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巴里坤的那些古城

说说巴里坤的那些古城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地形特征是“三山夹两盆”,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大体可分为山地、台原(高原)盆地、戈壁荒漠、湖泊五大类。在古代,巴里坤的山水、高原、盆地、湖泊为人们提供了生活资料,巴里坤也成了人们争夺的热点,留下了许多古代遗存,其中古城遗址及其附属设施烽燧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古迹。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古城和烽燧,主要分布在巴里坤山和莫钦乌拉山脚下,越是古老,越是在地势高的地方。从数量上看,大多分布在巴里坤盆地周边。

巴里坤修建城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游牧部落时期。据近年来考古表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花园乡兰州湾子石结构建筑遗址、石人子乡东黑沟遗址,是古代游牧民族的王庭所在地。唐代留下的大河古城遗址是非常有名的。元代在巴里坤留下了许多遗迹,其中在莫钦乌拉山南面的木栅墙城池遗址是重要的。凊代巴里坤称为“镇西¨,设立镇西府,府治所在地有汉城。汉城东西两边各有一座小附城,还有会宁满城。这些遗址是凊代最重要的遗迹,甚至成了巴里坤的标志。在古代的城池周边一般都有烽火台与之配套。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有唐代、凊代的烽火台30多座,另外在城池与烽火台附近都留下了岩画。

一、大河唐城

大河唐城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大河镇东头渠村东部,在县城东北25公里处,海拨1644米,是唐代伊吾军屯垦之地。大河唐城修建于唐代景龙年间,距今有1300多年,是哈密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唐代古城遗址。1957年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说说巴里坤的那些古城

古城呈长方形,中部有一道较宽的城墙将古城分为东西两个城区,分别为主城和附城。两城东西并列,城南北长210米、东西宽180米。城墙最高近10米、宽12米。仅在西墙开有1门,门宽4米。在城门北端置马面1个,南端置马面2个。北墙有马面2个,保存较好的一个宽8米、高9米。南城中部有敌台1个。东墙即附城西墙,只有一通道通往主城,在附城内置马面3个,门道北端1个,南端2个。城墙的四角设有角楼,现仅西北角和西南角保存较好。附城居东,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77米,城垣高4-5米、宽10米。

1982年考古发掘,这里岀土了铜器和采陶及开元铜市。在城内采集到许多遗物,主要为陶器和铜器,铁器较少,有铜镜、护身铜佛、钱、铜棒等。建筑材料有灰色莲花铺地砖和莲花花纹的瓦当,均为典型的唐代遗物。城内散布着大型陶制废器和大型石磨盘。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伊吾军,开元中置,在伊州西北500里,管镇兵3000人,马300匹,在北庭府东700里。”这个城池虽然规模与现在的城市比较是小了一点,但在当时的西域,有城墙、房屋,有人住,还有货币交易,是一座繁华的小城。从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西城是屯田官兵的住所,东城是养军马的地方。

大河唐城处于巴里坤盆地底部的中心区,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是很好的种粮养马的地方。巴里坤最大的河流——大河就发源于该古城东边的地下泉水,从这里到旧户村就是古代称之为“甘露川”的地方,河水可浇灌万顷良田,这是屯垦戌边生产军粮的好地方。到近代这里仍然是旱涝保收的“粮仓”。大河唐城与轮台古城在唐代并称为西域名城。唐代的丝路北道又称之为庭州大道,沿途城镇、烽燧驿站、商旅、使者来往不绝,大河唐城所处的位置在军事、经济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大河木城

大河木城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镇旧户村东北12.5公里处,地处莫钦乌拉山南麓倾斜坡地、城为方形,夯土建成,边长60米、残高1.3米、宽近1米。东墙坍塌,只留痕迹,其余三面城墙保存稍好。城东北角有一高2.7米的夯土台,似为角楼。城内残存有土坯菅建的长方形房屋数间。城外南北两面也有房屋遗迹。在城西南墙垣外,相距0.5米处有宽约2米,深约0.5—0.6米的沟,为筑墙时取土所致。在古城内外采集到的遗物多为青花瓷片,也有少量黑釉瓷片和火候较高的泥质红陶片。

这座规模较小的古城,北距山口仅600米左右,西邻巴里坤胡,北进山口可抵八墙子和三塘湖,南与巴里坤堿遥相呼应。从地理位置和堿址规模看,应属一处军事戍堡。有史料证明这里在蒙元时期曾以木栅围城。清代又曾在这里设防守卡。在以前,这里是通往三塘湖的必经关口,是向北进军的重要隘口,也是防止敌人入侵的重要军事要地。所以元代到清代一直在此设防,当新的通往三塘湖的道路建成后,旧路基本被废弃,它失去了军事作用,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三、怪石山古城

怪石山距县城60公里,位于巴里坤湖西北7公里处小夹山的最东端。在怪石山东北脚下,有一座圆形古城遗址。有人说这是汉代遗物,史书上没有发现有关的记载,具体情况有等专家考证。

