入大同江,此时后勤压力非常大。

日军第五师团长野津道贯意识到,如集齐两个师团再进攻平壤,则后勤难以支撑。因此,决定冒险,不等第三师团全部到达,即发起对平壤的进攻。

此时,入朝日军共2万多人,留4000人留守汉城等地,其余17000余人进攻平壤。

可是,即使是这17000人,组织也出了巨大漏洞。

日陆军师从普鲁士,此战中的战法,也模仿了师傅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的做法,“外线作战”、“分进合击”。

日军兵分四路,分别是:

混成大岛旅团,3600余人,16门75毫米山炮,攻击平壤城南。

朔宁支队,3600余人,6门75毫米山炮,攻击平壤城北。

元山支队,4700余人,18门75毫米山炮,主要任务是:出平壤以北,切断平壤后路,然后,分兵与朔宁支队一起攻击平壤城北。

第五师团主力,5400余人,18门75毫米山炮,攻击平壤城西。

各路大军约定,分头行进,9月15日上午7时,对平壤总攻。

可是,从元山到平壤这段,山河纵横,行军困难极大!分近合击,出问题的可能很大!

果然:这四支人马中,兵力最多的一路,5400多人的第五师团主力,却直到总攻发动,依然还在爬山涉水,没有抵达战场!

日军虽然认真学习了普鲁士,但其组织能力,此时依然还很稚嫩。

可是,看过清军的表现后,我们就会感叹:要不是日军还不纯熟,北洋陆军主力很可能被聚歼在平壤!

清军最高层混乱,军令自相矛盾,错失战机

日军蹩脚的“分进合击”,给了清军很好的内线分头歼敌的机会。

清军的运气还不错。自己的情报系统不好,但朝鲜对清军的支持,弥补了这个缺陷。

清军不但很早就意识到了日军的将要“分进合击”、“断我后路”,而且,还第一时间掌握了各地日军的动向。除了对日军兵力的估计略有夸大外,其他情报,都非常到位!

打了一辈子仗的李鸿章,计划:利用内线优势,主动出击,先歼灭“元山支队”,确保后路安全,再回头对阵日军。

可是,大老板光绪,要求清军先进攻南面之敌。为此,李与光绪彼此不做充分沟通,只是分别强调自己的想法,要求下属照办。

结果呢?清军谁也不得罪,在南下中和摆了乌龙后,干脆回到平壤,坚守了。

李鸿章:大老板有自己的想法,我也很无奈!

奇葩的指挥链条

北洋陆军信奉“扁平化管理”。

也就是说,级别比较少,比如说:在一般的组织里,每个总监下面5个经理,每个经理下面5个主管,每个主管下面5个人。“扁平化组织”比较牛逼,不要主管,1个经理直接管25个人,霸气吧!

现代,通过OA系统、职能部门的支持,“扁平化”或能有序进行。

可是,在北洋陆军时期,这么玩,就有点挑战极限了。

比如,卫汝贵,他一个人就直接管着13个营(战时指挥10个营),而且没有任何专业参谋协助管理!

左宝贵,一个人要指挥6个营长,还要兼顾另外的2营4哨。

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越是小规模的战斗,清军表现越好,越是大规模的交战,双方差距越大!

北洋陆军的最高层的指挥链条,更加奇葩!

大军齐集平壤,没有主帅!

光绪和李鸿章一开始,希望刘铭传来担任这个总指挥,可是,被刘拒绝。

随后,战争史上奇葩的指挥链条出现了。

李鸿章成立了前敌营务处,由李的幕僚周馥担任幕僚。

由于周完全没有实战经验,因此,凡事都是和李电报沟通后决策!奇葩!

后来,叶从牙山撤回后,又以叶为主帅。叶志超,以“败军之将”的身份,直接指挥和他平级的几位将领。诸将多不服!

清军软肋大爆发,虽英勇奋战,但终至失败

清军防御平壤的部署是:

各部分别防御各门,同时,丰升阿部和卫汝贵部作为机动部队,一支支援北门,一支支援西、南门。

由于日军的蹩脚组织,第五师团主力未及时抵达战场。

此时双方兵力对比是:

南面,7000清军对阵3600日军;北面:3900清军对阵6000日军。

南面的日军一直在吃瘪,损失惨重。仅战斗当天,大岛旅团伤亡率就近12%;

但北面,清军比较吃力。

由于平壤北面地势高,因此,一旦北面既是后路,也是高地!