四、汉城及其东西附城

汉城西城墙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镇西部,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从雍正7年(1729)开始动工,雍正9年(1731)建成。由宁远大将军岳钟琪驻扎此地兴师平定准噶尔叛乱而建的ˆ绿营兵城”,是新疆境內保存较为完整的城池之一。现已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汉城为长方形,城墙周长4.1公里,城东西长1553.5米,南北宽7887米。城墙为土夯筑而成,夯层厚约11厘米。有4个城门,建城门楼4座,城墙上有垛口3600个,炮台7座,马道8条。四角设有角楼,城外挖有护堿河并设吊桥4座。城墙高68米,顶宽4米,底宽6米。上筑女儿墙,高0.5米,宽0.6米
并设有墙垛。该城仅西墙保存完好,其余三墙中部有不同程度的损毀或残缺。现西墙有炮台和马面4个,东墙存有2个,南墙存有1个。城门外为半圆形翁城。现仅存西城门及翁城。

说说巴里坤的那些古城

汉城的4个城门楼子飞檐斗拱,气势宏伟,非常壮观。东门叫承恩,西门叫得胜,南门叫沛泽,北叫拱极。城中心筑有一座钟鼓楼,其底层四门贯通4街,其2层设钟鼓,其3层供魁星。是传统的古池建筑。它曾经是镇西府衙,镇西厅衙,宜禾县衙,镇西县衙所在地,也是现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这座古城历经数百年沧桑,在平息叛乱,抗拒外侵的战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直到新中国成立,该城城垣城楼依然完好。现在城楼被拆,城墙已残缺不全。2003年,修复了得胜门楼。

五、东破城子

东破城子位于汉城东北2.5公里处的石人子乡大泉湾村,南距哈巴公路1公里,地处巴里坤山北麓较平坦地带。因城垣倒塌,又在汉城之东,所以叫东破城子。东破城子修建于凊雍正9年(1731),是汉城告竣后,又修的一座小型兵城。海拔1643米。现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平面为方形,南北长约230米,东西宽180米。城垣残存夯土建筑,夯层厚9~15厘米,残高1.3宽5米左右。东南城墙破损严重,北墙正中朝外明显突岀,可能是瓮堿所在。城墙西北、东北及西南角均有圆形土堆,似角楼。其中西南角楼残高4.1米,在东、西墙正中外面有一方形土堆,似为炮台址城内平坦,建筑遗址皆已无存。

据《新编肃州志》记戟:“城周长2里5分,高1丈6尺,开南北2门,筑有门洞、小瓮城、门楼设吊桥,4角建有角楼。”确切地记述了该城当时的规模和作用。由于旷废年久,又因土地潮湿,清光绪年间城已倾圮。

六、西破城子

西破城子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花园乡西破城子村西侧。东南距汉城2.5公里,地处缓倾斜平原,因城垣倒塌年久,又在汉城之西,所以叫西破城子。修建于清雍正9年(1731),是汉城告竣后,又修建的一座小型兵城。该城破损严重,城墙无一完整,现仅存北墙近30米,西南墙角18米和少许东墙。残墙高约3米,宽2.5-3米不等,北墙存一城门,宽8.4米,门外有半圆形瓮城。东北墙角尚存角楼,残高3.4米左右。

该城据《镇西厅乡土志》记載:¨厅(镇西厅)东西各5里许,有旧城遗址,伊昔岳大将军征准噶尔驻大军于厅南高阜,而提镇二军驻扎左右,以为犄角。¨它的建筑规模及修建时代均与东破城子相同。

七、会宁满城

满城位于汉城东1里处,是以当年驻扎满洲官兵而命名的。建于凊乾隆37年(1772)

关于满城的城垣结构,《镇西厅乡土志》是这祥记戟的:城周长1134丈,合6里3分,高1丈8尺,顶宽2丈2尺。有有角楼4座,城垛1161个,炮台12座。城门4:东宣泽、西导丰、南光被、北威畅。当时满城驻有重兵,设领队大臣。领队大臣由朝庭从一品大员担任,可见当时该城该地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之重要。新疆建省后,于光绪14年(1888)年,举城官兵及家属西迁奇台。城内的庙宇、官衙、军营、民宅等建筑大部音毁于马仲英祸乱的20世纪30年代。直到新中国成立时,城垣依然完好。现在南北东三面城墙还在。它和汉城一同被确定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说说巴里坤的那些古城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具的汉城和满城,虽然曾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却依然是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两座城池毗连的格局,在城建史上保留至今的也并不多见。城内及其城垣周边的庙宇多,仅城内外就有各类庙宇50座之多。这两座古城,无论从军事角度,还是从人文角度来看,其选址和建筑都十分科学。依山濒湖,临河近田,攻守自如,且适宜生活,取水、取暧、粮草的供给等都是十分便利。尤其是防守,利用了绝好的自然条件。城东北是沼泽地,城西南是天山流水冲击而来的沙石,敌人如果正面攻城不下,用暗道的力法袭击是无法打地道的。城池建成后,曾经在平乱御侵中发挥过巨大作用特别是阿古柏引浩罕入侵时,几乎全疆沦陷,唯巴里坤凭借这两座城池,顽强坚守,保着了清王朝在新疆的一块阵地,为以后收复新疆立下了不朽功绩。(作者:倪泽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