原本应当担任支援北门人物的丰升阿部,在有的记载中,却鬼使神差地说他“守卫城西南”。而在日方对北面作战的描述中,都没有出现过丰军的踪影。

无论如何,丰部此战中,应该是没有服从叶志超的调遣,支援战事最紧要的北面。

另外一支机动部队,卫汝贵呢?在早期的计划中,他主要负责城南和城西的防御。

此时,他一个人要指挥10个营,既要防御南部,同时,仍要防备西部(毕竟,不知道第五师团主力何时会来进攻西部),忙的要死,领导不提醒,他怎么会顾及北面呢?

此时,如果是有威望的将领,完全可以抽调南面防御的力量转入北面。可是,叶却始终没有有效协调城内的力量!

虽然指挥混乱,但守北面的左宝贵部却始终坚守牡丹台、玄武门。日军虽然占据兵力优势,却还是进展不大。

但是,清军的另一个软肋爆发了!

左宝贵阵亡!

左宝贵阵亡后,清军依然进行着英勇的抵抗,日军虽然攻下牡丹台,但却始终奈何不得玄武门。战局,仍有可为!

可是,由于“扁平化”指挥,在左阵亡后,各营各自为战,没有统一指挥!

日军一个小队长带着一个士兵,2个人,从悬崖翻入城内,打开玄武门!

可见,尽管左宝贵死后各营依然各自为战,但是,由于失去了统一指挥,存在致命的盲点!被日军把握住了机会。

都有困难,虽然日军更困难,但是我先溃逃!

日军攻下玄武门后,却苦于缺乏重武器,攻不下城北的内门。由于暴雨突降,当天的战斗停止。

此时,日军第五师团主力仍未到达。清军仍然有机会组织力量进行反击,夺回城北失地!或者,什么都不做,也未必会失败!

日军尽管在北面取得突破,但是,缴获很少,各部已经弹尽粮绝,野津甚至做好了“殉国平壤城”的打算。

此时,正是清军和日军都十分困难的时候。比拼的,是领军者的意志和领导力!

叶志超选择:撤退!

会战结束!

北洋陆军混乱的撤退,由于太混乱,太屈辱,实在不值得细说。

此战,是两个蹩脚的对手下的一场蹩脚的棋。

日军虽然多失误,但是是近代化战争的新手。清军虽装备良好,却依然在按照古代战争的思维作战。

近代,百年国耻。可是,我始终认为,中国的士兵是勇敢的。他们,只是不幸遇到了那个无力回天的时代!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平壤之战败,有多重原因。自上而下,以慈禧为首的主和派与光绪为首的主战派争议不断。形成帝后之争,主和的慈禧握有实权。帝党大多是无实权的文官。虽然光绪作了备战准备,即“实力备战以为和地”。

最终清政府对日宣战,同时派大同镇总兵卫汝贵率13营盛军、高洲镇总兵官左宝贵率9营奉军、提督马玉昆率4营毅军、副都统丰升阿率6营奉天练军盛字营和吉林练军,共32营,共计13500人,入朝参战。卫汝贵率6000人入平壤,马玉昆率2000人入进义洲,左宝贵率部开赴平攘,为往牙山增兵。


李鸿章租英国商船,由北洋三舰护航载3营兵从海路运往朝鲜。然情报泄露,运兵船被伏。1200余官兵除300名遇救外其余皆壮烈殉国。

1894年6月26日,日军向牙山东北20公里的成欢进犯,聂士成率3000清军奋勇抵抗。而日军猛攻聂部较薄弱的左翼,聂多次派兵增援。终因弹药不足,杀出重围,成欢失陷。

四路大军入朝,清军占据优势,本应抓住战机,南下进攻汉城曰军。虽然光绪下肯“星夜前进,直抵汉城,相机进取,力挫凶锋。”可李鸿章置之不理。令各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结果四路大军入朝后,既不南下攻敌,又不据守险要之地,而是聚集在平攘,给敌军陆续增援和集结兵力赢得了时机。叶志超兵败又谎报军情。向清廷邀功,朝廷不辨真伪。赏银两万并任命其为平壤统帅,逃将升官,全军哗然。叶不认真备战,天天花天酒地。日军利用这一时机增平30000余人。



中日宣战后,清廷坚持避战静守的策略方针,消极防御。坐等日军进兵,最终平壤被攻陷。左宝贵等爱国将士为国捐躯,叶志超弃城北逃。

帝后失和,导致前方将士,首鼠两端,不知进退,贻误战机。处事不密,导致援军被截。任用逃将,军心不稳,攻守皆不备,焉有不败之理。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关注。谢谢😜



宁静致远游天下


甲午战争指的是发生在光绪二十年(1894)七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十七日之间,中日打的两场战争。


其中一场是黄海海战,也就是后人所说的甲午海战,另一场是甲午陆战,即平壤之战。

如果说甲午海战是因为翁同龢等人克扣或挪用海军军费,从而导致在装备上不如日本而落败,翁同龢慈禧等人负主要责任,那么,对于平壤之战,完完全全是李鸿章指挥失当所致。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李鸿章用人不当。

1894年8月10日,日本举兵四万,四面环攻平壤。

在李鸿章的授意下,由提督叶志超负责指挥平壤之战,岂料此人贪生怕死,导致牙山兵败。

并且在战败后叶志超向清政府谎报军情,称牙山大捷,导致之后清政府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失了先机。


可以说,如果能换个人来指挥平壤之战,说不定结果就是另一番结局了。

这也反映出李鸿章的一个缺点,任人唯亲。


金兔历史


清军在平壤之战中准备并不充分。

朝鲜局势紧张以后,清廷派遣左、卫、马、丰四大军入朝,抢先进入了平壤。但是此后除了叶志超率败兵退如平壤,清廷并未积极派兵增援,平壤之战爆发时清军有1.3万,日军有1.6万,清军兵力处于劣势。

而在后勤上,清廷也并未重视。四大军入朝以后,清廷并未有效组织武器弹药的运输。例如左宝贵率部出发前曾经申请调拨一批火炮,李鸿章也批准了,但是直到平壤之战后这批火炮还是积压在天津一直没有发运 。

战略上清军也没有做好准备。清廷战守不定,长期未任命统帅,四大军仅仅在平壤修建了一些防御工事,并未主动应对日军进犯,甚至连日军的动向也未去侦察。 叶志超被任命为统帅以后也是无心战斗,虽然后来曾经组织了7000人出城打算主动共计日军,但是半路由于误会各军互相射击,死伤一百多人,士气低落,最后还是撤回了平壤。

这种情况下清军怎么可能打赢呢。


不沉的经远


平壤之战清政府准备并不充足,特别是武器弹药,只能支持那么几天。最后叶志超被迫放弃平壤溃奔,主要也是因为粮弹将尽。

这一点,从伏击清军得手后日军公布的缴获物资数量上也可以看出来。当时清军每门炮所配炮弹已经所剩无几。

陈悦《沉没的甲午》一书中《兵败后勤》一文,对此有详细的考证。


唐律疏议


让一群文盲农民,只为了几个军饷上阵的军队对阵一群有武士精英组成,有国家民族观念的近代军队,又是正面攻防战,要是能赢才是奇迹。


江南Sweet


我想可以从另一个思路去思考,日清战争说白了就是日本对清政府的战争,清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外族侵略者,而且清政府腐败无能,八旗子第只图享乐,永远世袭,百姓民不聊生,战场上汉人占多数,难道让战士为了一剥削他们的人去战斗吗。反观日本,他们的士兵是为了去略夺,肯定有战斗力。


M限册


清朝在同日本军队进行平壤战役时由于清军轻敌导致清军军队调派出现疏漏难以集中优势兵力对日作战。日本当时的军队武器装备没有对清军的绝对优势反而还落后。但是满清军队的腐败是最大的原因。军队怕死厌战是击败清军的决定性原因。那么这就是失败的原因。准备在足可是客观原因在那失败也是必然了。


雨雾江语


毫无战斗力,主帅只想不战而逃,李鸿章起用逃将作主帅,昏聩无能,不惨败才怪!更可笑的是,不战而逃而且资助了日军一个月粮食的主帅叶志超,日后竟然被李鸿章保住了性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